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通感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的通感欣赏

近现代文学作品大量涌现通感的运用,缘于语言文化的不断丰富,通感已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如人们常用甜美来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通感》中分析道: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他进一步举例说响亮一词,是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热闹、冷静二词,把表示温度(触觉)的热与冷同表示听觉的闹与静结合起来,通同一气。这些例子都表明通感在现代语言文学中,既是提升文学审美表现力的重要方式,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通常体验。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知觉,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因文章而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所以,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通感现象,较多的表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上。

《荷塘月色》中有两句,历来被奉为近代文学应用通感的典范。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荷香为气味,只能以嗅觉感知,歌声为乐音,凭听觉方可获得。但作者在描写时却打破常规,把声、香加以

联系,时嗅觉与听觉沟通。让读者积极调动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以对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的歌声这种体验来品味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不由得产生这样的理解:歌声从远处高楼上飘来,自然不能听得十分真切,只能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但却更具吸引力,使人不由自主地凝神倾听;荷香是淡淡地,不会浓郁扑鼻,只能时有时无,如丝如缕,然而愈是如此愈能唤起人内心微妙地情感,情不自禁地去捕捉这种令人喜悦地清香。于是,声与香这两种作用于不同感官地知觉,由于在人的心理反应上存有相似点,得到了自然而然地沟通。

此外,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本句中的光和影是由月色而生,以目可见,属于视觉形象;而旋律是音乐的特质,与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都是以耳方可感知的听觉印象。以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色调,作者的艺术感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勾画而诉之于听觉,因为小提琴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轻重缓急的节奏,它的和谐与光影的和谐有其相通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