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导论 (1)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界定(要清晰)
1、儿童与儿童期
儿童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 熟这段时间内,在心理上 和行为上发生的变化是儿 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这 段时间里的个体就是儿童。
儿童期的界定
发展心理学把儿童定义为0-18岁的 发展中的人,即新生儿到青年初期 的人类个体,个体发展中的这一时 期被称为儿童期。
2、 成 熟
(基础)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心理过程 (动力)
(前提) 意志过程:意志性的心理过程
伴随注意
心理现象
(基础和动力的集中表现)
个性心
理 (结果)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2)心理的实质
①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从系统研究的角度看:
通过对种系或动物演化过程的研究,考察动物心理如何 演化到人类心理;以及人的心理又如何从原始、低级的 心理状态演化到现代、高级的心理状态,是广义的发展 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又称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都属于广义的发展心理学范围内。
比较心理学主要研究低级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类人猿心 理的发展历程,以揭示动物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 大致图景。
高尔顿:
英国名人家谱分析
“322/977”VS
“—1/—97《7”遗传的天才》
霍尔 “一两的遗传 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顿运用名人家谱调查法,从英国的政治家、 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名人 中选出977人,调查他们的亲属中有多少人成 名。结果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332人也同样 出名。而对照组中是人数相等的普通人,他们 的亲属中只有1个名人。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A非B错误
(二)前运算阶段
思维主要特点 1、表象性思维
(象征性游戏的出现) 2、不可逆性思维 3、思维的直觉性 4、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经典实验:三山实验、守恒实验
(三)具体运算阶段
思维主要特点
1、获得守恒性 2、思维的去中心化 3、序列化和传递推理 4、类包含
经典实验:守恒实验、类包含实验
中介缺失 产生缺失 利用缺失
记忆策略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
错误信念任务成为儿童是否具有心理表 征能力的研究范式。
第五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
标志
1周岁左右,出现的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将整 个口语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前言语期 语言的发展期
语言发展的理论
先天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 认知发展论(斯金纳的强化说) 环境和学习论
对化; (4)惩罚较温和,带有补偿性。 (5)不再相信内在的公正,认为认识到越轨
行为可以隐蔽而不被觉察或惩罚。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研究
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法 道德发展阶段:三阶六段论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认知和情感因素,如观点采择、亲社会 道德推理、移情、自我概念。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1、思维的基本单元 格式(scheme)。最初的格式来自于无条
件反射。
2、同化与顺应的含义
思维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8 - 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 - 14、15岁)
(一)感知运动阶段
思维主要特点 通过感知、动作构筑动作格式 1周岁左右,建立“客体永久性” 末期出现心理表征能力
教育学院幼儿发展心理学教学计划
教育学院幼儿发展心理学教学计划引言:幼儿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为此,教育学院设计了一套全面的幼儿发展心理学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并能运用相关知识指导幼儿教育实践。
一、教学主题及目标:1. 教学主题:幼儿发展心理学2. 教学目标:(1)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模型;(2) 分析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和需求;(3) 掌握幼儿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方法;(4) 运用幼儿发展心理学知识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学内容设计:1. 基本理论与模型的讲解(1) 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理论,如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动力理论等;(2)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模型,如生态系统理论、生命周期模型等。
2. 儿童心理特征与需求的分析(1)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等心理特征;(2) 儿童心理需求的基本分类与满足方法。
3. 幼儿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1)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2) 幼儿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和干预方法。
4. 教育实践中的幼儿发展心理学应用(1) 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需要考虑的心理因素;(2) 幼儿教师的心理指导技巧和策略。
三、教材使用:1. 主教材:《幼儿发展心理学导论》(作者:李晓兰)这本教材是幼儿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经典教材,涵盖了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具有权威性和全面性,适合作为主教材使用。
2. 辅助教材:(1) 《儿童心理学概论》(作者:Brian T. Moore)(2) 《儿童心理学》(作者:David R. Shaffer)这两本辅助教材对于学生细致全面地了解儿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有很大帮助。
结语:通过教育学院幼儿发展心理学教学计划的设计,学生可以掌握幼儿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深入了解儿童心理特征和需求,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指导幼儿教育实践。
这套完整的教学计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导论
04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 法
观察法
总结词
自然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环境下,对儿童的 行为、语言、表情等进行观察的方法。
详细描述
观察法通常用于收集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 中的表现和行为数据,如学习态度、社交能 力、情绪反应等。通过观察,研究者可以了 解儿童的行为模式、习惯和特点,从而分析
其心理状态和发展趋势。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导论
汇报人: 2023-12-27
目录
•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概述 •Fra bibliotek小学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
法 •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应用与实践 •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与
挑战
01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小学儿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6-12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儿 童认知、情感、社会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影响这些发展的各种因素。
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总结词
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关 于儿童人格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它认为儿童 的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进行的,经历 了八个阶段的发展。
详细描述
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会 经历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性对 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 密对孤立、繁殖对停滞和自我整合对失望等 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发展 危机,需要得到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03
现状
目前,小学儿童心理学已经成为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
不仅在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为小学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
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02
儿童发展心理学资料(一)2024
儿童发展心理学资料(一)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自出生到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通过了解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帮助父母、教师和其他关心儿童成长的人更好地与他们交流和理解他们的需求。
本文将从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身体发展和性别认同等五个大点展开叙述。
正文内容一、儿童的认知发展1.1 感知和观察能力的发展1.2 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1.3 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1.4 记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1.5 知觉与表象的发展二、儿童的情感发展2.1 情感的基本分类2.2 情绪的形成和表达2.3 情感的调节和控制2.4 情感和行为的关系2.5 自尊心的培养三、儿童的社会发展3.1 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3.2 同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3.3 社会角色的意识和角色扮演的发展3.4 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的发展3.5 解决冲突和处理压力的能力的发展四、儿童的身体发展4.1 生理和运动能力的发展4.2 睡眠和休息的重要性4.3 饮食和营养的影响4.4 儿童阶段的生理变化4.5 蒙发展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五、儿童的性别认同5.1 性别认知的发展5.2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5.3 性别和身份认同的形成5.4 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5.5 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总结通过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身体发展和性别认同等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需求,提供恰当的教育和照顾。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为父母、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并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1)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611603学分: 3 总学时:54说明【课程性质】《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认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原理,并学习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及发展状况,特别是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树立科学的心理发展观及育人观;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儿童的语言和认知的发展、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儿童的心理卫生等问题。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本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以讲授方法为主,同时辅以必要的讨论、专题研究和案例分析。
【先修课程要求】普通心理学序号内容学时安排小计理论课时实验课时习题课时上机课时1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导论 3 32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3 33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3 3 64 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6 65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3 36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3 37 第七章儿童智力的发展 3 3 68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6 69 第九章儿童个性的发展 3 3 610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3 311 第十一章儿童交往的发展 3 3 612 第十二章儿童道德的发展 3 3总计42 12 54教材;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教学参考书目】1.朱智贤.《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2.刘范.《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年3.王振宇.《儿童发展心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4.许政媛.《儿童发展心理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朱智贤、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6.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7.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杨丽珠.《儿童发展心理学教程》.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教学内容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导论(3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了解心理学及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的内容及经历的历史变化,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及研究设计类型、基本方法,认识到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
儿童心理学 书籍
儿童心理学书籍儿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发展和心理过程的学科,旨在了解儿童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通过研究儿童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儿童的成长,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
下面将介绍几本值得一读的儿童心理学书籍。
1.《儿童心理学导论》这本书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G·维曼和陈有进合著。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深入探讨了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对儿童心理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儿童心理学发展》作者是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罗伯特·S·西格尔。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包括感知、认知、语言、情感、社会发展等。
作者以清晰、简洁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同时结合大量的案例和实证研究,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
3.《儿童心理学的探索和挑战》作者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琳·塞维尔。
这本书从亲子关系、学校教育、媒体影响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儿童心理学的问题。
作者以丰富的案例和实证研究为依据,分析了儿童的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法。
这本书既适合专业人士阅读,也适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参考。
4.《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实践》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凯瑟琳·E·卢本斯基。
这本书以教育实践为背景,探讨了儿童的认知发展、学习动机、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
作者通过实践案例和教育经验,提供了一些改善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这本书不仅适合教育工作者,也对家长了解和引导儿童的学习具有重要价值。
5.《儿童心理学》这本书是心理学家戴维·R·谢法丽合著的经典教材,旨在向读者介绍儿童心理学的原理和应用。
该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讲解了儿童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书中融合了大量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导论
主要包括完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儿童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儿童应 对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内容
主要包括学习方法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教育、挫折教育、心理测 评与矫正等。
方法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角色扮演、讨论辩论、个案分析、心理游戏、情 境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
文化背景差异 大
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 文化背景可能影响小学 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 为表现,需要关注跨文 化研究。
研究对象年龄 较小
小学儿童年龄较小,自 我认知和表达能力有限 ,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 的观察和研究。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01
总结词
02
多元化研究
03
教育应用
04
综合性研究
05
基础研究
多元化研究、教育应用、 综合性研究、基础研究
未来小学儿童心理学将更 加注重多元化研究,包括 研究对象的多元化、研究 方法的多元化、研究理论 的多元化等。
小学儿童心理学将更加注 重教育应用,通过研究成 果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 育质量和效果。
未来小学儿童心理学将更 加注重综合性研究,包括 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的 交叉融合。
02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与研究成 果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认知主义理论
该理论强调儿童在信息加工过 程中的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的 重要性,认为学习是积极主动 的信息加工过程,而非被动地
接受刺激。
行为主义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 之间的联结,强调环境对学习 的影响,认为学习是不断尝试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标题:儿童发展心理学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及相关因素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心理学家们关注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并提供更有效的教育和支持。
一、儿童认知发展1.1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1.2 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儿童认知发展受到遗传、环境、社会互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3 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认知发展对其学习、社会适应和情绪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儿童情感发展2.1 情感发展的特点儿童情感发展表现为情绪的多样性、情感的表达方式逐渐丰富等特点。
2.2 家庭环境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对儿童情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3 情感发展的重要性良好的情感发展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
三、儿童社会交往3.1 社会交往的发展阶段儿童的社会交往发展经历了单向互动、互惠互动和互为理解等阶段。
3.2 家庭和学校对儿童社会交往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对其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3 社会交往的益处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够促进儿童的自信心、合作能力和情感连结。
四、儿童发展心理障碍4.1 儿童发展心理障碍的种类儿童发展心理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学习障碍等多种类型。
4.2 早期发现和干预的重要性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于儿童发展心理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4.3 家长和教育者的支持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变化,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五、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5.1 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家长可以通过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5.2 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原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2、什么是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 童(0—17、18岁)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总体而言,人类个体的发育成熟大约为17、18岁。在发 展心理学家眼里,从出生到成熟被视为广义的儿童期,对 这一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特征的研究,就构成了 “儿童发展心理学”或“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框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 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 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
了科学的依据。
对儿童语言获得而言,争论的焦点在于,为什么儿童能在出生后的短短 三、四年内,就能基本上掌握并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母语不同,语言环 境不同,为什么儿童语言发展会经历如此相似的历程?围绕这些焦点问 题,有人提出存在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也有人提出模仿在儿童语言获 得中的巨大作用。
小虎心理测验的结果表明:
知识面很宽,显示出对外在世界的广泛兴趣和旺盛 的求知欲;对数字及语词都甚为敏感,接受能力强,计 算反应快而准,语言理解深刻且表达丰富;在需要动手 操作的智力测验项目上反应平平,有些方面不如一般儿 童。综合言语与操作两方面的评价,他的智商水平是中 上。 孩子性格评估的结果显示,他比较缄默孤独,易出现 情绪反复,较任性散漫,难与大集体同步,只有在压力 之下,才会对自己有所约束,同时他还有一定的紧张焦 虑感。
5、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HOW)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 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以及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 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 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1、儿童
何谓儿童?
儿童的界定
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主编 教学大纲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课程内容:1.概述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4.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要求:1.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掌握遗传、环境、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2.了解西方和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分别经历了不同的时期;3.熟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的研究方法等知识点。
本章重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基本问题。
本章难点:基本问题;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课程内容:1.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2.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3.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4.儿童动作的发展基本要求:1.了解胎儿的发育过程经过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三个时期;胎儿的正常发育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2.掌握儿童身体、脑、神经系统和动作的发展有其各自的顺序和规律性。
本章重点:动作发展的规律、动作发展的阶段。
本章难点:基本疾病、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动作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课程内容:1.婴幼儿感觉的发展2.婴幼儿知觉的发展基本要求:1.熟悉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觉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2.掌握婴幼儿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本章重点:婴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本章难点:婴幼儿感知觉(视觉、听觉、嗅觉和知觉等)发展的特点。
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课程内容: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2.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3.布鲁纳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4.信息加工理论5.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研究基本要求:1.掌握儿童思维的发展经过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时期、具体运算时期和形式运算时期四个阶段以及特点;2.了解儿童思维的发展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了解领域特殊性研究。
3.理解社会文化理论、布鲁纳以及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加真题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导论1.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领会)(P3):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从广义上讲,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识记)(P4):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3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领会)(P6):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4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应用)(P7):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其核心是,人类心理的发展既非仅由遗传的天生素质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
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他的理论是“成熟优势论”,并提出了:“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
3)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是皮亚杰。
一、他假设个体天生有一些基本的心理图式。
二、在个体与外部环境作用时,利用“同化”与“顺应”的机制,不断改变和发展原有的心理图式。
三、最后达到较高层次的结构化。
使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强。
5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P9):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的影响也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涵义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行为模式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它是发展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分支学科。
(一)儿童期的年龄界定年龄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前苏联心理学界曾把发展心理学称为年龄心理学。
人们一般从4个角度去衡量一个人的年龄大小:①实际年龄,也称时序年龄或自然年龄,它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天然周期来衡量一个人在世界上的生命历程,即一个人出生后实际存活时间的久暂。
②生理年龄,这是从生理学的角度来标识大多数同龄人达到某一实际年龄时,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或退化的程度。
青年中期末(约22岁)体质和体能的发展水平达到一生中的巅峰状态。
③心理年龄,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标识大多数同龄人达到某一实际年龄时心理水平的高低。
关于心理毕生发展的观点已被国际心理学界所普遍接受。
个体的心理发展几乎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之中,人只有在临终之前才会出现短暂的普遍的心理衰降。
卡特尔认为流动智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等,在青少年期就达到一生的巅峰;而结晶智力,如言语能力、判断力、专业知识技能等,在成年后仍不断发展。
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是两种智力兼用,因而从总体上看,成年人随着社会阅历的丰富化,智慧总是在不断发展着;情感、意志和个性也将随着社会化水平的提高而发展。
④社会年龄,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标识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在一定的时距内,在某个社会实践领域中的社会适应的程度有多高。
一定的社会文化对其社会成员的角色身份所应具备的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要求和期望,个体的行为方式逐渐符合社会对其角色身份的期望的过程,即是一个人的社会适应社会化过程。
这个过程同个体在某一具体的社会实践领域中的资历有一定的关系,如学龄、工龄、教龄、职龄、党龄、军龄、婚龄等等,都是按特定的社会生活实践来界定的社会年龄。
多种的具有相应社会功能的社会年龄交织在一起,勾画出一幅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大致图景。
一个人对事业的使命感和工作业绩,及其人际关系的协调水平,是衡量其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
实际年龄通常简称年龄,人们习惯于以年龄为时间标尺来衡量某一年龄或某一年龄区间的大多数人在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化发展方面所能达到的真实水平。
任何一个具体的个人只有同这个参照标准(即年龄常模)相比较,才能显示出他的发育或发展水平是超前或是滞后,还是属于常态水平。
不同的个体在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化的发展方面都存在着个别差异。
同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成熟也并不同步。
然而,对于儿童期的年龄界定,必须考虑大多数的儿童在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化的发展方面的一般状况,对他们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进行综合考察。
儿童年龄越小,生理发育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就越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趋于减弱;然而,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强。
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的基础,并且二者日益紧密地融汇在一起,因此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也可以合称心理社会年龄。
一个多世纪以来,儿童的生理成熟的前倾化趋势明显,男女两性的性成熟期均逐代提前到来。
另一方面随着个体的高学历化,社会成熟的年龄又不断后延。
同时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成熟又有性别上的差异,因此儿童期是一个模糊概念。
根据大多数心理学家的意见,狭义的儿童期是0~12岁,广义的儿童期是0~18岁,儿童期终结的实际年龄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
本书是研究广义的儿童期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是毕生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二)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括内隐的意识特征。
儿童心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反馈环路系统中发生发展的。
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使主体的行为模式趋于结构化,表现“主体→客体→真理”的认知模式,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必须脱离自我中心状态,面向客体,运用结构化的动作格式系统去整合客体,并服从于客体运动的规律,才能认识客观真理。
动作格式并不是对动作的知觉,而是动作本身的概括化,不同的格式可以整合为一个动作格式系统,还可以迁移到不同的客体上去,并能内化为认识结构的组成元素。
譬如,当1岁左右的婴儿伸手拿不到毯子上的玩具时,偶然间拉动了毯子的一角,他通过观察发现,毯子动,毯子上面的玩具也跟着动,于是他就学会了用拉动毯子这个手段,去达到获取玩具这个目的,手段和目的之间是协调的,拉动毯子和抓握玩具这两个动作格式也是协调的,因而这整个动作过程体现了一种实践性的智慧。
此后,这婴儿可以运用由“拉动”和“抓握”整合而成的动作格式系统,去获取毯子上的其他物品(如钢笔、项链等)。
另一方面,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主体的行为模式趋于价值化,表现为“客体→主体→价值”的情感模式,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变化规律能否按主体的内在尺度来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与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相一致,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
主体的价值体系是情感和意志得以产生的基础,又是主体行为的驱动力。
道德价值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处于整个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上;社会性客体又是儿童道德价值取向的强大源泉。
总之,儿童的行为模式是由认知和情感(包括意志)两个领域整合而成的现实的心理组织系统。
(三)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同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个体心理的发展也是呈现阶段性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和儿童一定的实际年龄的时距相联系的,我们称之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如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等就是一些具体的年龄阶段。
儿童心理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特征,即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它具有整体结构性,而不是一些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
每一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包括开始形成的准备水平和随后的完成水平。
因此,在某一阶段之初,可能保存有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心理特征;而在这同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后一阶段的新质。
尽管如此,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之间仍然存在着质的差异。
譬如,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儿童占主导地位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如幼儿能倾听成人讲述童话故事,便是凭借具体形象思维来领会故事情节。
然而,幼儿初期的儿童思维就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若是离开了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和具体行动,思维也就常常随之停止或转移;在幼儿晚期,儿童的思维开始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成分,他们能掌握一些初步的概念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但是,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都不是幼儿占主导地位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因而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同婴儿的或学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有着质的差异。
儿童心理的发展虽然是在时间的维度中显示出年龄的阶段性,并以实际年龄的时距来标识心理发展的阶段,但儿童年龄的增长同其心理水平的提高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一)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涉及到3个基本理论问题:(1)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及其机制;(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3)儿童心理发展的非线性模式。
其中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及其机制是整个发展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涉及个体乃至种系心理发展的实质问题,可以揭示儿童行为模式发展的终极原因,可以说明个体心理反映的客观性过程;它还可以进一步解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因素的协同作用,以及儿童心理发展进程呈阶段性的非线性模式。
(二)研究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儿童心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是通过儿童心理年龄特征表现出来的。
研究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应包括两个主要的部分和四个有关方面的问题。
两个主要的部分是:①儿童行为模式中以结构化特征表现出来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关于儿童思维模式的年龄特征研究是其中的重点。
②儿童行为模式中以价值化特征表现出来的情感(包括意志)过程,关于儿童道德感的年龄特征研究是其中的重点。
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是同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发展同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关系更密切,因此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研究必然蕴含着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探讨。
四个有关方面的问题是:①每一年龄阶段中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其中教育是最主要的社会生活条件。
②每一年龄阶段中儿童的生理发育状况。
③每一年龄阶段中儿童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④每一年龄阶段中儿童言语的发展。
我们通过对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探讨,可以获得一般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常模,同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展示了儿童行为模式发展的一般趋势,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心理发展基本规律的理解。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及其成因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性别之间、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潜势、速率各不相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体系也千差万别。
如何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探明个别差异的成因,将有助于我们因材施教,也有利于改善特殊(超常和低常)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做好罪错青少年的挽救工作。
(四)探讨儿童心理研究的方法论一门学科的发展同它的方法论的改进有着密切的关系。
儿童心理研究的方法论,从高到低可以分为3个紧密联系的层次:①哲学方法论;②一般科学方法论;③具体科学方法技术。
哲学方法论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灵魂。
一般科学方法论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跨学科的普适性,是哲学方法论和各种具体科学方法技术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其代表是“老三论”中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以及“新三论”中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新、老三论也称横向科学或系统科学。
系统方法有三个显著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佳化。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坚持从儿童自发的和整体的活动模式中去探求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对儿童心理的结构成分、转换功能、相互联系方式、历史发展过程等运用控制论模型进行综合性考察;而最佳化就是系统自动调节所追求的目标,平衡化就是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反馈环路系统中追求一种愈来愈佳的平衡,使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
具体科学方法技术是指直接适用于特定学科的专门的研究方法技术。
个体、刺激和反应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变量,在明确了研究问题和所要探讨的变量之后,就要考虑选用合适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
根据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对研究条件的控制程度上的差别,我们常见的低控到高控的具体研究方法有:A.档案法、B.观察法、C.调查法、D.测验法、E.实验法。
前四种方法只能研究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共存关系和共变关系,不能说明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最后一种实验法则能探明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