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后感
《⼉童发展⼼理学》的读后感《⼉童发展⼼理学》的读后感 读完某⼀作品后,⼤家⼀定对⽣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编精⼼整理的《⼉童发展⼼理学》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童发展⼼理学》的读后感篇1 《⼉童发展⼼理学》是“⼗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基础⼼理学书系中的⼀本著作。
该书从⽣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童⽣活实践出发,⽤简单易懂的⽂字阐述了⼉童发展的概念和原理,并提出了培养,发展⼉童有关能⼒,技能的要求。
《⼉童发展⼼理学》既是发展⼼理学的⼀个重要基础分⽀,也是⾼等院校中给学⽣开的⼼理学课中⼀门主要的课。
⼉童发展⼼理学既是⼀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学科,并强调它的综合性特⾊。
对于教育⼼理学来说,它既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规律、概括理论、原理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要关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具体的原则、操作的模式、策略和⽅法。
因此,本书⾮常重视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开发的研究。
作者在全书的结构体系上按照⼉童⼼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的从受精卵到青少年时期的发育历程,把全书分为六编:第⼀编总论包括⼉童发展⼼理学的对象、任务和内容以及各主要学派的⼉童⼼理发展观点;第⼆编为产前期和新⽣⼉的发展;第三篇为婴⼉和学步⼉的发展;第四编为童年早期⼉童的发展;第五编童年中期⼉童的发展;最后⼀编为青少年的发展,包括青少年的⼼理,⽣理,认知,情绪,个性发展以及青少年发展中的问题。
全书在基本理论上结合了许多当代科学发展的新观念及其它学派的⼉童⼼理发展观,这在更⼤程度地提⾼了读者的理论思维⾼度和思维空间。
本书中也⾮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发展⼼理学进⾏了研究和分析,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童发展⼼理学的内容,从⽽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并把它们运⽤到实际的教学中。
《⼉童发展⼼理学》这本书实质上就是在总结前⼈的思想观点和融⼊最新的⼉童⼼理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成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为我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神秘面纱,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儿童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不仅让我收获了丰富的知识,还让我对儿童发展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我被书中对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的细致划分所吸引。
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任务。
例如,婴儿期主要关注感知和动作的发展,幼儿期则开始发展语言和思维,而青少年期则面临着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的挑战。
这种阶段性的划分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其次,我对书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因素的探讨印象深刻。
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环境因素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需要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和模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
这些理论和模型为我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总的来说,《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籍。
它不仅丰富了我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还让我更加关注和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作为家长和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也为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感兴趣的人来说,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参考书。
2024年儿童心理学学习心得范文
2024年儿童心理学学习心得范文学习心得:儿童心理学2024年的某个秋日午后,当我拿起纸和笔开始写这篇学习心得时,我意识到我已经度过了一段精彩的儿童心理学学习之旅。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于儿童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实践中探索了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知识。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特点的学科,它探讨了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发展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学习儿童心理学,我深刻认识到童年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之一。
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都至关重要,这也是我对于学习儿童心理学的初衷所在。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我学习了不同的理论模型,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每个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儿童的发展过程。
其中,我深受影响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这个理论强调了儿童通过积极的互动和适应环境来建构知识的过程。
我认为这个理论对于指导儿童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学习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通过实际参与儿童实验,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我学会了如何设计和进行儿童实验,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
这些实践经验让我明白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靠性。
除了理论和研究方法,我还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了如何应用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来实际解决问题。
我学习了一些儿童心理咨询和干预的方法,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和游戏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儿童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在实践中,我有幸参与了一项儿童心理咨询项目,我亲身体验了儿童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并帮助了一些有困扰的儿童。
这个经历让我深刻明白了儿童心理学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学习儿童心理学还让我更加关注了儿童的教育和家庭环境。
我了解到儿童的家庭和教育背景对于其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温馨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儿童的自信和情感健康,而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3篇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3篇儿童心理学读后感3篇第一篇:《儿童心理学》读后感《儿童心理学》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详细介绍了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及其背后的原因。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首先讨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强调了早期的感知、认知和情感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婴儿的感知能力是如何逐渐形成的,以及他们在认知和情感发展上的挑战和成就。
我对于儿童早期阶段的学习和亲子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书中详细描述了儿童在学前期的心理建构过程。
作者指出,幼儿时期的儿童通过社交交往、玩耍和探索世界来逐步发展他们的认知和语言能力。
这个阶段的儿童特点是好奇心强烈,对于新事物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了解到如何帮助幼儿良好地发展他们的认知和语言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书中探讨了儿童在青少年期的身心变化以及他们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化方面的重要挑战。
青少年期是一个多变的时期,他们面临着身体、情感和认知上的巨大变化,同时也面临着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的压力。
通过阅读这一部分,我对于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帮助他们度过这个阶段的建议和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儿童心理学》,我对于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和需要有了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给予我许多启示,让我更有能力去认识和关爱身边的儿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第二篇:《儿童心理学》读后感《儿童心理学》这本书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这本书围绕着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让我对于儿童的成长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首先介绍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从婴儿期到青春期,作者系统地梳理了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通过这些信息,我对于儿童在具体年龄段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习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亲子关系和教育的重要性问题。
作者指出,亲子关系的质量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学前儿童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他们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表面印象上。
然而,当我真正深入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奇妙和惊喜的学前儿童心理世界。
书中对于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阐述,让我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这可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案例,让我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些小家伙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比如说,书中提到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他们是如何通过感知觉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就像有个小例子,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第一次看到一只彩色的蝴蝶,他那瞪得圆圆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和惊喜。
他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想要去抓住那只蝴蝶,嘴里还咿咿呀呀地说着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
但从他那兴奋的表情和急切的动作,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这个会飞的“漂亮家伙”的强烈兴趣。
这时候的他,可能还不知道蝴蝶是什么,只是单纯地被那鲜艳的颜色和飞舞的姿态所吸引。
还有关于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书里讲了这么一个事儿。
一个小女孩在幼儿园里,因为自己的玩具被小伙伴不小心弄坏了,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
老师过来安慰她,可是她还是哭得很伤心,小肩膀一抽一抽的,让人看着特别心疼。
后来,小伙伴跟她道了歉,还把自己的一个小糖果送给她,她这才慢慢止住了哭声,脸上还挂着泪珠呢,就又露出了笑容。
你看,学前儿童的情感就是这么直接和纯粹,高兴就笑,伤心就哭,一点儿也不藏着掖着。
再说说社会性发展吧。
幼儿园组织了一次小小的野餐活动,孩子们都带着自己喜欢的小零食。
有个小男孩特别大方,把自己的薯片主动分享给其他小朋友,还说:“大家一起吃,才更开心!”而有的小朋友呢,一开始紧紧抱着自己的食物,不太愿意分享。
但在老师的引导和小伙伴们的感染下,最后也慢慢学会了分享的快乐。
通过这样的小活动,孩子们逐渐明白了合作、分享和互相帮助的意义。
读着这些内容,我不禁想起了我身边的那些小朋友们。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后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后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儿童发展心理学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这个领域的书籍,深深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加深了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解,还对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有了新的见解。
书中首先介绍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通过对婴幼儿智力、情感和社会能力的观察和研究,心理学家们得出了许多重要发现。
例如,婴儿在出生后的早期就展示出对人脸的偏好,这暗示了婴儿对于人类社会的天生需求。
此外,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如语言习得、道德意识的形成等,也被详细地解释和分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提到了许多儿童认知发展的经典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区别发展理论。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我明白了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如何从简单的反射性行为发展到复杂的逻辑思维的。
这不仅让我对孩子的学习方式有了更多的理解,也帮助我更好地调整和设计课程内容,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另一个引起我兴趣的话题是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
书中提到了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焦虑和抑郁等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并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
通过理解不同行为问题的根源和成因,我能够更好地处理孩子们的情感和行为困扰。
例如,对于多动症的孩子,我学到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技巧,如提供有规律的学习环境和设置清晰的任务目标,以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和控制行为。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地意识到儿童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并为他们提供适应性的支持与指导。
同时,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家庭和社会环境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强调。
书中提到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以及同伴关系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孩子的发展问题归咎于个人,还要考虑到他们所处的环境对于他们的影响。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关于儿童发展心里学的书籍,我收获良多。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利用业余时间,我翻看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在读了之后感触颇深。
记得以前在一年级品生课上,我正在讲故事给学生听,我班的余佳鹏看见书上有一幅图片是寒号鸟的故事。
他不明白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就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图上这只小鸟在干什么啊?”我就告诉他:“小鸟不垒窝快要冻死了,他又问:“那为什么不垒窝啊,它会垒吗,我看邻居家的小鸟都是在鸟笼中的啊,冬天屋里有暖气不会冻死的啊,它怎么不去屋里取暖呢?”他一直不停的问当时我有些生气了,这是后面还没有学到的内容,问这么多,干扰了我上课,就没有一一的回答。
在学习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后,我了解了儿童心理学所关心的问题,它研究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和发生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年龄特征。
当然它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比如常用的婴幼儿期(出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到6岁)、儿童中期(6岁到11岁)和青少年期(11岁到20岁)。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在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我了解了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
知道了在他们的幼儿年龄段就是好学、好问的。
他们的求知欲较强,所以只要是让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就会喋喋不休的问个不停。
因此,对于处在这个生长时期的孩子来说好学、好问是他们的年龄特征。
而做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就要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尊重孩子。
要保护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
如果在被孩子问急的情况下,为了应付孩子的问题,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以后当孩子明白后,就会认为是老师撒谎,这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撒谎的“榜样”。
所以,看来要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前提应该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处处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还有一点很让我感触:专制型父母,控制有余,爱心不足;娇宠型父母,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冷漠型或拒绝型父母,无论从教养方法和教养态度上都很成问题。
儿童心理学学习心得
儿童心理学学习心得儿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特点的学科,对于从事儿童教育、儿童保健、儿童心理咨询等相关工作的人员来说,学习儿童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学习儿童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了一些学习心得。
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首先,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儿童心理学的基础。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通过学习儿童心理学,我了解到了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例如,在幼儿期,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比较有限,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指导和照顾;而在学龄期,儿童的认知能力开始逐渐发展,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控制欲也逐渐增强。
这些基本知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为我在实践中提供了指导。
其次,学习儿童心理学需要注重实践和观察。
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实践和观察,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
例如,我曾经参与一个幼儿园的实习项目,通过观察和接触,我发现不同儿童在情感表达、社交行为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个发现引发了我对儿童个体差异性的关注和思考。
因此,通过实践和观察,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儿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再次,学习儿童心理学需要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互动。
儿童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为了跟进最新的学术动态,我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些交流和互动帮助我扩展了学习儿童心理学的视野,了解到了更多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
同时,与专业人士的交流也使我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我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指导。
最后,学习儿童心理学需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
儿童心理学的知识非常广泛而深入,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
为了保持学习的动力,我会不断积极寻找新的学习资源,如书籍、学术论文和网络资料等,不断扩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发展心理学》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1维果斯基和皮亚杰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上升到另外一个模式的螺旋形渐进渐成模式,没有本质的不同,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皮亚杰强调顺应生物自身的脑力发展水平,鼓励顺势而上,教育者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启蒙,他相信孩子在脑部神经系统发展日益成熟的同时,孩子能在教师、家长的引导下发现那些“普遍的真理”。
莱布尼茨和牛顿都是微积分的创立者,除此之外,大多数第二个发现者都被忽略掉了。
关于造纸,各个大陆在过去彼此割裂的时代都发明了纸,但是很快教科书下了比较的结论,中国的造纸水平最高。
我们一般只认可最早的,最好的,最经济的。
所以即使现在的教育者在谈素质教育,实际上仍是在堆积素材,让普遍的真理看起来穿了一件衣服,等孩子兴高采烈的去发现马甲。
不可知论者恐怕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支持者。
维果斯基作为苏联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家,强调我们发展的高度受到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限制,学习先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先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谈的上发展。
也就是说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时有可能发现望远镜是近视镜片的叠加,但是即使有了三角几何方面的知识,也未必能发现勾股定理。
最后,我想问,撇开那些高深的定理,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容忍自己的孩子以“幸运的发现者”来进行探索和发展。
大多数的教育乃是功利性质的,强调实用性,我们从灌输到引导已经是进步,但最终也绝对无法容忍孩子再造一个世界。
我相信皮亚杰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的智力高度可能发现一些共同的真相,殊途同归。
但是用我妈的话来说,徒弟都是一个师傅带出来的,所以我觉得维果斯基的观点更加贴合实际。
其中基础性的概念,我们会最终把基础性概念简化成信息的雪片来保存,忘记曾经是怎样收集到他们的,所以会惊讶小孩子为什么这么愚蠢。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3篇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3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文章一:《儿童发展心理学》启示
这篇文章对我在儿童发展心理学方面的认知上有了新的启发。
作者提到了儿童的大脑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并深入探讨了儿童在认知、情绪和社交等方面的发展过程。
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关键概念和原理,比如认知发展的非凡途径和儿童情绪的调节能力。
这些知识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因为我想将来从事与儿童相关的工作。
文章二:《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关键理论
这篇文章介绍了几个关键的理论,对于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非常有帮助。
作者讨论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爱因斯坦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和克里金顿的附着理论等。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理论,我能更好地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这篇文章为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资源。
文章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挑战和前景
这篇文章讨论了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挑战和前景。
作者指出了目前还存在的研究缺口和方法不足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来解决这些挑战。
同时,作者也展望了未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包括更多跨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性。
我认为这篇文章对于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都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以上是我对《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三篇文章的读后感。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对于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一)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一)引言概述:《儿童心理学》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经典著作。
通过深入研究儿童的思维发展、情感变化、社会交往等方面,这本书对儿童的心理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本文将通过对《儿童心理学》的阅读体会,分析书中所探讨的儿童情绪管理、认知发展、社会化等主题,以及对儿童心理学实践的启示。
正文内容:一、儿童情绪管理1. 儿童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儿童情绪表达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婴幼儿阶段的哭泣、笑脸,到幼儿阶段的言语表达和面部表情的多样化。
2. 情绪调节的重要性:书中强调,儿童情绪调节的能力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供情绪支持和教育儿童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对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
3. 情绪智力的培养:本书介绍了一系列培养儿童情绪智力的方法,如教会儿童倾听他人情感,帮助他们辨认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
4. 正念和冥想对情绪管理的影响:书中探讨了冥想和正念训练对儿童情绪管理的积极影响,通过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专注力,促进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5. 父母角色在情绪管理中的作用:书中指出,父母在提供情绪支持、教育儿童情绪调节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倾听和理解儿童的情绪需求,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管理情绪。
二、儿童认知发展1. 发展阶段的特点:《儿童心理学》阐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如婴幼儿时期的感知和运动发展,学龄前儿童时期的思维逻辑发展以及青春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儿童思维方式的多样性:书中指出,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人存在一定的差异,儿童更倾向于以具象、直观的方式进行思考,而非抽象和逻辑。
3. 认知发展中的理论和研究:《儿童心理学》介绍了一系列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相关研究,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温斯顿的社会认知理论等。
4. 儿童的记忆和学习能力:书中详细探讨了儿童记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包括记忆的分类和学习策略的培养等。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3篇
少儿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少儿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
因此我们要多读读少儿心理学的书籍,去多认识他们。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少儿心理学》读后感想,欢迎大家阅读!《少儿心理学》读后感想(一)作为小学教师,认识少儿心理是特别必要的。
少儿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活力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
我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少儿心理学》一书。
书中特别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少儿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解析,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少儿。
我在读完今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定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质量,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质量。
第二,能够有效地提高授课质量。
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点,才能选择合适的教材,采用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授课质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
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道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样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能够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感觉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授课质量作准备的。
经过此次读书,让我想到了我现在教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巨大的差异。
而一些所谓的让我们感觉头痛的孩子,我现在也能上升到科学的理论的层面来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
他们现在的所有的不良结果,都不是一时半刻他们自己愿意形成的,他们都是经历了无数的,长远的多方面的影响才铸就了今天的他们。
因此要想帮助这些孩子,我们不能够一味的责怪教育,让他们改正他们所谓的缺点,而是要真实的索根求源,找到问题的真实的症结所在,再试着慢慢帮助他们战胜那一系列的问题。
教育的道路诚然漫长而艰辛,但我更加坚定而且明确了方向。
下面我谈一下我的感想。
有些少儿对学校生活的向往,经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表面现象的吸引。
比方,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好多同学在一起等等。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读后感读完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就像是在儿童那神秘的小脑袋瓜里进行了一场奇妙的探险之旅。
皮亚杰这家伙可真是个厉害角色,他就像一个超级侦探,把儿童的思维发展摸得透透的。
以前我总觉得小朋友的想法就是天马行空,毫无规律可言,可读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他们的思维发展有着一套严谨又有趣的过程。
就说那个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吧。
感觉运动阶段的小娃娃们,就像小小的探险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动作来认识这个世界。
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就是眼前看到的、手里摸到的那些东西。
我就想到我小侄子,刚学会抓东西的时候,那小手就跟个小爪子似的,抓到啥都往嘴里塞,在他眼里,这个动作就是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呗,什么东西都要用嘴去尝尝味道,那认真劲儿就好像在做什么伟大的科学实验。
前运算阶段的小朋友就更有意思了。
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小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可有点“自我中心”哦。
就像我邻居家的小女孩,她觉得月亮是跟着她走的。
你跟她解释半天地球啊、公转自转啥的,她就睁着大眼睛看着你,一脸懵懂,然后继续坚信月亮就是她的小跟班。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守恒的概念呢。
你把一杯水倒到一个又高又细的杯子里,再把同样多的水倒到一个矮胖的杯子里,他们就会觉得高杯子里的水多。
这时候你要是跟他们争论,那可就像是鸡同鸭讲,他们那小脑袋里认定的事儿,还真不好改变。
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小朋友们就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啦。
他们能理解一些比较具体的逻辑关系了。
比如说,你给他们一堆苹果,让他们按大小分类,他们就能做得有模有样的。
不过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还是有点迷糊。
就像数学里的那些方程式,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团乱麻,完全搞不懂。
形式运算阶段就更高级了,这个时候的青少年就像小大人一样,能够进行抽象的思考啦。
他们开始思考一些哲学性的问题,像“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之类的。
我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就老是想这些问题,觉得自己特别深沉,现在想想,这就是成长到这个阶段的一种表现呗。
教师读书笔记20篇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
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
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
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
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
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
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
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
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
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
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
三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增强。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
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
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后感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
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成长中的烦恼和焦虑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自我概念都带给他们很多烦恼。
(一)一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1、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不仅已经摆脱了对外部评价的依赖,逐步依靠内化了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更深入的评价。
所以这一时期学生的学生们的言论已有了一定的思想性。
2、高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得很快,但由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太多,想学的东西太多,总会令他们手足无措。
分不清主次,容易迷失方向。
而且心理发展中的独立性与幼稚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出容易固执己见、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劝告和建议。
逆反心理进一步增强。
3、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认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日渐增加,各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学业的压力明显增强,致使他们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自己的未来和懂得主动的付出。
全面发展的学生显现出来,有特长的学生也较突出,使得一部分学生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
而学生正处于勤奋或自卑的心理阶段,发展顺利,就会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如果发展出现障碍,学生就会缺乏生活的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4、青春期的萌动,既令他们感到新奇、又感到焦虑且不知所措。
他们不再对老师惟命是从,同老师疏远;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陈旧的训练方式都不感兴趣,而且产生逆反情绪;对家长的看管常常表示拒绝;对朋友的依赖和信任剧增。
这些现象同样反应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如轻视心理、厌烦心理、焦虑心理、母语定势心理等。
所有这些心理障碍对英语词汇的学习都产生了阻碍。
有学生认为,词汇学习就是找点时间背背,识记单词时,常常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读,把拼词与读音、口拼与书写、单词的重音与识记重点脱离,不注意读音与字母(组合)及意义之间的关系,不能做到口、手、眼、耳、脑并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探讨幼儿的认识能力、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以及行为活动的目的性与自我控制能力的成长,同时研究幼儿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初步了解,我觉得了解幼儿的心理是必要的,甚至觉得幼儿的心理也是很复杂的。
的确,当你真的想去接触幼儿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很多现象其实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有时觉得很想知道“为什么”。
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就难以更好的与孩子在一起,要教育孩子,首先就应该了解他们。
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不能将他们看成小大人。
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理解与认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环境的意义十分重要,我们要重视并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使其很好发展的机会。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
小朋友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通过学习和阅读,我深深感知到,幼儿期是性格特征和改变显露的最初阶段。
环境因素能够影响着他们个性特征的形成和改变。
幼儿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他们自身在各种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并影响着他们与周围人的交往。
作为老师的我们应有意识的创设良好,适宜的环境条件,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这是我们作为启蒙老师最应该注重
的方面,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育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桑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到读后感
桑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到读后感以下是我写的关于桑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到读后感。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
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
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
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
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
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
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
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
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
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
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
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
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
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
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
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
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
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
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
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
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
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
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
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
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
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
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
三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增强。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
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
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
例如:我校设立了“心理广播站”,每周三对全校进行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开展了主题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学生“分数”以外的能力,使其重拾信心。
学校又开展主题教育“调整心态迎接考试”对学生考前心态调整进行干预指导。
指导学生正确对待E时代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健康隐患,开展了集体指导讲座“沉溺网络的危害”,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等,而不是沉溺于网络游戏虚度年华,指导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方式。
这些不同的主题教育都是根据学生不同时段可能发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意识的集体预防性干预途径,这些特定的集体干预内容,可以在不同时段疏导学生的心理,防范于未然,则能大大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目标中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
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了达成目标,我们教师除了要从态度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有效教学方法》读后感作为一名教师,常常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甚至有时还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结其最大问题就在于授课不够清晰与直接,有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则跑题,有时讲话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有时则削弱了教材内容呈现的清晰度,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阅读《有效教学方法》一书后,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清晰授课、组织严密,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一、目标明确。
目标明确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一节课上,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教师上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入课外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时把内容引申出去,涉及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以外的某些知识,甚至有相当广度,只要是有利于目标的完成,都是可以的。
但是,漫无目的地讲故事、东拉西扯,做那些与实现目标无关的事,应予以否定,对学生也同样,教师要及时发觉并纠正学生努力完成任务。
二、内容正确、重点突出。
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可以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对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气教学,对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
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往往是崇高的、万能的,他们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待学生的疑问应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轻易作出没有把握的回答。
当教师没有把握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是否有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打算查些资料弄明白之后再回答你们”“对这个问题恐怕要看看有关材料,我和你们共同学习”,教师的虚心、严谨的治学态度能感染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
三、方法得当。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
譬如,对尚未定论的争议问题,可以用小组讨论法;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状,采用讲述来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观,等等。
四、清晰授课一直以来,我以为清晰授课只是讲在上课时要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有激情,能做到抑扬顿挫。
原来这只是清晰授课的前提,是基础,是一小部分。
只有标准的普通话距离清晰授课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更为重要的是内容组织,教师对课文的熟悉以及授课策略的选择等要做到清晰授课,更多的功夫是在课上。
对于教师,要做到清晰授课,就要求在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学大纲,通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了解教学内容的整体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各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仔细阅读领会教学参考书,明确教材的地位和体系,掌握其中心内容和中心思想,确定教学目的,考虑教材的组织和处理。
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前要对所讲授内容有清晰的理解思路,教师自身对知识有宏观和微观上的把握,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在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基础上,有要求教师在平时要苦练基本功,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能够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准确的转变为学生能够理解领会的语言并表达出来。
语言是教师将自己的知识转换为学生知识的主要媒介。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总要有一个反应时间段,而教师清晰的表达,可以大大缩减转化的时间。
通过教师清晰的讲授引导,形成学生较清晰的科学的知识脉络。
通过第一次讲授,学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这又需要教师能够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不同的阐述方法,从知识的其他角度入手,进行再次论述。
这样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才会在学生脑海里生根发芽。
有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语言的清晰表达,要达到清晰授课的教学效果,还要利用举例、图解和示范等方法,来解释和澄清。
五、组织严密。
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节奏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速度自然,课堂秩序好。
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才干,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做到组织严密。
六、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一节课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在课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自己的教学。
一旦发现学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发挥教学机智,通过调整内容、方法、管理三个方面去激起学生的积极状态,如果内容太深了,就该尽量的浅显的方式来揭示的本质;如果进程太慢了,就该立刻加快来完成;如果学生太疲劳了,就该改个方法,如改讲授为议论或谈话,甚至讲个与为课题有关的故事。
教学是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把课上得如同艺术创造的精品,实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
《我的教学生涯》读后感在《我的教学生涯》一书中,斯霞老师强调:“为人师者,特别是小学教师,被孩子看作是智慧的化身、言行的典范,稍有不慎就会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这样那样的错觉。
所以,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
”这是多么贴切的总结,这是多么深刻的认识。
让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洗礼。
一名成功的教师总是会用微笑来欣赏每个学生,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情,更有利于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正所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赞扬一则让他们渴望赏识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二则在满足的情况下能够作到洗耳恭听,甘愿接受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做到既尊重学生,又严格要求学生,不挫伤其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对犯错误的学生,不用尖刻的语言去批评他,而是换个方式,换种说法,让学生从我的语言中明白自己所犯错误,并能自觉地改正错误,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学生的个性特点各具形态,对于学生的某些个性特征,比如内向、好动、烦躁等,应循循善诱,不能讽刺挖苦,更不能强暴的扼制。
每个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人生世界,我们要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疏通,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教师或朋友的身份展开谈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引导学生,为人师表。
那么,我们一定能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
《世上最划算的教育》读后感读了《世上最划算的教育》一书,深深感到: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职业,是全天侯的,从干上的那一天起,就永远没有退休的可能;而且不准请假,不得偷懒,不可以休息,白天黑夜都得上班,并且没有薪水——薪水在其他地方挣,然后往这儿花;这种职业,叫做父母。
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就要从培养好子女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开始,有人说,培养好习惯就像往银行里存钱,随时都可以取出来用。
有了一个好习惯,就好像在银行里存了一笔钱,有了两个好习惯,就存了两笔钱……好的习惯很多,就等于在银行里存了很多钱,一辈子都可以取之不尽。
《世上最划算的教育》一书,“童年需要培养的38种好习惯”,每一种好习惯都从故事引入,让我们思考学到了什么让人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再运用到实践中。
例如:书中在培养孩子“遵守诺言的习惯”里,引用了《宋庆玲的故事》,故事里的小庆玲为了她之前答应教小珍叠花的事,而放弃了全家到一个很有趣的伯伯家做客,而不知怎么,她等了一个下午,小珍也没有来,爸爸遗憾地说“早知道就一起出去,庆龄一个人在家多寂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