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毕生发展心理学》

读书笔记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学院名称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应用心理学

指导教师

2014年04月01日

读书笔记一

题目:死亡现象的人文叙述

作者:罗文俊

书刊名称: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内容摘要:

1、人类对死亡的恐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对未知事物的恐惧;离别的恐惧,与亲人生离死别,难舍亲情、友情; 对现有生活的留恋;害怕报应;与之相关的是对死亡痛苦的恐惧;对形体消失的恐惧。

2、死亡的积极意义包括生物学意义以及社会学意义。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死亡是人类生活资源有限性的必然体现, 也是生物进化的客观要求。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文化的发展, 观念的更新, 乃至于制度的更新, 都是通过新老更替来实现的, 有的要缓慢与温和, 有的则表现得十分惨烈与直接, 但都必然经历死亡才能实现。

3、永生性的意义来自人在历史过程中产生的强制性的、提高生命价值的幻想。从个体的角度来说, 可以通过遗传生命后代(没有性别的区分)来延续自己的生命, 也可以通过它的传世之作来实现。另外象器官的移植, 生命的克隆也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延伸了个体的生命。心得体会:

“出生就意味踏上了死亡的征程, 意味着开始了敲打着节拍走向坟墓”。

我们从无知无觉来到这个世界,到渐渐有了主体意识、生命意识,也有了死亡的概念,接着当我们享受这个世界的一切时,却又总无法驱散内心深处充斥着的死亡的阴霾,最后慢慢地在意识中被放弃一切

意识,徒留一具终将灰飞烟灭的尸骨。

如若这个世界有上帝,那我们真像是被它愚弄的傻瓜。

把上帝和人类的关系比作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那我上面的那些怨辞,在上帝眼中,不过是任性时的胡言乱语。总有一天,幡然醒悟的我会为我曾经的错误向上帝致歉,并真诚地告诉他:“感谢您,曾让我来到这个世界”。

不知将来我会不会有那样真诚、纯粹而豁达的心态对待“玩弄”我们的上帝,对待死亡,又或许根本不存在这样美好的关系,这杜撰的真诚,与其说是人类的尊重与善意,或者只是人类的自我救赎。

读书笔记二

题目: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综述

作者:黄晓月

书刊名称:现代企业教育

内容摘要:

1、研究儿童对死亡的认知不仅可以更好的了解生命的终结,丰富儿童的认知发展,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于学校和家庭而言,有利于结合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特点进行死亡教育,让儿童通过对死亡的认知珍视生命的存在,为生命教育做铺垫,特别是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能够理性的面对死亡,也可以为那些家庭遭受不幸变故的儿童做心理咨询和帮助提供依据。

2、国外的从死亡的特征的角度定义死亡的概念,有将其细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不可逆性”、“终极性”、“不可避免性”、“无法控制性”和“情绪性”。

3、Nagy 通过一个经典实验,推断出儿童对死亡理解的三个阶段,而且提出这三个阶段是相关的。第一阶段(3-5 岁),此阶段儿童还

不能理解死亡的最终结果和无法逆转性。第二阶段(5-8 岁),此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死亡的真正理解,即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的和普遍的现象。第三阶段(9 岁以上),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死亡有了成熟的理解。儿童把死亡看成是个人的,他们认为死亡不再是外界可以干扰的事情(事故除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张向葵等人研究的3.5-6.5 岁儿童死亡认知发展水平和特征,研究将儿童的死亡认知水平划分成三个水平。水平Ⅰ。对死亡特征的四个维度(不可逆性、必然性、功能丧失性和情绪性)不能清楚地认识,即使在研究者的启发下,儿童也不能理解人会死的问题,尤其不能理解动物和植物会死的问题。水平Ⅱ。能够根据某些具体的原因,比较清楚地解释死亡特征的四个维度,但是,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情感色彩。水平Ⅲ。能够依据一定的自然原因、疾病原因和意外原因来解释死亡,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人死了不能再活。

5、郑永爱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对死亡概念认知的年龄主效应显著、性别主效应不显著。(2)幼儿对死亡概念的内涵有一定认知,但是同时这种认知还不太成熟。其中,对死亡的适用性和死亡无功能性认知较高,对死亡的不可逆性认知居中,对死亡的普遍性和死亡原因性认知较低。(3)在三类生命体死亡概念的认知中,对动物死亡和人体死亡概念认知要高于对植物死亡概念的认知。

6、通过对有关儿童死亡认知的文献研究,总结出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三种访谈法、个案法、问卷法。

7、目前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中很有影响的“理论”论也更重视儿童在各个知识领域的知识经验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很多人对Piaget 式的认知结构变化导致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了挑战。

心得体会(剖析):

参照《关于幼儿认知死亡的个案研究》(王海澜),我认为,对儿童的死亡认知过程划分阶段是不靠谱的。由于幼儿不同的生活经验

(如是否目睹过死亡过程)与社会认知水平(如理解能力),以及其家长的态度,社会环境(如幼儿园及其其他成人对死亡的态度与反应)等,由此,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对死亡的认知也可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因此相比国外关于儿童死亡认识发展划分年龄段的研究,国内三个水平的划分相对来说更加准确。

另外,对于死亡认知的影响因素纷繁多样,彼此间又错综复杂,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前景也相对的十分广阔。

研究儿童的死亡认知,有利于开展对于儿童的死亡教育。阅读《美国儿童死亡教育及其启示》(韩映虹,王银玲),我国儿童死亡教育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1)生命与死亡的意义;(2)自杀及其预防问题;(3)人类的生命历程:出生、成长、衰老及死亡;(4)亲属死亡后儿童心理的调试问题;(5)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谈丧葬的风俗问题;(6)从经济和法律的角度来谈保险、遗嘱、葬礼安排等方面的事宜;(7)儿童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表现中的死亡主题作品赏析问题等等。

读书笔记三

题目:幼儿与成人的死亡认知和来生信念

作者:于静,朱莉琪,孟月海

书刊名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研究分析一(作者):

1、研究目的:探查4-5岁幼儿及成人对死亡概念的认知及其所具有的来生信念。

2、研究对象:31 名4-5 岁幼儿(14 名女生,17 名男生;年龄4岁10 个月±2.1 个月),来自北京某大学附属幼儿园两个中班;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