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爱在家人间》优质课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和理解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辛劳,主动与父母沟通,并以实际行动孝顺父母和长辈。

能力目标: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平等交流的能力。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亲子冲突”的危害,了解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了解和掌握一些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七课的第二框。其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在集体中成长”。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

本框由“体味亲情”“爱的碰撞”“沟通传递爱”三目组成。主要是引领学生处理好《师长情谊》中自己与长辈等家人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体味亲情;沟通传递爱

教学难点:爱的碰撞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心理特点以及学业与生活的压力,既需要得到父母的呵护和关爱,享受家庭的亲情,又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许多中学生与父母沟通中出现矛盾和冲突,表现为对父母自我封闭、不愿意与父母沟通、沟通交流时间短、交流的内容多为父母对自己学业成绩的询问和关注等等。有时,初中学生对父母爱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认同,不理解父母的关爱之情,不能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体谅、理解父母的苦衷。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探讨有关“爱”的话题,进入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

人家》。首先,让我们先来回忆一首古诗。

(二)评价任务:吟诵感悟

带领学生吟诵古诗《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反馈指导

(1)“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描述了慈母什么样的情感?你的家人如何表达这种情感?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孩子什么样的情感?你如何表达对家人的这种情感?

(四)小结:亲情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亲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惦念,亲情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守候。这种爱与被爱的割舍不断的情感就是家中的亲情之爱。亲情是维系家庭的纽带,是我们永远的依恋!

环节一:体味亲情

(一)评价任务:感悟理解

【亲情万花筒】回忆与家人相处的点滴生活,哪些饱含亲情的物品或者事件,感动着你,温暖着你?

(课前准备:学生回想自己和父母生活的点滴,找出一件饱含亲情的东西带到课堂,如某个物品、照片,也可以是一张普通的字条等)

(二)反馈指导:

分享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 2.选出本组代表,全班分享

(三)小结:亲情之爱是立体的,丰富的。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各不相同,有的温馨和睦,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内敛深沉,有的自然随和。亲情的表达方式不同且会变,家庭中成员也可能会变,但是亲情中爱的内涵永不变化!

环节二:爱的碰撞

(一)评价任务:辩证解析

某青少年研究所曾对1600多名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在1514份有效回收问卷中,有45.8%的学生承认自己与父母或家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