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发展、融合共生

合集下载

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

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

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实现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融合共生的理念和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意味着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互相理解、尊重和合作,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实施方法以及相关政策。

首先,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利益和需求。

如果不能有效地融合共生,社会就容易出现利益冲突、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相反,融合共生可以促进各利益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只有通过融合共生,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实现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

首先,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保障不同群体的权益和利益。

例如,应当加强法律的实施,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大对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待遇,不断缩小利益差距。

其次,社会各界应当加强交流与合作,增强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这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社会组织合作等方式来实现。

最后,个人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除了方法之外,政府还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

首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其次,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提倡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在实践中,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当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只有当我们能够理解、尊重并与其他利益群体有效合作时,才能够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综上所述,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融合发展共创未来

融合发展共创未来

融合发展共创未来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离不开融合发展的力量。

融合发展是指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共同发展。

只有通过融合发展,我们才能够共同开创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从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探讨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并展望融合发展的未来前景。

一、经济融合发展经济融合发展是推动国家经济繁荣的关键。

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各国经济之间的融合发展也变得日益重要。

通过贸易合作和产业融合,各国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例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通过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经济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为人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丰富的物质生活。

二、科技融合发展科技融合发展是推动社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当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相互交融时,新的发明和创新就有更大的可能性。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正正是不同科学领域的融合创造出来的。

通过科技融合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科技应用的效果,使科技真正造福人类。

科技的融合发展还可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三、文化融合发展文化融合发展是促进民族和谐的重要方式。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打破壁垒,增进了解和友谊。

通过文化的融合发展,人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尊重各种文化的特点,促进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例如,国际电影节、音乐节等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了各国文化融合发展的平台。

文化的融合发展还可以促进经济繁荣,带动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教育融合发展教育融合发展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

当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相互渗透时,培养出的学子更具综合素质,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教育的融合发展,可以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培养出更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

例如,STEM教育的推广就是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进行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

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

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最新版)目录1.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概念和背景2.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3.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优势4.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应用实例5.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未来发展前景正文【1.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概念和背景】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是指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通过政策、技术和市场的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源于 20 世纪90 年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推进,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烈,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2.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1)经济: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社会:关注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实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3)环境: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通过政策约束、技术创新和市场激励,实现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

【3.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优势】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系统性: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2)协调性: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政策、技术和市场的融合,实现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3)可持续性: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关注长远发展,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4.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应用实例】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在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中均体现了这一模式的理念。

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5.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的未来发展前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在未来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学科 融合共生关系

学科 融合共生关系

学科融合共生关系
学科融合共生关系是指不同学科之间在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叉融合:学科之间的融合共生关系首先体现在交叉融合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
发展,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问题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因此,不同学科之间开始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领域。

2.资源共享:学科之间的融合共生关系还体现在资源共享上。

各学科在学术研究、教
育资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共享这些资源,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

3.相互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共生关系还表现在相互促进上。

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
方法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借鉴,从而推动各自学科的发展。

同时,这种相互促进也有助于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4.共生发展:学科之间的融合共生关系最终体现在共生发展上。

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
交流,可以实现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推动整个学术界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学科融合共生关系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跨学科素养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融合发展路径

融合发展路径

融合发展路径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协作的加强,融合发展成为了全球发展
的趋势之一。

融合发展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之间相互
交流、学习、融合,在互补优势和共同发展中实现协同推进的过程。

在中国,融合发展已成为了推动经济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

融合发展的路径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创新是融合发展的核心。

不同领域、不
同产业之间的融合需要依托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以推动互联互
通和资源整合。

要建立创新引领的融合发展新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和
转化力度,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沉淀和转化。

二、区域协调融合发展。

不同地区之间的融合发展需要依托区域
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

要完善区域发展布局和产业配套政策,构建区域发展联动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一体化。

三、产业交融融合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需要依托产业交融
机制,实现产业整合和升级。

要加强跨产业、跨领域的交流合作,推
进产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构建产业联盟和创新中心。

四、人才培育融合发展。

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需要依
托人才交流和培育机制。

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高层次人才交流
和跨学科融合,培养多领域、多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种不同机制和政策的
支持,需要不同方面的共同努力和交流合作。

通过各种手段,实现融
合发展路径的有效推进,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长期稳
定发展。

融合共生 应用

融合共生 应用

融合共生应用
融合共生是指将不同技术、行业或领域进行深度整合,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这种整合方式通常是通过共享资源、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方式来实现的。

在技术领域,融合共生可以指将不同的技术进行整合,例如将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相结合,以提高安全性、降低交易成本和增加透明度。

在金融领域,融合共生可以指将不同的金融机构进行整合,例如银行、证券、保险等,以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在医疗领域,融合共生可以指将不同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例如医院、诊所、药店等,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融合共生是一种创新的方式,可以帮助不同行业和领域实现更高效、更便捷、更具有竞争力的目标。

文化融合与共生演讲稿

文化融合与共生演讲稿

文化融合与共生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文化融合与共生的话题。

文化融合与共生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文化融合与共生。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交流、借鉴、融合,最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而文化共生则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合作、和谐共存的状态。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融合与共生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现实。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融合与共生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化融合与共生无处不在。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同事,他们有着不同的语言、习俗、信仰,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如何借鉴他们的优点,如何尊重他们的文化,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如何促进文化共生,也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那么,如何促进文化融合与共生呢?我认为,首先要增强文化自信,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自觉,同时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

其次,要加强文化交流和互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最后,要倡导多元文化的发展,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与共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文化融合与共生,实现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最后,我想引用一句古老的谚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文化融合与共生,就好比大海一样,能够容纳百川,才能成为浩瀚无垠的大海。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文化融合与共生,共同创造一个多元、包容、和谐的世界。

谢谢大家!。

形容融合共生的成语

形容融合共生的成语

形容融合共生的成语1. 和谐共生:表示不同事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2. 融洽相处: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关系良好,彼此协调。

4. 相得益彰: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互相补充,共同进步。

6. 形影相吊:表示两个事物之间虽然并不相同,但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

7. 五彩缤纷:表示不同颜色之间互相交织,形成美丽多彩的景色。

8. 峰回路转:表示事物的发展经过曲折,最终达到巅峰。

9. 融会贯通:表示对不同的学问、理论、观点进行综合,并加以运用。

10. 大同小异:表示尽管两个事物存在差异,但是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11. 众志成城:表示众人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实现某一目标。

13. 各自发展:表示不同事物按照各自的方式、发展方向,各自发展。

14. 如胶似漆: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黏合在一起,紧密相连。

15. 志同道合:表示不同事物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和价值观。

16. 众口一词:表示众人对某一事物或观点有着共同且一致的看法。

17. 同心协力:表示众人共同出力,以达到共同目标。

18. 热火朝天:表示事物处于非常热烈、高涨的状态,充满生机和活力。

19. 互相借鉴:表示不同事物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以提高自身素质。

20. 互为表里: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即表里如一。

21. 扶持共赢:表示不同事物之间相互扶持,以达到共同获益。

22. 一荣俱荣:表示不同事物之间共同获得荣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3. 事半功倍:表示通过融合共生的方式,事情可以更轻松、更有效的完成。

24. 各有所长:表示不同事物各有各的优点和长处,互相补充,共同进步。

25. 珠联璧合: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形成完美的组合。

“三个导向”引领“两业融合” 助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三个导向”引领“两业融合” 助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中国经贸导刊■热“三个导向”引领“两止駚合”助汐打好户戒基滅高级化、户业裢现代化攻坚成□黄汉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两 业融合”)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实现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提出,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 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个 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 合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包 括总体思路和目标、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探索 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发挥多元融合发 展主体作用、保障措施等五个部分,立足现实基础、尊 重发展规律、明确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市 场导向、问题导向。

《实施意见》出台,将有利于激发两 业融合发展活力,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制造强国建 设和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目标导向,把推动两业融合发展作为増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和经济服务化趋势不断深化,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共生 现象不断涌现,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产业融合 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经验表明,产业融合通 过产业渗透、交叉和重组等方式,引发了产业功能形 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和附加值提升,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塑造了国际竞的中长期融资,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积极支持开展供 应链金融服务。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 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建立知识 产权质押信息平台,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

(四) 加强人力资源保障改革完善人才管理评价制度,探索建立复合型人才 评价和职业发展通道体系。

完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职业 教育改革,深人推进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建设 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实训基地,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 业新型学徒制,加快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教师的教育思维如何自主生长式发展

教师的教育思维如何自主生长式发展

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教师是有丰富“自我经验”的个体,教师的“自我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和内在资源。

一般而言,教师专业发展是从亲身体验中提炼“事例经验”,在系列事例经验中整合“类经验”,通过凝练系列“类经验”而形成自己的“个人经验体系”,在应用自己的“个人经验体系”中形成教育实践智慧的,其过程是教师自主生长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自我经验”,帮助自己从“他主”走向“自主”、最终走向“智慧型教师”“思想型教师”。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那么教师如何立足课堂教学自主生长式发展呢?一、教师要让自己的思维与个人体验发生关联,形成事例经验1.正面思考,捕捉放大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阶段。

它是以感知为基础,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它又超越感知界限,能促进人脑通过已知条件推测未知事物,从而揭示和发现事物本质和内部规律。

课堂里教师的思想和智慧外在体现就是思维品质,教师专业发展中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思维的发展。

比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接触教材后,首先要充分地与教材文本、学习资料等反复接触,了解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理解教学重难,掌握教学方法,熟悉教学过程,假设应急预案等,让自己思维与教材知识发生关联,赋予文本的自我解说,通过思考、想象、描述、假设等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土办法”“真性情”,这就是事例经验。

教师一旦形成了事例经验后,要善于捕捉,不要轻易放弃和丢掉,这是一个教师自主生长的基点,是很宝贵的发展资源。

2.反向追问,自悟改进教师光有事例经验远远不够,它只能反映自己的初步感知,自己解决问题的感性思考,还需要通过反向质疑,自悟改进将其放大。

一方面,教师经过自思自悟能将事例经验从感觉层面走进内省层面。

如:教师要不断追问自己,这节课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合适吗?这么做还能改进吗?我觉得这节课这么做较好?我决定就这么做吗?另一方面,事例经验突出的是“个”,也可称为个人经验,事例经验实质是信息输入模块,是教师在真实环境中感性获取信息的阶段,需要一个个信息要素的存储,需要教师感性认识的不断丰富和积累。

学校治理现代化应注重“五育融合”

学校治理现代化应注重“五育融合”

特稿《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当前教育“偏于智、疏于德、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五育失衡,强弱不均,很难融合。

这是迈向2035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对此,我们必须关注。

如何补齐短板,打破“五育”各自为政的壁垒,实现育人效应最大化呢?“五育融合”是重要的手段和策略。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办学至今已50年,蝉联两届“全国文明校园”,是福建省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

我从一线教师走上校长岗位,亲历、见证宁师附小40年的教育教学变化。

回溯过往,探索的过程就是迈向“五育融合”的征程。

对于“五育”的关系,我校师生有个美好的比喻:德育是“天”,体育是“地”,智育是流淌的“河流”,美育是盛开的“花朵”,而挺立着的劳动教育就如“大树”与“果实”。

这“天、地”联手撑起“河流、山川、绿草、花园、森林、稻田……”“五育融合”就是创建这样一个“德智体美劳”和谐的教育环境,创造一个孩子们生存发展的“绿水青山”。

这美好的教育治理生态,目标直指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这是我们的追梦教育,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与主张。

第一,托起“五育并举”。

倡导和追求“五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一步。

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我校调研。

老校长汇报了学校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办学特色。

习总书记听后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要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在地区推广,同时嘱托孩子们要“听党的话,勤奋学习,热爱劳动,全面发展”。

30多年来,历任校长一直牢记在心,坚持“五育并举”,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足、开齐规定课程,配强、配全思政、体、音、美、科学等各学科专任教师。

这部分教师数量占学校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并且评职称指标单列。

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举措,也是我们一贯的坚守与主张。

第二,研究“教学主张”。

“五育并举”的主张最主要还是要靠课程来落实,靠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去实现,否则学校的倡导终将成为空中楼阁。

文化融合与共生演讲稿

文化融合与共生演讲稿

文化融合与共生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文化融合与共生的主题。

文化融合与共生,是当今世界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频繁,而如何实现文化的和谐共生,成为了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首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什么是文化融合与共生?文化融合与共生,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和谐的社会。

文化融合与共生,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不同的文化之间,有着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

当这些文化相互交融时,就会产生新的文化形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比如,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都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融合带来的喜悦和活力。

然而,文化融合与共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可能会引发文化认同的焦虑和文化冲突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在文化融合与共生的过程中,注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避免文化优越感和文化排斥,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文化共生环境。

为了实现文化融合与共生,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出努力。

首先,我们要保持对自己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要包容和尊重其他文化。

其次,我们要多了解、多交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最后,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化融合与共生的进程。

在今天的演讲中,我们谈到了文化融合与共生的意义、挑战和应对之策。

文化融合与共生,不仅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更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参与的事业。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实现文化融合与共生,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协同融合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协同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协同融合发展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协同融合发展的概念和意义、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协同融合发展现状和问题、加强协同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等方面展开论述。

二、协同融合发展的概念和意义1. 协同发展的概念协同发展,即各个相关产业之间通过紧密的通联、合作和互动,形成一体化的合作网络,实现资源、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共享和互补,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协同发展是一种重要的产业发展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协同融合发展的意义协同融合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它能够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集裙化、产业链条化、产业联动化,实现产业的协同壮大和整体效益的提升。

协同融合发展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三、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协同融合发展现状和问题目前,我国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动协同融合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优势产业集裙和专业化产业链条,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一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加强产业间的互利合作和资源共享,推动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 问题然而,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一些问题和挑战也日益显现。

产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还不够紧密和深入,资源配置还存在一定的浪费和重复,信息互通还不够顺畅,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有待进一步增强等。

四、加强协同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协同融合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各方面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和集裙化建设。

2. 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协同融合发展,需要积极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协同融合发展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协同融合发展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协同融合发

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协同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它指的是不同产业之间通过合作、协同和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整个产业体系的效率和竞争力。

协同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新技术和新模式可以更快地得到应用和推广,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协同融合发展还可以带来创新机遇。

不同产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激发创新思维,推动跨产业的创新合作。

此外,协同融合发展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可以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为了实现协同融合发展,政府、企业和学术界需要加强合作。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动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企业需要打破产业壁垒,积极开展跨产业合作和创新。

学术界可以加强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协同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总的来说,协同融合发展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它有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

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产业之间的协同融合,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文化融合与共生演讲稿

文化融合与共生演讲稿

文化融合与共生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那就是关于文化融合与共生的话题。

文化融合与共生,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在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大势所趋,而如何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首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什么是文化融合与共生?文化融合与共生,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种文化都能够得到尊重和保护,同时也能够为其他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文化融合与共生,不是简单地把各种文化混杂在一起,而是要实现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

那么,文化融合与共生为什么如此重要呢?首先,文化融合与共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拓宽人们的视野,增进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其次,文化融合与共生可以激发各种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最后,文化融合与共生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减少文化冲突与分裂,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有利的条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文化融合与共生呢?首先,我们应该树立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尊重和保护各种文化的多样性,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文化排他主义。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推动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的共生共存。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文化教育与传播,培养人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推动文化的共生共存。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文化融合与共生而不懈奋斗!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一个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美好世界!谢谢大家!。

教师专业发展的六个原理

教师专业发展的六个原理

第6卷 第4期教师教育学报2019年7月V o l .6 N o .4J o u r n a l o f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J u l .,2019D O I :10.13718/j .c n k i .j s j y .2019.04.003教师专业发展的六个原理赵冬臣(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 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活动过程㊂教师专业发展涉及价值㊁主体㊁内容㊁进程㊁环境和路径等基本问题㊂基于对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和相关研究成果的考察与梳理,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六个原理,作为对以上基本问题的回应㊂教师专业发展的六个原理包括双重价值原理㊁自主发展原理㊁全面发展原理㊁持续发展原理㊁生态发展原理和 经验+反思 原理㊂这些原理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㊂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专业素质;教师教育;原理中图分类号:G 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19)04-0017-05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目前有两种理解,即 教师专业 的发展与教师的 专业发展[1]㊂本文取其后者之意,将教师专业发展视为教师个体的专业素质及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活动过程㊂作为一种活动,教师专业发展凸显了 追求卓越 的精神,既具有目的性㊁计划性,又表现出长期性㊁复杂性等特点,是在一定的价值引领下主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㊂教师专业发展必然涉及 为何 (w h y )㊁ 谁 (w h o )㊁ 什么 (w h a t )㊁ 何时 (w h e n )㊁ 哪里 (w h e r e )㊁ 如何 (h o w )等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对应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㊁主体㊁内容㊁进程㊁环境和路径等内容㊂基于对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考察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本文尝试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六个原理,作为对以上问题的回应㊂一㊁双重价值原理:兼顾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教师专业发展必然涉及价值判断,而其价值标准并非单一的㊂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角度分析,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属性㊂社会价值又称工具性价值,指教师的专业活动有益于他人和社会;个体价值又称本体性价值,指教师的专业活动要满足教师自身发展需要㊂教师专业发展应是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统一提升的过程㊂从教师职业发展历程看,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一直是教师职业的首要责任㊂在此责任下教师被赋予多重角色,诸如学生学习的指导者㊁潜能的发掘者㊁心灵的启迪者,又如人类知识的传播者㊁文明的传承者㊁思想的启蒙者,等等㊂一方面,教师职业发展对于学生个人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工具性价值)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教师职业发展对教师本人的生活体验和生命质量亦有重要影响,对教师个体需要的满足㊁幸福感的提升和生命意识的唤醒有重大意义,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价值(本体性价值)毋庸置疑㊂因此,教师职业也具有了71收稿日期:2018-05-16作者简介:赵冬臣,教育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㊂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 C K )纸笔测评技术研究 (17E D E 316),项目负责人:赵冬臣㊂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工具性价值与本体性价值),二者相互关联,共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㊂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教师角色被赋予更多的利他内涵,诸如 红烛 人梯 春蚕 等比喻,都在颂扬教师甘于奉献㊁默默无闻甚至牺牲自我的精神,把教师职业的意义从平凡提升到崇高㊁从世俗提升到神圣㊂在这种价值规约下,教师专业发展更多地指向于教育教学效果的改善,强调教师道德的提升㊂但现实中,教师群体也存在 个人主义 和 利己主义 的价值观,也存在把教师专业发展仅定位于养家糊口㊁评职晋级㊁追名逐利的途径㊂如果置教师个体价值于不顾而片面强调社会价值,那么是对 以人为本 观念和教师生命尊严的藐视;如果抛弃社会价值而惟个体价值是从,那么也有悖于教育事业的理想和追求㊂兼顾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在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是教师专业发展应坚持的价值取向㊂对此,教师个体应合理定位,社会亦应均衡考量㊂二㊁自主发展原理:自主性是教师成为专业发展主体的重要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有来自教师个体内部的力量,也有来自外部的推力㊂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首要原因㊂教师应该具备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愿望,寻求和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提升专业性,即教师要有发展的内部动力而不是依赖外部要求㊂缺乏内部动力而仅靠外部加压的教师,其专业发展活动成为任务甚至负担;而具有内部动力的教师,会变 要我发展 为 我要发展 ,积极探索和创造专业发展的机会㊂相比之下,后者更贴近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㊂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师个体的自主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㊂首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表现为发展过程中的自立性㊂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一种自我提升,任何他人不应也不能替代㊂每位教师应对自身专业发展状况有清晰的认知㊁对未来发展有独立的思考,并由此产生不断进步㊁追求卓越的愿望和动力㊂其次,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表现为发展过程中的自为性㊂教师将专业发展融入日常学习㊁工作和生活中,通过自我探索㊁自我选择㊁自我建构㊁自我创造来不断提升专业水平㊂最后,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表现为发展过程中的自律性㊂教师通过掌控㊁约束和评价自我行为,努力使专业发展的目标㊁内容㊁方法和效果保持协调一致㊂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并非否认外部力量的作用㊂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应该充分利用和整合内外各种力量,促进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化发展㊂无疑,这其中的内部力量是第一位的,即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意愿起主导作用,而优越的外部环境和保障条件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㊂ 自主 并不排斥 他主 ,而 他主 必须与 自主 结合,才能发挥最大化效能㊂在 他主 的专业活动中,组织者除了要善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学习特点㊂三㊁全面发展原理:促进教师的 情 知 能 和谐发展专业素质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㊂教师专业素质是指经过系统的教师教育,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专门性㊁指向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素质[2]㊂专业素质强调职业素质的特殊性和标志性㊂具备专业素质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㊂教师是完整丰富的人,故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㊂综观国内外研究,大多将教师专业素质分为专业情意(精神或理念)㊁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3]㊂各国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也基本涵盖了这三个维度㊂例如:英国的教师专业标准框架从专业品质(p r o f e s s i o n a l a t t r i b u t e s)㊁专业知识与理解(p r o f e s s i n a l k n o w l e d g e a n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和专业技能(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 k i l l s)三个方面界定了教师专业素质[4];我国的幼儿园㊁小学和中学的教师专业标准中将教师专业素质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㊁专业知识㊁专业能力三个维度[5]㊂整体而言, 情 知 能 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维度㊂ 情 是专业素质的核心,属于专业实践活动的动力系统; 知 是专业素质的基础,属于专业实践活动的认知系统; 能 是专业素质的重点,属于专业实践活动的操作系统㊂三者既各自包含丰富的具8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体内容,又彼此紧密联系㊁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复杂的教师专业素质结构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教师专业素质的框架和内容具有动态性㊁开放性的特点,会随着时代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㊂但全面发展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不变宗旨,这不仅是教师自身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㊂四㊁持续发展原理:以终身学习理念统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㊂ 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终身性,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㊂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㊁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教师更应成为终身学习者㊂终身学习强调学习的长期性㊁连续性和阶段性㊂教师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㊂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㊂例如:富勒(F.F u l l e r)的 职业关注四阶段 理论[6],休伯曼(M.H u-b e r m a n)的 职业生涯五阶段 观点[7],利思伍德(K.L e i t h w o o d)的 心理四阶段 学说[8],朱旭东的 主体五层次 论[9],等等㊂此外,还可以按专业熟练程度来划分㊂例如:英国的教师专业标准将教师专业水平分为五个级别,即合格教师(q u a l i f i e dt e a c h e r)㊁核心教师(c o r et e a c h e r)㊁熟练教师(p o s t-t h r e s h h o l d t e a c h e r)㊁优秀教师(e x c e l l e n tt e a c h e r)㊁高级技能教师(a d v a n c e ds k i l l st e a c h-e r)[4]㊂尽管以上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划分不尽相同,但对教师专业发展至少有三点启示:第一,需要用一种整体视野来通盘考虑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㊁持续不断的过程;第二,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㊁线性的变化过程,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师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并非匀速递进的,发展过程中会有前进㊁提升和飞跃,也会有停滞㊁反复甚至退缩;第三,教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关注点㊁心理状态㊁主体境界等特质会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㊂根据持续发展理论,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既关注自身专业发展的结果,又要重视发展过程㊂就教师教育而言,要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一体化,就要重视教师在不同阶段的需求㊁心态㊁任务和内容,并给予教师有针对性的帮助㊂就教师个体而言,要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就要善于谋划职业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设计出进程和方案,循序渐进地朝着目标迈进㊂五㊁生态发展原理:优化发展环境,通过互动和合作促进专业发展 生态 一词,本义是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㊂生态发展原理强调事物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一个统一的㊁有机的㊁复杂的系统中,并与系统的各个要素紧密联系㊂事物在其发展的系统中与外界不断进行着能量的交换,使自身和整个系统都处于动态的平衡中㊂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将教师个体置于特定的教师群体中,并关注群体中的人㊁事㊁物等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㊂基于生态观的教师专业发展,打破单一关注教师本身的局限,转而关注教师如何更好地与其所处的日常工作环境中的各要素融合共生,以获得专业成长的持久动力㊂ 情境性 和 交互性 是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突出特点㊂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情境性㊂教师专业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完成,还需要与外部建立联系,利用外部的资源和力量寻求自身有效的发展㊂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所处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㊁克服不利因素,从而实现专业发展㊂教师所处的环境不只是物质层面的资源和条件,也包括精神层面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㊂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交互性㊂以学习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不仅是基于经验的自我建构的过程,也是主体间社会建构的过程㊂正如维果茨基(L.S.V y g o t s k y)所指出的: 人类的学习首先是一种发生在主体之间的社会活动,其次才是一种发生于主体之内的思维活动;学习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交往,是个人看法与他人思想之间的交流㊂ [10]因此,教师要走出孤立和封闭的个人世界,通过合作㊁对话㊁分享来获得外部的支持,以实现专业发展㊂9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根据生态发展原理,在国家层面,需要健全相关的法律㊁法规和政策,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并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在学校层面,需要推动教师合作文化的发展,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这是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主张㊂合作文化(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c u l t u r e)的倡导者哈格瑞沃斯(A.H a r g r e a v e s)呼吁,教师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形成相互开放㊁信赖㊁支持的同事关系[11]㊂霍德(S.M.H o r d)倡导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在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和愿景指引下,形成相互支持㊁共享经验㊁协同学习的组织[12]㊂合作文化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最终目标在于建立互动和谐的关系,整合资源和力量,通过良性生态环境下的共同成长来带动教师个体的进步㊂六㊁ 经验+反思 原理: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提升,做反思型实践者经验+反思=成长 是美国学者波斯纳(G.J.P o s n e r)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形象地揭示了经验和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13]㊂汉语中的 经验 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结果,指人经由实践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二是作为一种过程,指人获得知识和技能所经历的实践和体验㊂教师成长公式中的 经验 兼具以上两层含义㊂正如杜威(J.D e w e y)的理解: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结合着;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 尝试 和 实验 ,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 承受结果 [14]㊂也就是说,经验意味着经历和建立联系㊂经历是基础和前提,但有经历并不意味着有经验,要产生经验还必须建立联系,即认识经验过程中 行动 和 结果 的关系,经验内在地包含着行动的过程和结果㊂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杜威主张 从经验中学习 [14]㊂反思的概念在古代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中均有论述㊂杜威最早将 反思 引入教育领域㊂他认为,反思 是对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地㊁坚持不懈地和仔细地考虑 [15]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思考,但大部分思考是被动的㊁短暂的㊁零散的,而反思是主动的㊁深入的㊁系统的思考㊂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繁忙,有时这种繁忙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以至于很少对常规工作进行反思,只机械地重复过去的经验㊂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㊂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其专业发展将止步不前㊂根据 经验+反思 原理,教师专业发展既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善于通过反思而获得经验的增长,从而实现由 经验型教师 向 反思型教师 的转变㊂反思与经验的结合,既可以是对以往行动加以反思(r e f l e c t i o no na c t i o n),也可以是在行动中反思(r e f l e c t i o n i na c t i o n)㊂舍恩(D.A.S c h o n)认为,在行动中反思正是专业的艺术性所在[16]㊂反思型的教师要有批判意识,善于从日常细节甚至习惯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尝试调整和改变自身的思维和行为㊂反思,既可以采取教师个体独自反思的方式,也可以借助教师实践共同体反思的方式,还可以将二者结合使用㊂以上六个原理分别指向不同的问题㊂其中:双重价值原理回应了 为何 (w h y),澄清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归依;自主发展原理回应了 谁 (w h o),揭示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全面发展原理回应了 什么 (w h a t),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发展原理回应了 何时 (w h e n),凸显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持续性;生态发展原理回应了 哪里 (w h e r e),强调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互动性; 经验+反思 原理回应了 如何 (h o w),提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㊂六个原理作为一个整体,遵循了系统思维的 6W 原则,涵盖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方面,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㊂参考文献:[1]季诚钧,陈于清.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课程㊃教材㊃教法,2004(12):68-71.0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王卓,杨建云.教师专业素质内涵新诠释[J].教育科学,2004(5):51-53.[3]谢安邦,朱宇波.教师素质的范畴和结构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2):1-5.[4]T r a i n i n g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g e n c y f o rS c h o o l s.P r o f e s s i o n a ls t a n d a r d sf o rt e a c h e r s:w h y s i ts t i l l i n y o u rc a r e e r[E B/O L].(2007-09-03)[2018-02-06].h t t p s://w w w.r g s.o r g/N R/r d o n l y r e s/13C47A9B-633C-436F-8617-668966A E A E B7/0/C G T_O n l i n e_ T D A_s t a n d a r d s2007.p d f.[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E B/O L].(2012-09-13)[2018-08-01].h t t p://w w w.m o e.g o v.c n/s r c s i t e/A10/s6991/201209/t20120913_145603.h t m l.[6] F U L L E RF.C o n c e r n s o f t e a c h e r s:a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c o n c e p t u a l i z a t i o n[J].A m e r i c a n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s e a r c hJ o u r n a l,1969,6(2):207-226.[7] HU B E RMA N M.T h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l i f e c y c l e o f t e a c h e r s[J].T e a c h e r sC o l l e g eR e c o r d,1989,91(1):31-57.[8] L E I T HWO O D K.T h e p r i n c i p a l s r o l e i n t e a c h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M]//F U L L A N M,H A R G R E A V E SA.T e a c h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 c h a n g e.L o n d o n:F a l m e rP r e s s,1992:86-103.[9]朱旭东.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2014(6):81-90.[10] V Y G O T S K YLS.M i n d i ns o c i e t y: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g h e r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M].B o s t o n:H a r v a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78:79-91.[11] H A R G R E A V SA.C h a n g i n g t e a c h e r s,c h a n g i n g t i m e s:t e a c h e r s w o r k a n d c u l t u r e i n t h e p o s t m o d e r na g e[M].L o n d o n:C a s s e l l,1994:238.[12]霍德.学习型学校的变革 共同学习,共同领导[M].胡咏梅,张智,孙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13] P O S N E R GJ.F i e l d e x p e r i e n c e:m e t h o d s o f r e f l e c t i v e t e a c h i n g[M].N e w Y o r k:L o n g m a n,1989:21.[14]约翰㊃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53.[15]约翰㊃杜威.我们怎样思维㊃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6.[16]S C H O N D A.T h e r e f l e c t i v e p r a c t i t i o n e r:h o w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 t h i n k i na c t i o n[M].N e w Y o r k:B a s i cB o o k s,1984:21-74.S i xP r i n c i p l e s o fT e a c h e r sP r o f e s s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Z H A O D o n g c h e n(S c h o o l o f E d u c a t i o n,H a r b i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H a r b i n150025,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e a c h e r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sa p r o c e s sd u r i n g w h i c ht e a c h e r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q u a l i t y a n d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z a t i o na r e i m p r o v e d g r a d u a l l y.T e a c h e r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v o l v e s t h eb a s i c i s s u e s a b o u t v a l u e,s u b j e c t,c o n t e n t,p r o c e s s,c o n t e x t a n d p a t h.B a s e d o n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 a n a l y-s i s o f t e a c h e r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a c t i c e a n d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s i x p r i n c i p l e s a r e s u mm a r i z e d a s a r e s p o n s e t o t h eb a s i c i s s u e sm e n t i o n e d a b o v e.T h e s i x p r i n c i p l e s i n c l u d e t h e D o u b l eV a l u e I n-d e p e n d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l-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E c o l o g i c a lD e v e l o p-m e n t a n d E x p e r i e n c e+R e f l e c t i o n .T h e s e p r i n c i p l e s c a nb e i n s t r u c t i v e f o r 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a n d t e a c h e r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K e y w o r d s:t e a c h e r;p r o f e s s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f e s s i o n a l q u a l i t y;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责任编辑邱香华1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君舟民水,融合共生

君舟民水,融合共生

君舟民水,融合共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水文化,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不仅是生存的必需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不仅以水为生,更是将水融入到了文化和精神生活中。

水,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水承载了人们对自然、人生、人情、历史的感怀和思考,成为一种丰富而深刻的象征元素。

君舟民水,融合共生,这是中国人对水的独特情感和深厚精神内涵的诠释。

君舟,古代的君王,是民众的领导者和榜样。

而舟,是古代人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君舟代表着领导者和人民共同面对风险与挑战的象征。

古代君王和人民一同坐舟航行,共同面对风波与艰难,一同努力前行。

在这种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氛围中,君民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深厚的血脉情感,形成了高度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君舟的精神象征也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民水,代表着水与人民之间紧密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中国有“百姓之水”之说,这意味着水与人民的生存息息相关。

古代的百姓们都是依靠水来谋生的,无论是耕种、渔猎、饮水和日常生活用水,都离不开水。

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与水的依存关系相伴而生的还有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和民间传统。

中国的古代民歌和民间舞蹈大多取材于水,抒发了人们对水的感情,也传达了人们对水的依存之情。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支撑。

融合共生,就是君舟民水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意思。

君舟民水融合共生,既是指领导者和人民在环境和资源上共同谋生的一种状态,更是指中国人对水的感情和态度的一种体现。

中国人对水有着独特的情感,尊重水、亲近水、依赖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是一种崇高的象征,代表了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的重生。

水能滋润万物,也能唤起人们心中的梦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水不仅是人们的生存资源,更是一种精神的信仰和追求。

融合发展共创未来

融合发展共创未来

融合发展共创未来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各个领域都在不断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以共同构建一个繁荣、和谐的未来。

融合发展是指不同领域、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间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发展。

本文中,将探讨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融合发展共同创造未来。

一、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融合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性:1.资源优势互补:不同地区、国家拥有各自独特的资源和特长。

通过融合发展,可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知识交流与创新:不同文化、学科领域的交流与融合,能够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发展。

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合作,可以激发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经济增长与繁荣:通过融合发展,各国可以实现经济的互利共赢,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与繁荣。

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国际间的市场开放、贸易自由化,扩大经济合作的规模。

4.文化多样性保护:融合发展有助于各国之间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与传承。

通过融合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文化的多元共存。

二、融合发展的途径实现融合发展需要探索多种途径,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途径:1.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实现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留学、交流访问等形式,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师生交流,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2.科技创新与合作:科技创新是推动融合发展的关键。

各国可以通过建立科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科技研究与创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3.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是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民间交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传播和保护各国的文化。

4.经济合作与互利共赢:各国之间可以加强贸易合作与投资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

通过实现经济的互利共赢,推动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三、共创未来的意义共创未来是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

通过融合发展,各国可以共同推动全球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一个繁荣、和谐的未来。

一体融合发展机制

一体融合发展机制

一体融合发展机制
一体融合发展机制是指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实现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的机制。

它旨在促进各方面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协同创新,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一体融合发展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的
职责和权力边界,营造公平、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

2. 资源整合:推动各领域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
协同发展。

通过跨领域合作和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 创新驱动: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
生态。

建设创新平台和科技园区,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融合。

4. 共享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和
质量。

推动普惠金融和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实现资源、财富和机会的公平分配。

5. 生态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推动清洁能源的利
用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6. 区域协同: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动产业转移和高质
量发展,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效益和协调性。

通过建立健全一体融合发展机制,我们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推动
中国发展成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现代化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发展、融合共生”(2011-2013学年度三年发展规划)上海市龙柏中学目录———————————————————————————————————————第一部分整体发展构想一、指导思想二、办学理念三、发展目标(一)育人目标(二)学校发展目标第二部分发展背景分析一、区域背景分析二、学校现状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工作及措施一、学校德育二、课程与教学改革三、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第四部分学校重点发展项目:以激情课堂实现师生自主发展;第五部分发展保障机制一、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二、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健全人格的师资队伍建设三、基于教、学、研一体化的科研工作四、快速、便捷的的信息技术;五、主动、精细的后勤服务六、求真、务实的监控、评价体系2008年—2010年,是学校发展历程中关键的三年。

在这三年中,全体师生秉承“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龙柏精神,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在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特色培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奠定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后三年,学校将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培育特色、发展特色,整体推进学校办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部分整体发展构想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教育法》、《教师法》法规为依托,以市、区各类文件精神为学习重点,坚持依法治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和内化“和谐、快乐、成功”的办学理念,激发师生的生命潜能,实施“育人为先,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民主治校”的策略,抓住新课改机遇,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品质。

二、办学理念:“和谐、快乐、成功”和谐——指的是“硬环境”与“软环境”的融洽。

既是学校各种配套设施、设备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又是师生、生生、师师之间、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达到深层次的融合,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扎实基础。

快乐——指的是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以学生为主体,唤醒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教育教学成为探索、发现的过程,创设一个多元、开放的环境,保证学生发挥自己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提升生命的质量,学校成为师生主动发展、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

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过程。

成功——指的是生命价值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成功和学校的成功。

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发展目标:(一)育人目标:“培养每一位龙柏学子都成长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具有中国心”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挖掘其当代思想教育活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诚信礼义、健全和谐”的人格。

“现代文明人”是指与信息时代要求相适应,培养具有良好公民道德意识,创新精神、个性特长及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适应未来学习与生活的一代新人。

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融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激发师生自主发展潜能,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成为“乐礼义、乐学习、乐运动、乐合作”的“四乐”新人。

(二)学校发展目标:经过三年的努力,逐步办成一所管理精细、队伍精良、环境精致,能够满足地区居民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享有较好声誉的学校,办学水平争创A级二等。

管理精细——“精细”,指过程管理科学、合理,方法、机制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实现“无缺陷”的管理。

队伍精良——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敬业合作、身心健康、一专多能,具有较强的学习、反思与研究能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环境精致——打造体现学校人文精神与文化的环境氛围声誉良好——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校办学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家长满意、学生欢迎的初级中学。

第二部分发展背景分析一、区域背景分析(一)区域的发展情况随着闵行区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闵行教育将从外延扩张逐步进入到内涵发展阶段,教育将承担起多重责任,既要满足大量新增人口对接受教育的基本需求,又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教育的期盼。

“十二五”期间,区、镇二级政府将通过统筹资源、激发各方活力,创新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闵行教育“优质、均衡、多元”发展。

作为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十二五”期间将重点破解地区布局不合理与生源复杂带来的发展瓶颈,以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

(二)家庭、社区的基本情况由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学校招生范围主要包括龙柏新村区域,学生来源主要为动迁户家庭、外来人口子女,这些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呈现出“三多”、“两低”现象:隔代教养多、家庭教育缺失多、外来务工人员多,家长文化水平低、所从事的工作层次低,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

从社区情况来看,学生居住小区多为早年的动迁安置房,配套建设比较陈旧、老化,居住人员比较复杂,学生自律能力比较差,给学校日常管理带来了诸多影响。

二、学校现状分析(一)学校概况龙柏中学地处居民导入区的龙柏新村内。

校园面积19513平方米,绿化面积6325平方米,学校配有理化生新综合实验室,多媒体语音室,电脑室,远程教室,音、体、美、劳专用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等,校园网终端联通各教室和办公室,对外通过光缆专线与城域网网相连并连接因特网。

教室配有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教学设施齐全。

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师生总人数350名,平均班额为24人。

教职工总人数70人,一线教师48名(其中,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达75%,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达78%);2009年9月与明星学校结为项目合作学校,通过二年多的结对交流,学校在管理、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培育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被评为区文明单位、区行为规范学校、区数字化实验学校、区科技特色学校,中国书画、新能源科技、网球等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学校共获得国家级荣誉2项,市级荣誉5项,区级荣誉28项,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1人次,市级31人次,区级595人次。

教育教学质量正在稳步上升,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二)发展优势三年的实践历程,学校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改革经验,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结合办学传统和时代需求,确立的以“和谐、快乐、成功”为核心办学理念,逐渐被全体师生认同并内化为全校师生的执着追求,“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的和谐校园文化初步形成。

2、以育人目标为中心的学校德育体系初步建立。

学校德育工作初步构建了“关心+温馨”德育教育环境,拓展了学校德育的工作渠道,家庭、社区和学校的立体德育空间正在形成,学生养成教育初见成效,前三年顺利通过了闵行区行为规范示范校的验收。

3、“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类课程组成的校本课程体系基本架构。

学校初步确定了“基础型课程精心实施,重在高效,夯实发展根基;拓展型课程增加选择,重在扬长,促进主动发展;探究型课程引导创新,强调体验,改善学习方式”的工作思路,初步建立了与办学思想相适应的三类课程体系。

开发了《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网球》等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教学资源,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优势,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

4、关注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

教师的研究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建立了各级各类立项科研课题,推动着教师专业化发展。

区重点课题《学校现代化进程中运用“发现-超越”行动策略实践研究》获得了一等奖,关注人文校园和谐建设的“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学校现代化进程中“学会关心”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实践性的成果,新型的师生关系打造着和谐校园。

5、管理团队、师资队伍保障体系建设有了长足进展。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求真务实,服务意识强烈,积极探索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以人为本、以效能考核为主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利于师生合作、共同进步的激励和保障制度,各项管理日趋完善;教师群体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以其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好的研究能力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6、学校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赢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

在前三年发展规划的引领下,通过校际结对项目的推动与促进,学校发展目标定位逐步清晰,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面临的挑战1、办学特色彰显还不够突出。

从前三年发展情况来看,“和谐、成功、快乐”办学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尤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优势学科、德育体系的建设方面还需不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还需明确方向,完善促进师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激励机制仍需加强探索。

2、学校德育工作已初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关心教育实践体系和活动体系,但分年级、分层次的“学会关心”的教育目标及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和细化,学生生源复杂性所带来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家庭教育的指导还需加强力度。

3、面对学生发展差异,课程建设还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的关注和对课堂教学研究的力度还不够,学生主动发展意识不强,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还不高。

课程开发中教师之间还存在差异;特色项目的建设面临进一步提升的压力;校本课程管理、评价系统还不健全;4、与学校发展目标相比,在教育教学领域内还缺乏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还需要在队伍建设整体发展规划和个性特长发展方面作进一步努力,尤其是以教师的主动发展激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培养,实现师生双方互动有效、和谐共振,将是新三年发展规划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5、在资源整合、开放办学方面还缺乏经验。

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实质性、多元化联系与融合等方面需要形成良性工作机制。

第三部分主要工作及实施方案一、基于培养中国心的学校德育二、课程与教学改革三、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总体目标:以环境文化为氛围、制度文化为支柱、精神文化为核心,,挖掘学校生活中的文化元素,弘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龙柏精神,构建“和谐、快乐、成功”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师生的和谐健康发展。

措施:1、完善学校师德建设体系2、继续抓好“和谐校园”、“文明组室”、“温馨教室”、“师德标兵”的创建活动,以尊重、激励、关爱为前提,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氛围,把校园建设成为一个和谐、进取、充满活力的生活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创新共同体。

4、任务:,精选内容、精心设计,加强专业修养与专业精神的培训,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典范,塑造文明高尚的行为文化;充实校本培训体系的内容和课程,为各层次教师提供更广阔的专业发展的视野;出台龙柏中学名师培养方案,有重点的加大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推动教师快速成长。

措施:④达成标志:?学校教师队伍的中高级职称结构配置达到规定指标;?班主任家访率达到90%,家长、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率100%;?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明确;有1名区希望之星、1名区闵教论坛之星、2-3名区优秀班主任;?获区文明班组称号;2、第二阶段:(2012.9-2013.6)达成标志:?青年优秀教师比例增加;中青年教师好课率提高;?有区级层面的校本培训项目;?班主任家访率达到100%;?有1-2次区级层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区级骨干教师人数达到3-4名;?荣获“区和谐校园”荣誉称号;区师德标兵1-2个;校园整体环境布置优美;3、第三阶段:(2013.9-2014.6)④学校制度科学高效,校园环境“高雅、宽松、自主、和谐”,“和谐、快乐、成长”理念已得到全校师生的逐步认同并内化为全校师生的执着追求,“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的和谐校园文化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