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饮食文化概论饮食理论基础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成饱 胃里面感觉到满了,再吃几口也不痛苦
七成饱
ຫໍສະໝຸດ Baidu
胃里面还没有觉得满,主动进食速度明显 变慢,第二餐之前不会提前饿
六成饱
胃里虽然不觉得饿,但会觉得不满足。到 第二餐之前,会觉得饿得比较明显
五成饱
胃里感觉比较平和了,有没吃饱的感觉, 很难撑到下一餐
• 三 本味原则
开水白菜
三、本味原则
(一)概念 • 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求食物的隽美之味,是
• 贵族的优裕悠闲生活,最高权力层的政治 斗争和“无为”政策的推行以及老庄思想 的推崇,谶纬之学和仙道之风盛行,道学 思想向宗教化的演进等等,
• 这一切在上流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饮食养 生的风气,一种基本属于权贵阶层的特殊 的社会实践。
西汉淮南王刘安
十成饱 一口都吃不进去了
九成饱 还能勉强吃进去几口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2.先秦时代
• 把养生主张表达得最丰富的莫过于老子和 庄子,他们还主张用“吐故纳新”的“导 引”气功来健身长寿。
• 先秦诸子大都有追慕长寿的思想,屈原就 饮食与长寿的关系发出由衷感慨:“彭铿 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3、战国末期——《吕氏春秋》
• “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 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

(二)食医合一原则的形成
• 早在采集、渔猎生活时代,我们的先民就 已经注意到了日常食物中的一些品种具有 某些超越一般食物意义的特殊功能——能 治疗人体不适。
• 可以说:医药学的最初胚芽就是孕生于原 始人类的饮食生活之中。
采集、狩猎
医食同源体现在:
在理论体系上——历史上的药书, 几乎同时又是食书;
五味调和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学
说”
源于:儒家的“中庸之 五行的生克关系:
道”
春酸木
五味同五行相对应 ——如何调
咸 冬水 辛 秋金
火夏 苦 土长夏甘
“中庸之道” ——调的目的,古典美 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五行学说”对事物的五行分类
• 四 孔孟食道
孔子食道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 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 ,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 及乱。
• 孙思邈主张“为医者,当须先 洞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 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孟诜
• 他认为,良药莫过于合理 地进食,尤其是老年人, 不耐刚烈之药,食疗最为 适宜。
• 把食医的理论和实践又推 向了新的历史高度。
•“药借食威,食助药力”
希 波 克 拉 底
• “你的食物,就是你的医药。”
二 饮食养生
畜牧业
粗放农业
狩猎采集
工业化 (现代化农业)
精耕农业
思考:
澳大利亚民族之类的人群为什么没有出 现从寻食社会向产食社会过渡?
客观 主观
第一节 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
• 一 食医合一
(一)概念 •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
理论内容。 • 其标志是《神农本草》、《黄帝内经•素问》
健康
生命
青春
长寿
(一)概念
•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 形成于先秦时期。
• 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 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 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
• 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黄帝内经• 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二)饮食养生的起源
1.上古唐尧时代 • 由于天时不利,雨水过多,人们长期生活
• 甘、酸、苦、辛、咸食料如果不加节制、 无厌摄取,“五者充形,则生害矣,”足 用则止,一定把握“口不可满”的原则, 克制人皆“口之欲五味”的“情欲”,才 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 “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
• 可视为先秦饮食养生思想的荟萃,反映了 时代的认识水平。
4、汉
• 经济的发展,为饮食养生的独立发展创造 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食医”:
食医
从业特点上——历史上的医家多 是懂饮食烹饪的行家,历代名厨 又多是通晓医药的行家;
周 朝 医

组织制度上——“食医”成为周朝
廷的一种制度
疡医 疾医
兽医
“食医”,职在“天官”之序,掌管王廷饮 食
• 7世纪中叶,孙思邈《备急千 金要方》第26卷《千金食治》 ——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饮 食疗疾专篇。
于积水和阴湿的环境中,“民气郁阏而滞 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 “大舞”一词源于罗泌的《路史》:“阴康氏之时,水渎 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闭,人既于内,腠理滞著而 多重膇,得所以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 利道之,是谓大舞。”在汉代《尚书》里也有习练“宣导 郁淤”“通利关节”的“大舞”或“消肿舞”的描述。 《吕氏春秋•古乐》:“昔陶堂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 水道拥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 故作为舞以宣导之。”《黄帝内经》:“中央者其地平以 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起病度萎 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从以上文献资料的记述中可 知“舞”与“导”直接相关,“舞”“大舞”都属于“导 引”的范畴,具有相同的功能。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理论四大原则 2 讨论饮食文化原则的现代应用以及于
旅游的结合
3 总结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人类利用环境维持生存的五大基本模式
狩猎和采集 畜牧 粗放农业 精耕农业 工业化
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
人类在利用环境维持生存中五大基本模式, 饮食文化发展五个阶段:
我国饮食文化 概论 饮食理
论基础
第一章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人类极其关心的是传种与营养。 ————马林诺夫斯基(英)
食、色,性也。——— 孟子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 民以食为天。————《史记》
• “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 《庄子·马蹄》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很早就明确、并不断丰富发展 的一个原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基础理论的四 大原则之一。 (二)“味性”的概念 • 有“味”和“性”两重含义。 • “味”是人的鼻、舌等器官可以感觉和判断的食 物原料的自然属性; • “性”则是人们无法直接感觉的物料的功能。中 国古人认为性源于味,故对食物原料的天然味性 极其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