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娟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白蛇传>与影视》文献综述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而支撑这深厚文化的是浩如烟海的传统民间文化。鲁迅先生曾说过:“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1】文人的创作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民间文化的熏陶。而在民间文化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莫过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其中,传说《白蛇传》又因其有别于其他三大传说的“人蛇之恋”的特殊主题而被广泛关注。多年来,人们对《白蛇传》的研究一直保持着持续高涨的热情。有关《白蛇传》的研究,学者们从多种角度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探讨。纵观前人的研究,笔者通过仔细研读将之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三次研究热潮

新文化运动之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收集和整理民间文学的高潮。因此,对于《白蛇传》故事的研究也就自然随之高涨。先后出现了三次热潮,它们分别是:20世纪20、30年代的一次有关“白蛇传奇”的讨论。其中以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2】、《再论雷峰塔的倒掉》【3】为先导,全国各大报刊从白蛇故事的源流、演变及与佛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报道。20世纪50年代的由《文艺报》主持的对越剧《白蛇传》的讨论。其中以戴不凡的《试论<白蛇传>的故事》【4】为代表,该书将“白蛇传”故事进行了大致梳理,并对将神话视为封建等观点进行了批判。20世纪80、90年代的由浙江民研分会主持的《白蛇传》故事收集活动。期间大量收集了有关《白蛇传》的文本、戏剧等多方资料,对《白蛇传》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至今,学者们的研究更为多角度与深刻。不管是故事文本亦或戏曲、说唱、影视等方面都出现了可喜的有关“白蛇传”的研究成果。

二前人研究成果

鉴于前人对《白蛇传》研究成果的多样性,笔者将之大致分为以下六类并分别摘取部分篇目简要说明以便更清晰地了解与学习。

(一)《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发展的研究

扬州大学张弘的《<白蛇传>的演变与发展》【5】对《白蛇传》故事按照时间顺序从出现到发展及至成熟的流变做了梳理和概括,较为清晰明了的给读者展示了《白蛇传》发展的总过程。

大连大学比较研究所王立和辽宁师范大学王莹莹的《试论白蛇传故事的嬗变》【6】对《白蛇传》嬗变过程中白蛇的形象、接受者的心态变化等做了阐述。其较之张弘(上篇所提)单纯梳理更丰富了。

中央民族大学张丽的硕士毕业论文《白蛇传故事探微》【7】可以说是对《白蛇传》故事研究的一大总结。论文极广泛的从小说、戏曲、说唱等题材对《白蛇传》做了细致的归纳,并且对《白蛇传》中的人物形象也做了分析。论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用客观的视角展示给我们“白蛇传说”的内涵。

复旦大学夏蕙筠的《“白蛇传”研究》【8】由“白蛇传”文本的演变与彼此间存在的极大差异所引发的思考探讨了“白蛇传”题材中存在的“情理矛盾”,即主人公(包括受众)对于纯真爱情的追求与人类惧怕异类的心理之间的矛盾难以得到处理。

(二)《白蛇传》中人物研究

陈云发在《蛇妖·蛇精·蛇仙——试论白蛇形象从邪魅到人格美的升华》【9】一文中阐述了白蛇形象的流变过程,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白蛇形象了发展。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姜川子在《<白蛇传>人物形象浅析》【10】中通过对具有时代意义的白蛇传版本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千百年百姓传颂白蛇传的原因。

华中师范大学秦文军在《试论白娘子形象与蛇图腾崇拜的关系》【11】中从原始的图腾崇拜的角度对白娘子形象作了细致分析。

西北师范大学的朱秀峰在《青蛇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12】一文中对早期人们不太关注的“青蛇”形象进行了研究,使人们更加关注“青蛇”这一形象。

西南交通大学张万丽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白蛇传>青蛇形象的流变及演绎初探》【13】中也从“青蛇”视角讨论《白蛇传》,并且对这一形象作了细致地分析,因而使人们对白蛇传说的认识更进一步。

(三) 《白蛇传》的文化学研究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的郭娟娟的《“白蛇传文化”的人类学解读》【14】从人类学视角对白蛇传中的核心文化符号进行分析,运用文化人类学相关理论对白蛇传文化的故事演绎模式、空间传播与纵向流传及其文化功能进行了解读。

郑州大学的袁益梅在其《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15】一体和人蛇恋两方面详细探讨了白娘子形象对蛇神神话、蛇精传说的继承和发展,认为白娘子形象的完善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的。

扬州大学的王澄霞在《<白蛇传>的文化内涵和白娘子形象的现代阐释》【16】中通过对白娘子形象的分析来探讨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用文化的视角分析社会与《白蛇传》的关系。

(三)《白蛇传》的民俗研究

沈鸿鑫的《端午寻踪话白蛇》【17】白蛇传》与端午节的关系,使《白蛇传》中的细节受到关注。

张丹在其《白蛇传传说的禁忌主题》【18】《白蛇传》中的禁忌情节、思想等作了分析,从禁忌民俗的角度对《白蛇转》进行了解析。

(四)中外“蛇”的比较研究

南京大学顾晓辉的《<拉米亚>与<白蛇传>之比较》【19】将两者的故事主题和内容进行比较,寻找产生相同和相异的原因。

复旦大学的蔡春华在其《中日文学中的蛇的形象》【20】中对“蛇”的形象、故事、小说等所有涉及到蛇的文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其强调“人类学派”的观点,用“世界性因素”的思维进行研究,对中日蛇的研究具体深入。不足之处为第四章的材料略显单薄。

首都经贸大学孔凌霄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日文学中的蛇女形象》【21】也对中日文学中的蛇女形象进行对比,但其主要从三个方面:中国文学中的蛇女形象;日本文学中的蛇女形象;中日文学中蛇女形象的比较着手进行研究。

(五)《白蛇传》的影视剧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李云的硕士学位论文《现代影视中的古代民间传说——以白蛇传为例》【22】就从影视剧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读。文中针对《新白娘子传奇》和央视《白蛇传》两部剧集对白蛇故事进行了影视方面的梳理。

戴不凡等著的《名家谈白蛇传》【23】一书中的“白蛇故事在民间的传播”一章中有“台视《新白娘子传奇》、新加坡《青蛇与白蛇》和徐克《青蛇》之比较”一节专门论述了三部电视剧的异同。

阮丹娣在《人间真爱——白蛇传》【24】中通过对央视版《白蛇传》的探讨,来揭示爱情的真谛。对央视版《白蛇传》有具体的赏析,发表了个人见解。

孙正国的《媒介视野下<白蛇传>的现代传承》【25】从媒介视野对《白蛇传》的影响的角度研究认为:在现代文化的传播体系里,白蛇故事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意识的一面镜子。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

总结一下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虽然对于《白蛇传》的研究角度多样,也出现了极为深刻与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白蛇传》与影视剧的研究上视乎还不够深刻,仅有的对《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