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遥感

合集下载

海洋遥感

海洋遥感
2015-5-10
卫星遥感不但为全球海洋和气候的物理研 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还为全球海洋初级
生产力的估计提供了充足的资料。
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与全球碳循环有密切 联系。
全球碳循环与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变暖有
直接联系。 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使用MODIS在2000年11月 对全球海洋叶绿素浓度(mg/m3)分布的观 测。
海洋遥感
学号:1434923 姓名:姚亚会
海洋遥感(ocean remote sensing)利用传感器对海
洋进行远距离非接触观测 ,
以获取海洋景观和海洋要 素的图像或数据资料。
2015-5-10
01 简介
海洋不仅不断向环境辐射电磁波能量,而且还会反射或散射太阳和人造辐射源(如
雷达)射来的电磁波能量,故可设计一些专门的传感器,把它装载在人造卫星、宇
全球海洋的年平均海表面温度(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的等温线图像; 图中色标(colour bar)的单位是℃(摄氏度)。
该图清晰显示了西太平洋赤道暖水区
的范围和温度大小。 西太平洋赤道暖水区向大气输运的热 通量对于全球海洋大气热循环有举足 轻重的影响,它的范围和温度变化与
宙飞船、飞机、火箭和气球等工作平台上,接收并记录这些电磁辐射能,再经过传 输、加工和处理,得到海洋图像或数据资料。
遥感方式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①主动式遥感:传感器先向海面发射电磁波,再
由接收到的回波提取海洋信息或成像。这种传感器包括侧视雷达、微波散射计、雷 达高度计、激光雷达和激光荧光计等。②被动式遥感:传感器只接收海面热辐射能

海洋遥感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作用如何

海洋遥感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作用如何

海洋遥感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作用如何关键信息项:1、海洋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分类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海洋资源勘探的目标和范围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海洋遥感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具体应用应用领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用领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用领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海洋遥感技术的优势优势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势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海洋遥感技术的局限性局限性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局限性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局限性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应对海洋遥感技术局限性的措施措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海洋遥感技术在未来海洋资源勘探中的发展趋势趋势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趋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趋势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海洋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分类海洋遥感技术是指利用传感器对海洋表面和海洋内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参数进行非接触式测量和监测的技术手段。

海洋遥感知识点总结

海洋遥感知识点总结

海洋遥感知识点总结本文将从海洋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遥感技术和海洋遥感的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并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希望可以为读者对海洋遥感技术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一、海洋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海洋遥感技术是通过传感器对海洋进行观测和测量,然后将获取到的数据传输到地面处理系统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关于海洋的信息。

传感器可以是搭载在卫星上的遥感仪器,也可以是在飞机、船只等平台上安装的探测设备。

遥感技术主要依靠电磁波在大气和海洋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来获取海洋信息。

具体而言,通过用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监测和探测,再利用电磁波与目标反射或散射作用时的特性来获取目标物体的信息。

遥感技术主要包括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两种方式。

被动遥感是指通过接收目标物体所发出的自然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比较常用的是太阳辐射。

而主动遥感是指通过发送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到目标物体上,然后将目标物体发射的辐射或反射返回的信号进行分析。

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一般配合使用,可以获取更加全面的目标物体信息。

二、常用的海洋遥感技术1. 被动微波遥感被动微波遥感是通过接收海洋表面微波辐射来获取海洋信息的一种遥感技术。

微波辐射可以在大气中穿透,因此即使在云层遮挡的情况下,也可以对海洋进行探测。

被动微波遥感技术可以用来测量海洋表面温度、海洋表面风速、盐度等信息,对海洋动力学和大气海洋相互作用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被动光学遥感被动光学遥感是通过接收海洋表面反射的太阳光来获取海洋信息的一种遥感技术。

光学遥感可以测量海洋表面的叶绿素浓度、海水透明度、沉积物含量等信息,可以用于海洋生态系统监测和海洋污染监测等方面。

3. 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主动遥感技术,通过发送微波信号到海洋表面,然后接收被海洋表面物体反射的信号,来获取海洋表面的信息。

SAR可以用来监测海洋表面风场、海洋表面粗糙度、海洋污染等信息,对海上风暴预警、海洋污染监测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完整版)海洋遥感总结

(完整版)海洋遥感总结

(赤潮,油污水中物质组合)(括号中可不记)
22.①吸收系数:
a() lim A()
r0 r
(m1)
(上式各量意义自记) ②散射系数:
b() lim B()
r0 r
(m1)
(上式各量意义自记)
③衰减系数:吸收
系数与散射系数之 和
c() a() b()
(m1)
(上式各量意义自记)
④体散射函数:每单位距离,每单位角度光谱散射比的极限。
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2海洋资源调查的需要海洋是人类最大的资源宝库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促使人们采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海岸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海岸带资源的相关调查对于沿海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非常重要3海洋遥感在海洋研究中的重要性海洋遥感具有大范围实时同步全天时全天候多波段成像技术的优势可以快速地探测海洋表面各物理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5.海面粗糙度判据:与波长和入射角有关 6.辐射能量W:以电磁波形式向外辐射的能量,单位为焦耳(J) 7.辐射通量(Radiant flux、辐射功率)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的辐射能量,单位是 瓦/微米(W/μm),表示为:Φ=dw /dt。 8.总辐射通量:为各波段的和(积分)。 9.辐射通量密度 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通量,表 示为: E′=d Φ/dt,单位是瓦/米 2·微米(W/m 2·μm )。 10.立体角(Solid angle):为圆锥体所拦截的球面积σ与半径 r 的平方之比,表示为: Ω
= σ/r2。(单位用球面度(Steradian,简写为 Sr)表示,球面面积为 4πr2 的球, 其立体角为 4π球面度。 ) 11,辐射强度(Radiant intensity)I:是描述点辐射源的辐射特性的,即指点辐射源在 某一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单位是瓦/球面度·微米(W/Sr·μm )。表示为 : I=d Φ/dΩ。(辐射强度 I 具有方向性,因此 I(θ)是θ的函数。对于各向辐射同性辐射源, I=

海洋遥感的基本原理

海洋遥感的基本原理

海洋遥感的基本原理一、概述海洋遥感是利用卫星或飞机上的传感器通过测量海洋表面反射的电磁波来获取海洋信息的一种技术。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到海洋的温度、盐度、悬浮物浓度、水色等重要参数,从而了解海洋环境、生态系统变化以及海洋气候变化等。

二、海洋遥感的基本原理海洋遥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海洋表面相互作用,通过测量反射和散射的电磁波来获取海洋信息。

下面将从电磁波的传播、海洋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传感器测量等三个方面介绍海洋遥感的基本原理。

1. 电磁波的传播海洋遥感使用的电磁波主要是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它们在海洋中的传播特性有所不同。

可见光波长短,能够透过海洋的表面,被海洋底部散射和吸收;红外线波长较长,能够穿透更浅的水体层,被海洋底部和悬浮物散射和吸收;微波则是能够穿透更深层次的海洋,被海洋中的物质散射。

了解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是进行海洋遥感的基础。

2. 海洋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海洋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包括反射、散射、吸收等。

当电磁波照射到海洋表面时,一部分电磁波会被反射回空间,形成镜面反射;一部分电磁波会被水的表面散射,形成散射;还有一部分电磁波会被海水吸收,而不再向空间传播。

海洋中的物质(如悬浮物、盐度、温度等)会对电磁波的散射和吸收产生影响,因此通过测量反射和散射的电磁波可以获取海洋的信息。

3. 传感器测量为了获取海洋信息,需要在卫星或飞机上搭载相应的传感器。

传感器测量时需要考虑到海洋遥感的特点,如大气和水汽的影响、遥感信号的熵增等。

目前常用的海洋遥感传感器包括多光谱成像仪、红外线成像仪、微波辐射计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通过测量不同波段的电磁辐射来获取海洋的温度、盐度、悬浮物浓度、水色等参数。

三、海洋遥感的应用海洋遥感在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资源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分别介绍海洋遥感在海洋科学和海洋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1. 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遥感在海洋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海洋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观测到海洋表面的温度、盐度、悬浮物浓度等参数,帮助科学家了解海洋环境的变化规律。

海洋遥感

海洋遥感

1.它不受地表、海面、天气和人为件 的限制,可以探测地理位置偏远、环 境条件恶劣等不能直接进入的地区 2.其宏观特性使它能进行大范围海洋 资源普查、海洋制图以及海冰、海洋 污染监测 3.能周期性地监测大洋环流、海面温 度场的变化、鱼群的迁移、污染物的 运移 4.多波段、高光谱海洋遥感可以提供 海量海洋遥感信息 5.能达到同步观测风、流、污染、海 气相互作用,并获取能量收支信息
物理海洋学遥感,如对海面温度、
海浪谱、海风矢量、 全球海平面变化等的遥感
海洋 遥感
生物海洋学和化学海洋学遥感,
如对海洋水色、黄色物体、 叶绿素浓度等的遥感 海冰监测,如监测海冰类型、 分布和动态变化;
海洋污染监测,如油膜污染等。
海洋遥感发展
•海洋遥感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最早的是在 河口海岸制图和近海水深测量中利用航空遥感技术。 •1950年美国使用飞机与多艘海洋调查船协同进行了 一次系统的大规模湾流考察,这是第一次在物理海洋 学研究中利用航空遥感技术。 •此后,航空遥感技术更多地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近 海海洋调查、海岸带制图与资源勘测方面 •从航天高度上探测海洋始于1960年。这一年美国成 功地发射了世界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卫星 在获取气象资料的同时,还获得了无云海区的海面温 度场资料,从而开始把卫星资料应用于海洋学研究。
NASA使用MODIS在2000年11月对全球 海洋叶绿素浓度(mg/m3)分布的观测 图中红色代表高浓度,绿色代表中等浓度, 蓝色代表低浓度。图中显示蓝色的热带海洋 只有很低的叶绿素浓度,故被称为海中沙漠
南海四季叶绿素分布
南海春季叶绿素a分布图(1998年4月)
南海夏季叶绿素a分布图(1998年7月)
NOAA国家海洋资料中心提供的卫星数据制作的2001年全球海洋的年平均海表 面温度(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的等温线图像; 图中色标(colour bar)的单位是℃(摄氏度)。 该图清晰显示了西太平洋赤道暖水区的范围和温度大小。 西太平洋赤道暖水区向大气输运的热通量对于全球海洋大气热循环有举足轻重的 影响,它的范围和温度变化与厄尔尼诺(El Niñ o)事件有密切关联,因而是科 学家监测的重要目标。

第二章海洋遥感原理与基础海洋遥感

第二章海洋遥感原理与基础海洋遥感
(1)复折射率
n n in
Snell折射定律: n sin 1 / sin 2 c / v
n′表示电磁波在界面处传播速度和方向的变化,
在可见光范围可用折射仪测得; n〞表示电磁波在
介质中传播的衰减程度, n〞=kλ/4π 。
2024/3/15
2.1 与海洋遥感相关的基本概念
1.反射波段(VIS-VNIR)的相互作用机制
(2)海洋辐照度模型
太阳
b. 穿过海面的总下行辐照度模型
Ed ( ,0 ) Edd ( ,0 ) Eds ( ,0 )
大气
Edd ( ,0 ) Edd ( ,0 )(1 d )
d dsp f
1
2
dsp ( v h )
对于零度角入射:
入射角与折射角之和为90度
(入射角53.1度时出现):
2024/3/15
dsp
与折射率和入射角有关
(n 1) 2
v h
(n 1) 2
dsp
1 (n 1) 2

2 (n 1) 2
2.2 电磁波与海水相互作用机制
2024/3/15
海表
2.2 电磁波与海水相互作用机制
1.反射波段(VIS-VNIR)的相互作用机制
(2)海洋辐照度模型 – a.海面上到达海面的下行辐照度模型
• 到达海面的瑞利散射:
Lr ( ) E0 ( ) cos s toz ( ) t w ( ) to ( ) t aa ( )(1 t r0.95 ) 0.5
Rh


Evi cos n 2 sin 2 cos r sin 2

海洋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海洋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海洋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1. 原理海洋遥感技术是通过使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海洋相关数据的一种技术。

其原理主要包括:1.1 电磁波与海洋反射海洋遥感技术主要利用电磁波与海洋物理特性的相互作用,获取海洋信息。

不同频段的电磁波与海洋的相互作用方式不同,常用的频段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

当电磁波照射到海洋表面时,会发生反射、散射、折射等现象,进而表现出不同的物理特性,如海表面温度、叶绿素浓度、海洋生物量等。

1.2 传感器和接收系统海洋遥感技术需要使用专门的传感器和接收系统来接收和记录海洋反射的电磁波。

传感器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光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微波传感器等。

不同的传感器可用于不同的海洋参数获取,如可见光传感器用于获取海洋表面温度,红外传感器用于获取云烟信息,微波传感器用于获取海洋风场信息等。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获取到的海洋遥感数据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才能得到有用的海洋信息。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校正、去噪、滤波、投影等。

而数据分析方法则包括分类、监测、模拟和预测等。

通过对海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了解海洋的动态变化、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等。

2. 应用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和海洋资源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海洋的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

通过获取海洋表面温度、悬浮物浓度、叶绿素浓度等参数,可以监测海洋的温度分布、水质状况、藻华分布等。

这些监测数据对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污染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2 海洋资源开发海洋遥感技术可以对海洋资源进行调查和开发。

通过获取海洋底质、海底地形、海底矿产等参数,可以评估海洋资源潜力,指导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此外,海洋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渔业资源调查、海洋能源开发等方面。

2.3 海洋灾害监测海洋遥感技术可以用于海洋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通过获取海浪高度、风场信息等参数,可以监测海洋风暴、海洋涌浪等灾害情况,并进行预警和预测。

海洋遥感的基本原理

海洋遥感的基本原理

海洋遥感的基本原理海洋遥感是利用航天器、舰艇、气象雷达等遥感手段从空间获取海洋地球物理参数的一种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电磁波在海洋中传播过程的监测与分析,推测海洋的地球物理变量。

海洋遥感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监测与保护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海洋遥感主要靠接收和解译海洋反射和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其中包括主动辐射和被动辐射两种方式。

主动辐射是通过向海洋表面发射电磁波,然后测量反射回来的波束来获取海洋信息。

其中,合成孔径雷达(SAR)是最常用的主动辐射海洋遥感技术之一,其通过分析海洋场景中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可以获取到海洋的海浪、表面风速、水温、海流、海洋气象、海洋污染等信息。

被动辐射是指通过接收地球表面自然辐射出的电磁波来获取海洋信息。

其中,微波遥感被广泛用于海洋测温、海洋色素、悬浮物、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等。

海洋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基于光谱、辐射传输和物理反演的原理。

首先,海洋中的表面、水体和底床等物体对电磁波有不同的散射、吸收和发射特性。

通过选择适当的光谱波段(如可见光、红外光、微波等),可以更好地观测到不同物体的特征。

其次,电磁波在海洋中的传播过程受到气体和水分子的散射、吸收和发射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海洋中悬浮物和溶解物质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通过光谱的遥感数据进行辐射传输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来研究。

最后,基于光谱数据和辐射传输模型的物理反演方法,可以根据已知的物理规律和数学算法来计算和估计地球物理参数,如海表面温度、色素浓度、悬浮物浓度等。

海洋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多光谱、高光谱和超光谱等数据融合应用,从而提高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和推测能力。

同时,海洋遥感技术还可以结合地球物理数据和模型进行数据同化,以提高海洋数值模式的预报精度和可靠性。

总之,海洋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测和分析海洋中反射和发射的电磁波信号,来推测和估计海洋的物理参数。

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海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海洋遥感技术与应用

海洋遥感技术与应用

海洋遥感技术与应用海洋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海洋信息的技术手段,通过对海洋表面、海洋底部以及海洋大气等不同要素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为海洋科研、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监测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海洋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涵盖广泛,涉及海洋资源调查、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等多个方面,对于推动海洋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遥感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海洋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对海洋区域进行观测和监测,通过接收、记录和解译传感器所获取的电磁波信号,获取海洋表面、海洋底部以及海洋大气等不同要素的信息。

海洋遥感技术主要包括微波遥感、红外遥感、激光遥感等多种手段,其中微波遥感在海洋遥感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实现对海洋表面风场、海温、海冰、海洋色彩等参数的监测。

二、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资源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实现对海洋渔业资源、海洋能源资源、海洋矿产资源等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数量,为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海洋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通过对海洋地质构造和沉积物的遥感监测,为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提供数据支持。

三、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实现对海洋水质、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污染等方面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水质参数如叶绿素浓度、浮游植物种类等的监测,及时发现海洋环境变化和异常情况。

此外,海洋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四、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灾害预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实现对海洋台风、海啸、赤潮等灾害事件的监测和预警。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气象要素如风速、风向、海浪高度等的监测,及时预警海洋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

海洋遥感原理及应用

海洋遥感原理及应用

海洋遥感原理及应用海洋遥感是利用遥感技术和卫星传感器获取并分析海洋表面信息的一种方法。

通过海洋遥感,我们能够获得海洋的不同物理和化学参数,如海表面温度、海洋色彩、海洋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等,从而对海洋环境进行监测和研究。

海洋遥感在海洋科学、渔业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海洋遥感原理主要是基于电磁波的反射、散射和发射原理。

卫星搭载的传感器发射特定波段的电磁辐射,当电磁辐射到达海洋表面时,一部分会被海洋被吸收,一部分会被海洋表面散射,而另一部分则会被海洋表面反射回卫星。

传感器接受到反射回来的辐射信号后,通过对信号的处理和分析,能够获得海洋表面的信息。

海洋遥感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海洋遥感可用于监测海表面温度。

通过获取海洋表面的温度信息,可以了解到不同海域的温度分布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的温度变化,帮助预测和监测海洋的环流、季节性变化以及海洋中的暖流、冷流等,对于海洋气候变化研究非常重要。

其次,海洋遥感还可以用于监测海洋生物环境。

通过监测海洋表面的色彩和叶绿素浓度,可以了解到海洋生物的分布情况及其数量、密度等信息。

例如,通过监测海洋中蓝藻的生长情况,可以预测和防止蓝藻水华的发生,对于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海洋遥感还可以应用于海洋悬浮物的监测。

悬浮物包括海洋中的沙子、泥浆、有机物等,它们对海洋的光学特性有很大影响。

通过监测海洋悬浮物的浓度和分布,可以了解到海洋的泥沙输运、浮游生物的分布、水体的透明度等,为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此外,海洋遥感还可以应用于海洋油污的监测。

油污在海洋中会形成特定的色彩和纹理,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提取和分析,可以实现对海洋油污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清理和保护海洋生态。

总的来说,海洋遥感技术通过获取海洋表面的各种信息,可以用于监测和研究海洋的物理和化学参数,为海洋科学研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手段和依据。

测绘技术中的海洋遥感与海洋地理信息

测绘技术中的海洋遥感与海洋地理信息

测绘技术中的海洋遥感与海洋地理信息海洋遥感和海洋地理信息是测绘技术中的两个重要领域,它们对于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海上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海洋遥感和海洋地理信息的概念、应用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海洋遥感的概念和应用海洋遥感是利用航空器、船舶和卫星等遥远距离的传感器获取海洋空间参数和地物信息的技术。

它通过对海洋表面温度、色彩、海浪高度、悬浮物浓度等参数的观测,并结合数学模型和算法进行数据处理,获得海洋环境的空间分布图像。

海洋遥感在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中具有广泛应用。

首先,海洋遥感可以用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通过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的勘探和监测。

利用遥感数据可以提取海底地形、海底底质类型、水下植被等信息,为海底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海洋遥感可以用于海洋环境的监测和保护。

海洋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海洋表面温度、浮游植物浓度、沉积物悬浮物浓度等参数,并实现对海水污染、赤潮等海洋环境问题的提前预警和监测。

同时,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对海岸线的演变、海洋生态系统的状态进行评估,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海洋遥感还可以用于海上交通安全和海洋灾害监测。

通过对海洋表面风速、风向、浪高以及海冰覆盖等参数的监测,可以为海事部门提供重要的海上交通安全信息。

同时,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海洋气象和海洋灾害(如台风、海啸等)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为相关部门和公众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

二、海洋地理信息的概念和应用海洋地理信息是以海洋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展示相关数据,反映和描述海洋地理现象和规律的信息系统。

海洋地理信息主要包括海洋地图、海洋地理数据库、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等。

海洋地理信息在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首先,海洋地理信息可以用于海洋资源管理。

通过建立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海洋资源的全面监测和管理。

海洋遥感

海洋遥感

海洋遥感
海洋遥感(ocean remote sensing)是利用传感器对海洋进行远距离非接触观测,以获取海洋景观和海洋要素的图像或数据资料。

海洋不断向环境辐射电磁波能量,海面还会反射或散射太阳和人造辐射源(如雷达)射来的电磁波能量,故可设计一些专门的传感器,把它装载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飞机、火箭和气球等携带的工作平台上,接收并记录这些电磁辐射能,再经过传输、加工和处理,得到海洋图像或数据资料。

遥感方式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①主动式遥感。

先由遥感器向海面发射电磁波,再由接收到的回波提取海洋信息或成像。

这种传感器包括侧视雷达、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激光雷达和激光荧光计等。

②被动式遥感。

传感器只接收海面热辐射能或散射太阳光和天空光的能量,从中提取海洋信息或成像。

这种传感器包括各种照相机、可见光和红外扫描仪、微波辐射计等。

按工作平台划分,海洋遥感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3种方式。

海洋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以光、电等信息载体和以声波为信息载体的两大遥感技术。

海洋声学遥感技术是探测海洋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利用声学遥感技术,可以探测海底地形、进行海洋动力现象的观测、进行海底地层剖面探测,以及为潜水器提供导航、避碰、海底轮廓跟踪的信息。

海洋遥感技术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

卫星遥感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提供了从空间观测大范围海洋现象的可能性。

目前,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已发射了10多颗专用海洋卫星,为海洋遥感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平台。

海洋科学中的遥感技术应用

海洋科学中的遥感技术应用

海洋科学中的遥感技术应用遥感技术是现代海洋科学中一项重要的应用技术,通过对海洋进行遥感观测和数据分析,可以了解海洋的动态变化、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分布情况。

本文将从海洋遥感技术的原理、应用领域和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遥感技术在海洋科学中的原理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或飞机等遥感平台,通过传感器获取海洋表面的辐射能量信息,进而进行数据分析与解译,获得有关海洋的各种参数和特征。

海洋遥感技术的主要原理包括电磁波辐射、传感器接收与测量、数据解译和处理等过程。

海洋遥感技术利用传感器对海洋的辐射能量进行探测,其中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电磁波的感知与测量。

通过分析不同波段的能量特征,可以获取海洋的温度、盐度、海表高度、浮游植物浓度、海洋溢油等信息。

二、海洋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1. 海洋环境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大范围内的海洋环境信息,如海洋水体温度、盐度、浮游植物种类和分布、水色等。

这些信息对于海洋生态环境评估、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海洋灾害监测与预测:遥感技术可以对海洋灾害(如台风、海洋风暴等)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

通过对海洋表面风场、海浪高度等因素的监测,可以提前预警海洋灾害,为相关部门和航海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3. 海洋资源勘探与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海洋资源进行快速、准确的勘探与评估。

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可以探测到海洋底部的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情况等。

这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4. 气候变化研究:海洋遥感技术可以对海洋表面温度、海流速度、海洋环流等进行长时间序列观测,揭示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反馈机制。

这对于推动气候变化研究及全球变暖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海洋遥感技术的前景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卫星观测能力的提升,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科学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海洋遥感技术将在海洋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预警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遥感技术在数据分析与处理方面也将有更多突破和创新。

海洋遥感名词解释

海洋遥感名词解释

海洋遥感名词解释海洋遥感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或其他遥感技术获取海洋信息的方法。

它利用传感器获取海洋表面的电磁辐射,并将这些辐射转化为有关海洋特征的数字数据。

以下是一些与海洋遥感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1.卫星遥感:卫星遥感是利用在太空中运行的卫星搭载的传感器,通过获取和记录地球表面的辐射数据来研究和监测海洋。

卫星遥感提供了广阔的覆盖范围和连续观测能力。

2.遥感传感器:遥感传感器是安装在卫星或飞机上的仪器,用于测量和记录海洋的电磁辐射。

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可以接收不同波段的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等。

传感器的选择取决于所需的观测目标和研究应用。

3.遥感图像:遥感图像是利用遥感传感器获取的海洋辐射数据经过处理和重建后生成的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展示海洋的表面温度、水色、海洋生态系统分布、海洋溢油等信息,为海洋研究和监测提供重要数据。

4.水色遥感:水色遥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观测海洋水体中各种溶解和悬浮物质对可见光的吸收和散射特性。

通过测量水体的光谱特征,可以推断出海洋中的浊度、叶绿素含量和溶解有机物等重要参数,进而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5.海表温度遥感:海表温度遥感是通过遥感技术测量海洋表面温度的方法。

海表温度是一个重要的海洋参数,它对海洋循环、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的海表温度数据,为研究海洋热力学和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6.海洋气象遥感:海洋气象遥感是利用遥感技术观测和监测海洋气象现象的方法。

通过遥感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可以研究海洋表面风场、波浪、风暴潮等气象要素,为海上交通、海洋灾害预警和海洋气象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总结起来,海洋遥感是一种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海洋信息的方法,它可以提供海洋温度、水色、气象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遥感传感器获取的辐射数据,经过处理和解译,可以获得海洋的图像和参数,为海洋研究、海洋管理和气候变化等领域提供重要支持。

6.5.海洋遥感

6.5.海洋遥感

三、海洋卫星系列
1. 海洋遥感的特点:
1) 需要高空和空间的遥感平台,以进行大面积同步覆
盖的观测; 2) 以微波遥感为主; 3) 电磁波与激光、声波的结合是扩大 海洋遥感探测手 段的一条新路。 4) 海面实测资料的校正。
四、海洋卫星系列
1、海洋遥感的特点 1)大面积同步观测 2)以微波为主 3)电磁波与激光、声波结合 4)海面实测资料的校正 2、海洋卫星简介 Seasat1、 “雨云”7号、日本海洋观测卫星、 ERS(欧空局)、加拿大雷达卫星
海的海洋数据。
欧洲海洋卫星系列(ERS): 欧洲海洋卫星系列(ERS):主要用于海洋学、海冰
学、海洋污染监测等领域。
加拿大的雷达卫星(RADARSAT) 加拿大的雷达卫星(RADARSAT):加、美、德、英共
同设计,1995年发射。 同设计,1995年发射。
海洋卫星
ERSERS-1
European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1991年发射,主要安装了微波遥感器,进行海洋、海冰、海风、环流观测。使 用高分辨率雷达对地观测。
ADEOS
Advanced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
1996年发射,主要进行全球变暖,臭氧层、热带雨林破坏, 气候异常,为下一代地球观测系统铺路。装备有海洋水色 仪,高级可见光-近红外辐射计等
2、主要的海洋卫星 简介
美国的海洋卫星(SEASAT):1978年发射;近极地太阳 1978年发射;近极地太阳 美国的海洋卫星(
同步轨道;扫描覆盖海洋的宽度1900km;五种传感器,以微波为 同步轨道;扫描覆盖海洋的宽度1900km;五种传感器,以微波为 主。
日本的海洋观测卫星系列(MOS-1):获取大陆架浅 日本的海洋观测卫星系列(MOS-1):

海洋遥感概述

海洋遥感概述

不足
某些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空间分辨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很难做到定 量测量; 有的遥感资料不够直观,分析解译难度很大; 传感器主要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穿透海水的能力较弱,很难直接 获得海洋次表层以下的信息。
发展前景
EOS计划:投入100亿美元,18年完成 TERRA:1999-12-18:35颗中的第一颗卫星。搭载5个传感器: CERES: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确定云净辐射作用和地球辐射收 支。 MISR:多角光谱成像辐射仪,中分辨率(275-1100m)成像观测, 研究地表覆盖、气溶胶(aerosol)、云散射的角度分布特征。 Modis:中分辨光谱成像辐射仪,36波段和250-1000m的分辨率, 对地球陆地、海洋和大气进行逐日综合评价。陆地覆盖特征及陆 地变化、海洋生产力(oceanproduction)、陆地和海洋上气溶胶特 性、可降水量、大气温度廓线、云滴尺度、云高和云顶温度探测。 MOPITT:对流层(troposphere)污染观测仪,全球三个高度层CO分 布图,及分辨率(resolution)为22km全球甲烷(methane)分布图。 ASTER:高级空间热辐射反辐射计,采集自可见光至热红外地高分 辨率(15-90m)多光谱资料,用于局部和区域过程研究。
海面反射、散射或自发辐射的各个波段的电磁波携带着海表面温度、 海面反射、散射或自发辐射的各个波段的电磁波携带着海表面温度、海平面 高度、海表面粗糙度以及海水所含各种物质浓度的信息。 高度、海表面粗糙度以及海水所含各种物质浓度的信息。 传感器能够测量在各个不同波段的海面反射、散射或自发辐射的电磁波能量, 传感器能够测量在各个不同波段的海面反射、散射或自发辐射的电磁波能量, 通过对携带信息的电磁波能量的分析,人们可以反演某些海洋物理量。 通过对携带信息的电磁波能量的分析, 人们可以反演某些海洋物理量 。传感 器的遥感精度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提高,目前正在接近、 器的遥感精度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提高,目前正在接近 、达到 甚至超过现场观测数据的精度。 甚至超过现场观测数据的精度。 海洋表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界面 海洋与大气的能量及其它交换过程都是通过这个界面进行的; 海洋与大气的能量及其它交换过程都是通过这个界面进行的; 海洋内部的变化也会部分地透过这一表面表现出来。 海洋内部的变化也会部分地透过这一表面表现出来。 运用计算机三维数值模拟和卫星遥感数据同化技术, 运用计算机三维数值模拟和卫星遥感数据同化技术, 人们就可以通过获得 的海洋表面遥感信息, 的海洋表面遥感信息,了解海洋内部的海洋学特征和物理变化过程 因为遥感监测在海面的空间分辨率与波长成正比, 因为遥感监测在海面的空间分辨率与波长成正比,所以接收波长较短的可 见光与红外电磁波的传感器获得的遥感图像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辨率 有更好的空间分辨率。 见光与红外电磁波的传感器获得的遥感图像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辨率。 云的覆盖阻挡了可见光波段电磁波的透过,微波遥感弥补了不足。 云的覆盖阻挡了可见光波段电磁波的透过,微波遥感弥补了不足。 总之,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提供了人们对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监测的需求, 总之 ,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提供了人们对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监测的需求 ,微波 遥感满足了人们对全天候监测的愿望。 全天候监测的愿望 遥感满足了人们对全天候监测的愿望。

海洋遥感的基本原理

海洋遥感的基本原理

海洋遥感的基本原理海洋遥感是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技术对海洋进行观测和监测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原理包括:电磁波传播、反射、吸收和散射等过程。

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在大气和海洋等各种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各种相互作用,因此海洋遥感关注的是电磁波与海洋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海洋遥感中,主要使用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等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进行观测。

这些电磁波在海洋中的传播和与海洋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会发生反射、吸收和散射。

反射是指电磁波从一个介质的边界上反射回原来的介质中。

当电磁波从大气进入海洋时,海洋的表面会发生反射,部分电磁波被反射回大气中。

这部分反射的电磁波可以被遥感仪器接收,从中获取海洋表面的信息。

吸收是指电磁波在海洋介质中被吸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海洋中的吸收程度各不相同,这使得通过测量反射和吸收的电磁波能够推断出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

例如,测量红外线波段的电磁波吸收情况可以获取海洋表层温度的信息。

散射是指电磁波在介质中的微小颗粒、气泡或其它不均匀区域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的过程。

海洋中存在各种微小的颗粒,如悬浮物、浮游生物、盐粒等,它们会对电磁波产生散射现象。

通过测量反射和散射的电磁波的强度和频率等信息,可以推断出海洋的浊度、浮游生物的分布和浓度等。

除了反射、吸收和散射,海洋遥感还包括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输、大气中的吸收和散射等过程。

这些过程也会对遥感观测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海洋遥感时,需要考虑并消除大气对电磁波传播和遥感观测的干扰。

基于以上原理,海洋遥感通过获取和分析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散射等信息,可以实现对海洋的遥感观测和监测。

这种方法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灾害预警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同时,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遥感在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海洋遥感的实验报告

海洋遥感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海洋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海洋遥感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

3. 通过实验,加深对海洋遥感技术的认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海洋遥感是利用遥感技术对海洋进行探测、监测和评估的方法。

通过搭载在卫星、飞机或船舶上的传感器,对海洋表面和海洋大气进行探测,获取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灾害等信息。

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电磁波辐射与反射:海洋表面、海洋大气以及海洋内部均会对电磁波产生辐射和反射,这些信息可以通过遥感传感器进行探测。

2. 传感器原理:遥感传感器根据不同的探测目标和工作波段,采用不同的探测原理,如可见光、红外、微波等。

3. 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校正、分析和解译,提取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灾害等信息。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海洋遥感数据采集(1)实验目的:了解海洋遥感数据采集的基本方法。

(2)实验内容:使用卫星遥感数据采集软件,下载海洋遥感数据,包括海洋表面温度、海面高度、海面风速等。

(3)实验步骤:a. 打开遥感数据采集软件,输入卫星名称、轨道、时间等信息。

b. 选择所需数据产品,如海洋表面温度、海面高度、海面风速等。

c. 点击下载,等待数据下载完成。

d. 查看下载的数据,了解数据格式和内容。

2. 实验二:海洋遥感数据处理(1)实验目的:掌握海洋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2)实验内容:对采集到的海洋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校正和分析。

(3)实验步骤:a. 使用遥感数据处理软件,打开下载的数据文件。

b.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压缩、滤波、去噪等。

c. 对数据进行校正,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等。

d. 分析数据,提取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灾害等信息。

3. 实验三:海洋遥感数据应用(1)实验目的:了解海洋遥感数据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

(2)实验内容:利用处理后的海洋遥感数据,进行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

海洋遥感基础及应用

海洋遥感基础及应用

海洋遥感基础及应用一、引言海洋遥感是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技术获取海洋信息的一种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洋遥感在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海洋遥感的基础原理以及其在海洋科学、渔业、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二、海洋遥感基础1. 电磁波与海洋信息获取海洋遥感利用电磁波与海洋中的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来获取海洋信息。

不同波段的电磁波与海洋中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从而可获取到海洋中的温度、盐度、叶绿素含量等信息。

2. 遥感传感器与数据获取遥感传感器是获取海洋遥感数据的核心设备。

常用的遥感传感器包括微波辐射计、红外线辐射计、可见光辐射计等。

这些传感器通过接收海洋反射或辐射出的电磁波,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而获取到海洋遥感数据。

三、海洋遥感的应用1. 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获取海洋表面温度、叶绿素含量等信息,科学家可以了解海洋的动态变化,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索海洋生物多样性等问题。

2. 渔业资源管理海洋遥感技术可用于监测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分布、海洋温度等信息,从而为渔业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海洋遥感数据,可以确定适宜的渔场位置、预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趋势,帮助渔民提高渔业生产效益。

3. 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监测海洋表面温度、叶绿素含量、海洋溶解氧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实时监测海洋环境的状况,及时发现和预警海洋污染事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4. 气候变化研究海洋是地球上重要的热交换介质,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海洋遥感技术可用于监测海洋表面温度、海洋风场等信息,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分析海洋遥感数据,科学家可以了解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

5. 海洋灾害预警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灾害预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监测海洋表面风场、海浪高度等信息,可以及时预警台风、海啸等海洋灾害事件,为海洋沿线地区的居民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 El Nino厄尔尼诺(El Niño)现象通常指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并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在一般情况下,热带西太平洋的表层水温较高,而东太平洋的海温较低。

这种东、西太平洋之间海表面温度梯度变化和信风一起,构成了海洋- 大气耦合系统的准平衡态。

每隔2-8年,这种准平衡态就要被打破一次,西太平洋的暖气流伴随雷暴东移,使得整个热带太平洋水域的水温变暖,气候出现异常,其持续时间为一年或更长时间。

厄尔尼诺(El Niño)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圣婴”(the child)。

该现象首先发生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太平洋沿岸附近,多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因此得名。

厄尔尼诺过后,热带太平洋有时会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状态,称为拉尼娜(La Niña)现象。

拉尼娜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温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位于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尼和澳大利亚易出现旱灾,而南美沿岸国家如秘鲁、厄瓜多尔则有暴雨发生。

相反,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澳大利亚和印尼易有水灾,而秘鲁、厄瓜多尔则出现干旱。

厄尔尼诺是一种不规则重复出现的现象。

一般每2~8年出现一次。

据统计,从1950到1998年共发生了16次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发生10次。

一般而言,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全球平均温度会升高。

不过,最近10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率加快,已造成近百年来平均温度最高的三年都在1990年以后。

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又称圣婴现象,主要指太平洋的热带海洋和天气发生异常,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因为这种气候现象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开始发生。

(西班牙语niño是“男孩”之意。

)这现象往往持续好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影响范围极广。

成因对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吹东北信风,南半球吹东南信风。

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赤道洋流。

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

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减弱,甚至变为西风时,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

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影响1982年4月~1983年7月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

1986年~1987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华南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

1990年初又发生厄尔尼诺前兆现象。

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外,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15~30厘米。

同时,厄尔尼诺现象带动的温暖海水,影响鱼类的成群移动,破坏珊瑚礁的生长。

2 La Nina拉尼娜是指海洋中的赤道的中部和东部太平洋,东西上万公里,南北跨度上千公里的范围内,海洋温度比正常温度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偏低0.2摄氏度,并持续半年(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

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

意为“小女孩”(圣女婴),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

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他是拉马德雷的孩子。

形成原因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

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

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

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词义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注意不是La Nina,因为百度百科无法正确显示带西班牙文特有字母,带拗音符的n,所以这里的西班牙文原文无法正确显示,而La Nina并非西班牙文,这样写的原因是不懂西班牙文)——“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

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

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

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

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

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3 ENSOENSO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circulation 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的变化与全球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紧密相关。

其中最直接的联系就是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即南方涛动现象(SO)。

在拉尼娜期间,东南太平洋气压明显升高,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气压减弱。

厄尔尼诺期间的情况正好相反。

鉴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气象上把两者合称为ENSO(音“恩索”)。

这种全球尺度的气候振荡被称为ENSO循环。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则是ENSO循环过程中冷暖两种不同位相的异常状态。

因此厄尔尼诺也称ENSO暖事件,拉尼娜也称ENSO冷事件。

二1 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Argo是英文“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 (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的缩写。

它是“全球海洋观测业务系统计划(GOOS)”中的一个针对深海区温盐结构观测的子计划,但在对Argo计划作考虑时,人们往往又会把注意力只集中在此计划所用的设备上,即自动剖面观测海水温、盐度的漂流设备1、自动剖面观测海水温、盐度的漂流设备(简称剖面浮标)(1) 这是一种仪器设备,它有多种型号,可以从任何航行的船只上,也可以从飞机上投放。

任何科学项目皆可以用它来作为观测海洋的手段。

过去欧美在大西洋施放剖面浮标较多,在太平洋较少。

这些剖面浮标取得的数据一般是不与项目以外的人共享的。

(2) 施放剖面浮标的海区若为公海或本国的海洋专属经济区(EEZ),都不需要照会他国。

由于这种剖面浮标大部分时间皆停留在1000m或以深处,其移动速度较慢,不易漂至他国的EEZ。

至于这些剖面浮标进入了他国的EEZ,至少在过去没听说出现过什么国际纠纷,这可能因为这些剖面浮标原本是有其科学目的,并不是针对别国的EEZ去作调查。

少数剖面浮标“随波逐流”漂到他国EEZ 内,也没有人去追究。

(3) 施放剖面浮标的海区若在他国的EEZ内,该科学项目当然得依据海洋法公约去取得该国的同意。

例如,若要在黑潮源地施放剖面浮标以了解该处的深层海洋结构,必须向菲律宾政府征得同意。

(4) 当然,一些国家的海军也在他国的关键海区用船只或飞机施放剖面浮标(还有表层浮标及抛弃式温深仪等海洋观测设备),这些他们是不会照会该国的,其取得的数据也不会与该国或其他国共享。

很多时候该国也根本不清楚他们作了些什么。

2、Argo计划在世界气象组织的倡导下,几十年来各国在陆地上已经建立了许多实时数据交换的气象站,作为天气预报及气候预测的基础数据。

这些气象站除了观测地表数据外,还定时施放用气球带着仪器探测大气的垂向剖面。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认识到海洋的作用对气候预测更为关键。

此外,海洋也是了解全球变化的重点区域。

为此,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一直在推动GOOS计划。

但在海洋中建立像陆地上一样的定点观测站几乎是不可能的。

像为监测厄尔尼诺椖戏教味?ENSO)而建立的“热带大气海洋观测网锚碇系列(TAO)”,一来观测层次少,二来太昂贵,三来不易维持。

应运而生的想法是利用足够的剖面浮标(约3000个),虽然它们是漂流的,但其观测对全球海洋能有足够的覆盖面。

(1) Argo计划是IOC基于上述想法而倡导的、以深海为对象的观测计划,是GOOS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