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组织行为学论文模板
抽象:在当今当代组织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
这是因为需要了解人、团体和组织整体结构之间存在的复杂动态。
本论文探讨了组织行为学的广泛领域,目的是确定在组织环境中影响员工绩效和福祉的因素。
Chapter 一:介绍一.一背景和背景组织行为学是一个关键领域,它阐明了影响组织履行职能方式的复杂力量,它在现代商业动态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快速的技术发展、日益全球化以及不断变化的文化规范和期望的综合影响,当代企业运作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组织克服这些复杂性,他们必须牢牢掌握个人和群体在自己系统中如何互动的微妙之处,这一点变得更加重要。
当管理研究人员在20世纪初首次开始研究工作的人性化方面时,后来被称为组织行为的种子就被种下了。
过去的机械方法已经让位于更全面的观点,它承认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员工行为和组织成功的影响。
这种新的理解取代了以前的方法。
由于这种变化,组织行为学领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镜头,通过它我们可以研究人、团队、领导者和更大的组织环境之间发生的复杂舞蹈。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从纯粹的学术追求转变为也必须在实地完成的使命。
当企业对员工动机、沟通模式、领导力的有效性和心理契约的复杂性有透彻的了解时,他们就更有能力开发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福祉并最终实现其战略目标。
本论文的目的是调查影响员工绩效和福祉的各种因素。
这次旅行将带我们深入了解组织行为学的核心。
我们希望通过阐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贡献重要的见解,从而丰富学术辩论和管理实践。
当我们阅读接下来的章节时,我们将通过迷宫般的文献、方法、结果和结论,所有这些都旨在加深我们对组织行为这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的理解。
通过这项调查,我们希望为该领域不断扩大的知识体系做出贡献,为组织提供可以付诸行动的见解,并为未来的研究工作铺平道路,这些研究工作将继续揭示个人和组织如何共同努力的奥秘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实现伟大。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15篇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15篇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摘要: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知识,系统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预测、引导甚至控制或改变个体或群体的行为,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加快组织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课程课程论文课程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略论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新探索摘要:阐明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新的理念及目标,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建设综合型教学资源。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模式新探索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它通过系统分析、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探索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提高各级管理者预测、引导员工的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笔者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方法,对该类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确立教学新理念、新目标教学理念是实施教学的前提。
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其教学的新理念是研究、融合、实用:既要将研究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又要使组织行为学各种知识融合在一起加以运用。
这就要通过对学生思考、研究、探索的引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能力。
实施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新探索,必须确立这一明确的教学理念,并将“研究、融合、实用”教学理念全面落实到课程教学要素中,并在设计教与学的全过程贯彻始终。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组织行为学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个性方面达到有机统一,特别强调提高学习、应用和研究能力,具体包括:获得亲身探索研究行为体验的能力、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管理或工作中分享与合作的能力。
大学《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浅谈改善工商管理学生会绩效的策略学生姓名曾辰飞指导教师赖作卿分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10国贸2 学号 ************2013 年12月 18日浅谈改善***学生会绩效的策略摘要:针对学生会绩效不高的问题,提高学生会的绩效要从影响绩效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为主要方向出发。
在尊重学生会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学生会的现状,找寻提高学生会工作绩效的办法。
关键词:绩效工作满意度凝聚力角色一、引言学生会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协助学校、老师了解学生情况的助手。
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核心,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提高学生会工作绩效,才能加强学生会的工作实力,更好的发挥学生会的作用。
因此,提高学生会的工作绩效意义重大。
而提高学生会的绩效可以根据学生会成员的个体行为和整个组织的群体行为展开。
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绩效。
绩效就是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
简单的说,就是绩效不仅要看你做了什么,而且要看你怎么做的。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学生会工作的绩效是学生会成员工作的结果,以及他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素质和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因素能影响绩效。
在学生会中则体现为学生会干部的能力,工作的态度,满意度,自身的定位和怎么融入群体,提高群体凝聚力等等方面。
二、个体行为与学生会工作绩效提高学生会的工作绩效就要从学生会中的个体开始,了解个体行为的基础。
其中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工作满意度,自身定位非常重要。
(一)能力能力是指个体要完成工作而需要具备的素质。
1、现状在能力方面,学生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了解干事的能力;第二如何把干事的能力与他的岗位匹配起来。
一般来说,各个部门的部长对于干事们的能力的最初了解是在每个部门招新的时候。
但是部长们并不精通甄别与挑选人才。
《组织行为学》结课论文要求5篇
《组织行为学》结课论文要求5篇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结课论文要求《组织行为学》结课论文要求选题要求:选取一种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企业案例,请结合组织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该事件的深层原因,解决对策以及对组织管理的启示。
写作要求:1.论文内容符合选题要求;2.对组织管理的理论阐述清晰;3.所选的企业案例真实可靠,必须注明案例来源;4.原因分析深刻、透彻、提出的解决对策对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请勿简单摘抄,出现雷同,则取消成绩;5.论文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见《模版》);6.《模版》最后一页《课程论文评分表》需与论文一并打印;7.字迹工整、逻辑性和条理性好;8.字数不少于2000字;9.论文打印稿提交截止日期是第17周的周一,请提交给本班学委,收齐后联络任课老师。
组织具有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是组织中的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
组织管理(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就是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管理是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也称组织职能。
编辑本段工作内容组织管理的工作内容,概括地讲,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确定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活动,并按专业化分工的原则进行分类,按类别设立相应的工作岗位;第二,根据组织的特点、外部环境和目标需要划分工作部门,设计组织机构和结构;第三,规定组织结构中的各种职务或职位,明确各自的责任,并授予相应的权力;第四,制订规章制度,建立和健全组织结构中纵横各方面的相互关系。
依据制度经济学,“道”是理想与“器”是体制;企业管理的政策制度化,才能实施可操作性管理。
组织管理,应该使人们明确组织中有些什么工作,谁去做什么,工作者承担什么责任,具有什么权力,与组织结构中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何。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职责不清造成的执行中的障碍,才能使组织协调地运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人性假设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个性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第二章个体行为教学要求了解:影响人行为的主要因素;个性的含义和特点;气质的含义、特点和类型;能力的含义和差异;性格的含义和差异;知觉、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的含义、知觉的效应;价值观、态度的含义及特点;职业生涯的含义及特点。
组织行为学论文三篇
组织行为学论文三篇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员工在组织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以及如何影响组织绩效的学科。
它涉及了许多方面,包括领导、团队动力、决策制定、员工激励等等。
组织行为学对于了解和优化组织内部运转至关重要,因此在管理学和企业管理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就组织行为学的相关话题进行三篇论文的探讨。
第一篇论文是关于领导力和员工绩效的研究。
领导力一直被认为是影响组织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各种领导风格对员工绩效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调查和实证研究来分析不同领导风格对员工绩效的影响,探讨出对于不同类型组织而言,哪种领导风格更适合。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组织领导者提供一些实践建议,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第二篇论文将探讨团队动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团队合作已成为组织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团队的默契及动力将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运行和绩效。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研究团队动力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调查分析团队动力的来源以及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一些促进团队动力的管理实践建议。
第三篇论文将聚焦于组织文化对员工激励和忠诚度的影响。
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的核心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的集合,它对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组织文化对员工的激励和忠诚度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探讨企业如何通过建立积极的组织文化,以激励员工创新和提高员工忠诚度。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将得出一些对于组织管理者实用的建议,以帮助他们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
通过这三篇论文的研究,我们将深入探讨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关键议题,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管理实践建议。
希望这些研究能够为组织管理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论文三篇
组织行为学论文三篇第一篇:团队领导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团队领导被认为是组织行为学的一个关键概念。
在任何组织中,团队领导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团队在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这并不奇怪。
团队领导者的作用是指导团队达到目标并给予他们所需的资源。
有效的团队领导者可以增加生产力、增加士气以及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团队领导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他们应该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并解决组织中的问题。
通过与团队成员进行定期交流和讨论,有效的团队领导者可以了解组织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反应。
这可以帮助团队领导者有效地管理问题,并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它们。
团队领导者还需要能够建立一个开放、友好和互相支持的工作环境。
通过扮演引导员和调解员的角色,团队领导者可以有效地增强组织中员工和成员之间的关系。
这可以帮助团队成员之间更好地合作,减少矛盾和冲突,并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此外,团队领导者还应该能够为团队成员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并实现目标。
在今天的组织中,有些团队领导者可能需要比其他领导者更多的挑战。
例如,当团队成员分别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时,或者当团队成员不在同一时间工作时,组织中的其他领导者可能会面临比团队领导者更难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团队领导者应该以一种既定的方式建立团队,并为团队成员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以完成任务并实现目标。
在任何组织中,团队领导者都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能够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帮助团队实现目标。
因此,组织应该努力培养和发展出优秀的团队领导者,以确保他们的团队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第二篇:有效的团队管理在组织行为学中,团队管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概念。
组织必须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团队,以确保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这可以通过使用正确的管理技巧、建立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和设定清晰的目标来实现。
首先,团队管理者应该能够建立一个支持性工作环境。
组织行为学论文3篇
《组织行为学论文》组织行为学论文(一):试论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课堂中的跨文化教学论文关键词:跨文化双语教学组织行为学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双语教学与跨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并对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学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课堂上设置具体的情境和语境,教师应熟悉西方文化知识,学生要进行多渠道自主学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需要超多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
为了使高等教育能够适应这一需要,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7年又明确指出: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潜力。
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用心开办双语课程,培育双语人才,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
在此背景下,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便应运而生。
组织行为学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开创了全新的教与学的思路,学生透过对原版教材的提前预习及仔细阅读,再透过授课教师的英文授课,学生能够以英文的思维方式思考国外的原著学科,能更好地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保证组织行为学学科知识的及时更新。
同时,也有利于传达组织行为学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增强对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及其思想的了解,把握学术精髓。
然而,在取得种种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在实际教学中碰到了许多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严重阻碍了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明显制约了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
有鉴于此,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所涉及的跨文化教学进行探讨,并给出一些对策推荐,期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双语教学与跨文化的关系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在学习母语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一样而存在差异。
组织行为学[五篇范文]
组织行为学[五篇范文]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福特公司借助于国际化的管理团队走向全球化全球化战略引导着福特公司走向2l世纪。
福特公司汽车业务集团的总经理雅克•纳塞尔(Jacques Nasser)领导着一个训练有素的国际化管理团队,它的目标就是要促进福特公司的全球化运营,同时开发新车型。
而且开发费用要降至原来的一半,开发周期也要缩短。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纳塞尔在黎巴嫩出生,在澳大利亚长大。
他进入福特公司已有30多年,但进人底特律总部只有6年时间。
纳塞尔拥有国际商务的学位,也拥有国际工作的经验。
他在福特公司担任过许多职务,曾经在泰国、菲律宾、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等地工作过。
纳塞尔对汽车非常着迷,“Ka”就是他引以为豪的一项开发成果。
这款三开门跑车诞生于欧洲的一个实验室,虽然它没有达到美国的安全标准(二次设计的费用十分庞大),但在欧洲却成了抢手货。
而且通过这款车的开发,纳塞尔证明了福特公司可以在短短的24个月内推出新车型。
福特公司的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
曾经有一段时间,公司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市场同样生产福特雅仕,但使用的零部件却不相同。
现在,各个市场所用的零部件规格已经统一,由此也节约了大量成本。
另外,福特公司在巴西与大众汽车公司的合资公司破产时,公司由于准备不足,且财务控制不佳,造成的损失超过了6亿美元。
但随后公司开始重视,市场也正在恢复。
在北美和欧洲部门的支持下,巴西的销量增长了70%。
福特公司全球化的前景看好。
170家工厂构成的全球生产系统运转正常,产量也在增加,尤其在亚太和南美地区,增加幅度更为可观。
位于孟买、马德拉斯、泰国和越南的工厂正在兴建,位于中国的五家零部件合资企业已开始运转。
目前,福特公司的大部分利润仍然来自于欧洲、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但从长远看,亚太市场将超过欧洲和北美。
福特公司在全球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将继续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组织行为学》结课论文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收获一转眼,总课时为十六周的《组织行为学》即将接近尾声。
我不免有一丝遗憾—未能在课堂上向同学展现一下自己。
并不是我缺乏勇气,而是因为自己在选课的时候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导致自己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按时来听赵老师的课。
尽管《组织行为学》只是作为了一门选修,但我个人认为如果能把这门课学好了,我们将受益终生。
尽管我为你未能听全赵老师的授课,但对《组织行为学》兴趣学习愈加浓厚了!个人认为《组织行为学》这一学科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仅仅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是根本行不通的,学以致用才是这一学科的精髓。
通过本学期学习,让我对《组织行为学》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
学说定义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2)两重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3)应用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联系组织管理者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学说原理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组织行为学书籍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学说性质与特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2)两重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3)应用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联系组织管理者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论文三篇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
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组织行为学论文,以供大家参考!组织行为学论文1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意在将理论和实践更为紧密结合的项目课程改革,对传统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提出了挑战。
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提高了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效果和课程价值,以项目为明线,实现教学内容整合;以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项目考核为检验,实现综合能力提升。
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化教学内涵及其理论依据项目化教学是由美国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和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共同开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
它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或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任务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参与完成,教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起着引导、指导与辅导的作用,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技能。
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化改革,它是以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为目标,围绕与专业对应的现实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改革。
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方式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情景、协作及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让学生从真实事件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新潜能,主动而自然地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建构。
教师的职责在于提供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意义建构的适当“情境”。
组织行为学论文三篇
组织行为学论文三篇论文一:企业员工的动机与激励措施研究摘要:动机与激励措施是企业员工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动机和激励的概念,继而着重探讨了动机和激励措施对企业员工的作用,进而分析了如何制定出适合企业员工的激励措施,最后从实际案例出发,说明了激励措施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动机、激励、员工管理一、概念介绍动机是指人们在实现某种目标时所具有的积极性、愿望和热情,同时也是心理需求的表现。
激励是指企业给予员工的特殊回报,以增强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使员工能够更好地支持企业的业务目标。
动机和激励措施对企业员工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它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够保障员工工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制定适合员工的激励措施制定适合员工的激励措施是企业员工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选用合适的激励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具体措施如下:1、通过金钱或折扣等方式给予员工物质上的回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2、建立员工的奖励制度,可以让员工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更有动力在工作中表现出色;3、给予员工充分的自由度,打破传统的管理方法,通过鼓励和信任,赋予员工更加广泛的职权,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四、实际案例以某电子企业为例,该企业为员工实行分享式员工持股计划,允许员工持股,且员工每年均从公司拆分后的利润中获得奖金。
通过实施分享式员工持股计划,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大幅提升,公司员工流失率也大幅下降。
论文二:领导力的影响及对组织的意义摘要:领导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织行为学理论,本文着重阐述了领导力的概念,探讨了领导力在组织中的作用,分析了领导力对组织的意义。
最后,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得到领导力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领导力、组织、意义领导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组织行为学理论,它是指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和特质的总体。
领导力不是天生具备的,它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发展得到的。
组织行为学论文(5篇)
组织行为学论文(5篇)第一篇:组织行为学论文青春,理想,现实与规划摘要:大学是青年学生跨入社会的“学前班”阶段,本文是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及社会现状的某些方面,运用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原理来讨论青春、理想、现实与规划之间的关联性,使得认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通过合理规划,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权衡,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青春理想现实规划组织行为学一.组织行为学及其原理1.1 概述: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1.2 激励机制和竞争意识的培养1.2.1 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方面,运用此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从而形成一种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相应的报酬,强化自己行为。
适当而合理的运用激励机制,可以缓和劳资矛盾,形成“同舟共济”的意识。
从精神上、物质上引导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对于还处在大学校园里的我们来说,适当的对自己采取“激励机制”,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引导我们充分发挥自己对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从而使个人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以拉近与理想的距离。
通过对在校园生活时间的合理安排,规划出长短期目标,并针对性的制定可行的实施措施。
期间,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阶段里的各个目标的完成情况,作出合理、客观的评价,再根据此评价,对后期的规划作出相应适宜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1.2.2 竞争意识古语有云:“居安思危”。
组织行为学论文三篇
组织行为学论文三篇
论文一: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力研究
摘要:领导力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论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了过去十年来有关领导力的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本文认为,有效的领导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能够激励员工、促进创新与变革,提高组织绩效。
未来研究可以从领导风格、领导力开发和领导与员工关系等方面展开,进一步拓展领导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领导力、组织行为学、组织绩效、领导风格、领导力开发、领导与员工关系
论文二:组织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研究
摘要:组织文化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论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了组织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文化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工作动机、组织承诺等有显著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如创新型文化能够激励员工的创新行为,而传统型文化则更注重员工的遵守规范行为。
在实践中,组织应该注重打造积极的组织文化,以促进员工的积极行为和绩效提升。
关键词:组织文化、员工行为、工作满意度、工作动机、组织承诺、创新行为、规范行为
关键词:员工参与、组织绩效、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领导力、员工关系、激励机制。
组织的发展和变革(组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的发展和变革(组织行为学论文)第一篇:组织的发展和变革(组织行为学论文)组织的发展和变革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大市场的接轨,企业组织的稳定与变革之间,管理者会不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状况?因为管理者如果极力维护组织的稳定就有可能导致组织的僵化,如果积极推进组织的变革,又有可能造成组织不稳定和人心涣散。
管理者盲目地推行变革也同样会使组织消亡,甚至会使组织消亡得更快。
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推动组织变革时要非常谨慎,必须首先确定组织的变革已经是非常必要的,才能展开变革的进程。
在组织的变革中,还需要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也就是说,必须根据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趋势,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组织进行变革。
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的变革获得成功,才能使组织得到生存和发展,反之则会使组织倒退或消亡。
一、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概念组织变革是指对组织结构、组织关系、职权层次、指挥和信息系统所进行的调整和改变。
组织建立起来,是为实现管理目标服务的,当管理目标发生变化时,组织也需要通过变革自身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的要求。
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有小到大,有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有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既事物的内因。
所以组织发展的概念是“组织的自我更新和开发”。
它是组织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产物,将外界压力转化为组织内部的应变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以改善组织效能。
在人力资源方面,它能通过参与,增加成员的激励水平,提高士气和满意度。
二、组织变革与发展的过程及特征(一)组织发展思路与方法的演变组织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演变而来,一是对工业组织运用了实验室训练方法;二是用调查反馈方法了解并改进企业和组织成员的态度。
(1)实验室训练方法。
这个方法主要从1940年代开始运用,采用群体讨论和案例研讨等方式,认识和改变各个管理层次的工作行为。
例如,举办群体人际关系训练班,逐步发展成了“群体训练实验室”,从事群体训练。
组织行为学论文三篇
组织行为学论文三篇一、组织变革管理对员工行为的影响组织变革管理是指组织在面对挑战与机遇时对机构与文化进行协调式调整的过程。
组织变革是组织内部运作规则、角色、流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有意识改变。
在组织变革中,管理者需要选择一种适合的模式推动改变过程。
改变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员工的行为。
组织变革一般包括接受、适应、支持、参与等阶段,每个阶段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在组织变革的前期阶段,组织通常选择推销型改变模式。
这种改变模式可以通过解释和说服来获得员工的合作与支持。
当员工感到自己的诉求和要求被认真考虑和回应时,他们会认为变革是有意义的,从而积极参与。
在组织变革的中期阶段,组织会进一步采用其他改变模式。
这些模式通常需要更加强力的引导和推动,如威逼或利益驱动等。
这时,员工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表现出拒绝、不配合等行为。
在组织变革的后期阶段,组织会采用更加开放和支持的改变模式,以鼓励员工的创新、创造和领导力。
在这个阶段,员工的行为会更加积极和有动力。
因此,组织变革管理对员工行为的影响与变革模式的选择直接相关。
组织需要了解员工的行为和心理,灵活选择适合自身的改变模式,才能顺利推进组织变革。
二、团队决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决策是指在团队内进行信息共享、意见交流、意见协商,以达成共同决策的过程。
决策是组织决策的基础,也是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
团队决策不仅关系到组织绩效的高低,还关系到组织内部相互理解和团队士气等多个方面。
团队决策相比个人决策具有一定优势,如可以充分利用团队成员的知识和经验,避免主观臆断,减少风险等。
然而,团队决策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时间和资源浪费、决策速度缓慢等。
因此,团队决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需要结合组织内部不同的特征进行具体考虑。
对于需要快速决策的组织,群决策的方式可能不够高效。
而对于注重员工参与的组织,团队决策则有利于提高员工参与感和团队凝聚力。
三、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及对员工行为的影响价值观是指在某个文化、历史背景和思想体系中,人们长期形成的关于生活、社会、伦理和道德的认识和评价。
组织行为学小论文
组织行为学小论文组织行为学小论文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
它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促使了企业组织的发展,组织行为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小编收集了关于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小论文,欢迎阅读。
篇一:回顾组织行为学的课程我曾在工商管理硕士阶段学习过这门课程,由于当时我的工作经历以及环境和现在大不一样,同时也由于当初和此时学习的动力不太一样,所以对于同一门课程的学习有很多不一样的收获。
学以致用是我参加博士班学习的主要目的。
目前我在管理一家年销售超过5亿人民币的制造型企业。
该公司目前在大力推广卓越制造理念。
该理念除了在组织的各个层面实施类似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制造工具以外,其核心在于推广全员参与的持续改进的文化。
而在组织中对目前的文化加以改造,很多方面都可以考虑利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理论。
组织行为学在上个世纪得到长足的发展,得益于心理学在工商业的应用以满足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
而我公司目前推广卓越制造的目的是通过精益之道创造客户价值。
其中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提高员工满意度等都是我们远期目标——卓越运营所覆盖的。
本学习小结主要总结了我所学到的《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在公司变革中加以运用的打算。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的行为,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使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涉及到的主要学科有:管理学(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行为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等)。
课程中提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两个问题是:一,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二,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这两个核心问题在我的工作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探讨和解决的价值。
另外,组织行为学也提出了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常见指标: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等。
组织行为学结课论文
组织行为学结课论文组织行为学在学习《组织行为学》的过程中,发现管理学于它的联系很大,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或是生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想,通过对它的学习,对于我们在学校中的人际交往、为人处事,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它会在我们求职的路上贡献它的一份力量。
以下便是我们在这门课中的学习的主要内容: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OB对管理者的帮助:1.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人际技能;2.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3.认识组织冰山潜层的问题;4.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行为是指生命体由内在心理支配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组织行为指组织的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行动。
组织行为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组织如何影响成员,成员如何影响组织。
组织行为研究的基本变量: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水平社会知觉: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类型:1、对他人知觉2、自我知觉3、角色知觉4、人际知觉社会知觉的偏差1).首因效应、近因效应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3)投射效应4)对比效应、框架参照5)刻板效应6)煮蛙效应、跳蚤效应7)知觉防御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凡是认知对象都有归因问题。
如责任归因、动机归因、成败归因、自我归因、错误归因等。
常见的归因偏差: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的不一致性,涉及个人利益与否导致归因不一致,忽视普遍性的偏见。
情感因素的影响。
社会知觉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聘用面试、自我实现的预言、绩效评估、员工努力、员工忠诚、归因应用决策指为解决某一问题、达到一定目标,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对可能出现的种种结果进行论证,评估从中选出一个最有效的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工作态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一、态度
(一)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里和行为倾向。
态度具有社会性、指向性和相对稳定的连续性的特点。
态度是评价对某个特定的人或事物喜爱或不喜爱的心里倾向,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感受。
态度与行为紧密关系。
通常,管理中存在的缺乏激励、反馈、信任或其他问题会导致员工产生消极态度。
对于管理者而言,了解态度的前因后果非常重要。
(二)态度的构成
态度是在人和事物的评价性反应基础上产生的,由认知、情感、行为、三个部分构成。
1.认知成分
认知成分是指对人或事物的看法、评价以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
它由个体所持的信念、观点、知识或信息组成。
2.情感成分
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某人或事物的好恶,带有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
这也是左右态度并指导其行为的关键。
3.行为成分
行为成分是指对事物的行为准备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是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事物作出赞赏或反对的意向。
态度的行为要素是通过观察行为,或者询问关于行为和意图的问题来测量的。
(三)态度和个体行为的关系
1.态度一致性
人们总是春秋态度之间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个体试图消除态度的分歧并保持态度和行为之间协调一致,以使自己表现出理性和一致性、如果出现不一致,个体就试图采取措施以回到态度和行为重新一致的平衡态。
其做法是:改变态度、改变行为或者找一种合适的理由。
2.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由列昂·费斯廷格于19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试图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1.认知失调,指个体可能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不和谐。
个体试图减少不协调,寻求使不协调最少的稳定状态。
没有人能完全消除不协调状态。
2.降低不协调程度取决于三个因素: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个人认为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激励)。
3.认知失调理论。
可以帮助组织的管理者预测员工行为改变的倾向。
二、工作态度
(一)工作态度的含义
每个人对待不同的人和事物都有不同的态度。
组织行为学着重研究与工作相关的态度,即工作态度。
这些与工作有关的态度包括员工持有的对工作环境方面的积极和消极的评价。
所谓工作态度,是指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认真度、责任度、努力程度等。
(二)工作态度的构成
组织行为学中的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三种工作态度上: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
其中,前两种态度指向的是工作,后一种态度指向的是组织。
1.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一个人的工作满意度水平高,对工作就可能持积极的态度;对工作不满意的人就可能对工作持消极态度。
当人们谈论员工的态度时,更多的指工作满意度。
事实上,这两个名词经常交互使用。
因此,组织行为学家认为工作满意度是非常重要的。
2.工作参与
工作参与的定义尚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维度来解释这一名词。
本书采用Kanungo的定义:工作参与是个体对工作的心理认同的一种总体认知状态,在此状态中,工作被看成具有满足个体主导需要和期望的潜力。
工作参与程度高的员工对他们所做的工作有强烈的认同感,并且真的很在意他们所做的工作类型。
有的学者称此为工作投入,即个人心理上对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
工作绩效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3.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
所以,高工作参与意味着一个人对特定工作的认同;高组织承诺则意味着对于所在组织的认同。
三、工作态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对其行为的影响,科学地即使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员工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在分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工作效率、提高士气,进而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组织的绩效。
前国家足球队教练米卢有句座右铭:“Attitude is everything”,几乎每次训练课上他都会戴着写有这句话的帽子出现在队员和记者面前,并且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潜移默化地向弟子和外界灌输着这一思想。
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这句话的意思应该不算复杂,分析起来有两层意思:一是有好的态度才能有好的结果;二是没有好的态度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其实中国国家队的表现,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证明。
当初,米卢在任的时候,时时刻刻强调态度的重要性,要各个队员摆正态度,进行各项比赛。
正是凭着米卢的这句话,不断地激励着国家队的队员们,所以最终中国队才能在44年后第一次进入世界杯的决赛阶段。
在足球场上,这句话带给中国人巨大的震撼与惊喜,在成功的企业中,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确保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使员工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获得较高的工作满意度以促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态度结构中的认知成分与员工掌握的知识和获得信息有密切关系,因此,管理者试图通过沟通改变员工工作态度时,要注意个人所掌握的信息的范围、深度、和准确性。
另外,在沟通时要注意技巧和沟通方式的多样化,防止员工产生心理阻抗,促使他们形成准确、积极的工作态度。
企业员工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为避免群体孤立,会使其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符合群体规范和成员期望,因此管理者可运用群体的力量改善个人态度。
并且员工们遵守相同的行为规范,完成共同的目标任务,使他们更易形成相似的
态度。
因此,企业管理者可通过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来有效地改变员工态度。
实验表明:集体规定公众参与的态度形成与改变比个人的劝说更具有权威性,更有助于人们态度的改变。
如果把组织规定与个别劝说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群体行为规范建设是管理者促进员工准确态度形成的重要措施。
参与改变就是积极引导员工参加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改变态度。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参与较好的转变态度。
比如让员工参与改制将改变他们的敌对态度。
组织也可提供角色扮演的机会,让员工参与到活动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一个时期内把自己当成另外一个人,并按照这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来生活,使扮演者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最终实现态度转变。
比如某些医院开展医生病人角色互换体验活动,让彼此更加理解对方尤其是医生在体验角色之后,工作态度的转变十分明显。
组织管理过程中对员工态度的管理,可以保证组织管理的有效性。
态度调查的结果往往发现,最糟糕的抱怨可能来自那些拥有最好工作条件和最优厚待遇的员工身上,那些管理层认为客观公正的政策可能被大多数员工认为是不公正的。
因此我们需测量和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有助于管理者忌食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便于人才的管理。
另外,组织管理中,有些员工本事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并不是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操纵技术不熟练或是健康状况不好,而是受他们的工作态度的影响。
因此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培养员工的工作态度有助于员工潜能的发挥,推动组织的创新发展。
态度管理有助于组织的成功并购和顺利改制。
如今,面临市场竞争的巨大挑战,较多企业环境实践中逐渐对企业文化认同。
如果将两间具有不同企业文化的公司并购,必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研究表明:员工工作态度调查问卷调查的“工作满意度”、“改制适应性”、“成就心向”三个方面改制企业员工心理体验水平普遍较低。
也就是说企业的成功并购,顺利改制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来自不同文化的公司员工工作态度的和谐和认同。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这一时代最重大的发现,是我们可以改变态度来改变生活。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行为的表现。
任何成功的人都应具备两个因素:良好的态度、优良的能力和技巧。
一个优秀的员工首先应该有良好的态度,这个态度既包括他对待事物,为人
处世的态度,也包括对待工作的态度。
过去的组织管理往往强调理性、规则和刻板的上下级关系,却忽略员工的心理需求是否满足,忽视精神的管理。
员工的工作态度是决定组织命运,影响组织工作氛围和员工工作效率,促进组织和谐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