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诗歌的人文关怀精神
论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论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摘要:曹操的诗歌在继承和发扬古乐府诗歌的基础上,缘事而发,推陈出新,沉毅雄迈,意境开阔,堪称卓绝。
从思想内容上说,曹操诗歌最大的特点是用史诗般的手法真实地记录描写了东汉末年社会离乱、群雄逐鹿、人民颠簸流离的悲惨社会现实。
从艺术上看,曹操的诗歌极为本色,他用质朴的语言形式,鲜明生动的表现手法,真实性和典型性的巧妙结合,通过短小精悍的语句抒发慷慨激昂的悲壮情怀,诗中充满了磅礴的气势和建功立业的万丈豪情,其胸襟,气度苍劲有力,历历可见。
堪称我国诗歌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
关键词:曹操诗歌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正文: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旧舞台上的“白脸”、小说家笔下的奸臣、时评中的“乱世奸雄”,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但在我眼中,曹操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而且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和他的儿子曹植、曹丕一道“外定武功,内定文学”,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兴盛作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据史书记载:曹操“御军三十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1】可见曹操诗作应该很多,可是由于历史原因,曹操的诗作仅存20余首,这不能不说是曹操的遗憾、文学的遗憾、历史的遗憾。
但就是这仅存的20余首诗歌,也能从中看到曹操诗歌创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曹操的诗歌在继承和发扬古乐府诗歌的基础上,缘事而发,推陈出新,沉毅雄迈,意境开阔,堪称卓绝。
一、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1、真实记录悲惨社会现实从思想内容上说,曹操诗歌的最大的特点是用史诗般的笔法真实地记录描写了东汉末年社会离乱、群雄逐鹿、人民颠簸流离的悲惨社会现实。
明代评论家钟惺在评述他的《薤露行》一诗时曾经中肯地说道:“汉末实录,真史诗也”。
曹操作为那个动震历史变革时代的亲历者,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入诗,秉承“无一句无来历,无一句无所指”的写诗写实笔法,描写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不仅保存了详实的历史资料,而且也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论曹操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曹操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曹操是中国古代诗人、历史学家。
他因著名的《曹操诗经》而闻名,其中蕴含了传统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曹操诗歌所涵盖的内容
曹操的诗歌内容颇丰富,种类繁多,它覆盖了历史、政治、山水等多
个领域。
著名的《曹操诗经》记载了曹操早年的比赛成绩,温馨的家
乡和孝敬的父母,当然也有赞美曹操个人的诗句,例如《三英地艰碛诗》等等。
此外,曹操在《文选》中还记载了部分关于战争、建都、
秩序复兴等政治主题的诗歌,例如《建安七子》;关于山水、风光、
风俗民情等,例如《蜀中书病》、《话威夷郊》等等。
总之,曹操的
诗歌把多个领域的审美、思想、人文等因素完美地汇集起来,内容相
当丰富。
二、曹操诗歌独具的艺术特色
曹操的诗歌拥有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他强调平易近人、抒发真情实感,用简洁明朗的语言表达情感,重视实事求是的历史价值,以及追
求意境化、虚无缥缈的诗风。
曹操充分利用自己强烈"回忆"和尊崇"自然"的畸形情感,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从而形成了独具艺术魅
力的表达方式。
最后,曹操的诗歌所展现的内容和特色,使他得以在历史上和文学上
享有持久的声誉。
曹操的诗歌并不使人感到陈腐无奇,而是放射出柔和的浪漫情调,也常常激发人们的共情。
推荐-论曹操诗歌的崇高美 精品
论曹操诗歌的崇高美摘要:曹操诗作的创作特色及其艺术魅力在于“气吞山河的壮志”、“大悲大壮的情怀”、“阔大雄奇的意境”,这些充分体现了曹操诗歌的崇高美。
关键词:曹操;诗歌;崇高美崇高是美的一种形态,它与优美相对,又称壮美,呈现出一种刚健遒劲、高亢激越的美感特征,令人产生一种钦敬、赞叹、振奋的感情。
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诗歌史上,具备崇高这一美感特征的诗作并不少见,而曹操的诗作就堪称为这类作品的典型的代表。
曹操诗歌的崇高美表现在诗作内容所洋溢的气吞山河的壮志和大悲大壮的情怀。
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气吞山河的壮志曹操的一生是进取不止、奋斗不息的一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的千古绝唱是他战斗奋进的一生的最好写照。
反映在他的诗作中,则为诗歌自始至终洋溢着诗人达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势不可挡的进取精神,使其诗有一股直冲云霄的生气和霸气,从而一股刚健之力、昂扬之势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地扑向读者的视野。
《苦寒行》是写曹操在公元206 年春征讨袁绍余党高干时行军路上的情景。
建安九年(公元204 年) ,曹操夺取冀州以后,袁绍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投降曹操,曹操仍让他作并州刺史。
建安十年,高干听说曹操将北征乌丸,于是趁机叛变,据守壶关。
次年春,曹操率军北上太行山,征讨高干。
全诗用大量篇幅,一层深似一层地描绘渲染了行军征战的艰辛和悲苦:太行巍巍、道路艰险、山谷荒凉、野兽出没、风雪交加、水深桥断、日暮途迷、人马同饥。
然而,在人与自然较量之时,在生存与死亡考验之际,诗人流露出的不是怨叹,不是忧愁,而是一种敢与天搏的斗志、敢与山拼的气概。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我们仿佛看到将士们背着行囊就地拾柴生火,砸碎坚冰,你一瓢我一箪,没有言语,只有一个共同的念头:翻越这冰封皑皑的太行山。
这两句一扫前面悲苦的文字,诗人豪迈刚毅、百折不挠的冲天之气跃然纸上。
尤其是结尾两句,“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诗人以周公自比,将前面的怀归、悯伤之情与平定天下、建功立业的悠悠壮怀统一起来。
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
论曹操诗歌的时代精神
曹操诗歌,是战国时期著名魏国领袖曹操的生平期间给流传下来的藏书,其表
达的时代精神十分鼎盛,直接反映出曹操这个时期人物及当时国际关系的政治状况。
曹操诗歌反映了曹操思想形态的多元性,他以一种运用博大智慧思维以及语言
表达艺术的独特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当时国际政治关系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知、探讨以及评论。
从曹操诗歌中我们可以得出,曹操认为当时战国乱世氛围中,聚合民众的精神追求应该是“尊君道”和“臣服忠贞”,这种立足家族的家庭正义观念,使得曹操对民众保持比较强烈的统治力量。
此外,曹操诗歌还表达出曹操对战国乱世自由政治及当时世界关系的思考和评论。
他以“新论”,“盟约”,“友好”,“联合”等概念,反映出他认为当时应该以和平为主的政治理念。
总的来说,曹操的诗歌时代精神是所有国人民尊重贤明统治为根本进行实体社
会建设,团结一致、互相信任,聚合自身的正义力量来维护全国的和平稳定的理论思考,以实现民族资源、社会资本、政治权利和经济发展的最大价值。
曹操诗歌令人叹为观止,栩栩如生,脱俗凌古,是我们深入洞悉战国时期时代精神的重要资料。
从短歌行看曹操的人才意识写文学短评
从短歌行看曹操的人才意识短评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深具个人情感色彩的诗歌,它充分展示了曹操在人才意识方面的独到见解。
这首诗的读后感,可以说是对曹操人才观的生动展现。
首先,诗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展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他认为人生短暂,时光如梭,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他渴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人才,来共同建立他的天下。
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才的需求,构成了曹操人才意识的基础。
其次,“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四句,抒发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求。
他以酒比喻贤才,认为只有得到更多的人才,才能解忧。
这种对贤才的渴求,显示了曹操对人才的尊重和珍视。
在接下来的诗篇中,曹操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后引《鹿鸣》写求贤即得,故尽礼娱宾。
这两处引用,看似是借用古人之言,实则是曹操对人才态度的微妙展现。
他渴望得到贤才,但又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尊重人才,礼遇人才。
这种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构成了曹操人才意识的核心。
最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四句诗,是曹操对贤才们的呼唤和期待。
他以乌鹊比喻贤才,希望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也就是找到明主。
这种对贤才的期待和尊重,构成了曹操人才意识的升华。
总的来说,从《短歌行》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尊重。
他的人才意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深深的思考和体验。
他深知人才对于建立事业的重要性,因此他渴求人才,珍视人才。
同时,他也明白得到人才并非易事,需要耐心和时间。
因此,他并不急于求成,而是以酒比喻贤才,以乌鹊比喻贤才,表达了他对人才的深深挂念和期待。
此外,《短歌行》也展示了曹操的个人魅力。
他的诗歌才华横溢,情感深沉,使得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他的坦诚和直率也使得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对人才的渴求和珍视,以及对人生的深深感慨,都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深的个人色彩和情感表达。
在文学史上,《短歌行》无疑是一首经典之作。
曹操作品的文学思想研究
曹操作品的文学思想研究曹操作为汉朝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和诗歌家,其作品也随之被传诵至今。
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有个性独特的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思想,使其成为了文学思想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围绕曹操的文学思想展开研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世界。
一、曹操的文学风格曹操的文学风格源于他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敏锐的感性认识。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明显的主观色彩和情感表达,而这与当时的诗歌创作中注重形式、注重客观表现的风格形成对比。
曹操创作的诗歌不仅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更能够表现出他深层次的思考和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他的文学写作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用词简洁、擅长点题。
曹操的作品中没有过多的华丽词藻,反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他在表达情感时也常常使用象征、比喻等手法,使作品更加深刻生动。
二、曹操的文学思想曹操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忠诚与爱国主义曹操的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就是忠诚和爱国主义。
在他创作的大量诗歌中,几乎可以看到他发自内心的忠诚于朝廷和对国家的深深热爱。
尤其是在这个战乱年代,曹操更是倡导血性和英雄主义,将之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曹操的忠诚与爱国主义不仅出现在他的诗歌中,更是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得到了体现。
在这个混乱而动荡的时期里,曹操以保卫国家和维护天下为己任,长期投身于救亡图存的事业中。
他在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时,从不怂恿自己撤退或让步,而是积极地投入战斗,以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2. 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由于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敏锐的感性认识,曹操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也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生境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死自然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并且能够将这些看法巧妙地融入到诗歌中。
在他的创作中,善于反思人生的曹操,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应该勇敢面对困境,应该珍惜友情和亲情,应该珍视生命等。
3. 强调人性本善曹操的文学思想中,也表现出了一种强调人性本善的思路。
1曹操诗歌的情感审美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曹操诗歌的情感审美姓名:李玉英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赵东栓20050401摘要魏武帝曹操的诗歌以其昂扬奋发的主体精神和雄阔苍凉的审美风貌立足诗坛,吸引着历代读者和诗评家的注意。
但由于漫长的封建史上积淀已久的正统论的影响,人们在激赏曹操诗歌风骨峻厉、情怀悲壮的同时,对其渴望建功立业、治平天下的抱负总是冷眼审视冷言讥刺,有时甚至恶语相加,几至谩骂。
客观上承认曹操对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主观上却对其人品抱质疑态度:享受着曹操诗歌带来的审美快感,却不放弃对其灵魂的冰冷拷问,这恐怕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大冤案。
有感于此,本文遂决定选取曹操诗歌情感审美这个前人开掘尚不充分的领域继续探讨,以冀略有所获,还曹操及其诗歌一个公道。
除引言外,正文分四部分阐述,纲要如下:第一章烈士悲心曹操诗歌的悲美倾向出自对苦难现实的深切的悲悯、理想追求的难以逞志以及他特殊的家世背景。
第二章英雄壮怀曹操诗歌的壮美风貌源于诗歌主体的雄壮精神,即其一生不改的救世情怀,其顺应时世的价值取向以及其特出独具的豪迈情性。
第三章人文思想曹操诗歌的人文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众生生存态势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三个群体(阶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包括对百姓生态的悲悯,对征夫情愁的体恤以及对刁+士生命价值之实现的促成。
第四章理性精神这部分主要是对曹操游仙诗审美情感的探讨,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其情感蕴含,即对秦汉游仙诗的精神超越,对生命自足的潜在渴望,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把握。
正文之后,尚有结语,是对全文内容的简要小结,也包括对写作动机的简明申述。
关键词:曹操诗歌;情感审美;悲;壮:人文;游仙;理性AbstractCanCan’Spoemsarefamousforinherententhusiasmaboutmakingprogressandbroadrealms,andattxactmanygenerationsofreaders’andcritics’attention.Duetothedepositingorthodoxideas,manypeoplehavebeencriticizinghisambitionsofmakinggreatachievementstoputthecountryinorderandadministeriteffectively.Whilereadinghispoems,peoplealwaysacknowledgehiscontributiononunitingtheseparatedcountrybutdoubthismoralquaHty;enjoyingthehappinessbroughtbyappreciatinghispoemsbutdonotgiveupquestioninghissoulcoldly.ItmaybethefirstunjustcaseinthehistoryofancientChineseliterature.Previousstudiesarenotample.ThethesiswillhaveadeepstudyintothistopicandfindoutevidenceinordertoreturnfairnesstoCaoCanandhispoems.Apartfromtheintroduction,thethesiscomprisesfonrchapters.Chapterl:Here’SSOrrOW.Thebeautyofsadnessinhispoemscomesfromhisdeeppityforthebitterreality,thehardnesstorealizehisideal,andhisspecialfamilybackground.Chapter2:Majesticemotion.Themajestyofhispoemsisrootedinhispowerfulspirit,i.e.,hisunchangingambitionsofrescuingthesociety,hisfollowingthetimes’tendencyonlife’Svalueandhisspecialtemperament.Chapter3:Humanism.nehumanisminhispoemsiSmainlypresentedonhisattentiontopeople'sliving.111eanalysisiscarriedoutfromthreeaspects.includinghispityforpeople’slivingconditions,caretosoldier’Sdistressandthedesiretohelpthosewhoarecapabletomaketheirlatentenergycometrue.Chapter4:Rationalism.Itwillexploretheaestheticfeelingconnotationinhispoemsofmysticalexcursion.Theconcretecontentsareasfollowing:exceedingthepoemsofmysticalexcursionofQinandHandynastiesspiritedly;longingforlivingcontentionandrationallygraspinglife'svalue.ThelastpartiStheconclusion,whichsummarizethewholethesisandmakesthewritingmotiveclearer.Keywords:CanCao’Spoems;humanism;Poemofmysticalexcursion;emotionalaesthetics;sorrow;majestyrationalism曹操诗歌情感审美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论曹操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曹操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作者:邓超李修梅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05期摘要:曹操的诗歌不仅对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做了客观的反映,还对征战士卒和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做了如实的描写。
他能够真实地表露自己的内心情感,既有对在战争中深受煎熬的普通百姓的怜悯,也有对将士远离故乡,思乡心切的感同身受,亦有对执政者的批判与希望。
即使是他的游仙诗也蕴含着积极务实的人生态度。
曹操的诗歌,集中体现了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处处洋溢着真实之美,并对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曹操;诗歌;现实主义;游仙诗魏晋是中国发展历史当中的一个及其重要的阶段,它孕育了整个时代的大变革,在这一时期,人的精神开始觉醒,人们逐渐地从传统的神学禁锢中解脱出来,开始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并尝试着用真实的情感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建安文学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应运而生,后人常用“俊才云蒸”“彬彬之盛”誉之,实不为过。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歌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黄侃在《诗品讲疏》中对曹操的诗歌有这样的评价:“魏武诸作,慷慨苍凉,所以收束汉音,振发魏响。
”应该说,曹操是实现“汉诗”向“魏诗”过度的关键性人物。
曹操诗歌的影响力不仅远胜建安七子,更在一定程度上为曹二子之所不及。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无时无刻不是用心在吟唱,在悲凉慷慨的诗风当中,凝结着诗人的主体体验和对社会人生的观照,处处洋溢着现实主义精神。
一、对汉末社会图景的客观记录是其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体现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歌,这些诗歌除了七首是游仙题材外,其余十五首几乎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和动乱中的军旅征战生活。
文学的生命源于真实,真实的文学,它的生命才更长久。
曹操充满写实性的诗歌创作成就了建安文学的一代辉煌,难怪后代诗评家如钟惺、沈德潜等人称曹诗有“汉末实录”,起了一代“诗史”的作用。
论曹操诗歌
论曹操诗歌作者:刘钊来源:《大观》2017年第06期摘要:作为汉末杰出的文学家与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操用自己开创性的作品创造了文学上的新风气,其诗歌创作在内容和艺术上都特色鲜明,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诗歌风格独树一帜,气韵雄浑、慷慨悲凉构成了曹诗的整体风格。
从曹诗来看,霸气、雄气、豪侠慷慨、乐观进取应是其主流个性,加之善思多谋、杀伐果绝、迟暮之感及悲凉之气,基本构成了曹操性格的全貌。
关键词:曹操诗歌;个性特征;风格一、时代背景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
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的诗作现存仅有20余首,然而这仅存的20余首诗歌,且全部是乐府诗体,却也能从管窥解曹操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
慷慨悲凉,在他的诗中,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曹操的诗歌在当世的建安诗坛上成就是无人能及的。
当我们审读曹操的诗歌时,除了称赞其缘事而发,推陈出新,雅俗兼顾,沉毅雄迈,峻奇披阖,意境开阔,堪称双绝的特色外,透过金戈铁马的戎马生涯和权倾朝野的霸气,慷慨悲凉的字里行间却浮现了枭雄的另一面:孤独与无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重权的一代枭雄也有忧愁,而且这份忧愁无人分担。
二、曹操鲜明的个性特征曹操是中国历史人物中性格最丰富的“性格之王”。
曹操的诗歌人生心得体
曹操的诗歌人生心得体作为社会动荡变革的见证者,曹操与其他魏晋文人一样,有着浓郁的悲情文艺心理,其诗歌也展现着浓厚的“悲凉”意蕴。
曹操诗歌现存二十余首且皆为乐府诗。
曹操的这些诗歌普遍继承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新精神,其诗歌无论反映民生还是抒发自己的理想,都充满了浓厚的悲戚之感。
曹操诗歌悲凉意蕴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确实使曹操产生了无尽悲情,二是因为汉末普遍流行“以悲为美”,文艺审美倾向于悲凄美、悲凉美和悲壮美。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围绕曹操诗歌作品,探寻其创作中的“悲凉”意蕴所在,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解读曹操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思想特征,以期对曹操的创作悲情和当时以悲为美的创作审美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
一、悯时伤乱之悲凉曹操身处的汉末时期,是一个黑暗动荡、豺狼当道、民不聊生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期中的百姓除了要面对冷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还会受到战乱的侵扰。
此时的文人志士也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形势,其建功立业的理想往往难以实现,甚至身家性命也难以保障。
在此状态下,当时的文人普遍关注社会现实,并在其创作中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对百姓民生的强烈关怀。
曹操同样如此,汉末的四处战乱、满目疮痍让曹操“断人肠”,让其“心多叹怨”。
从曹操的诗歌中可以发现,他对百姓流离失所、天下大乱的现实的悲叹。
曹操是一个有着宽阔胸襟、希望社会太平的人,比如《对酒》一诗中,曹操描绘了他理想中的太平社会。
然而,社会现实却与其理想截然相反,皇室衰败、帝业崩溃,奸贼作乱、民生艰辛,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曹操难以释怀,预算不可避免地为其诗歌创作带去了浓厚的悲叹之情。
例如在《蒿里行》一诗中,曹操看到的是“白骨露于野”,看到的是“生民百遗一”,这种恶劣社会现状使其满腔忧愁,心情沉闷,让其诗歌充斥着浓浓的悲凉色彩。
曹操在《薤露行》一诗的前两句中,就将当时的社会现象描述了出来,悲凉气息于开头便涌现了出来。
然后曹操将社会动荡的原因简明扼要地说了出来,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试论述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地位影响。
试论述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地位影响。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诗人,被誉为“世间豪杰”,被后人尊称为“曹文经”。
作为当时的文学巨擘之一,曹操的诗歌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试图通过分析曹操的诗歌艺术风格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来探究曹操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影响。
一、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1.充满历史感和现实感曹操的诗歌充满了浓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汇集了他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人民领袖等多重身份的体现,这些身份的交织相互融合在他的诗歌作品之中,反映出晋朝初年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人民的多姿生活。
2.峭拔雄浑,诗情画意曹操的诗歌格调峭拔雄浑,充满了雄奇的豪情和壮举的气势,他的诗歌饱含着大量的史实和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诗情画意,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峭壁之间云雾缭绕、怀古垂泪的意境。
3.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曹操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他的民族情怀和文化认同通过他的诗歌得到了传承和表达,彰显了曹操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代表而不仅仅是一名文学家的身份。
二、曹操对后世文化的影响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曹操被誉为“曹文经”,他的文学造诣和诗歌艺术风格深深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和研究,特别是影响了唐宋以来的文学。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受到曹操的诗词启发,他们在吸收曹操的诗歌写作技巧的同时,也在文学上吸纳了曹操的思想精髓,形成了深厚的文学脉络和人文情感。
2.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影响曹操在政治上表现出了非凡的领袖才能和政策思考,该思想对于我国政治历史和文化传承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曹操的诗歌传承了他作为政治家和文化领袖的思想精髓,其中包含了人民利益至上、勤政为民的精神,这些思想深入人心,在我国政治文化中深深嵌入。
3.对后世民族认同的影响曹操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领袖和文化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和政治行为表达了对于中华民族的深厚热爱和文化认同。
他的民族情怀和文化认同对后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加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精神的理解800字 [曹操的人文精神与生命超越]
人文精神的理解800字[曹操的人文精神与生命超越]摘要:曹操的悲剧人生观和既出世又出世的独特生命观念对建安时代以及整个六朝的文人人格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后代王羲之的生命观有相像之处,我们今日应当着重传承曹操的精神遗产,重新体认曹操关于生命价值的领悟和主动开拓进取的生命精神。
关键词:曹操人文精神随着河南安阳曹操墓的争议,引发了关于曹操作为历史人物相关人文价值的商量与关注。
这说明,历史人物身上蕴藏的人文价值是生生不息的,是可以与现代性相互激活的。
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就把曹操作为这样的悲剧英雄来感慨,从古人对祖先的凭吊咏叹中,可以看出他们最重视带着剧烈的个人情感,来还原和秉承祖先的人格特色与生命精神。
今日,我们与其费尽心机地去“确认〞与“开发〞,不如怀着对亡灵的敬重,查找其中的生命蕴涵。
曹操的人生总是尽力用奋发来抹去哀痛,但来自诗人人格特质的敏感是难以消除的。
曹操面对死亡这个人生永久悲剧的看法,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
东汉中期开始,对于人生的悲观心情覆盖整个社会,如何度过如此短暂的生命来面对生死,《兰亭集序》中所说“死生亦大矣〞的问题盘桓在每个人心中。
曹操对生命之旅的哀痛,主要表达在他实现自我目标之远大与生命之短暂的剧烈矛盾中,这是永久无法调和的悲剧。
曹操清晰地认识到“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告诫自己“存之有命,虑之为蚩〞,但曹操诗中的自然,往往壮阔无垠,表现出无比强大与狂暴的力量。
在沈德潜评为“吞吐宇宙气象〞的《步出夏门行》中,大海壮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个人处在茫茫宇宙之中,显得如此渺小和卑弱,曹操面对大海,也不禁“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
曹操选择了悲壮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坦然地接受死亡。
在这壮烈的抗争中,曹操不是没有过畏难心情和退缩,原先表示“痛哉世人,见欺神仙〞的曹操到晚年却写了不少游仙诗,但曹操用理性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一再告诫自己:“欢乐意所之。
戚戚何所念!欢乐意所之。
曹操诗歌情感特色评析
曹操诗歌情感特色评析建安风骨,亦即建安文学之风格。
“建安风骨”的形成,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觉的产物。
从此意义上说,“建安风骨”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曹操的《观沧海》。
曹操的这首诗,情景交融,气势雄壮,是他豪情壮志的体现。
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堪称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理想、进取之情,爱才、惜才之情,英雄、奸雄之情,惜花怜花之情……本文将就这些方面对曹操的诗歌加以分析与评价,在认识其人其诗的同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建安时代那种开阔博大的精神世界。
一、开阔博大的精神世界寄情山水之情,统一天下之志,得失之情,赏贤识才之心,忧患之情,孤独之情,报国之志,以及对命运的抗争,都贯穿于曹操的诗歌创作之中。
因此,在诗歌题材选择上,曹操多选择慷慨激昂的诗篇,例如《观沧海》、《龟虽寿》等;在表现手法上,曹操常用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强烈的反衬手法等,使诗歌显得瑰丽神奇,气势恢弘。
而这种写作手法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手法。
二、慷慨悲凉的诗歌情调而论诗之时代特色,既然文章已明确指出了建安风骨的时代特色,那么我们就来探讨建安风骨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
这一原因很复杂,但可归纳为:第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的“仁爱”、“济世”等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建安文人的人生追求。
第二,汉末社会动荡。
由于连年混战,朝政腐败,人民颠沛流离,统治者却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于是,无力回天的知识分子借助于诗歌抒发内心的情怀。
第三,汉末士人出仕,游历名山大川,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心,也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豪放的情调。
第四,建安时期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客观上也促进了这种诗歌风格的形成。
悲伤、抑郁之情,既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激越,又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的哀伤,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胸怀,又有“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的无奈……这些情感是曹操文学创作的源泉。
三、永恒的忧患意识纵观魏晋南北朝,儒释道三教合一,主导思想不再是儒家,它们的思想逐渐被民族大融合的潮流冲淡,最终融入到整个封建文化的体系中。
论述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地位影响
论述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地位影响曹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戏剧家。
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化遗产一直受到历史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极大关注。
曹操的诗歌产生于三国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本文将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地位影响谈起,以展开对曹操诗歌的论述。
一、艺术风格曹操的诗歌饱含哲理,深刻揭示了私利权力带来的祸害,反映出他对国家兴旺的忧虑和对人民福祉的关切。
在表现手法上,曹操既有才情激昂的豪情壮志,亦可写出落花流水般的细腻感伤。
1、豪情壮志曹操在豪情壮志上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惊世骇俗,英勇无畏的精神,促使他涌现出了众多强劲激昂的诗篇。
曹操被誉为“威名远扬品自高,论交自比太史曹”。
这是因为他的诗歌充满了威严,其汹涌澎湃的气势自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王者风范。
例如,《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这句诗便是曹操体现豪迈气势的佳作。
他自比李白、杜甫等大家,但用词又自有独特,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名言,展现己方的智者底蕴和睿智见识,可谓将古今的相通点一以贯之地呈现。
2、细腻感伤曹操的诗歌《短歌行》的细腻感伤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无限怅惋。
他描述了青春懊悔、桃李不言、早逝的朋友。
此篇诗歌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百科全书”,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抒情诗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地位影响曹操的诗歌历史地位极高。
他的诗歌以自由和开放的思想风格和深刻的意志力,引领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变革和创新,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础。
由于对文学教育的积极推广,曹操被认为是一个在诗歌发展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人物,为中国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诗歌创新曹操的诗歌表现出了很高的创新能力。
他用韵气生旺的语言,将经典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杰出地展示在诗歌形式中。
他将个人情感和政治事务融合在一起,反映出中国古代贵族政治和文学的紧密关系,对古典文化的整合和创新可以说对后代影响巨大。
2、文学影响曹操极高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力,可以从他的四会诗会中看出。
论曹操诗文广博厚重的人文情怀
背 转 曹操 对 普 十 分 感 性 的 人 .他 的 卑 微 的 出 身 与他 早 年 游 侠 的经 历 也 使 他 普通 士 卒 一 样 , 井 离 乡 , 战南 北 。正 是 同 病相 怜 , 将 这 种 感 情深 契于 性 灵 之 中 。故 此 , 的诗 文 多 能 让 人 体 会 到 通征 夫 的情 愁 就 多 了一 份 体察 . 多 了一 份 同情 。但 他认 定 自 他 也
作 品 “ 含 着 一 种 伦 理 性 的 关 怀 , 至 这 种 关 怀 成 为 作 品 的主 以寿 终 ” 蕴 甚 。
题 ” , 较 典 型 的 有《 露 行 》 《 里 行 》 。 “ 越 西 迁 移 , 【 比 薤 、蒿 等 播
曹 操 在 青 年 时 期 就 表 示 :欲 济 天 下 , “ 为百 姓 请 命 。 ” 茂 凉
曹 操 是 汉 魏 之 际 一 个 诗 格 与人 格 都卓 绝 群 伦 的 诗 人 。他 甚 忧 之 , 令 吏 民男 女 : 年 七 十 以 上无 夫 子 , 年 十二 以 下 其 女 若 以 “ 王 之 尊 , 爱 诗 章 ” 刘勰《 相 雅 ( 文心雕龙・ 时序) , ) 于鞍 问 马上 横 无 父 母 兄 弟 , 目之 所 见 , 不 能 作 , 不 能 行 , 无 妻 子 父 兄 及 手 足 而 槊 赋 诗 , 而 成 就 了一 批 富 有 独 特 生 命 精 神 的诗 文 , 诗 文 中 产 业 者 , 食 终 身 。 幼 者 至 十 二 止 。贫 穷 不 能 自赡 者 , 口给 从 其 廪 随
号 泣 而 且 行 ” 的惨 状 ,激发 起 诗 人 微 子 式 的哀 伤 ; 白骨 露 于 也 称 赞 他 “ 国家 之 危 败 。 “ 忧 愍百 姓 之 苦 毒 ” 。应 该 说 正是 曹 操 的 野 . 里无鸡 鸣” 千 的荒 凉 则 不 免 使 他 肝 肠 寸 断 , 史 的 灾 难 在 恻 隐之 心 和在 政 治 上 的远 见 卓 识 使 他 咏 出 了这 样 的 诗 句 : 嗟 历 “ 作 家 心灵 上 激 起 深 切 的哀 痛 。建 安 七 年 所 下 的 《 谯 令 》 作 哉 后 世 , 军 可 改制 易 律 。 民为 君 , 赋其 力 。 漆 食 器 , 者 十 国 , 劳 役 舜 畔
论曹操诗文广博厚重的人文情怀
论曹操诗文广博厚重的人文情怀张宪华【摘要】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一生戎马倥偬之余不废诗文,有很多名篇佳作流传后世,可谓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之风的杰出代表.更为可贵的是曹操虽为一代枭雄,但在其诗文中仍然有一种对于百姓生态的悲悯,对征夫情愁的体恤和在乱世之中对贤士的赏识和重用,充满了一种广博厚重的人文情怀.【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0)005【总页数】2页(P78-79)【关键词】曹操;广博厚重;人文情怀【作者】张宪华【作者单位】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曹操是汉魏之际一个诗格与人格都卓绝群伦的诗人。
他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于鞍间马上横槊赋诗,从而成就了一批富有独特生命精神的诗文,其诗文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于人类生命的爱护,人格的尊重和人生权利的观照,对众生生存的态势予以了广泛的关注,体现出一种广博厚重的人文情怀。
首先,曹操诗文中充满了一种对于百姓生态的悲悯。
这类作品“蕴含着一种伦理性的关怀,甚至这种关怀成为作品的主题”[1](P72),比较典型的有《薤露行》、《蒿里行》等。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的惨状,激发起诗人微子式的哀伤;“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则不免使他肝肠寸断,历史的灾难在作家心灵上激起深切的哀痛。
建安七年所下的《军谯令》可作为注脚参读:“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
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内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惨伤怀。
”谭元春评“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二句云:“一味惨毒人,不能道此;声响中亦有热肠,吟者察之”(《古诗归》卷七)。
其中“亦有热肠”之语诚可玩味,但也当得曹操半个知己了。
政治之外的曹操,其实是一个十分感性的人,他的卑微的出身与他早年游侠的经历也使他将这种感情深契于性灵之中。
故此,他的诗文多能让人体会到一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朴素的情感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军(河西学院文学院甘肃张掖734000)摘要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对人的尊重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曹操以广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生活经历,创作了大量的雄浑激越、慷慨悲凉的乐府诗歌。
在他的大量诗歌中都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
本文就从曹操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哀民、忧国的思想和塑造一个对肯定自我的英雄形象三个方面来阐述这种人文关怀的思想。
关键词曹操;诗歌;人文关怀The Discussion on the Humanistic Concern Spirit of Caoca o’s PoetryLi Jun(Chinese department of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Gansu 734000)Abstract:Humanistic concern is the concern for people’s living state, the respect to man. And the affirmation for the living condition that accords with nature of human, the human liberation and the pursuit for freedom, it is the concern for people’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symbol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the reaction of people’s improved self-consciousness. With broad vision, keen insight and rich life experiences, Caocao creates lots of rigorous generous and dismal gutful poetry. A large number of his poetry reflects a kind of humanistic thought. This paper elaborate the humanistic thought from three aspects of crying of people, concerning about country and creating a self-affirmed hero image embodied from the poetry of Caocao.Key words: Caocao; poetry; humanistic concern李军(河西学院文学院甘肃张掖734000)一、乱世中人文关怀的觉醒者曹操是汉末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正如当时许劭对他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卷一注引《世语》)。
他以余力从事诗歌的创作,其现存的诗歌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
曹操深深地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时时刻刻关注大众苍生疾苦,其诗歌充满了一种对于百姓生态的悲悯。
曹操诗歌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如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真也”(钟惺《古诗归》卷七)的乐府诗《薤露行》、《蒿里行》,以挽歌写时事,反映了汉末社会动乱、连年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薤露行》属《相和歌•相和曲》,原是送葬时唱的挽歌,《薤露》古辞说人的生命短促,像薤叶上的露水容易消失,曹操则以此来写东汉末年的时事。
曹操于196年(建安元年)到经历兵变而残破的洛阳,大约就在这时,他伤今怀古,以夹叙夹议的手法记叙了这件事的经过,写了《薤露行》一诗: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诗人开篇就直露地表达自己对时政的看法,指斥汉灵帝刘宏用人不当,导致国家动乱不堪。
那么这些制造祸乱的“不良”之人是谁呢?诗人蓄势待发,在后面的叙述中一一铺开,抨击了灵帝时在朝大臣何进等人,说他们是“沐猴而冠”、“知小谋强”,还意欲革改朝政,不但是无果,反而丢了性命。
接着痛斥了董卓对洛都的破坏和对人民的掳掠等行为,以悲愤的心情表明自己的见解,以犀利的笔调痛斥了这些视人命如草芥的行为,抒发了无限的沉痛和对战乱制造者的强烈谴责。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诗人看着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的洛阳城,感受到了当年微子一样的感伤。
然而,如果说微子的感伤是前朝遗民无可奈何的哀叹的话,那么诗人在此却是另有深意,结合前面诗人对何进、董卓的批判,以及诗人的生平抱负,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其实是有感于世道的混乱,希望当今之世能出现个有胆有识、雄才大略的英雄出来解民于水火之中。
在《蒿里行》中:“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
”董卓大乱以后关东诸豪强起初兴兵讨董,可不久又各怀异心、争权夺利、互相残杀,从此展开了军阀长期混战的局面,诗人如实地对袁绍等人的这种由聚而散、由合而争的丑行进行了揭露和批评。
接着诗末“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表现了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也体现了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欲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胸怀和抱负。
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动荡复杂的年代必伴随着战争,曹操的诗歌有些真实地表现了行军途中将士的苦难和战争中将士们的苦难以及思乡之情,体现了对兵士及普通民众的关怀意识。
如《苦寒行》一诗: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益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麋。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这首诗写他率兵北征高干的行军途中,描述太行山险峻、荒寂、寒冷的景象,直抒了将士对军旅生涯的厌倦与思乡之情,也从士卒征戍生活的侧面,反映了汉末战乱带给人民的痛苦。
曹操亲身经历了和士卒同甘共苦的军旅生活,故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对于士卒的深切悯伤之情。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诗人为了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安定,与战士们“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末尾写到“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诗人在结句中忽生思古之幽情,隐隐以周公自命,从而将诗中表现的怀归、伤悯之情,一下升华为安定天下的悠悠壮思,安定天下才能使将士乐返故园,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像这类诗,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当时所有从征战士们渴望和平、早日归家的迫切愿望,也是诗人一种人文关怀的情感透露。
曹操以领导者的姿态站在历史的前沿,他置身于被社会、国家、战乱所纠缠的现实生活中,他是思考着现实的人,是觉醒者,也是对众生疾苦的同情者。
二、关怀天下、心系国家的崇高理想。
曹操亲身感受到东汉末年的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所以他始终坚持平定天下、改造社会秩序、开创太平世界这一目标。
虽然曹操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的愿望不会实现了,尤其在往后的时间里,自己的年岁越来越大,事业的道路也越来越难走,但他没有放弃,为关怀天下、心系国家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地奋斗。
这种理想在其诗歌里面有所反映,其中表现关怀天下的诗,如《度关山》: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在这首诗里,曹操提出“立君牧民,为之轨则”的主张,要求要以法治国,并提倡要省刑薄赋、崇尚节俭。
他憧憬着国家统一、君主贤明、法治完善,道路上车马往来,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并且从帝王、官吏到贤德之人,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模范,以保证民风朴素、奢侈不作的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如皋陶、唐尧、伯夷、许由等,都是世人完善自己的表率。
曹操这种主张在其《对酒》一诗中体现了出来: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这首诗通过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太平盛世景象——君贤臣良,吏治有方,百姓富足,民风淳朴。
作为诗人的曹操,战争就是他的诗歌。
如果说战争是一首壮丽的诗,那么,诗歌就是他给战争谱写的进行曲,而诗人的琴是他理想中的统一的国家,那跳动的音符就是生活在死亡线上的人民。
读曹操的诗歌,可以说有一种经历时代风云的独特体验。
曹操在二十几岁便从政,并且屡屡与豪强权贵做斗争,这种个性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的极端腐败、广大人民的不幸遭遇有一定的关系,也与他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曹操心系国家安危、关怀天下,始终怀一颗赤诚之心为祖国的统一坚持不懈地努力。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赤壁失利,使他一举平定天下的希望成为了泡影,随后是三国鼎立。
之后曹操多次对吴蜀用兵都没能成功。
时光飞逝,他也产生暮年将至、壮志难酬的苦闷,但志在千里的曹操并没有放弃统一四海的政治抱负。
当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政权逐渐巩固之时,他的内外政敌几乎一致地攻击他准备废汉自立,以动摇他的政治基础。
但他并没有被其所惧,而是申明自己忠于汉室,并无不逊之志。
这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曹操个人的主观愿望并不想称帝,群臣劝他做皇帝,曹操回答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意思是说即使做皇帝的时机成熟,自己也不去做,让自己的后辈去做,或许他明白称帝的后果可能会导致国家的分裂。
在国家大局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中,曹操想到的是前者,他以天下为己任、以国家大局为重。
曹操早期对汉室抱有幻想,在步入中年以前,他基本上是以清流士子为榜样,自我激励并致力于匡扶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