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ST10 Shǔi tū [定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解剖]有颈阔肌,在甲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 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配伍]配天突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直刺0.3~0.8寸。
ST5 Dà yíng [定位]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解剖]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 [主治]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配伍]配颊车治齿痛。 [刺灸法]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ST6 Jiá chē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解剖]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主治]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配伍]配地仓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
ST7 Xià guān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 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配翳风治耳疾。 [刺灸法]直刺0.5~l寸。 [附注]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病候
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 热病,发狂等证。
腧穴
01
承泣
02
四白
03
巨髎
04
地仓
05
大迎
06
颊车
01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循行】《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1)旁约太阳之脉(2),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3),却循颐(4)后下廉,出大迎(5),循颊车(6),上耳前,过客主人(7),循发际,至额颅(8)。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9),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10)。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11)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12),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13),抵伏兔(14),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15),入中指内间(16)。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本经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合),上巨虚(大肠下合),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丰隆(络),解溪(经),冲阳(原),陷谷(输),内庭(荥),历兑(井)。
[交会穴]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足少阳),水沟、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注释】(1)頞——音遏。
鼻茎,指鼻根,又称山根。
(2)太阳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
“约”或作“纳”。
(3)承浆——穴在颏唇沟中央,属任脉。
(4)颐——音夷。
口角后,下颌部。
(5)大迎——穴在下颌角前1.3寸骨陷中,适当下颌骨斜线部,有面动脉。
(6)颊车——穴在下颌角前,咬肌中。
(7)客主人——即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
(8)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9)人迎——穴在结喉两侧,颈动脉搏动处。
(10)脾——按古人说“脾”,每兼指胰而言。
《难经》云:“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黄庭内景经》说:“脾长一尺掩太仓。
十二经脉之足阳明胃经
免疫系统:足阳明胃经对免疫系统也有调节作用,能够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
04
足阳明胃经的异常表现和调理方 法
异常表现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食欲不振、 腹胀、腹泻等消 化系统症状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头痛、头 晕、失眠等神经 系统症状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肢体麻木、 肌肉萎缩等运动 系统症状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情绪不稳 定、易怒、抑郁 等精神心理症状
调理方法
饮食调理:多吃温热性食物,避 免生冷食物
药物调理:根据具体症状,选用 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运动调理:适当运动,促进气血 流通
针灸调理:通过针灸刺激足阳明 胃经的相关穴位,达到调理效果
足阳明胃经在中 医临床治疗中具 有广泛应用
足阳明胃经的理 论基础深厚,对 中医理论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其他经脉的关系
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03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和功能
循行路线
起于鼻翼两 侧
足阳明胃经的现代应用:针灸、推拿、中药等现代医学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足阳明胃经的未来发展趋势:新技术、新方法在足阳明胃经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发展趋势和展望
• 足阳明胃经的现代研究: * 足阳明胃经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的关系 * 足阳明胃经与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 的关系 * 足阳明胃经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关系
艾灸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可以温通气血,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按摩和艾灸足阳明胃经的穴位需要专业指导,以免误伤经络。
足阳明胃经(完整版)PPT课件
乳根 ST18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五肋 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1.咳嗽,哮喘,胸闷,胸痛。
2.乳痈,乳少。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23
不容 ST19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1.呕吐,胃痛,腹胀。
2.食欲不振。 【操作】直刺0.5~1.0寸。
2. ,口噤。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或斜向地仓方向 刺。
10
颊车 ST6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
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功效】祛风清热,开关活络。 【主治】1.口眼歪斜,颊肿。
2. 齿痛,牙关紧闭,失音。 现多用于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腮腺
2.头痛,眩晕。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3~0.8寸;慎灸。
14
水突 ST10 【定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 连线的中点。 【主治】1.咳嗽,哮喘。
2.咽喉肿痛,瘿瘤,瘰疠。 【操作】直刺0.3~0.5寸。
15Biblioteka 气舍 ST11 【定位】在颈部,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 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1. 咳嗽,哮喘,呃逆。
2.眼睑瞤动。 【操作】直刺0.5~0.8寸。
8
地仓 ST4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功效】祛风扶正,通络止痛。 【主治】1.口眼歪斜,唇缓不收,流涎,眼睑瞤动。
2.齿痛颊肿。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或向迎香、颊车方
向透刺1~2寸;可灸。
9
大迎 ST5 【定位】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 脉搏动处。 【主治】1.颊肿,齿痛。
5
承泣 ST1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功效】疏风清热,明目止痛。 【主治】1.各种目疾:如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
《经络学足阳明胃经》课件
疏通经络
足阳明胃经的运行 可以疏通全身经络, 保持气血畅通。
强身健体
足阳明胃经的调节 作用可以增强人体 免疫力,提高抵抗 力。
预防治疗疾病
足阳明胃经的运行 有助于预防和治疗 一些常见疾病,如 消化不良、便秘等。
四、足阳明胃经的应用
足阳明胃经保健方法
二、足阳明胃经的起止与循行
1
简介
足阳明胃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之一,起止于足大趾。
2
起点与止点的位置
足阳明胃经的起点位于足大趾的咸丰穴,止点位于下巴的迎香穴。
3
循行线路及主要穴位
足阳明胃经沿着腿部、腹部、胸部走行,主要穴位包括足三里、冲门、足阳明、 天突、承泣等。
三、足阳明胃经的主要功能
调节脾胃
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 激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可 以达到保健的效果。
足阳明胃经常见疾病 及治疗方法
足阳明胃经与一些常见疾 病相关,如消化不良、胃 痛等,可采用中医治疗方 法。
足阳明胃经常见的推 拿手法及指压穴位
推拿手法和指压穴位是治 疗足阳明胃经相关疾病的 常用方法。
五、结束语
1 总结
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学中十分重要的一条经脉,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 展望未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足阳明胃经的认识将进一步提高,为人体健康提供更多的保障。
《经络学足阳明胃经》 PPT课件
欢迎来到《经络学足阳明胃经》的PPT课件。本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足阳明 胃经及其重要作用,让您对经络学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经脉简介
经脉的定义
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脉的分类
经络学-足阳明胃经
陷谷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皮肤→皮下组织→趾
长伸肌腱→趾短伸肌腱内侧→第
二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斜头。浅
层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足背静
脉网。深层有第二跖背动、静脉。
【主治 Indications】
1.目赤肿痛,面浮身肿。
皮肤→皮下组织→拇长伸肌腱与 趾长伸肌腱之间→短伸肌→中间 楔骨。浅层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足背静脉网。深层有足背动、静 脉和腓深神经。
【主治 Indications】
1.胃痛,腹胀。
2.口喎,面肿,齿痛,癫狂。
3.足背肿痛,足痿无力。
【刺法 Method】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9.陷谷 Xiàngǔ (ST 43) 输穴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 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 入气街中。
(2)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特点 体表循行
鼻旁→目下→面周围→缺盆→胸腹第二侧线→下 肢外侧前缘→大趾→次趾→中趾。 体内循行 属胃络脾→腹里→气冲。足阳明经联系的脏腑器 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乳房,属胃,络 脾。 其支脉至足大趾与足太阴经相接。
梁门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 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 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外 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 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 的分支或属支,第七、八、 九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主治 Indications】 胃痛,呕吐,腹胀,食 欲不振,泄泻。
【刺法 Method】
直刺0.5~1.0寸。
厉兑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布有足背内侧 皮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网。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及其腧穴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及其腧穴一、经脉循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与足太阳经脉相交会,再沿鼻的外侧下行,入上齿龈中,返回环绕口唇,入下唇交会于承浆穴;再向后沿下颌下缘,至大迎穴处,再沿下颌角至颊车穴,上行到耳前,过足少阳经的上关穴处,沿发际至额颅部。
其支脉,从大迎前下走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入缺盆,下横膈,入属于胃,联络于脾。
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沿乳房内侧下行,经脐旁到下腹部的气冲部;一支脉从胃口分出,沿腹内下行,至气冲部与直行经脉相会合。
由此经髀关、伏兔穴下行,至膝关节中。
再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经足背到第2足趾外侧端(厉兑穴);一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下行到中趾外侧端;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足大趾内侧直行到末端。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二、主要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热病,发狂,胸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症。
三、主治概要1 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
2 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鼻衄,齿痛,耳病。
3 神志病癫狂。
4 热病热病汗出。
5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痿痹,转筋,腰膝冷痛、半身不遂。
四、本经腧穴(45穴)1 承泣(Chéngqì) 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鼷穴、面髎、溪穴、目下。
【定位】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目正视,瞳孔直下(图3‐1)。
(图3‐1)【穴名释义】承,指承受;泣,指流泪。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个重要经络,它与胃相
互关联,共同调节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
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趾内侧,沿着胫部向上直至膝关节内侧,再经过股骨外侧直上至髌骨上缘,然后沿着督脉的轨道上行至胸腹部,最后上行经过面部,直至颊车骨下方。
根据中医学理论,足阳明胃经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消化功能:足阳明胃经与胃紧密关联,对消化系
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当人体消化功能失调时,可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改善消化不良等问题。
2. 调节水液代谢:足阳明胃经在面部与脾经相通,对水
液代谢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可增加水液的代谢和排泄,有助于解决体内水湿过多或过少的问题。
3. 疏通经络:足阳明胃经贯穿全身,与其他经络相互关联。
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可以疏通全身经络,调和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4. 调节情绪:足阳明胃经与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
刺激足阳明胃经,可以调节人体的情绪状态,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常常运用足阳明胃经的穴位理论进
行治疗。
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包括足五里、足三里、天突、大迎、下巨虚等。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起到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治疗胃病等效果。
总之,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经络之一,具有调节消化功能、调节水液代谢、疏通经络、调节情绪等多种作用。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充分利用足阳明胃经的特点和穴位理论,可以辅助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维护人体的健康与平衡。
3.足阳明胃经
2023/10/14
经脉
应用: 痰多咳喘配肺俞。〔《聚英·玉龙赋》〕 痰湿头痛配阴陵泉。 水肿配复溜。〔《资生经》〕 痫证配照海、陶道。
操作:直刺1~1.5寸。 备考:络穴。
2023/10/14
经脉
解溪 Jiexi
ST41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心凹陷中,当 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2023/10/14
经脉
内庭 Neiting ST44
定位: 其次、三趾间,趾蹼缘前方赤白肉际处。 取法:足背其次、三趾间缝纹端。 作用:健脾和胃,清泻胃火。 主治: 齿痛,口歪,喉痹,鼻衄,腹胀腹痛,胃痛
吐酸,痢疾,泄泻,热病,足背肿痛。
2023/10/14
经脉
应用: 腹胀腹痛配委中。 痢疾、泄泻配天枢、上巨虚。 齿痛,咽喉肿痛协作谷。
2023/10/14
经脉
足阳明胃经小结
❖ 经脉走向:起于鼻翼旁〔迎香〕,到目眶下 沿目中线下行〔四白、地仓〕,在下颌角前 分成两支,一支上额角〔颊车、下关、头 维〕,另一支下缺盆,循,夹脐旁两寸〔天 枢〕,沿下肢前侧下行〔伏兔、足三里、上 巨虚、下巨虚、丰隆〕,经足背〔解溪、内 庭〕,止于足次趾外侧端。胫部支脉从足三 里到中趾外侧,跗部支脉到大趾内侧端,与 足太阴脾经相接。
痈,下肢痿痹。
2023/10/14
经脉
应用:配天枢、气海治腹痛。 配幽门、太白治痢疾〔《资生经》〕。
操作:直刺1~1.5寸。 备考:小肠经下合穴。
2023/10/14
经脉
丰隆 Fenglong ST40
定位: 外踝尖上8寸, 胫骨前缘外两横指。 作用:化痰宁神,健脾和胃。 主治: 痰多,咳嗽,哮喘,胸痛,头痛,咽喉肿痛,
3、足阳明胃经(终稿)2003
三、足阳明胃经(ST)
41.解溪:经穴 【定位】足背踝关节横 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 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 间。 【主治】①下肢痿痹、 踝关节病、足下垂等下 肢、踝关节产患;②头 痛,眩晕;④癫狂;⑥ 腹胀,便秘。 【操作】直刺0.5~1寸。
三、足阳明胃经(ST)
42.冲阳:原穴 【定位】在足背最高处, 当拇长伸肌腱之间,足 背动脉搏动处。 【主治】①胃痛;②口 眼歪斜;③癫狂痫;④ 足痿无力。 【操作】避开动脉,直 刺0.3~0.5寸。
三、足阳明胃经(ST)
22.关门 【定位】脐中上3寸, 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腹胀、腹痛、 肠鸣、腹泻等胃肠病证。 【操作】直刺0.8~1.2 寸。
三、足阳明胃经(ST)
23.太乙 【定位】脐中上2寸, 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胃病;②心 烦、癫狂等神志疾患。 【操作】直刺0.8~1.2 寸。
三、足阳明胃经(ST)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 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 环唇,下交承浆,却循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 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 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人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 跗,入中指内间。
三、足阳明胃经(ST)
32.伏兔 【定位】在髂前上棘与 髌骨底外缘连线上,髌 骨外上缘上6寸。 【主治】①下肢痿痹、 腰痛、膝冷等腰及下肢 病证;②疝气;③脚气。 【操作】直刺1~2寸。
三、足阳明胃经(ST)
足阳明胃经
仓
定位: 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
作用:清热散风,疏经镇痛。
唇缓不收; 眼睑瞤
动。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配鱼腰、四白 治三叉神经痛。
颊
隆起最高点处。
车
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 作用:祛风清热,通利牙关,疏经止痛。
主治: 口眼歪斜,颊肿,齿痛,口噤不语。
天
定位:脐中旁开2寸。
枢
作用:调理肠胃,行气活血。 主治:腹胀,绕脐痛,泄泻,痢疾,便秘; 月经不调,痛经。 刺灸法:直刺1~1.5寸,孕妇不可灸。
附注:本穴为治疗各种大ຫໍສະໝຸດ 疾患的主穴。归来定位: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作用:调气活血,培补冲任。 主治:痛经,经闭,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疝气、 茎中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附注:本穴是治疗各种妇科病证的常用穴。配关 元、中极、三阴交、肾俞治经闭、白带过多; 配 太冲治疝气。
乳
根
定位: 第5肋间隙,乳头直下。 作用:宣肺理气,活络通乳。 主治:咳嗽,气喘; 呃逆; 胸痛; 乳痈,乳少。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直刺0.4寸; 可灸。 附注:配膻中、尺泽治乳汁少; 配俞府治咳嗽痰哮。
梁
门
定位: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作用:调理肠胃。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 腹胀,大便溏薄。 刺灸法:直刺0.8~1.2寸,肝肿大者慎针或禁针, 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可灸。 附注:本穴为治疗胃疾的局部常用穴。配中脘、足 三里胃溃疡;配中脘、足三里、公孙、内关治胃 痛、消化不良、便溏。
经穴歌诀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间, 头维下关颊车穴,地仓大迎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 膺窗乳中接乳根,不容承满与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行, 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 内庭穴在二趾缝,次趾甲角厉兑停。
中医经络之足阳明胃经
【取法】
正坐位,在承泣直
下3分,当眶下孔凹陷处
取穴。
【功用】
祛风明目,通经活
.
15
四白 Sìbái(ST 2)
【主治病症】眼科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 肌痉挛;
2.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炎,近视,青光眼,夜盲, 结膜瘙痒,角膜白斑,鼻窦炎;
3.其它:胆道蛔虫症,头痛,眩晕。
牵正,主治风痰阻络之面瘫。《甲乙经》
6、口噼配颧髎、龈交、下关。
7、下关、听宫、太冲、中渚,功能疏风清热降火,
.
32
头维 Tóuwéi(ST 8)
【定位】
在头侧部,在额角发际上
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取法】
当鬓发前缘直上入发际
0.5寸,距神庭穴4.5寸处取穴。
【特异性】
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交
患,哮喘,肺结核,咯血;
3.其它: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大,雷诺
氏病。
【刺灸法】
刺法:
避开动脉直刺0.2~0.4寸,局部酸胀,针感可
向肩部发散。
灸法:禁灸。
.
37
人迎 Rényíng(S。
.
38
水突 Shǔitū(ST 10)
【定位】
在颈部,胸锁乳突肌
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2~0.3寸,局部酸胀;
2.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可有麻电感放
射至上唇部,治疗三叉神经第Ⅱ支痛。
灸法:不宜灸。
.
16
四白 Sìbái(ST 2)
【配穴】 1、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
歪斜; 2、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足阳明胃经的功能主治
足阳明胃经的功能主治1. 背景介绍足阳明胃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络,起始于足大趾,向上延伸至头顶。
它与胃脾相关,主要负责运化食物、排泄废物等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足阳明胃经的功能主治。
2. 功能主治足阳明胃经的功能主治包括以下方面:2.1 消化功能•足阳明胃经与胃脾相互关联,对消化功能有重要影响。
•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肠道的蠕动能力,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调节胃液分泌,保持胃酸和胃液的正常平衡,预防胃溃疡、胃炎等胃部疾病的发生。
2.2 排泄功能•足阳明胃经对排泄功能有着重要调节作用。
•可以促进大肠蠕动,增强大肠对废物的排出能力,避免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帮助清除体内废物和毒素,维持身体的内部环境稳定,防止中毒。
2.3 调节水液代谢•足阳明胃经对水液代谢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调节体内水分的平衡,避免因体内水分紊乱导致的浮肿、尿频等问题的发生。
•参与身体对水分的的吸收和排泄,保持体内水分的稳定。
2.4 影响血液循环•足阳明胃经对血液循环起着重要影响。
•调节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维持心脏的正常工作。
•促进血液循环,保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正常供应。
2.5 影响情绪和精神状态•足阳明胃经与情绪和精神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
•经络的通畅与否会影响身体的气血运行,进而影响情绪和精神状态。
•经常按摩足阳明胃经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使人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
3. 总结足阳明胃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一条经络,其功能主治涵盖了消化、排泄、水液代谢、血液循环以及情绪和精神状态等多个方面。
了解和维持足阳明胃经的健康状态对于人体的整体健康非常重要。
通过适当的饮食、运动、按摩等方式,可以保持足阳明胃经的通畅与活力,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经络之一,也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之一。
它主要分布在足部和腹部,起着调节消化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足阳明胃经的特点和保养方法。
足阳明胃经起点是足大趾的正下方,经过足背部和脚外侧,一直向上穿过小腿、大腿,最终连接到胃脉。
它在腹部形成一个环状,被称为胃脐。
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特点是脉络疏通、气血流畅。
在中医理论中,胃被称为“五脏六腑之海”,它的功能是接受和消化人体的营养物质。
足阳明胃经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进而对整个人体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保养足阳明胃经的方法有很多。
首先,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关键。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建议人们养成定时定量、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饮食习惯。
此外,要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冷过热的食物,尤其是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
其次,适量运动也很重要。
中医讲究“运动调气血”,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消化功能。
建议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这些运动都对足阳明胃经的保养非常有益。
此外,中医还提倡按摩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来促进经络的畅通。
常见的方法有足底按摩和拇指推拿。
按摩足底时,可以用手掌按压足底,从足大趾向脚跟方向按摩,注意力度要适中,不可用力过猛。
拇指推拿是用拇指按压脚背上的足阳明胃经穴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感觉来选择按压力度和持续时间。
此外,中医还有一些草药可供选择来保养足阳明胃经。
如白术、茯苓、山楂等,这些草药有益于胃气的运行和调理胃脏功能。
但是,在选择使用草药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自身体质和病情进行调理。
总之,足阳明胃经是人体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经络之一,对保持胃部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按摩和中草药的调养,我们可以有效地保养足阳明胃经,促进消化功能的正常运作,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希望本文对大家了解足阳明胃经有所帮助。
足阳明胃经
胃 7
4、地仓* (ST4) 地仓* 定位]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 瞳孔。 主治] [主治] (1)口眼喎斜,口角瞤动,唇缓不收. (2)齿痛,流泪。 刺灸法] [刺灸法]直刺0.2寸,或向颊车方向平刺0.5~0.8寸;可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解剖] 口轮匝肌、降口角肌。布 有三叉神经的颊支和眶下 支,面动、静脉的分支或 属支。 [现代研究](1)面瘫:针 地仓透颊车,用电针,效 果好。(2)单纯性流涎: 地仓透颊车治疗小儿单纯 性流涎(排除其他口腔疾 病所致的流涎),也有较 好效果。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解剖] 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 肌。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 分支,面神经的颧支。深 层有动眼神经的分支,眼 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现代研究](1)现代临床 现代研究] 中用本穴治疗近视、散光、 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 炎、色盲、视神经萎缩、 视网膜色素变性、尿崩症、 角膜炎、结膜炎均有一定 疗效。(2)还有报道表 明,针刺承泣穴可使心率 减慢。
胃 6
3巨髎 (ST3) 定位]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外, 当鼻唇沟外侧。 解剖]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 提口角肌。布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 面神经的颊支,面动、静脉和眶下动、 静脉分支或属支的吻合支。 主治](1) ](1)口眼喎斜.眼睑瞤动. [主治](1) (2)鼻衄,齿痛,面痛。 刺灸法] [刺灸法]直刺0.3~0.6寸;可灸。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有报道表明,取巨髎透 眶下神经孔,进行甲状腺针麻手术, 成功率99%,优良率92.5%,一级 率占62%,比用合谷加扶突或合谷 加内关针麻下行甲状腺手术组的镇痛 效果明显提高。
11、 11、气舍 (ST11) 定位] [定位]仰靠或仰卧。在 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 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 头之间。 主治] [主治] (1)咽喉肿痛。 (2)喘息,呃逆。 (3)颈项强痛。
《足阳明胃经》课件
直刺法
适用于肌肉丰厚处,如足三里、内庭等穴,可深刺1-1.5寸。
斜刺法
适用于不宜深刺的穴位,如中脘、天枢等,可斜刺0.5-1寸。
皮肤针法
用皮肤针叩刺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以局部皮肤潮红或微微出血 为度。
足阳明胃经的艾灸方法
01
艾条温和灸
点燃艾条,对准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
《足阳明胃经》ppt课件
目录
• 足阳明胃经的概述 • 足阳明胃经的经络循行 • 足阳明胃经的常见病证 • 足阳明胃经的针灸治疗 • 足阳明胃经的日常保健
01
足阳明络学说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始于面部,经过头、颈、胸、腹、下肢等 部位,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宜进行按摩。
足阳明胃经的运动保健
足阳明胃经的运动保健
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可以促进足阳明 胃经的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
运动时间和强度
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可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时 间安排适当调整。
注意事项
运动时应避免过度疲劳,以免影响消化功能;运动时应选择合适的 鞋子和场地。
足阳明胃经的走向
起始于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再向下行至口角,沿颈部至胸部, 下行至腹部,沿大腿前侧至膝前,再下行至足背,最终进入第二足趾外侧。
足阳明胃经的生理功能
促进消化
足阳明胃经与脾胃等消化器官紧密相 关,通过按摩、针灸等刺激方法可以 促进胃肠蠕动、增强食欲、帮助消化 。
调节气血
抗御外邪
05
足阳明胃经的日常保健
足阳明胃经的按摩方法
足阳明胃经的按摩方法
01
在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上,采用点按、揉捏、拍打等手法进
跟我学中医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及图解
跟我学中医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及图解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1.经脉循行《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2.经脉循行特点•体表路线:鼻旁→目下→面周围→缺盆→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大趾→次趾→中趾。
•体内联系:属胃,络脾。
并于鼻、目、上齿、口唇、喉咙、乳房联系。
(二)腧穴概要1.腧穴特点:本经腧穴有: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
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
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2.腧穴主治特点: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二) 常用腧穴举例:1.梁丘郄穴[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主治] 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血尿。
[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操作] 直刺1~1.2寸。
2.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以计数。 作用:在人体内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9
(三)经络的连属部分
经络 • 对内连属于脏腑 • 对外则联系经筋、皮部
10
1.十二经筋
经筋,又称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 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是十 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
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规律。 3. 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之间也有阴阳表里
的配合 4. 每一条经脉均有本经的专有腧穴。 ※十二经脉的作用:又称为“十二正经”,是经络系
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气血运行的主要干道。经络 系统中的十二经别以及络脉等都是从十二经脉分出, 彼此联系,相互配合而协同发挥作用。
经 少阴心经 太阴脾经* 足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经 (属腑)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
行于外侧)
前线 上
中线
肢 后线
下
前线
中线
肢
后线
17
※十二经脉的特点: 1. 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左右各十二条,共24 条。 2. 它们具有一定的起止点、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起、止点在手 (主要分布上肢)
阴
脏
手 太阴 肺经
➢起、止点在足 足 阳明 胃经
(主要分布下肢)
阳腑
❖ 脏为阴 ❖ 腑为阳
肢体内侧 — 阴
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
肢体外侧 — 阳
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
16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及其在四肢分布规律表
阴经 (属脏)
太阴肺经 手 厥阴心包
作用: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
的作用。
11
2.十二皮部
皮部,又称十二皮部。
是把全身的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十二经脉, 称为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 定部位上的反应区。
作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12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十二正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作用: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 联系,补充十二正经。
6
3.奇经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 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 经脉,合称奇经八脉。
相对于“正经”而言,别道而奇行;功能特点与 十二正经有异,故称“奇经”。
作用:统帅、联络十二经脉;调节十 二经脉气血。
7
(二)络脉
是经脉的分支,细密繁多,错 综联络,遍布全身。
2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脉 (二)络脉 (三)连属部分
3
(一)经脉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分为 • 正经 • 经别 • 奇经
4
1.正经
又称“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 包括 手、足三阴经 手、足三阳经
作用: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5
2.经别
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具有一定循行特点 的最大分支
虽有别于十二经脉,但仍属于经脉的范 畴。
22
(一)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
厥阴经:巅顶
太阳经:头顶 枕项部
阳明经:面额部
分为 十五别络 浮络 孙络
8
1.十五别络: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别络是 络脉中较大的部分,十二正经、任脉、督脉各分 出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
作用: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2.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浮而常见” 的络脉。其分布广泛,没有定位。
中医基础理论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四章 经 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1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含义 循行部位 循行路径
经(经脉) 路径、主干
人体深部 固定,多为纵行
络(络脉) 网络、细小分支
人体浅表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 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3. 阴经中手少阴、足厥阴均上达目系,足少阴上抵舌根, 足太阴连舌本、散舌下。
21
体表分布
1. 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及躯干的腹面; 阳经行于四肢外侧,躯干背面(足阳明胃经 除外)。
2. 手经主要行于上肢; 足经主要行于下肢。
3. 左右两侧经脉除少数特殊情况(如手阳明 大肠经在头面部走向对侧)外,一般不走 向对侧。
19
十
二
经
脉
示 意 图
的 走 向 和
交
接
规
律
头
手 三
阳
胸 手三阴
足
腹
三 阳
足 三 阴
足
手
20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体内分布
1. 十二经脉均循行到胸腹腔,其分布虽有迂迴曲折、交错 出入,但基本上属于纵行。
2. 每一条经脉均直接内属于一脏或一腑,称为“属”。 十二经脉还各与其相表里的脏腑相联络,称为“络”。 阳经皆属腑络脏,阴经皆属脏络腑。如手太阴肺经属肺 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余皆依此类推。 某些经脉循行还经过或联通多个脏腑,如足太阴脾经还 注心中等。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经脉
十二经别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五别络 孙络
统
连属
浮络
内属脏腑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
部分
外联经筋皮部(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13
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为核心,通过有规律的纵行主 干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五官九窍以及皮肉筋骨等形体组织,联系成统一 的有机整体,从而确保生命活动在相互关联和相 互协调中正常进行。
18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1. 手三阴经从胸腹内脏走向上肢,在手指与手三阳经相交会; 2. 手三阳经,从手指走向头面,在头面部与足三阳经相交会; 3. 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下肢,在足趾与足三阴经交会; 4. 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胸腹,在胸腹内脏与手三阴经交会。
(二)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构成了一种“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 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 气血精神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
是长期医疗实践(砭刺、导引、推拿、气功等)经 验的积累总结。
14
中医基础理论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四章 经 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5
第二节 十二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