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课标,说教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王敏勤
为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课堂效率,提升一线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展示重庆市九龙坡区近年来课改实践成果,同时结合《中国教师报》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办报理念,《中国教师报》中国特色品牌学校共同体、重庆市教育学会和重庆市九龙坡区教育委员会在2011年6月18日~19日在山城重庆隆重举办全国高效课堂教学展示交流会暨重庆市天宝实验学校“中国特色品牌”示范基地挂牌启动仪式,此次交流会中心议题是“融汇课改智慧,展示课改不同文化,剖析各种高效课堂模式教学流程,破解实际操作中疑难困惑。

”我们有幸请到了全国和谐教学法研究会理事长、天津教科所所长王敏勤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主题报告,本次活动是一次拓展视野,使之对高效课堂教学有更广阔、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的教学研讨活动。

以下是王敏勤教授主题报告的部分内容:
一个设想、两个支点、三个途径、四个问题、五个环节。

一个设想:
一个设想可以说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假想: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逐步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两个支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两个支点:
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

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很难有效的引导学生。

第二个支点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着想。

三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通过“说教材”活动,引导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落实第一个支点;
第二个途径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高效的课堂模式,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落实第二个支点;
第三个途径是通过写“课例分析”,对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进行认真的反思,以便不断总结,逐步提高。

“说教材”怎么说?
首先,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握本门学科整个学段的教材。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高屋建瓴,从整个学段的高度来讲授一篇课文、一节教材。

教师要把本学科整个学段的教材全部拿到手,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

写教材分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一个教师如果把这7个问题说清楚了就是一个教学专家。

1.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应如何落实这些要求;
2.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是什么;
3.本套教材包括了哪些知识,是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把这些知识结构起来的;
4.本套教材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
5.本套教材所蕴含的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什么;
6.初中和高中要分别说明考试大纲的要求;
7.如果学校领导让我从初始年级教到毕业班,我打算如何处理这套教材。

然后是说一册教材和一个单元的教材。

也是按照以上七个方面说,只是说一册教材比说一个学段要具体一些,说一个单元就更具体了。

在时间的安排上一般在暑假长假说一个学段的教材并说秋季学期的单册教材,在寒假说春季学期的双册教材。

每次说教材活动都有评价表。

什么是“知识树”?
“知识树”就是以树状的形式表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形象直观,脉络清晰,便于教师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

我们不仅在“说教材”时用,在上课时也用,一堂课至少要有两棵“树”:“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

有些比较长的课文还有“段落知识树”,形成“知识林”。

如果是在黑板上临时板书,教师只要按照知识的逻辑线索用树状表示出来就行。

如果用电脑制作课件,一般要用PPT模板,很好操作。

“同课异构”活动和写课例分析也有具体要求吗?
“同课异构”类似“同一首歌”活动。

以往搞教研活动,比如搞语文教研活动,你讲一篇诗歌,他讲一篇散文,虽然都是讲语文课,但不同的文章没有可比性。

现在同上一篇文章就有了可比性。

写课例分析不同于一般的课后反思,我们有固定的格式,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然后是几个附录:上课时的教案、反思后修改的教案、知识树等。

写课例分析不同于一般的上完课大家议论一番,而是要根据专家的点评和同伴的议论,认真的进行反思并写成文章,这是一种更为深入系统的工作。

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
第二个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
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
如果一个老师下课后对这四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就能评价自己的课是否效率高。

教学的五个环节是怎样的?
1. 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2.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3.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4. 变式练习,拓展提高;
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五个环节: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新旧教材的主要不同是:旧教材是线形结构,新教材是模块结构。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一个整体,所以在教学时也要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

每个单元老师不要一上来就讲“第几课”,而是呈现单元的知识树,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文科理科教材都有编者的一段话,一般是在标题下单独成页),这一段话很重要,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每堂课老师都不要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

老师的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

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高效自学。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大组长要检查,老师也要巡查。

老师巡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情而不是辅导。

学生自学后各组大组长要向全班汇报,一方面要让全班同学知道相互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在自学和讨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各组组长在汇报时要说明本组还有谁不会,问题是什么,现在解决没有。

对于基本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定要做到步步清、人人清,这是促进课堂教学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每堂课学习新知识后都要通过变式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课堂常规。

在这一环节难的是能否做到堂堂清、人人清。

这不仅是课堂效率问题,也是教育公平的问题。

教育公平主要体现为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都能到一个学校来上学,这是教育起点的公平。

但学生来到一个班不一定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如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关注学习差的学生,这就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每堂课在结束前进行单元回归。

所谓单元回归就是要把下位概念回归到上位概念。

要把本课的知识树回归到单元知识树上,从一开始的单元导入到最后的单元回归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总是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如果是一个单元的结束,还要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回归到整册书的知识树上来。

对于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学段和学科可以灵活变通,但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

怎样评价一节课(摘自天津教科院教授王敏勤博客)许多青年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心中无数,不知道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员和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

其实课后只要按照以下九个问题自问自评就可以了:符合要求的就应该是好课,哪些方面欠缺就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这些问题同时也可作为评价别人课的参照。

这九个问题可简化为27个字: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

下边逐一解读。

1. 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适度明确并告诉学生?(明目标)
美国的教育家布鲁姆早就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

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斗目标,战斗员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也是如此。

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写在教案上就行了,而要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的方式告诉学生。

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也不要机械的套用三维的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写在教案上可以,告诉学生就显得有些呆板。

可尝试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就是把一节课要完成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就达标了。

在问题中要包含目标的三维性。

如学习数学中的“勾股定理”。

如果把问题设计成“什么是勾股定理”就有点太简单了,学生把书上的定义读出来或背下来就算达标了吗?还不行,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

可变成这样的问题:“你能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勾股定理吗”?这一问题本身就包含了知识目标(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过程目标(能够自己举例说明);如果能够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就有了态度和价值目标,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类似的问题还可以编成:“你能够用勾股定理的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吗”等等。

当然也不是每个问题都包含三维性,但至少要包含两维:即“什么知识与技能”和“如何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2.教学内容是老师灌输还是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和操作?(自主学)
对于新授课老师不要急于先讲,而是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操作。

过去老师都是“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老师要从头讲起。

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一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我们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的引导,绝大部分学生是能够自学课本的。

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其含义包括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先考后讲。

书本上的知识先让学生自己看书思考,有些问题可以先考一下学生是否知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要给学生完整的自学时间。


自学指导这一环节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

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进行自学。

3.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来解决?(合作探)
对于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

学生的合作组织要分小组和大组。

首先是两个人的小组合作。

实验证明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

对于老师布置的自学内容,两个人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

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组来解决(6—8人一个大组)。

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是不会的问题,会的问题就不要讨论了,要注意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大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全班讨论来解决。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检查而不要急于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互助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掌握: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大组能够解决的全班就不要讨论了,要实事求是,不要走过场。

教师在巡回检查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为后边的点拨做准备。

4.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退到最后一步?(精点拨)
从理论上来讲,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老师也不要急于讲,老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自学以后教师的点拨主要起四方面的作用:一是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老师来解决。

二是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

学生在自学和讨论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基本会了,但表述和书写不够规范,老师要予以纠正并培养学生用专业用语表述和书写的习惯,如数学语言、化学语言等。

三是扩展学生的思路,给学生提出多种解题的思路,扩展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

第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内在的规律和逻辑线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王敏勤说课标说教材模式评分表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敏勤教授
以知识树为主干的说课标说教材比赛
普通高中说课标说教材评分表
几个键点:
1、专题加分,故要往这方面上靠,实在不行,选冠以专题的名字再说;
2、课件设计要比较明显地有知识树的影子,这是发明者的得意之处,不要自行另来一套,或认为你那套比知识树更高明;
3、不要太形象地弄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树,有其形而无其实;
4、能脱稿演讲,对评委的打分很关键;
5、时间把握要准确,这方面扣分很冤。

超时,没说到的有些项目分数影响较大;时间不足,少一分钟扣一分,不妨说两句废话,凑足时间;
6、评分表中的各项目要全,多唠叨两句,引起评委注意,知道你此项说到了,在课件中有明显的提示;
7、要有结合自已的教学,更要根据课标要求说想法与做法,是对课标科学分析的报告,不是个人的经验题体。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全国一个热门的话题。

党中央提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需要优质的教育。

一方面,我们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课后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

素质教育必须有时间的保证,如果学生课外时间都是在预习课本、做老师布置的学科作业,搞疲劳战术,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

我们所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的和谐教学整体建构实验,就是在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

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评价标准不一样。

每个老师上完了课不需要问专家问别人,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效率是否高。

这就是我最近提出的“高效课堂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
这是一个老师在备课和上课一开始就要考虑并告诉学生的问题,也就是明确目标的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
作:
1、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现在提倡一标多本,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教材是多样的,所以我们必须把握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八年了,但现在好多中小学老师还不知道课程标准是怎么要求的。

所以我们在全国开展了“说教材的活动”,其中很重要的是说课标。

目前说教材的发展趋势是:
从了解教材到整合教材(如张家云的说语文教材).
从笼统到具体。

从单纯说教材到与说方法结合起来。

2、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上海格致中学提出“国家课标校本化”。

课程标准是最低标准,上不封顶。

各学校的情况不一样,一般学校能够达标就不错了,优质的学校就要超出这个标准,但超出多少,要根据学生的情况。

所以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本校的实际,制定本校的课程标准和达标措施。

教师上课要明确的就是本校本班学生要达到的标准是什么。

(国家课程标准、学校课程标准、本班课程标准、具体落实措施)。

3、要根据课本的结构和编排意图来确定目标
虽然我们说要根据课程标准上课,但落实课程标准需要课本,课本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但不同的教科书编写意图不同、编写体例不同,我们必须根据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来确定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所以我们在“说教材”活动中强调要说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安排。

4、要明确本节课的三维的教学目标。

虽然我们告诉学生时不一定叫三维目标,那样学生可能感到很别扭,但老师要清楚:这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和技能?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
第二个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
课堂效率必须用时间说明问题,如果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

我们说的提高课堂效率是向45分钟要效率,不是24小时。

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所用的方法和时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课前没有预习,课后没有作业,课上解决全部问题
课前0+课堂45分钟+课后0
如北京22中的孙维刚、武汉外国语学校的何文浩、北京朝阳实
验小学的马芯兰等。

山东省高青县的几个学校现在正在这么做,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探讨: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考试高成绩。

并且他们是每节课40分钟,课间15分钟,每天不加课。

2、课前有预习,课后没有作业
课前预习n分钟+课堂45分钟
如南京市东庐中学。

3、课前有预习,课后有作业
课前预习n分钟+课堂45分钟+课后作业n分钟预习和作业的时间各学校不一样,但基本都是把学生的课外时间占满。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是如此。

目前有些学校的课堂改革很热闹,但学生的负担依然很重,其原因就是没有效率意识、时间观念,把学生课外的时间全部占满。

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交流,但课下学生该休息和发展个人爱好的时间却被用来预习和做作业,这是不合理的。

我们也曾搞过几个名校的同课异构活动,同样上一节课,有的学校课前让学生预习4课时、有的让学生预习2课时,有的仅仅在课前与学生交流10分钟。

可第二天我们看到的一节课的效果差不多,听课者不知道在课前老师让学生花费了多少时间。

如同赛跑,大家应该站在零点起跑线上才能比出高低,不能在发令枪响之前就已经跑到了六十米处。

所以有些经验我们学不了,说学生不住校,没有那么多时间,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是违背规律的。

我建议今后我们搞同课异构活动或评选优质课活动,一律不准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这样才能看出一堂课效率的高低。

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让学生获得同样的知识有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先教后练
整堂课不让学生看书,除了老师讲就是学生练,老师讲过之后再
让学生看例题和练习题。

2、先学后教
老师不讲先让学生自学,不会的问题小组互助,再不会的老师点
拨。

3、老师注重教方法
老师不仅让学生有自学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
法。

如孙维刚和马芯兰的教学就是如此,他们强调我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是方法。

我们目前搞的和谐教学整体建构就是强调教给学生学
习的方法。

要完成教学目标有很多方法,但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

如果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不用探究就能获得书本上的知识,但自学的能力却得不到培养。

一堂课老师讲多长时间为宜?现在有些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能少于35分钟。

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在改革的初期硬性限制老师的讲授时间有助于改革的进程。

但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能硬性规定时间。

基本的原则是: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看书,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是能自己看会的。

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小组不会的大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再讲。

现在许多老师上课就讲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

难道学生连一个概念也看不懂吗?老师给学生自学的时间了吗?从理论上讲,全班只要有一个学生会,老师也不要讲,先让学生讲,学生不会的老师再讲。

这样一堂课真正需要老师讲的东西并不多,关键是看老师敢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

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
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
一节课不仅要目标适度,还要人人达标,如果仅仅看起来很热闹,而学生没有全部达标,也不能算是高效率的课。

达标测试有如下几种
方法:
1、只检查好学生
如读书、如做题,只点名几个好学生回答,好多公开课是这样做的,典型的表演课,连老师自己都知道大部分学生没有达标,掩耳盗
铃。

2、抽样检查
老师只提问几个学生,从这几个学生就推测全班都达标了,事实上举手的也都是好学生,差学生根本不举手。

3、全部检查,但对差生没措施
有些老师在下课前也搞课堂测试,大家都做,对对答案,但对不会的和错了的学生没有具体措施。

这些学生就形成了差生。

4、堂堂清、人人清
全部检查或学生互查,一个不能少,错了马上有措施,堂堂清、
人人清。

一堂课是否高效主要还是看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标了,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一个老师在下课后能不能自豪的说: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或核心知识全班每个学生都掌握了。

这才是真正的好课。

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价值观也不能一刀切,但基本的核心知识、基本的技能训练、基本的思维能力、基本的活动经验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