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实施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实施细则
1、依据标准
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JGJ340-2015 《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
2、检测目的
2.1轻型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评价黏性土、粉土、粉砂、细砂地基及其人工地基的地基土性状、地基处理效果和判定地基承载力。2.2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评价黏性土、粉土、砂土、中密以下的碎石土及其人工地基以及极软岩的地基土性状、地基处理效果和判定地基承载力;也可用于检验砂石桩和初凝状态的水泥搅拌桩、旋喷桩、灰土桩、夯实水泥土桩、注浆加固地基的成桩质量、处理效果以及评价强夯置换效果及置换墩着底情况。
2.3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适用于评价密实碎石土、极软岩和软岩等地基土性状和判定地基承载力,也可用于评价强夯置换效果及置换墩着底情况。
3.检测设备及其安装
3.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设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设备规格
3.2重型及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的落锤应采用自动脱钩装置。
3.3触探杆应顺直,每节触探杆相对弯曲宜小于0.5%,丝扣完好无裂纹。当探头直径磨损大于2mm或锥尖高度磨损大于5mm时应及时更换探头。
4.现场检测
4.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采用自由落锤,地面上触探杆高度不宜超
过1.5m,并应防止锤击偏心、探杆倾斜和侧向晃动。
4.2锤击贯入应连续进行,锤击速率宜为(15~30)击/min。4.3每贯入1m,应将探杆转动一圈半;当贯入深度超过10m,每
贯入20cm宜转动探杆一次。
4.4应及时记录试验段深度和锤击数。轻型动力触探记录每贯入
30cm的锤击数,重型及超重型动力触探记录每贯入10cm的锤击数。
4.5对轻型动力触探,当贯入30cm锤击数大于100击或贯入15cm
的锤击数超过50击时,可停止试验。
4.6对重型动力触探,当连续三次锤击数大于50击时,可停止试验
或改用钻探、超重型动力触探;当遇有硬夹层时,宜穿过硬夹层后继续试验。
5.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5.1重型及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应按JGJ340-2015《建筑地基
检测技术规范》附录C的规定进行修正。
5.2单孔连续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绘制锤击数与贯入深度关系曲线。
5.3计算单孔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时,应剔除临界深度以内的数值
以及超前和滞后影响范围内的异常值。
5.4应根据各孔分层的贯入指标平均值,用厚度加权平均法计算场
地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和变异系数。
5.5应根据不同深度的动力触探锤击数,采用平均数值法计算每个
检测孔的各土层的动力触探锤击数平均值(代表值)。
5.6 统计同一土层动力触探锤击数平均值时,应根据动力触探锤击
数沿深度的分布趋势结合岩土工程勘探资料进行土层划分。
5.7地基土的岩土性状、地基处理的施工效果可根据单位工程各检
测孔的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同一土层的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统计值、变异系数进行评价。处理土地基的出口效果尚宜根据处理前后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评价。
5.8当采用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评价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的
施工质量时,宜仅对单个增强体的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和评价。
5.9初步判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时,可根据平均锤击数N10或修
正后的平均锤击数N63.5按表2、表3进行估算。
表2 轻型动力触探试验推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kpa)
表3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推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kpa)
5.10评价砂土密实度、碎石土(桩)的密实度时可用修正后击数按表4~表7进行。
表4 砂土密实度按N63.5分类
表5 碎石土密实度按N63.5分类
注: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等于或小于50mm,且最大粒径小于100mm的碎石土。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者最大粒径大于100mm的碎石,可用超重型动力触探。
表6 碎石桩密度按N63.5分类
表7 碎石土密实度按N120分类
5.11对冲、洪积卵石土和圆砾土地基,当贯入深度小于12m时,判定地基的变形模量应结合载荷试验比对试验结果和地区经验进行。初步评价时,可根据平均击数按表8进行
表8 卵石土、圆砾土变形模量E0值(MPa)
5.12对换填地基、预压处理地基、强夯处理地基、不加料振冲加密处理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处理效果做初步评价时,可按本细则5.9条和5.10条进行。
5.13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给出每个试验孔(点)的检测结果和单位工程的主要土层的评价结果。
5.14检测报告包含以下检测内容:
(1)检测报告编号,委托单位,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地基及基础类型,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
(2)主要岩土层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指标资料;
(3)检测点的编号、位置和相关施工记录;
(4)检测点的标高、场地标高、地基设计标高;
(5)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叙述;
(6)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与贯入深度关系曲线图(表);
(7)同一土层的圆锥动力触探击数统计值;
(7)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评价地基土的密实程度和均匀性,评价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施工质量,结合比对试验结果
和地区经验确定的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建议值
。
(8)相关图件或试验报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