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阳明胃经
《灵枢· 经脉》:“胃,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 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入上齿中, 还出挟口,环唇,下交 承浆,却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循颊车,上耳 前,过客主人,循发际, 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 下人迎,循喉咙,入缺 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 • 乳内廉,下挟脐,入气 • 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 • 口,循腹里,下至气街 • 中而合。——以下髀关, • 抵伏兔,下入膝髌中, • 下循胫外廉,下足跗, • 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 • 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 • 入大指间,出其端。” •
颊车
Jiáchē
ST6
[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 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 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取法] 咬牙下颌角前上方肌肉( 咬肌)凸起高点处取穴。 [主治] 头面五官病:齿痛,颊肿 ,口喎,口噤不语。
[穴解] 足阳明胃经循面颊,入上齿,挟口, 过上下关,足阳明经筋又布于颊(面部)。 颊车属足阳明经,又位于面部、口旁,故不 仅可以治疗牙痛、颊肿、牙关不利,而且还 是治疗面瘫所致口喎的主穴。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方向透刺 1-2寸,以治疗面瘫;或采用针指病所,治疗 上、下牙痛,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可 灸。 [现代报道] 1、针刺颊车穴可使唾液分泌减少 。也可使甲亢患者甲状腺机能下降,对甲亢 病人有治疗效应。
[定位] 在头侧部,在额角发 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 4.5寸。 [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额角 发际上0.5寸处取穴。 [主治] 头面五官病:头痛, 眩晕,目痛,迎风流泪, 眼睑瞤动。
[穴解] 足阳明经别系目系,足少阳经起于眼外 眦,头维穴临近眼部,又为足阳明、少阳 之交会穴,故可用于眼病的治疗;足阳明 之脉,循发际,至额颅,足少阳经上抵头 角,下耳后,阳维脉循额角,维络诸阳以 通督脉,头维穴位于额角,为三经之交会 穴,故可治头痛、眩晕。 [操作] 平刺0.5~1.0寸,局部胀痛,可向周 围扩散;可灸。
[现代报道] 针刺下关穴对大脑皮层运动区有一定 影响,发现重刺激多引起运动从属时值增 大,即大脑皮层运动区内发展抑制过程, 但在健康人抑制过程发展较慢较弱。给病 人轻刺激,半数在大脑皮质引起兴奋过程 ,半数引起抑制过程,健康人只有少数引 起抑制过程。说明因刺激强度的不同而引 起不同效应。
头维 Tó uwé i ST8 足阳明、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穴解] 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冲脉为人身之血海 ,起胞宫,出于气街,并足阳明经上行。归来属 阳明经穴,又临近胞宫,故善治妇科诸疾。因其 可调气血以通经闭,并使下垂的胞宫复原,故有 归来之称。足阳明经筋聚于阴器,上腹而布,其 经穴归来又位于小腹部,故可用于小腹疼痛Biblioteka Baidu疝 气等症的治疗。 [操作] 直刺1.0~l.5寸,或针尖略向耻骨联合处斜 刺1.5~2.0寸,下腹有酸胀感,少数向小腹及 外生殖器放散;可灸。
2、针刺颊车对垂体-性腺功能有一定影响, 有人针刺三阴交、悬钟、颊车,可使孕妇 子宫收缩增强。 3、电针颊车穴对三叉神经痛有明显镇痛效应 ,实验表明针刺对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敏细 胞的诱发放电,有明显抑制作用。
下关 Xiàguān ST7 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 形成的凹陷中。 [取法] 正坐或侧伏位。闭口,于耳屏前约一横 指处,当颧骨弓下的凹陷处取穴。此处合口 有孔,张口即闭。 [主治] 头面五官病:耳聋,耳鸣,聤耳流脓, 耳痛,齿痛,面痛,面瘫,口噤,牙关开合 不利。
[穴解] 任脉为阴脉之海,“上颐循面入目”, 阳跷脉“交目内眦”,足阳明之经别“还系
目系”,足阳明之经筋“为目下纲”。承泣
穴正处目之下,为三经之交会穴,故善治目 疾,亦可治口喎等症。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固定,右手 持针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0.8寸;或平 刺0.5~0.8寸,透向目内眦,局部酸胀可 致流泪。禁灸。 [提示] 因穴下有眶下动、静脉分支及眼动、静 脉的分支,针刺时应尽量避开这些血管。 进针后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 起血肿。 [现代报道] 承泣穴可使心率减慢。
地仓 Dì cāng ST4 手、足阳明、阳跷脉交会穴
•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约当口角旁0.4寸 处)与口角相平,上直对瞳孔。 • [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取之。眼向前平视,于瞳 孔垂线与口角平线之交点处取穴。 • [主治] 头面五官病:口喎,流涎,眼睑瞤动。
[穴解] 手、足阳明经脉布于面部、挟口,阳跷 脉也挟口,而地仓位于面部口旁,为手、 足阳明经和阳跷脉交会穴,故其为治疗面、 口疾病之主穴。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如治疗面瘫 时可透刺颊车穴,透迎香治疗三叉神经痛, 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面部,有时出现 口角牵掣感;可灸。
长。正如《灵枢· 本输》所说:“大肠小肠, 皆属于胃。”而反应大肠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的募穴与下合穴,都分布在足阳明胃经上,天 枢是大肠的募穴,故可调理胃肠善治大肠腑证; 女子以血为用,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关系着 妇女经血之亏盈,阳明经又为多气多血之经, 血赖气以行,气滞则血瘀;冲脉起胞宫,出气 街,并足阳明经而循腹上行,为血海;天枢穴 又临近胞宫,所以是治疗妇科病证的重要穴位。 胞宫血虚,可补天枢以益生化之源;胞宫瘀血, 可泻天枢以行气活血化瘀。
天枢
Tiānshū
ST25
大肠募穴
[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取法] 仰卧位,脐中旁开2寸处取穴。 [主治] 肠病: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痢 疾,肠痈,绕脐痛; 妇产科病:月经不调,过时不止,崩 漏,痛经,经闭,赤白带下,产后腹痛; 其它病:水肿,淋浊,膨胀,脐疝, 黄疸,腰痛。
[穴解] 足阳明经脉属胃络脾,胃为六腑之
[操作] 直刺 l~1.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 侧腹部;针尖略向上斜刺,针感可沿足阳明 胃经逐渐上行至不容穴;针尖略向下斜刺, 针感可沿足阳明胃经逐渐下行至归来穴;可 灸。 [提示] 《千金》孕妇不可灸。 [现代报道] 1、实验证明针刺天枢穴对肠功能有调整 作用,可使肠功能趋向正常化。电针急性菌 痢患者的天枢穴,于针后3分钟内,肠鸣音
[定位] 在天枢穴下5寸,曲骨穴(任脉)旁开2寸处。
[取法] 仰卧,先取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的曲骨穴, 于其旁开2寸处取穴。 [主治] 妇科及男性病:月经不调,不孕;阳萎, 阴茎中用,阴肿,睾丸痛; 其它病:腹痛,疝气。
[操作] 直刺0.8~l.2寸,局部重胀,针刺不宜过 深;或向外阴方向斜刺1.0~2.0寸,局部 酸胀并向生殖器扩散;不宜灸。 [现代报道] 1、 针刺气冲等穴缓解结肠痉挛,可使 降结肠远端顽固性迷走神经过敏现象消失。 2、有人报道针刺气冲等穴有避孕作用, 可能与性腺,尤其与卵巢功能有关。 3、针刺气冲穴对血糖有一定影响,可起 调节作用。 4、有人对糖尿病患者,取列缺、气冲穴, 发现针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糖明显降 低,毛细血管及静脉的血糖含量差较大。
解词: 頞:鼻梁的凹陷处,即鼻 根部。 太阳:足太阳膀胱经。 承浆:穴位名。 却:进而退转的意思。 颐:口角后下方,即腮的 下部。 大迎:穴位名。 颊车:一指下颌骨,一指 穴位。 客主人:上关穴,在下关 穴上方,归足少阳胆经。 发际:头发的边缘。 • 额颅:前额之正中部。
• 人迎:穴位名。位于颈总动脉搏动处。 • 乳内廉:意指乳内侧,按穴位当指乳中部。 • 气街:腹股沟动脉搏动处。 • 髀关:髀音俾。股外为髀。穴在髂前上棘 直下,缝匠肌外侧,约平会阴。 • 伏兔:大腿前正中部,股四头肌隆起如伏 兔,故名。 • 跗:足背部。 • 中指内间:“指”通作“趾”。内间指它 的内侧趾缝,外间指它的外侧趾缝。 • 下膝三寸:此指从足三里处分出。
[现代报道] 针刺归来、中枢、血海等穴,可使继发 性闭经病人出现激素撤退性出血现象。针 刺家兔上述“穴位”,通过组织学观鼠发 现卵巢中间质细胞增生与肥大,卵泡腔扩 大,周围多层颗粒细胞增殖,其中有新鲜 黄体生成现象,说明针刺“归来”穴有促 进性腺功能的作用。
气冲
Qì chōng ST30
冲脉所起
就有明显变化,有的减弱,有的增强,但 于15-30分钟后,肠鸣音明显降低,停针后 又恢复到针前水平。 2、针刺天抠穴,对机体免疫功能也有 影响,如在实验性动物菌痢发病后,针刺“ 天枢”、“内关”、“足三里”等穴结果发 现实验动物机体中抗体产生速度较对照组提 前4天,其凝集效价较对照组提高两倍,其 抗体维持时间也较久。对正常人进行实验, 针刺足三里、天枢发现针后其补体效价较针 前有所提高。在菌痢病人身上,针刺上巨虚 、天枢,针后血清补体结合含量,均有不同
配大肠俞、足三里,主治肠麻痹 配中极、三阴交、太冲,主治月经不调, 痛经
归来
Guīlái
ST29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 寸,距前正中线2寸。 [取法] 仰卧位,耻骨联合上缘 中点上1寸,旁开中线2寸 处取穴。 [主治] 妇科病:痛经,月经不 调,闭经,带下,阴挺; 其它病:少腹疼痛,疝 气。
[现代报道] 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针刺头 维对胃电抑制效应为36.7%。针刺头维穴 对白细胞也有一定影响,可使白细胞数量 明显上升,中性白细胞比例也相应上升, 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的患者,有同 样效果。
梁门
Liá ngmé n
ST21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取法] 仰卧位,胸剑联合至 脐中连线的中点,旁开 中线2寸处取穴。 [主治] 脾胃病:胃痛,呕吐 ,食欲不振,腹胀,泄 泻。
[穴解] 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胃主受纳,主降浊 ,脾主运化,主升清。胃失和降,脾失升清则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梁门既 属胃经穴,又位于胃脘部,属局部治疗作用。 [操作] 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并可出 现胃部沉重感;可灸。 [现代报道] 有报道针刺梁门穴对肠功能障碍者 ,可能有调整作用,使之正常化。也有报道对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电幅值有抑制效 应。有实验报道,针刺梁门穴可引起呼吸功能 下降和代谢功能降低的现象。
程度的增高。针刺对特异性免疫也有影 响,对急性菌痢病人,针刺气海、天枢 等穴,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均有不同程度升高。针刺三天,增高极 显著。IgA针后12天仍较针前高4%, 但IgM于针后5-7天即开始下降,其出 现早,消失快,反映参与了早期杀菌作 用。 [配穴] 配上巨虚,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配足三里,主治小儿腹泻 配上巨虚、阑尾,主治急性阑尾炎
巨髎 Jù1iáo ST3 足阳明、阳跷脉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 鼻唇沟外侧。 [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取之。眼向前平视,于 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相平齐处取穴。 [主治] 头面五官病:眼睑瞤动,鼻衄,面痛, 口喎。
[穴解] 跷脉“司目之开阖”,巨髎居目之下、鼻 之旁之面部,为足阳明与阳跷脉之交会穴, 故可治疗目、鼻、面部常见病证。 [操作] 直刺0.3~0.6寸,或向颊车方向透刺治 疗面瘫;针尖向同侧四白穴方向透刺可治疗 面瘫、目翳、近视等,局部酸胀感;可灸。 [现代报道] 耳鼻咽喉部针麻常用穴之一。有报道针 刺巨髎穴,对甲状腺手术有良好的针麻效应。
• 主治概要
•
主治头面五官病、肠胃病、神志病以
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承泣 Chéngqì ST1 阳跷、任脉、足阳明经之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 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取法] 正坐或仰卧取之。 眼向前平视,当瞳孔直 下,眼球下方,眶下缘 上方处取穴。
[主治] 头面五官病:眼睑瞤动,目赤肿痛,迎 风流泪,雀目,近视,口喎,面肌痉挛。
[穴解] 足阳明经入上齿中,下关又位于上齿 部,是治疗上牙痛的主穴;阳明经脉、经 筋布于面部,故可治面瘫、口喎、面痛; 足阳明经上行耳前,足少阳经入于耳中, 出耳前,下关穴临近耳部,又是足阳明、 少阳之会穴,故可治耳病。下关穴位于下 颌关节处,乃下颌骨运动之机关,故亦可 治口噤、牙关不利之症。
[操作] 略向下直刺1.0~1.5寸,周围酸胀或 触电感放射至下颌;向后斜刺1.0~1.5寸 ,酸胀扩散至耳区;沿下颌骨外向上、下齿 平刺1.5~2.0寸,酸胀扩散至上、下齿; 可灸。 [提示] 穴位深处有丰富的静脉丛,通过该丛的 静脉或属支,沟通颅内和面部静脉的吻合。 因此,面部有感染的患者不宜采用此穴。
《灵枢· 经脉》:“胃,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 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入上齿中, 还出挟口,环唇,下交 承浆,却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循颊车,上耳 前,过客主人,循发际, 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 下人迎,循喉咙,入缺 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 • 乳内廉,下挟脐,入气 • 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 • 口,循腹里,下至气街 • 中而合。——以下髀关, • 抵伏兔,下入膝髌中, • 下循胫外廉,下足跗, • 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 • 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 • 入大指间,出其端。” •
颊车
Jiáchē
ST6
[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 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 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取法] 咬牙下颌角前上方肌肉( 咬肌)凸起高点处取穴。 [主治] 头面五官病:齿痛,颊肿 ,口喎,口噤不语。
[穴解] 足阳明胃经循面颊,入上齿,挟口, 过上下关,足阳明经筋又布于颊(面部)。 颊车属足阳明经,又位于面部、口旁,故不 仅可以治疗牙痛、颊肿、牙关不利,而且还 是治疗面瘫所致口喎的主穴。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方向透刺 1-2寸,以治疗面瘫;或采用针指病所,治疗 上、下牙痛,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可 灸。 [现代报道] 1、针刺颊车穴可使唾液分泌减少 。也可使甲亢患者甲状腺机能下降,对甲亢 病人有治疗效应。
[定位] 在头侧部,在额角发 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 4.5寸。 [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额角 发际上0.5寸处取穴。 [主治] 头面五官病:头痛, 眩晕,目痛,迎风流泪, 眼睑瞤动。
[穴解] 足阳明经别系目系,足少阳经起于眼外 眦,头维穴临近眼部,又为足阳明、少阳 之交会穴,故可用于眼病的治疗;足阳明 之脉,循发际,至额颅,足少阳经上抵头 角,下耳后,阳维脉循额角,维络诸阳以 通督脉,头维穴位于额角,为三经之交会 穴,故可治头痛、眩晕。 [操作] 平刺0.5~1.0寸,局部胀痛,可向周 围扩散;可灸。
[现代报道] 针刺下关穴对大脑皮层运动区有一定 影响,发现重刺激多引起运动从属时值增 大,即大脑皮层运动区内发展抑制过程, 但在健康人抑制过程发展较慢较弱。给病 人轻刺激,半数在大脑皮质引起兴奋过程 ,半数引起抑制过程,健康人只有少数引 起抑制过程。说明因刺激强度的不同而引 起不同效应。
头维 Tó uwé i ST8 足阳明、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穴解] 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冲脉为人身之血海 ,起胞宫,出于气街,并足阳明经上行。归来属 阳明经穴,又临近胞宫,故善治妇科诸疾。因其 可调气血以通经闭,并使下垂的胞宫复原,故有 归来之称。足阳明经筋聚于阴器,上腹而布,其 经穴归来又位于小腹部,故可用于小腹疼痛Biblioteka Baidu疝 气等症的治疗。 [操作] 直刺1.0~l.5寸,或针尖略向耻骨联合处斜 刺1.5~2.0寸,下腹有酸胀感,少数向小腹及 外生殖器放散;可灸。
2、针刺颊车对垂体-性腺功能有一定影响, 有人针刺三阴交、悬钟、颊车,可使孕妇 子宫收缩增强。 3、电针颊车穴对三叉神经痛有明显镇痛效应 ,实验表明针刺对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敏细 胞的诱发放电,有明显抑制作用。
下关 Xiàguān ST7 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 形成的凹陷中。 [取法] 正坐或侧伏位。闭口,于耳屏前约一横 指处,当颧骨弓下的凹陷处取穴。此处合口 有孔,张口即闭。 [主治] 头面五官病:耳聋,耳鸣,聤耳流脓, 耳痛,齿痛,面痛,面瘫,口噤,牙关开合 不利。
[穴解] 任脉为阴脉之海,“上颐循面入目”, 阳跷脉“交目内眦”,足阳明之经别“还系
目系”,足阳明之经筋“为目下纲”。承泣
穴正处目之下,为三经之交会穴,故善治目 疾,亦可治口喎等症。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固定,右手 持针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0.8寸;或平 刺0.5~0.8寸,透向目内眦,局部酸胀可 致流泪。禁灸。 [提示] 因穴下有眶下动、静脉分支及眼动、静 脉的分支,针刺时应尽量避开这些血管。 进针后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 起血肿。 [现代报道] 承泣穴可使心率减慢。
地仓 Dì cāng ST4 手、足阳明、阳跷脉交会穴
•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约当口角旁0.4寸 处)与口角相平,上直对瞳孔。 • [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取之。眼向前平视,于瞳 孔垂线与口角平线之交点处取穴。 • [主治] 头面五官病:口喎,流涎,眼睑瞤动。
[穴解] 手、足阳明经脉布于面部、挟口,阳跷 脉也挟口,而地仓位于面部口旁,为手、 足阳明经和阳跷脉交会穴,故其为治疗面、 口疾病之主穴。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如治疗面瘫 时可透刺颊车穴,透迎香治疗三叉神经痛, 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面部,有时出现 口角牵掣感;可灸。
长。正如《灵枢· 本输》所说:“大肠小肠, 皆属于胃。”而反应大肠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的募穴与下合穴,都分布在足阳明胃经上,天 枢是大肠的募穴,故可调理胃肠善治大肠腑证; 女子以血为用,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关系着 妇女经血之亏盈,阳明经又为多气多血之经, 血赖气以行,气滞则血瘀;冲脉起胞宫,出气 街,并足阳明经而循腹上行,为血海;天枢穴 又临近胞宫,所以是治疗妇科病证的重要穴位。 胞宫血虚,可补天枢以益生化之源;胞宫瘀血, 可泻天枢以行气活血化瘀。
天枢
Tiānshū
ST25
大肠募穴
[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取法] 仰卧位,脐中旁开2寸处取穴。 [主治] 肠病: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痢 疾,肠痈,绕脐痛; 妇产科病:月经不调,过时不止,崩 漏,痛经,经闭,赤白带下,产后腹痛; 其它病:水肿,淋浊,膨胀,脐疝, 黄疸,腰痛。
[穴解] 足阳明经脉属胃络脾,胃为六腑之
[操作] 直刺 l~1.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 侧腹部;针尖略向上斜刺,针感可沿足阳明 胃经逐渐上行至不容穴;针尖略向下斜刺, 针感可沿足阳明胃经逐渐下行至归来穴;可 灸。 [提示] 《千金》孕妇不可灸。 [现代报道] 1、实验证明针刺天枢穴对肠功能有调整 作用,可使肠功能趋向正常化。电针急性菌 痢患者的天枢穴,于针后3分钟内,肠鸣音
[定位] 在天枢穴下5寸,曲骨穴(任脉)旁开2寸处。
[取法] 仰卧,先取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的曲骨穴, 于其旁开2寸处取穴。 [主治] 妇科及男性病:月经不调,不孕;阳萎, 阴茎中用,阴肿,睾丸痛; 其它病:腹痛,疝气。
[操作] 直刺0.8~l.2寸,局部重胀,针刺不宜过 深;或向外阴方向斜刺1.0~2.0寸,局部 酸胀并向生殖器扩散;不宜灸。 [现代报道] 1、 针刺气冲等穴缓解结肠痉挛,可使 降结肠远端顽固性迷走神经过敏现象消失。 2、有人报道针刺气冲等穴有避孕作用, 可能与性腺,尤其与卵巢功能有关。 3、针刺气冲穴对血糖有一定影响,可起 调节作用。 4、有人对糖尿病患者,取列缺、气冲穴, 发现针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糖明显降 低,毛细血管及静脉的血糖含量差较大。
解词: 頞:鼻梁的凹陷处,即鼻 根部。 太阳:足太阳膀胱经。 承浆:穴位名。 却:进而退转的意思。 颐:口角后下方,即腮的 下部。 大迎:穴位名。 颊车:一指下颌骨,一指 穴位。 客主人:上关穴,在下关 穴上方,归足少阳胆经。 发际:头发的边缘。 • 额颅:前额之正中部。
• 人迎:穴位名。位于颈总动脉搏动处。 • 乳内廉:意指乳内侧,按穴位当指乳中部。 • 气街:腹股沟动脉搏动处。 • 髀关:髀音俾。股外为髀。穴在髂前上棘 直下,缝匠肌外侧,约平会阴。 • 伏兔:大腿前正中部,股四头肌隆起如伏 兔,故名。 • 跗:足背部。 • 中指内间:“指”通作“趾”。内间指它 的内侧趾缝,外间指它的外侧趾缝。 • 下膝三寸:此指从足三里处分出。
[现代报道] 针刺归来、中枢、血海等穴,可使继发 性闭经病人出现激素撤退性出血现象。针 刺家兔上述“穴位”,通过组织学观鼠发 现卵巢中间质细胞增生与肥大,卵泡腔扩 大,周围多层颗粒细胞增殖,其中有新鲜 黄体生成现象,说明针刺“归来”穴有促 进性腺功能的作用。
气冲
Qì chōng ST30
冲脉所起
就有明显变化,有的减弱,有的增强,但 于15-30分钟后,肠鸣音明显降低,停针后 又恢复到针前水平。 2、针刺天抠穴,对机体免疫功能也有 影响,如在实验性动物菌痢发病后,针刺“ 天枢”、“内关”、“足三里”等穴结果发 现实验动物机体中抗体产生速度较对照组提 前4天,其凝集效价较对照组提高两倍,其 抗体维持时间也较久。对正常人进行实验, 针刺足三里、天枢发现针后其补体效价较针 前有所提高。在菌痢病人身上,针刺上巨虚 、天枢,针后血清补体结合含量,均有不同
配大肠俞、足三里,主治肠麻痹 配中极、三阴交、太冲,主治月经不调, 痛经
归来
Guīlái
ST29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 寸,距前正中线2寸。 [取法] 仰卧位,耻骨联合上缘 中点上1寸,旁开中线2寸 处取穴。 [主治] 妇科病:痛经,月经不 调,闭经,带下,阴挺; 其它病:少腹疼痛,疝 气。
[现代报道] 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针刺头 维对胃电抑制效应为36.7%。针刺头维穴 对白细胞也有一定影响,可使白细胞数量 明显上升,中性白细胞比例也相应上升, 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的患者,有同 样效果。
梁门
Liá ngmé n
ST21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取法] 仰卧位,胸剑联合至 脐中连线的中点,旁开 中线2寸处取穴。 [主治] 脾胃病:胃痛,呕吐 ,食欲不振,腹胀,泄 泻。
[穴解] 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胃主受纳,主降浊 ,脾主运化,主升清。胃失和降,脾失升清则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梁门既 属胃经穴,又位于胃脘部,属局部治疗作用。 [操作] 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并可出 现胃部沉重感;可灸。 [现代报道] 有报道针刺梁门穴对肠功能障碍者 ,可能有调整作用,使之正常化。也有报道对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电幅值有抑制效 应。有实验报道,针刺梁门穴可引起呼吸功能 下降和代谢功能降低的现象。
程度的增高。针刺对特异性免疫也有影 响,对急性菌痢病人,针刺气海、天枢 等穴,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均有不同程度升高。针刺三天,增高极 显著。IgA针后12天仍较针前高4%, 但IgM于针后5-7天即开始下降,其出 现早,消失快,反映参与了早期杀菌作 用。 [配穴] 配上巨虚,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配足三里,主治小儿腹泻 配上巨虚、阑尾,主治急性阑尾炎
巨髎 Jù1iáo ST3 足阳明、阳跷脉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 鼻唇沟外侧。 [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取之。眼向前平视,于 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相平齐处取穴。 [主治] 头面五官病:眼睑瞤动,鼻衄,面痛, 口喎。
[穴解] 跷脉“司目之开阖”,巨髎居目之下、鼻 之旁之面部,为足阳明与阳跷脉之交会穴, 故可治疗目、鼻、面部常见病证。 [操作] 直刺0.3~0.6寸,或向颊车方向透刺治 疗面瘫;针尖向同侧四白穴方向透刺可治疗 面瘫、目翳、近视等,局部酸胀感;可灸。 [现代报道] 耳鼻咽喉部针麻常用穴之一。有报道针 刺巨髎穴,对甲状腺手术有良好的针麻效应。
• 主治概要
•
主治头面五官病、肠胃病、神志病以
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承泣 Chéngqì ST1 阳跷、任脉、足阳明经之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 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取法] 正坐或仰卧取之。 眼向前平视,当瞳孔直 下,眼球下方,眶下缘 上方处取穴。
[主治] 头面五官病:眼睑瞤动,目赤肿痛,迎 风流泪,雀目,近视,口喎,面肌痉挛。
[穴解] 足阳明经入上齿中,下关又位于上齿 部,是治疗上牙痛的主穴;阳明经脉、经 筋布于面部,故可治面瘫、口喎、面痛; 足阳明经上行耳前,足少阳经入于耳中, 出耳前,下关穴临近耳部,又是足阳明、 少阳之会穴,故可治耳病。下关穴位于下 颌关节处,乃下颌骨运动之机关,故亦可 治口噤、牙关不利之症。
[操作] 略向下直刺1.0~1.5寸,周围酸胀或 触电感放射至下颌;向后斜刺1.0~1.5寸 ,酸胀扩散至耳区;沿下颌骨外向上、下齿 平刺1.5~2.0寸,酸胀扩散至上、下齿; 可灸。 [提示] 穴位深处有丰富的静脉丛,通过该丛的 静脉或属支,沟通颅内和面部静脉的吻合。 因此,面部有感染的患者不宜采用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