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教育视角下与大师对话之美术欣赏评述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探究•创生
——开放式教育视角下与大师对话之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材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欣赏·评述”是课程标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学习领域。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应让学生达到三个目标:(1)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2)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3)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欣赏·评述”在美术教学中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代艺术的发展正呈现出与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的态势,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线正变得越来越模糊,这样,在中学生未来的生活中,接触和谈论艺术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指望每一个中学生将来都成为艺术家,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但不管他们成为艺术家与否,每一个中学生将来都会接触到艺术,这则是必然的。

因此,艺术教育所指向的艺术素养的培养越来越不能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应是综合的,对包括技法在内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之艺术创作能力,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中学生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至少,在学生应具有的艺术素养结构中它不应是被忽略的一块。

当然,艺术创作与欣赏又是不可分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是观者对艺术作品进行的再创造。

美术欣赏教育是培育任意美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让学生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这样学生发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更敏感了。

在美术欣赏·评述教学领域,引入“对话”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如何更好的把握“对话”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对初中美术欣赏·评述领域中的“对话”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从“多元”入手,促进审美意义的充分流动和生成,以为欣赏·评述领域的课堂教学提供方法论的借鉴价值。

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和形成的一种平等、真诚、开放、自由、民主的相互交往关系。

对话是指双方的敞开与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的是指相互接纳与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和精神的互相承认。

对话突出的特征是对“中心意识”的消解,在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教师、大师三者之间建立的是一种相互平等多向交流的对话关系。

与大师对话之美术欣赏教育包含着与美术作品对话、人际对话和自我对话三种对话内容。

其中,与美术作品的对话是指让学生直接面对人类历史优秀的美术作品,打开感官与心灵,真切感受和体验其中传递出的多元信息,并学习用各种方式进行表达;人际对话指教师与学生在直面大师的作品时,展开平等的讨论与交流,坦陈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尊重各自的观点与想法,并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激发更多的灵感;自我对话是学生及教师对自我审美体验的表述与反省。

美术欣赏作为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等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

美术欣赏若只是停留在不随意的、被动的状态,仅大多依靠其个人的经验,没有凭借有效的中介,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与表现也较多滞留在粗浅水平上,那么他的心理机能就难以向高级水平发展。

与大师对话能拓展中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有意义的美术文化交流活动之中,从大师那儿攫取宝贵的艺术养料,在与大师对话、交流、沟通中,在与教师、同伴的合作互动中,将大师的养料转变为自身高级心理机能成长的营养,内化为自身心理的一部分,促进学生高级心理机能的有效形成。

与大师对话的美术教育并不是让学生成为大师级的人物,而是要丰富儿童的审美经验与艺术表现语汇,逐步培养中学生具有审美的眼睛以及审美的心灵。

一、在和谐中构建对话空间——与大师对话之美术教育的交流平台
现代美术欣赏教育中实施对话的目的不是复制大师的作品,而是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来理解、对话并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融合”。

对话是与大师交流的最基本方式。

在对话大师的活动中应建立多种“对话”空间和交流平台:
1、学生与大师作品的对话
当大师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它即通过色彩、造型等美术语言向学生传达信息,学生则凭借已有的兴趣和审美经验不断获取这些信息,并做出情感和理解上的回应。

这时,学生即与作品开始了对话。

学生与大师作品之间的对话可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也可能是非语言的信息沟通。

如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学生会自言自语“好美啊!”在欣赏某些雕塑及手工艺作品时,学生常常通过抚摸、触碰等动作接触作品,与作品直接对话。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与大师作品的对话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更多自由面对的机会,并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与大师作品对话,表达自己的感觉。

2、教师与大师作品的对话
教师作为另一个欣赏主体,在美术欣赏活动中,也必须和大师作品展开充分的对话。

这样才能对大师作品的特征和要素做出明确的识别,才能对大师作品中的形式语言及对称构成原理进行分析和理解。

教师与大师作品的对话一般发生在学生欣赏活动之前,是欣赏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活动过程中也离不开教师与大师作品的对话,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的对作品的热情直接影响学生对大师作品的关注,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作品有独到的理解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反应及时做出调整和反馈。

3、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美术欣赏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在对话中,双方是平等的对话者,既说又听,相互理解。

双方对话还应注意把握时机,为学生在动态式的对话中积极思考创造条件。

教师何时保持沉默、何时介入、何时引出新话题,这些都是善于对话的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方式是多样的,有时相互间一个鼓励的眼神、肯定的手势或热情的爱抚等身体的接触也能使对话双方互相承认、互相尊重。

倾听、问答、讨论甚至争论都能使彼此间相互理解、吸引、包容,相互接纳。

另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创设有利条件。

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充分自由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允许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好朋友谈谈。

学生间对话空间的建立便于教师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提供信息。

在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话的基本结构是问和答。

在对话大师的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问,也就是说,当欣赏者面对艺术作品时,他首先会有一个疑问:“该作品究竟要告诉我什么?”但是作为欣赏者的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生活经验、艺术经验等的
限制,都决定了他们的视界不可能迅速、有效地实现与大师作品的历史视界的融合,因此,需要教师作为中介来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和大师的作品进行问和答。

在对话大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

这是对话能够进行的条件,也是学生乐于对话的前提。

作为引导学生与大师作品对话的中介,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学生,而应承认,在大师的美术作品面前,师生双方均有说话的权利。

(2)、教师应给学生童提供多渠道充分体验的时间。

(3)、教师不但要自己学会提问题,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题。

(4)、教师不应强求学生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的看法。

因为,大师的作品是开放的,每个人的艺术经验也是有限的,个体不可能完全掌握大师作品的全部意义。

而对话可能引发双方意想不到的新东西。

当然,这并不表明,教师不需说出自己对于大师作品的看法和感受,相反,教师也应该阐述自己的观点。

(5)、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二、在感受中生发美术作品多样化的意义——与大师对话之美术教育的教学价值
我们不要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态度和眼光来欣赏某一作品,我们也不要试图穷尽对它的探究。

美术的魅力正是表现在它独特而丰富,不受任何羁绊的法则以及它在创作过程中美妙的感觉,创作出的一种神奇的境界。

现代美学认为,艺术是无限开放的。

美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美术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不同欣赏者的心中,都会显现出新的意义。

一件伟大的美术作品就象是一个人,它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情绪中,看上去是不一样的。

所以,美术作品蕴含意义的多样性只有在对话中才会生发出来,正如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说的:“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与对话相反的是独白。

在引导学生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中,不少教师经常易入的一个误区就是,他们事先在认真解读大师的文本信息中获得了既定的信息,拥有了话语的霸权,在教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对话转换为独白。

独白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对美术作品约定俗成的解释,从而在学生习得一些“科学”的艺术知识和“准确”的技能时,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渐渐封闭与退化,最终导致审美素质的下降。

在与大师对话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一套自己的解读,教学不再是教师知识独白、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引导学生童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和交流碰撞的过程。

因此,在引导学生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拥有生成、开放的教学观,淡化教学过程中的预成性与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中的再生性与多元性,不以预设的方案去束缚师生的大脑与手脚,不以有限的结果去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

欣赏者与大师的美术作品之间的对话,更多的是在审美体验和领悟的基础上进行的视觉语言与非语言性的信息交流、沟通与表达。

在引导学生与大师对话之前,教师可先与大师进行对话,找出美术作品的特点、欣赏要点,然后将其转化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内容美、形式美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感受与体验,并逐步引导学生感受大师美术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感情与思想内涵,使得在教师、学生与大师的美术作品之间,在展开平等、充满情感的双向交流、讨论过程中,生发出多种意义,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审美潜力在不断的对话中得以挖掘。

三、在探究中形成良性的“问题链”——与大师对话之美术教育的理想路径
良性的“问题链”是指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学生是带着问题走向问题,而不是由原来的喜欢质疑到“没有问题”,或是由刚开始时的“问号”到活动结束时的“句号”。

对话的过程应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经验、思维积极探究的过程,而非是传统意义上对大师美术作品的接受学习(如引导学生记忆艺术作品抽象的理论特征、单纯模仿大师的美术表现技法等),教师在引导学生与大师进行对话时应避免将对话等同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引发学生内在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的过程。

教师不仅要用语言引发和鼓励学生提问,而且要通过创设环境、提供机会和合作支持等比较隐性的手段,促使学生形成良性的“问题链”。

实践表明,学生对大师的美术作品有极大的兴趣与非凡的感悟能力,他们在面对大师的美术作品中常常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独特感觉,好奇的大脑里充满着想象,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

如在欣赏卢梭的作品《睡着的吉卜寨女郎》时,我们可以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你喜欢什么动物?你和它在一起有什么感觉?然后再出示《睡着的吉卜赛姑娘》,引导学生一起欣赏:今天,我们就来看一幅人与动物的画。

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展开讨论: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狮子和姑娘各是怎么样的?他们在干什么?狮子会不会吃了女郎?除此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等等,学生对狮子会不会吃了女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狮子会吃了睡着的女郎,因为狮子看到人会扑上去马上吃了的,有的学生认为狮子不会吃了女郎,有两种不同的理由,一种觉得女郎睡得这么香,狮子不会吃了女郎的,因为狮子不吃不动的东西;另一种则认为狮子是女郎养的,她睡着了,狮子在守护着她。

其实作品的本意在教师的理解中应该是后一种,但我们并没有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让学生从画面中的景物、色彩、气氛等方面进一步来分析,学生很快就发现,这是在一个沙漠里,晚上,有柔和的月光,静静地撒在狮子和女郎的身上,狮子的眼中也流露出柔和的目光,安祥地看着女郎,好像在守护着自己的主人。

在激烈的争论与探究后,学生到处找资料、向周围的人学习,在不断的探究中初步明白了美术大师夸张等各种艺术表现方式,之后又产生了更多的问题,形成了更多的探究兴奋点。

在良性“问题链”的形成初始,教师可先提供具体性的引导(有关美术知识技能方面),为学生思维提供一个路径;再进行开放式的提问(能引发学生多角度的经验,启发学生多层次地思考和回答),而此时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下面是一组开放性提问的事例:
1、“关于画家卢梭你知道什么?关于《睡着的吉卜寨女郎》这幅画你知道什么?”——了解并分享学生已有的经验。

2、“通过观察、分析,并播放有关音乐,你发现了什么?”——将学生的无意活动引向有意,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特别、新奇的东西。

3、“你还有什么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问大家?”——通过多向提问的方式,把教学引向开放;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梳理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站在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立场上提问。

4、“你还想了解什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非单纯记忆已有的知识,了解学生的探究兴奋点。

5、“欣赏了画家卢梭的画,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表达?”——为学生提供表达艺术想象与创造的自主选择权,而不是以统一的形式去限制与规范学生。

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与生活中喜欢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究与创新的积极愿望。

因此,对话已不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言语的应答,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

同时,教师应善于促进学生自我调节,在发现学生具有独立学习探究与感受能力时,教师应放弃对他的协作与帮助,给予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学生真正遭遇困难,被“困住”时,教师才需要介入。

四、在多元化的视角中进行艺术创生——与艺术大师对话之美术教育的表达方式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发出来。

”在某种意义上,个体的创造性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教育激发与弘扬的产物。

学生从对美术大师作品的视觉感受到初步模仿再到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实际上是经历了一番与美术大师的深层对话,学生细细品味、精心揣摩大师创作时的心境、思想以及蕴涵在美术作品之后的精神。

学生在与大师对话中,感受到艺术美的魅力与获得审美情趣时,容易激发审美创作的热情,碰撞出丰富的艺术想象与艺术创造的火花,此时,教师应为学生童搭建多元化的审美表达平台,鼓励与引导学生在大师的肩膀上进行艺术创生。

美术欣赏并非都是单纯的观赏而已,只有与创作联系起来的欣赏活动,才是真正体现和表达欣赏目的和精神的活动。

无论欣赏自己或别人的作品都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观察、理解中得到表现能力上的提高。

如欣赏《哈里昆狂欢节》后,学生以色纸剪贴的方式表现植物、小动物尽情狂欢的情景,创作时教师尽可能提供多种媒介和材料供学生自由选择,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运用媒介和材料进行创作。

事实证明,这种鼓励学生会把欣赏的经验结合起来,或学习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或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描绘作品所表现、传达的情感等操作方式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

同时在绘画表现时,也应该渗透美术欣赏,让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唤起创作冲动。

如欣赏一些中外类似的绘画体裁;表现展开时的欣赏,着重于技法的渗透;表现最终时的欣赏,从制作完成的作品中反省,激发下一次表现的欲望,使课堂得到延伸,能力得到发展。

同时美术欣赏的再美术创作与一般的美术创作活动稍有不同,它既尊重学生的意愿,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度,也鼓励学生把欣赏的经验结合进来,或学习、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或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描绘作品所表现、传达的情感等。

如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抒情诗》后,让学生也来听音乐,然后用线条和色彩画出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受;欣赏《忧愁的国王》后,学生以色纸剪贴的方式表现快乐婆婆或伤心婆婆所讲述的故事等。

创作时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多种媒介和材料供学生自由选择,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运用媒介和材料进行创作。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学生以天真自然的童心,用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去理解作品,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再现。

真正的艺术欣赏不可能没有创造,而艺术欣赏者也应该是一个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家”,哪怕他还是个孩子,同样可以通过参与艺术欣赏活动激发和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并根据个人情感对
审美形象进行重构、改造和创新,采用创作性临摹的方法使作品带上独特的个性印记。

随着学生与美术大师对话活动的展开,学生对美术大师的作品产生了神奇、不可思议的美妙感觉,美术大师的作品不再是抽象的、不可高攀的圣物,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感知与记忆的符号或是模仿的图式,而是成为支持学生审美发展的重要载体与积极媒介。

与大师对话的美术欣赏教育有助于让学生从小接触高尚的艺术作品,站在艺术家的肩膀上感受艺术、观察艺术、体验艺术,并逐步学习用艺术家的眼睛去感受生活,用艺术家的心灵去品味生活,用艺术家的灵感去创造生活。

五、在审美体验中形成鼓励机制——与艺术大师对话之美术教育的评价功能
创作评价是现代美术欣赏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整个美术欣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欣赏活动。

传统的评价多是由教师选择和一一出示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评论这个学生画得干净,老师很喜欢,那个学生画得不对,应该改正等等。

这是一种成人中心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在学生欣赏活动中是不被鼓励的,我们强调:评议应以学生的自我介绍及学生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采取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先画完的学生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或展览角中进行展示,并小声地互相谈论和评议,整个创作活动结束后可以请学生自由走动,欣赏别人的作品,挑出自己最喜欢的(而不说是最好的)一件介绍给大家,也可以轮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这样便于学生把对名作的欣赏经验迁移到对同伴和自己作品的欣赏中来,也使学生有一种自豪的体验和成就感。

中学生的绘画,总是不可避免的受到来自成人的评价。

我们的鼓励与打击,都将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们总是仰视艺术大师,却俯视学生绘画,其实除去大师的名气带来的权威外,我们真正读懂了多少呢?然而,学生却能以一双纯真的双眼,直面大师的艺术与心灵。

在学生看来,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正确引导启发,每个学生都与艺术出奇的接近。

每个学生从绘画中感到的表达的快乐,都如同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创作时的状态一样,异曲同工。

毕加索曾告诉自己的孩子:我在很小的时候(十岁),就能画得和拉斐尔一样好,但我却花费了一生的精力,学着像孩子一样去画画。

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可能都有一个或几个标准答案,而美术学科却难有标准答案,欣赏大师的美术作品,就像人们阅读《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欣赏大师的美术作品,同样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此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美术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对美术欣赏的创作评价,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同时,评价中注意引导学生听取不同的看法,不断追求新的发现,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创作评价,是对学生审美过程的综合评价,是欣赏活动中学生的感知能力、创造力、评价能力以及审美文化等综合能力的体现。

如在欣赏点彩派画家修拉的作品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创作评价:
①在了解了“点”的不同情感表现方法后,教师出示几幅学生作品,根据作品表现的情感进行“点”的应用,学生创作后进行的评价,就是利用学生原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