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更应培养民族自豪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民族道德心理。

相对于民族自卑感而言,是指人们因自己所属民族的存在地位,以及个人作为国民对民族的的热爱之情,从而积极努力工作,使自己的民族更加繁荣昌盛。

弘扬民族自豪感,要摒弃妄自菲薄的民族自卑感和任何狭隘民族主义、沙文主义情绪。

载人航天,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
几乎所有国家都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但中国致力于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利益:中国人民想要向世界表明,我们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伟大国家。

这种自豪感深入这个民族的内心,我们的文明曾引领世界数个世纪,然后遭到外敌的羞辱和压迫,接着是受阻于国内政局动荡
朝鲜战争在西方被认为是一场悲惨、不幸的冲突。

而在中国人眼里,这场冲突是我们国家复兴的考验。

在经过3年浴血奋战后,中国成功使战争陷入僵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不到10年前还击败了德国和日本,现在中国人与之战成了平手。

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关系到国家主权和民族自豪感。

尽管随后中美关系陷入低谷,但中国从此站起来了。

45年后,这种自豪感再次呈现,当时中国庆祝英国结束在香港的统治,这个殖民地重回中国的怀抱。

当1997年7月1日中国国旗升到最高点时,全中国各地的人群欢呼雀跃、手舞足蹈,155年的殖民耻辱终被洗刷。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成果,神舟七号再次向国内外展示了中国。

中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的形象给国内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升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最终赢得了奥运会的主办权。

2008年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场,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眼界和艺术,它们深植于该国5000年文明,也象征着当代的复兴。

国庆阅兵和联欢晚会再一次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我心永远是中国心,我为是中国人而自豪”,“我也有同感,特别是这五到十年变化很大。

相信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我们的未来生活将更加美好”,
“我以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而自豪,我以身为中国人而骄傲”,“什么叫民族团结?这就是我的祖国,我爱的乐土”。

而如今,面对外敌入侵,中国的一再谦让、隐忍,或者说是韬光养晦。

作为中国人的你,还能忍吗?你对政府还有多大的信心?你的民族自豪感还有多少?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表面上直接原因是不良生产者的违法行为,但更深层次原因是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政府检测监督机制的失灵。

危机感不能解决问题
一辩稿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观众。

开宗先明义,所谓民族自豪感指一个民族由于本民族的存在,以及个人作为该民族的成员而表现出的一种荣誉感。

这种荣誉感的产生,是基于该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军事方面已经取得或将要取得的伟大成就,基于该民族对人类文明已经作出或将要作出的贡献。

而民族危机感,是指一种当本民族受到外界威胁或发现本民族劣势时而产生的时刻警醒的感受。

我方认为:当代社会中国人更应培养民族自豪感。

第一,民族自豪感对于一个民族是极其重要的,而当今社会正缺乏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豪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有助于培养民族自信心。

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对民族的信心,21世纪的今天,中国人吃得营养了、穿得洋气了、住得也相对宽敞了,却似乎很难找着那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魄和感觉。

相反,我们总是潜意识的放大民族的问题,舆论媒体过多的批判性导向,让国民对民族感到失望,对民族的未来失去信心,超敏感与低自信并存,这样怎么能够去建设美好明天呢?同时,由于民族自豪感的缺失,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的归属感,认同感也日益渐微。

我们不在以中国文化为荣,而是在各种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动摇了立场。

民族的精神需要传递,民族的历史不能忘记,民族的文化不能随意,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基础,就像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一个民族的确立不在血统、人种,而是文化的认同。

丢弃了传统,也就丢弃了我们的民族性,我们那什么来确认自己?从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性和匮乏来看,当今社会中国人更需要培养民族自豪感。

第二,当今社会是一个在
第三,“我以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而自豪,我以身为中国人而骄傲”,不是说对所有的传统都要毫无选择地保留、保护,消亡实际是文化的一种常态,但是,民族的精神需要传递,民族的历史不能忘记,民族的文化不能随意,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基础,就像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一个民族的确立不在血统、人种,而是文化的认同。

丢弃了民族自豪感,也就丢弃了我们的民族性,我们那什么来确认自己?
我们应该对我们的社会充满希望,对我们的民族充满自豪,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啊!
事例
1. 为什么在过去这么艰难的情况下要去搞两弹一星?是为了以后我中华民族不至于绝种吗?
为什么在过去宁愿忍饥挨饿也要把水利工程修好?不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们能享福吗?
这些不都是民族危机感的表现吗?而当代中国现实情况是,我们的危机感已经过于敏感化,过于充足了:什么问题一涉及到官二代富二代就被媒体夸大为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上升到与民族存亡相关的问题
2.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辜鸿铭在他用英文写成的代表作《中国人的精神》中刻画了中国人性格的几大特征,除了深沉、博大和淳朴之外,可译为“细腻”,也可以解释成“敏感”。

上下5000年传统文明的潜移默化,使中国人基因中产生了强烈的自尊,或者说是“文化优越感”。

然而,近代西方列强的欺侮加上经济和科学的落伍,又使得中国人的自信心受到损害,觉得处处技不如人。

3. 借用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句式,当超敏感与低自信并存,“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4.日美两国面前,中国人有心理劣势
5.端午、书法等22项日前同时入选“世界非遗”。

昨日,文化部举行专题发布会介绍,目前,全世界共有166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以总数26项居首。

昨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透露,中国已有几个地区申请京剧作为本地区申报“世界非遗”的候选项目。

京剧将在明年申报“世界非遗”,目前,此项工作由北京市文化局负责组织。

(10月14日《新京报》)
无疑,我国目前已成了名副其实的“申遗大国”,或者说“遗产大国”。

的确,广袤复
杂的地理环境,数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绵延不绝的传统,博大精深的文化,加之多民族各个独特的历史风情、风俗习惯,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已消亡或尚在残喘的遗产自然不在少数,这也无怪乎我们成了世界第一非遗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个世界第一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技艺被作为“世界非遗”供奉在庙堂深院或者仅仅是纸上的书写、研究机构的研究对象,当更多的民间文化、民间手艺在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苟延残喘、日渐消亡时,“世界第一”的光环也掩盖不了传统文化的失落这一悲凉的现实,“非遗大国”也就失去了让我们狂欢的理由,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仅仅成了我们用来想象自己民族性、想象自己民族传统乃至书写历史的工具而已。

并不是说“申遗”这样的活动没有意义,事实上,在商品经济的时代,“申遗”使那些文化传统成为品牌,可以进入商业领域从而带来巨大的收益,在此情况下,也许这是传播文化、保护传统最好的推手与动力。

但文化传统不能仅仅是品牌、名片,也不能沦陷于商业的漩涡而失去品格,它更要成为有生命力的文化形式,融入民众的生活,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能真正承载起绵延不断的民族精神。

“非遗”被一项又一项地申报成功,却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之前已经申遗的昆曲、古琴成了一些极小众人群雅集的作料或研究所的研究对象;我们忿忿于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申遗,但是我们自己的端午又剩下了什么?七夕、中秋,这些对中华文化至关重要的节日都已经被剥去了文化的外壳,成了面目无异的节假日而已。

更多的传统、文化载体也在我们的社会中成为异己的存在,老建筑被大面积地拆掉,历史古迹被一个个清理,名人故居被轻轻抹去,乃至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手艺、民间艺人一批批地在无人问津中消亡。

不是说对所有的传统都要毫无选择地保留、保护,消亡实际是文化的一种常态,但是,民族的精神需要传递,民族的历史不能忘记,民族的文化不能随意,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基础,就像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一个民族的确立不在血统、人种,而是文化的认同。

丢弃了传统,也就丢弃了我们的民族性,我们那什么来确认自己?
“世界非遗”大国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日渐失落,文化失落带来的是精神家园的迷失,这实在是一个令人伤感的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