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针疗法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经络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

根据上述的理论,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

因此,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脐带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在组织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控制供给某些组织的营养量,有效地对所有的组织和系统进行控制,使人类的遗传能得到有序的延续。

故而,我们可以断言: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

在中医的理念中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

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经络系统的概念既包含调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给营养的作用。

因此,经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可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

腹部经络的特点
胎儿在母体发育成熟后,先天经络已经形成。

胎儿娩出后,人体的营养摄入方式发生了变化,通过食道摄取食物,鼻子吸入氧气,后天的经络系统开始发育和创建。

先天供给营养的途径被人为地切断〔脐带被结扎〕系统的功能被新的方式所替代,融入新的系统同时被人们所忽略。

但是,这一系统在腹部依然存在,当人们在发生疾病时便可以在腹部找到与全身应答关系非常明确的相关位置点,只要根据腹部先天经络分布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许多的疾病症状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缓解。

因此,这腹部除了传统的经络系统,还有一个被人们所忽略了的新的先天经络系统--腹部全息系统。

薄氏在对腹部经络分布特点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研究后认为:腹针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先天经络对全身的调控作用和腹部经络系统对全身的影响是首要的条件。

腹针疗法治疗时强调取穴准确,针刺深浅合理,操作严格规范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

同时证实了腹部经络系统有序分布的客观性和与全身经络分布的相关性。

为揭示经络的特性和科学地对经络系统的功能进行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

使腹针疗法成为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无痛、安全、高效、快捷的,具有广泛适应症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方法。

现代医学为依据,巧妙立法显奇效。

腹针疗法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充分对传统的中医脏腑、经络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根据腹部经络的特点,使传统针灸中的腹部穴位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认为,先天经络位于腹部的浅层,而传统的经络位于腹部的深层。

把腹部不同的经络系统的不同功能进行了巧妙的整合,使腹针疗法成为具有广泛适应证的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

腹针疗法提出:“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针灸发展新思路,为腹针疗法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使腹针疗法成为与时代科技同步发展的新学科,同时也为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使针灸学科的可重复性大大提高,任何医师经过严格的培训都能够很好地掌握。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点,穴位的穴性是根据不同的穴位在临床上的不同功能确定的,每一个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而决不是任意点,这是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和基本的理念。

因此,准确的定位取穴和对每个腹部穴位的穴性进行了解是学习腹针的基础。

腹部穴位有“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的特点,必须严格执行腹针的定位标准和操作规范。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
1.1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
(1)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2)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3)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
1.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
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
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
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

1.3任脉的定位
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

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二种方法。

(1)、观察毛孔的走向
(2)、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
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特编腹针取穴歌诀如下:
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
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

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
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

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
1、中脘(胃的募穴):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
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
2、下脘: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
主治: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相当于第七颈椎,可以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
3、水分: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
主治: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相当于第七胸椎,治疗相应部位疾病
4、神阙:脐之正中
主治: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5、气海: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
主治: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相当于第二、三腰椎,可以治疗第二、三腰椎的疾病。

6、石门(别名:绝孕,禁针):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
主治: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

7、关元(别名:丹田):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
主治: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相当于第四、五腰椎,可以治疗第四、五腰椎的疾病
8、商曲:下脘旁开5分处
主治: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相当于颈肩结合部,治疗相应部位
9、气旁:气海旁开5分
主治:腰肌劳损、腰部疼痛、酸困、下肢无力等疾病。

相当于二、三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
10、气穴:关元穴旁5分处
主治:奔豚痛引腰脊、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症、尿路感染、泻痢、腹泻等疾病。

相当于四、五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
11、滑肉门: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主治: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炎、肩关节炎等疾病。

相当于肩,治疗肩关节周围疾病
12、天枢:脐正中旁开2寸处
主治: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肿、腹胀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经不调、淋浊、不孕、癫痫等疾病
相当于侧腰,治疗各种腰肌的疼痛及疾病
13、外陵:阴交穴旁开2寸处
主治: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疝气、月经痛、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相当于髋,治疗髋关节及股骨头
周围疾病
14、上风湿点:滑肉门穴外5
分上5分
相当于肘,治疗肘关节周
围疾病
15、上风湿外点:滑肉门穴外
1寸
相当于腕,治疗腕关节周
围疾病
上風濕上點(臍上2寸,
旁開3寸),
16、下风湿点:外陵穴下5分
外5分
相当于膝,治疗膝关节的各种疾病
17、下风湿下点:下风湿点下5分外5分
相当于踝,治疗踝关节的各种疾病
下風濕內點(臍下1.5寸,旁開1.5寸。

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反复的校对。

腹针的针刺手法
1.针具选择
为了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腹针治疗时根据患者的体形和疾病选择针具,要求同一病人使用同一规格的针具。

详见下表:
薄氏腹针专用针具标准规格分型适应证
34#(0.22mm-50mm)
34#(0.22mm-40mm)
34#(0.22mm-30mm)
AⅠ肥胖型
头痛、面神经麻痹、上呼吸道感染、带状疱疹、过敏性哮喘、慢性胃炎、慢性盆腔炎、
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腕管综合症、腰椎病、坐骨神经痛、骨关节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疼痛性疾病。

AⅡ正常型
AⅢ消瘦型
36#(0.20mm-50mm)
36#(0.20mm-40mm)
36#(0.20mm-30mm)
BⅠ肥胖型
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脑瘫、慢性前列腺炎、眼底病、老年病、慢性病等疾病。

BⅡ正常型
BⅢ消瘦型
38#(0.18mm-50mm)
38#(0.18mm-40mm)
38#(0.18mm-30mm)
CⅠ肥胖型
多年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脑瘫、老年病、慢性病等疾病中体质较弱者。

CⅡ正常型
CⅢ消瘦型
2. 进针深度
腹壁层较厚,针刺时不仅疼痛程度较轻而且便于施术。

由于在腹壁的不同层面分布着腹部的不同经络系统,因此,针刺的深度会影响不同的腹部经络系统。

腹针根据腹部的经络分布特点,对于初学者首先要求将腹针的进针深度分为浅刺、深刺。

2.1浅刺:将针灸针刺入皮下,即为浅刺。

浅刺时,会对腹部的全息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感觉,但当针尖进入相应的深度时,治疗的相应病变部位的感觉会很快改善。

2.2深刺:将针灸针刺入较深的皮下组织中,即为深刺。

深刺时,会对腹部传统的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有轻微的酸、麻、胀、痛的感觉。

但深刺时不能把针尖刺入腹腔内,因为,腹部的经络存在于腹壁的组织中,因此,深刺的深度以患者的感觉为度。

应当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提高手法的熟练程度。

腹针疗法提出“疾病有浮沉,针刺有浅深”便是要求针刺的深度必须根据疾病的病位进行判定。

腹针要求的“刺至病所”便是:疾病的病位深应当针刺的深,疾病的病位浅应当针刺的浅,根据疾病发生的病位来决定针刺的深浅。

3.针刺手法
腹针进针时应首先避开毛孔、血管,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

3.1 进针的方法
腹针进针时要求刺皮时要快,取穴要准。

进针快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感,取穴准才能保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套管进针法:为了强化消毒观念,避免交叉感染,我们提倡使用一次性针具或专人专具,采用套管进针法。

套管进针法不仅卫生,定位准确,而且操作简单。

可以缩短大家学习进针的时间。

腹针与传统针灸的差异是进针时对取穴的准确性有更高的要求。

3.2 捻转的手法
腹针的捻转手法与传统的手法不同,一般采用以下二种方法:
①只捻转不提插②轻捻转慢提插,
3.3 起针的方法
腹针的起针方法与传统的针灸不同,在起针时按照进针的顺序以序起针。

在起针时从原来针刺的深度缓慢捻转出针,不允许先向深刺然后起针的传统针灸习惯的操作手法。

3.4 留针的时间
腹针的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对于病程短和体质较差的病人主张留针的时间稍微短些,对于病程长和体质较好的病人主张留针的时间相对长些。

治疗的疗程为6次~10次之间,一般疾病6次一个疗程,脑血管病后遗症等慢性病10次一个疗程。

治疗的第1~3次连续针灸每日1次,第3次后隔日针灸1次。

在腹针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腹针要求“刺至病所”,因此,不可以把病人对针刺局部的主观感觉作为针刺深浅是否适度的客观指标,而是以临床症状的改善作为针刺适度的客观标准。

腹针的操作规范
薄氏腹针疗法的操作规范贯传在腹针疗法的全过程中,在临床治疗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必须按照腹针的要求进行操作。

1、治疗前的检查准备
1.1、询问病史、现病史,并做好记录。

(见腹针病历表)
1.2、进行详细的检查在结合病史明确诊断的同时,观察平卧体位时病人的阳性体征。

1.3、根据检查的结果给病人确定治疗处方并在腹针病例上进行计录用不同的颜色对穴位的进针深度进行标记。

a、红笔标计的穴位表示深刺或中刺,蓝笔标计的穴位表示浅刺。

b、同一种颜色的笔进行标记时,用D表示深刺、M表示中刺、S表示浅刺。

1.4、根据病人的体型选择针具。

2治疗时的体位
2.1、腹针治疗时,病人采取平卧体位,四肢放松,腿可伸直或半屈曲。

在治疗的过程中,病人可以根据舒适的程度把体位适当的进行调整。

2.2、术者应根据自己的习惯决定操作的方位,左利手站在患者的左侧,右利手站在患者的右侧。

2.3、根据处方的需要对每个穴位进行度量在腹部标记,然后根据处方的要求,依序进行针刺和对穴位的深浅进行调整。

2.4、进行平卧体位的治疗前后对照,根据对照的结果决定是否对处方或穴位的深浅调整。

2.5、操作过程完成后,选择适当的器具,罩在腹部对针刺在腹部的针具进行保护,并根据室内的温度或环境温度为患者腹部保暖。

腹针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任何疗法都有相对的适应症,只要选择得法,任何疗法都会取得很好的疗效。

这是腹针的基本观点。

因此,适应症与禁忌症的学习非常重要。

1.腹针的适应证: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证为内因性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
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的适应证。

2.腹针的禁忌证: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证,以免因针刺而引起误诊。

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肿瘤并广泛转移、怀孕妇女大月份孕期均为禁忌证,对于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在施术时亦需谨慎处之。

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胁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腹针常用处方
腹針治療用以調理髒腑機能、疏通經絡、清熱解毒和治療各部位疾病非常有傚的基本處方。

也是腹針治療各種常見病中的難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難病症的基本處方。

基本处方:
1、補脾腎方(即天地針):中脘、關元。

2、調髒腑方(即引氣掃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

3、通經絡行氣血方(即腹四關):雙滑肉門、雙外陵。

4、清熱解毒方:中脘、下脘、雙上風濕點。

5、改善頭部供血:中脘、下脘、下脘上、雙商曲、加上脘穴上至雙商曲連線之中點。

6、調脾燥濕方:雙大橫。

病例處方介紹:
1、落枕:中脘、滑肉門(健側),商曲(患側)。

石關
2、肩周炎:中脘、商曲(健側)、滑肉門(患側)。

3、網毬肘:中脘、商曲(健側)、滑肉門、上風濕點(患側)。

4、頸椎病:中脘、關元、下脘、下脘上5分、雙商曲、下脘上與商曲連線的中點、雙氣旁、雙滑肉門。

5、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症:中脘、關元、氣海、老年或體虛加下脘。

6、手腕痛:中脘、決定作用曲(健側)、滑肉門、上風濕點、上風濕外點、上風濕上點(均患側)。

7、彈響指:中脘、商曲(健側)、滑肉門、上風濕點、上風濕外點、上風濕上點。

8、失眠:中脘、關元、下脘、氣海、雙滑肉門、雙上風濕點。

實症加雙下風濕點;濕熱內擾加雙外陵、雙大橫;虛症加裕曲、氣穴。

9、中風後遺:中脘、關元、下脘、氣海、雙商曲、雙氣穴、下脘上5分、雙滑肉門、雙外陵、下脘上與商曲連線的中點。

10、痛經:氣海、關元、雙氣穴、雙下風濕點。

加中脘、天樞、雙上風濕點。

惡心嘔吐加中脘,頭痛在中脘周圍加針,腹痛加天樞,肝氣鬱結加雙上風濕點。

11、更年期綜合症:中脘、關元、下脘、氣海、關元下5分、雙商曲、雙氣穴、雙滑肉門、雙外陵、雙大橫。

頭痛加中脘旁,情緒波動加右上風濕點,潮熱盜汗加雙氣旁,泌尿症加中極、雙大巨,體虛加關元下、雙氣穴下5分。

12感冒:中脘、下脘、下脘下2分、雙滑肉門、雙上風濕點。

體虛加關元、氣海、雙氣穴;咽喉腫痛加中脘下;咳嗽加左下風濕點;痰多加雙大橫;鼻塞加中脘外上。

13、過敏性鼻炎:中脘、下脘下、雙上風濕點。

中脘上4分旁開2分。

14、踝關節扭傷:中脘、關元、雙氣穴、大橫(健側)、外陵(患側)、下風濕點(患側)、腫痛加水分。

15、急性結膜炎:中脘、下脘下、雙上風濕點下(滑肉門旁開5分上3分、中脘上5分
旁開3分。

16、腎衰:中脘、關元、下脘、氣海、、雙氣穴、雙氣旁、雙滑肉門、雙外陵。

全身浮腫加水分、雙大橫雙水道;肝氣鬱結加右上風濕點。

腹针治疗常见病症
腹针疗法在治疗时有一病一方的标准化处方特点,许多疾病在腹针疗法中都有其对应的处方。

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

只要诊断准确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因此,必须从提高诊断水平入手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其次,认真地把握好腹针治疗时的每一个环节和提高取穴和手法的基本功使操作规范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中,是提高临床水平的关键,其次还需要掌握好各种疾病的辩证特点,才能满足每个病人临床症状不同的个性化需要。

在每个处方中,对针刺的顺序,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对于进针的深度在每个处方中都把浅刺的穴位进行了说明,以便大家能够掌握。

对于每种疾病的临床不同表现,也可以在辩证加减中去选择。

1落枕
1.1 落枕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颈部伤筋。

本病多由于睡觉时颈部位置不当,风寒侵袭所引起。

部分病例可因颈部轻度扭伤引起。

1.2 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患)、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度:中脘、商曲(浅)、滑肉门
1.3 辩证加减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浅)、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浅)、商曲(双、浅)。

2、肩周炎
2.1 肩周炎又称肩凝症或漏肩风,因患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

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

2.2 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浅)
2.3[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滑肉门三角(患)。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3、肱骨外上髁炎
3.1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通常发生于网球运动或经常用力作旋转前臂、屈伸肘关节者,肘关节疼痛为主症。

3.2 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4、上风湿点(患)
(3)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浅)上风湿点(浅)
3.
3 、[辨证加减]
肘部疼痛较剧加上风湿点三角(患、浅)。

4、腕部的狭窄性腱鞘炎
4.1 本病多发生于经常使用腕部及手指握力的人群,以腕部桡骨茎突及拇指的掌指关节掌侧等处最常见。

工作时由于肌腱和腱鞘在桡骨茎突及关节处经常摩擦,产生损伤性炎症,逐渐使腱鞘狭窄而患病。

病程缓慢,偶发于手部急性损伤后。

4.2〔腹针治疗〕
(1) 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上风湿外点(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4、上风湿点(患)、5、上风湿外点(患)
(3)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上风湿点(浅)、上风湿外点(浅)
4.3[辨证加减]
腕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
腕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

5 颈椎病
5.1颈椎病是一种老年性退行性骨质病变,又称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综合症。

本病临床表现以颈项部疼痛、颈项强直、活动受限、上肢麻木放射痛、手指麻木或伴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眩晕、失眠、记忆下降,严重时发生卒倒等。

X光片显示有骨质增生或生理弯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变小、变窄等。

临床可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

其中以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为多见。

5.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
(2)针刺顺序:1、中脘;2、关元;3、4、商曲;5、6滑肉门
(3)针刺深浅:中脘、关元、商曲(浅)、滑肉门
5.3辨证加减:
神经根型加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

椎动脉型加下脘。

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

头痛、头晕、记忆下降加气穴(双)。

耳鸣、眼花加气旁(双)。

6 腰椎间盘突出症
6.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腰腿痛中常见的原因,许多腰痛和根型坐骨神经痛,均与此病相关,近年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确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我们的辨证施治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6.2 〔腹针治疗〕
(1)处方:水分、气海、关元
(2)针刺顺序:1、水分;2、气海;3、关元
(3)针刺深浅:水分、气海、关元
6.3[辨证加减]: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

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气穴(双)。

以腰痛为主: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

合并坐骨神经痛:气旁(对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

8 腰背痛
8.1 腰背痛是指背痛连及腰痛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背痛除背肌劳损、骨质增生、感受风寒等因外,还可因内脏的疾病而引发,腰痛除风湿、劳损、骨质增生、闪挫等因外,亦可因内脏疾病诱发,故其病因较为复杂。

本证常见于腰背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以及脊柱和内脏病变等。

本篇仅就寒湿性、劳
损性、肾虚性腰背痛叙述如下。

8.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气海、关元、大横(双)
(2)针刺顺序:1中脘、2气海、3关元、4、5大横(双)
(3)针刺深浅:中脘、气海、关元、大横(双)
8.3辨证加减:
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浅)、太乙(双)、石关(双)、风湿点(双、浅)。

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

寒湿性:上风湿点(双、浅)、下风湿点(双、浅)。

劳损性:商曲(双、浅)、四满(双)、气穴(双)。

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浅)、水道(双)。

9慢性胃炎
9.1本病可有急性胃炎转变而来。

饮食不节、嗜食生冷辛辣或长期饮酒、过度吸烟、精神刺激,都能成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其他如溃疡病、胃癌、胃扩张、胃下垂等,也能引起续发炎症。

9.2〔腹针治疗〕
(1) 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侧)
(2) 针刺顺序:1、中脘;2、下脘;3、气海;4、关元;5~6、天枢(双侧)9.3 辩证加减:
消化不良:加天枢下(右侧、)
便秘:加天枢下(左侧、)
虚寒型:加神阙温灸
10消化性溃疡
10.1 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明显溃疡,溃疡亦可位于食管下端、胃空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或空肠、回肠、米克耳憩室.因这些溃疡的形成均有胃酸和胃旦白酶的消化作用参与,故称消化性溃疡。

绝大多数(95%以上)位于胃和十二指肠,是一种常见慢性病,多发于青壮年。

10.2〔腹针治疗〕
(1) 处方:中脘;下脘;水分;气海;关元;天枢(双侧)。

(2) 针刺顺序:1、中脘;2、下脘;3、水分;4、气海;5、关元;6、7天枢(双侧)。

10.3 辩证加减:
十二指肠溃疡加:梁门(右侧、中刺)
嗳气、泛酸加:上脘(中刺)
11.慢性肠炎
11.1 慢性肠炎一般多指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而言。

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肠道感染(如急性细菌性痢疾等)的后果。

其它如情绪激动、劳累、饮食失调、继发感染等,常是复发的诱因。

11.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下脘;腹泻;关元;天枢(双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