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乡公共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乡公共品

梁春孟班级:财政1041 学号:100300404237 公共产品是由公共部门(或政府)提供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它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特征,是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消费的产品。

我国现阶段城乡公共产品分配现状有明显差异,城多乡少,分配不均,公共产品是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的各类经济物品或公共服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最大化的私人竞争机制占据主导位置,以至于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无法有效地由私人提供,为消除市场失灵,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只能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带性差异,“城乡分治”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各级政府间财权事权的不对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失衡。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由政府一手“包办”,而农村公共产品则由农民自己“埋单”,结果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居民的相对贫困化程度加深,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不仅受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制约。如果现行的城乡公共品供给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不调整,农民处于弱势地位的状况不能从制度层面得到遏制,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均衡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以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和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相匹配的公共资源配

置政策,是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将传统农业社会改造成繁荣文明新社区的战略举措,统筹城乡公共品供给,缩小分配差距,逐渐达到城乡公共产品均等化。

一、我国现阶段城乡公共产品不均,差异日益增大,其主要原因有:

1、“重城抑乡、重工轻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我国实行“重城抑乡、重工轻农”的城乡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提取农业剩余,使得我国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获得了快速发展,为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与此同时,长期实行的以农补工政策,通过直接税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形式,将大量的农业剩余无偿转移到城市和工业,在城市居民生存环境显著改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工业规模急剧扩大的同时,农业、农村、农民则因“失血”过多而削弱了自身的发展能力,农村水、电、路、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产品生产供给,也因资金短缺,而与城市逐渐拉大了距离。同时在“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在公共品供给上长期实行“一品两制”的城乡分离体制,城市地区的公共品供给主要由政府财政提供,而农村地区除少数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政府能够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外,大多数农村实行的是以农民为主的“自给自足”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其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落后于城市。长此以往,城乡不一的公共品供给制度使得城

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问题日趋突出,城乡差距、“三农”问题也因此而愈演愈烈

2、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非均衡分配,导致城乡公共产品财力分配的失衡;实行分税制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3年的78.2%下降到2004年45.1%;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却明显上升,从1993年的21.8%上升到2004年的54.9%。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没有相应的变化,一直徘徊在70%左右。地方政府财权过小,导致乡(镇)一级政府财力匮乏,无力为农村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特别是伴随着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以及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实施,乡(镇)、村两级组织制度外筹集财政资金的渠道基本被堵死,地方财政收入锐减,乡(镇)、村两级组织可支配的公共资源减少,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不规范,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未能很好地解决财政公共服务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致使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间进行权衡时,往往考虑的是效率而非公平,基于效率之上的财政资金分配方式自然对农业、农村、农民不利。

3、自上而下的非均衡供给决策机制,导致城乡公共产品资源配置失衡;公共决策在本质上是关于社会财富和价值的一种权威性分配活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巨大差异反映出公共决策机制的不合理而导致社会资源分配的扭曲。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因此,对哪些地区、哪些部门、哪个社会阶层和那

个社会群体多分配社会公共资源,多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选择和“官员”的偏好,并由政府官员决定供给公共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而上级政府官员却不是公共选择的结果,而是由更上级的机构任命,所以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被完全排除在公共品决策体系之外,只能被动地接受决策机构作出的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偏好选择。由于地方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主要是根据政绩和利益的需要,利用掌握公共资源的权力做出公共品供给决策的,因此,在现实中,他们往往热衷于一些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硬性”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而对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科技推广、信息提供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等“软性”公共产品,却没有太高的积极性,致使农村公共品供给在总量严重不足的同时,又存在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负担问题、看病就医问题、最低生活保障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机制性的保障。

面临这种问题的存在,政府应该建立良好的机制,为此,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应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转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完善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规范财政资金管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现阶段广西为例,改革开放以后,广西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起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不断得到改善,已经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和基础。但是,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矛盾,城乡经济水平也逐渐拉大,县城经

济发展越来越快,乡村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县城经济水平还有一段很大的差距,城乡公共品的分配,县城占的比重较大,城乡比例不协调。近年来,广西不断努力,在城乡和建设领域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广西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和村镇建设完成投资首次突破1500亿元,达1654亿元;广西城镇化水平由上年的38.2%提高至40%;全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40%,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6%,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进入全国中等水平;首次牵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3万户;以租赁补贴、实物配租等形式,解决10.83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首次超过10万户;经济适用房投资首超100亿元;城乡风貌改造一期完成投资3亿多元,城乡环境明显改善,赢得广泛赞誉。2010年,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将完成以下预期目标: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1%;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力争达1900亿元;力争新增廉租住房2.2万套以上,新增租赁补贴2.3万户,租赁补贴达8.7万户,新增经济适用住房215万平方米;初步计划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万户左右,完成753个村屯的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完成城乡风貌改造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完成村镇建设投资170亿元,力争达到180亿元;在各市、县和国家级园区建成污水垃圾处理厂,全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60%以上;建筑节能41万吨标准煤。

二、消除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政策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