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面产流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最初由Sklash,Farvolden发表(1979); • 湿润环境中,水文过程重要部分可能由蓄积水(旧水) 组成;
….Thank you….
(c)蓄满坡面漫流 (Cappus,1960;Dunne,1970)
• 地表径流产生在具有高低表下渗能 力的土壤上; • 产生地下径流;
(d)地下暴雨径流 (Hursh,1936;Hewlett,1961)
• 土壤严重风化,高下渗能力; • 径流限制于河槽中; • 受地下响应控制;
山坡对降雨响应过程机制的分类
蓄满产流(1960.Cappus&1970.Dunne)
• • • •
常发生在南方湿润地区或北方多雨季节,平原区; 不仅产生地表径流,也产生地下径流; 因降水使土壤包气带和饱水带基本饱和而产生径流; 模型表示:R=P-(wm-wo) R:已经降雨径流量,P:一次降雨总量, wm:包气带蓄水容量,wo:降雨前包气带蓄水量
(e)滞水饱Hale Waihona Puke Baidu及穿透流 (Weyman,1970)
• 可能发生在渗透裂缝处土壤内; • 可能有水平边界; • 深层不饱和土壤表面饱和;
山坡对降雨响应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Dunne,1978)
水文过程主要由直接降雨和回归流 产生,地下暴雨径流较为次要 土层较薄:平 缓的凹坡麓; 宽谷底;由高 至低的渗透性 土壤
山坡对降雨响应的过程机制的分类
(a)超渗坡面漫流(Horton,1933)
• 径流是整个山坡上超渗机制产生;
(b)部分区域超渗坡面漫流 (Beston,1964)
• 局部区域产流; • 下渗能力随土壤湿度增加逐减; • 坡脚处湿度较大,地表径流产生于河 槽附近,向坡上延伸;
山坡对降雨响应过程机制的分类
蓄满产流(1960,Cappus&1970,Dunne)
基于Beven理论的水文认知过程
基于Beven理论的水文认知过程
(a)两场暴雨之间 • 蓄水逐减; 总蒸发=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蒸散发; • 影响径流形成的因素:土壤性质,季节,植被类型,根系深度 等; • 土壤中含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蒸发,下渗的大小,决定了 降雨量中产生径流的比例;
o
基于Beven理论的水文认知过程
(b)暴雨期间: • • • • • • • • • • 地面水流常开始于河槽中; 河槽网络随着暴雨发展而扩大到河源区; 降水强度和水量在短距离内快速变化,特别是对流降水条件下; 降水量受林冠影响,发生截留; 降水一旦到达地面即下渗(除某些不透水区域); 入渗速率与水量受制于当地地面降雨,净降水或茎流等强度,土壤下 渗能力; 土壤渗透性最低或初始含水量高区域地表漫流由超渗产流机制产生; 饱和土壤区地表漫流可能由蓄满产流机制产生; 有恒定顺坡流之前,地面洼地蓄水能力需要得到满足; 地面下对暴雨降水的响应:充满水的相互连通的裂隙系统可当管道系 统,加水的压力作用的传递比水的实际流速快得多;
产流
• 降雨量扣除损失量,形成径流的那部分水量即为产流 量,以mm计; • 降雨损失包括:植物截留,下渗(主要、复杂),填 洼和蒸发;
f F f0
下渗累计曲线F-t
下渗率变化规律: - df(t) / dt= β [f(t)-fc]
下渗曲线f-t f
(by Horton)
c
t
• 产流形式
超渗产流(1933,Horton)
Runoff Generation Mechanism
产流机理
Rainfall-Runoff Modelling
• 降雨-径流模型组成:
• 产流部分:有多少降雨称为暴雨水文过程;
(难点)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 径流演进部分(汇流):形成暴雨水文过程的形态。 (考虑时间上的分布)
径流形成过程:自降雨开始到水流汇集到 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
水文过程主要由Horton地 表漫流产生,地下暴雨径 流作用较为次要 陡而直的山 坡:深厚、 高渗透性土 壤;窄谷底
地 形 与 土 壤
水文过程主要由表面暴雨径流产生, 洪峰流量由回归流和直接降雨产生
干旱及半干旱气候;植被 稀疏或受人类活动影响 气候、植被及土地
湿润气候;植被茂 密
同位素示踪认知水文过程
超渗产流(1933.Horton)
• • • • • •
常发生在北方干旱地区或南方少雨季节; 发生在包气带上界面(地面)的产流机制; 产生原因:降雨强度超过下渗强度; 时程上具有急变特性,空间上具有多变特性; 通常不易发生,裸露土壤区域容易产生超渗产流现象 控制地表径流产生关键因素: (a) 上层土层下相对不透水层的界面和下渗能力; (b)上层土层本身达到全层饱和的蓄水量; • 模型表示:r=i-f r:径流率,i:降雨强度,f:下渗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