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公文中模糊语言的积极语用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关公文中模糊语言的积极语用功能
摘要:公文是党政机关履行职能的重要工具。

在公文写作实践中,公文语言的准确用词与模糊语言的适当运用是公文写作的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论述了模糊语言在机关公文写作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公文写作实践中运用模糊语言需注意的问题。

积极探索公文写作准确用语与运用模糊语言的关系,使公文的表述更加严密,更加科学。

关键词:模糊语言机关公文
党政机关公文的准确性要求公文语言在运用上要如实的反应客观情况,准确而又精当地使用词语。

而机关公文高度的机密性又要求在撰写公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隐密,适当闪避重要数据和敏感词句。

模糊语言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公文语言的表达显得更加周密严谨,它可以用来描述非定量化的客观事物,可以对语言进行泛指性的归纳概括,还可以用保持事物原来质地的方式来表达思维认识,从而相对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

在语言学中把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叫模糊语言[1]。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

模糊语言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篇》中说:“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词婉晦,不害其体要。

体要与微词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

”[2]这里所说的言辞婉曲、文章隐晦,但无害文意表达之观点,实质上已谈到了语言运用中模糊语言的功用问题。

现如今,在长期的
工作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模糊语言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内,其实有着比准确量化更好的表达效果。

1 使公文正常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公文是具有法定效力的工具,各项工作的开展,各种措施的落实,都必须通过公文来进行。

有些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宜把具体的工作步骤说得过死。

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运用一些模糊词语来表达,以保证工作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得以顺利有序地开展。

例如:一份关于做好复试工作的通知中写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命题环节的各项工作,加强对命题人员的指导和培训,严格执行各项规定。

除考试大纲外,各单位不得以其它形式划定考试范围;各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考研辅导活动。

各单位要加强教育和管理,抓好复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适当时候,机关将不定期对各单位的准备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这段文字使用的模糊词语很多,我们对其中的“适当时候”和“不定期”来进行分析,这是两个有关时间的模糊词语,《通知》的主要内容是各单位要加强对考研命题人员的教育和管理,严禁命题人员以任何形式举办考研辅导班。

下发这个《通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违规现象,如何防止?对工作进行检查是最好的办法。

但如果把检查时间说得过于具体,把检查日期定于某月某日,有人很可能就会钻空子,出现
“打时间差”的现象,但使用“适当时候”、“不定期”这些模糊词语,收文单位就很难估计什么时候检查了,也就不会出现违规行为。

这样看来,模糊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对违规行为起到了有效的防范作用。

和使用精确语言相比,可使公文更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2 使办文单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处理日常公务活动过程中,公文具有上传下达的功能。

发文单位在拟写公文时,应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预见到情况的复杂性。

在措辞过程中,在大方向明确的前提下,要给办文单位留有回旋余地和充分发挥效能的机会。

例如:一份关于项目建设整改情况的报告中写到:“各部门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狠抓确保项目质量各项措施的落实,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把工作搞得更加扎实有效,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在该段文字中,出现的模糊词语很多,我们拿“加强”、“强化”、“狠抓”、“进一步”、“新的”这几个模糊词语来分析。

该段文字主要叙述各部门和领导更应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此,作为领导,应高度重视,在责任上更应做到明确,在措施上更应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激发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得更好。

这些工作的开展,对于发文单位来说,虽然方向明确,但其内容还是比较抽象模糊的,怎样去做,还需要收文单位具体部署,开展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文中运用
了“进一步”、“新的”这两个模糊词语,只规定了收文单位今后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没有明确的界定,这就具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给收文单位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这种具有指导性的表态语是科学合理的,是符合发文要求的。

对执行者来说,方向明确,又不能自行其是;既有可遵循的原则,又可发挥主观能动性。

3 使冗长的表述显得简明扼要
公文表述经常会涉及到列举、并列说明等问题,在列举事物时,有的是不能全部或不必要列举的,此时若采用模糊词语,可节约文字,简洁行文,同样可以达到发文目的。

如:在诸多公文种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地”、“各方面”、“各单位”、“各部门”、“逐年”、“种种原因”、“相当数量”、“各种情况”等词语。

这些词语如果用精确语言代替,可想而知,是极为不妥的,比如“各地”、“各方面”、“各部门”,如果一一列举出来,除了显得罗嗦不说,还可能有遗漏。

再比如:说明一件事情的起因时,往往因为原因复杂且涉及面广,无法或没有必要一一列出,而若使用“种种原因”这一模糊词语代替,就可以使表述干净利索,简洁明了。

一份总结报告中写到:“我们学习了某某文件,提高了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意义”。

这里提高的程度如何?进一步有多大?这些都是模糊的,然而,整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却是清楚的。

如果用精确语言来替代,整个报告就不一定能讲得清楚。

可见,使用模糊语言显得既简洁精炼,又严谨周密,不但不会给读者模糊的感觉,相反可以减少字句,避免冗长,能使表达的意思更明白、更到位、更严谨。

4 提高语言的美化功能
谭永祥在《汉语修辞美学》一书中写到:“没有模糊语言,就没有文学的美[3]。

”模糊语言给人们留有想象的弹性空间,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伸缩性。

模糊语言符合含蓄朦胧的美学标准,具有创造朦胧美、意象美和含蓄美的美学功能。

语言的特殊魅力常常就在于模糊性之中。

对于机关公文来说,在保证其达到真实准确、简明易懂、体式规范等要求的同时,也应当注意成文的美感,尤其是新闻报道、人物描写等。

有时语言越模糊,意义未定与空白点越多,给对方发挥的空间越大,人们也就越能得到美的享受。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运用是合理而且必要的,其最终目的是客观、准确地反映情况、传递信息。

我们在应用中必须把握尺寸,在不影响精确表达的前提下,有条件地科学使用模糊语言,该用则用,不该用时必须摒弃。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模糊语言的灵活性,使模糊词语产生强效讳饰的特殊功效,使公文达到更加周密完整的表达效果,进而在公务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伍铁平.什么是模糊语言·语言学百题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3.
[2]刘勰,周锋,王运熙.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1.
[3]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