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社会分层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政治上的支配是指阶级权力与国家政权联 结在一起, 统治阶级的利益借此得到保护。思想 支配是指统治阶级借助一系列思想使其统治合法 化。 有的学者曾经把种姓归结为上层建筑, 而把 农村阶级关系归结为与控制主要生产资料有关的 基础结构。查克拉瓦尔蒂 ( A. Chakravart i) 反对这 种两分观点。他认可戈德莱尔 ( M aurice God lie r) 的观点 , 认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所有社会都 存在 的功能 性领 域, 即 所有社 会都 存在基 础结 构 ! ! ! 利用各种形式的生产工具开发物质环境以 及决定是否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生产关系; 所有 社会也都有上层建筑 ! ! ! 由亲缘关系、 宗教思想 和政治构成。戈德莱尔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 特 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才发生了功能上的分离, 如经 济、 政治、 宗教、 亲缘关系和艺术等分离成许多不 同的机构。在分化程度不高的社会中 , 种姓既发 挥上层建筑的功能, 也发挥经济基础的功能。这 样一来 , 种姓的功能不限于宗教意义上纯净者和 污秽者之间的结构关系, 还发挥某些至关重要的 经济功能, 如决定土地的占有权、 劳动过程的控制 权和剥削的形式等。
收稿日期 : 2008- 03- 07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青年项目 印 度现代化进程中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研究 ( 04CSS002) 作者简介 : 金永丽 ( 1970! ), 山东荣成人 , 历史学博士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 系讲师 ; 张淑兰 ( 1968! ), 山东威海 人 , 山 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 管理学院副教授 ; 赵逢丽 ( 1984! ), 四川成都人 , 中国人 民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
即某一种姓世代为一些特定种姓服务 , 并接受固 定的实物报酬 实现的。因此种姓制度这一等 级制度中既包含阶级关系 , 也包含委托关系。所 以充分理解印度的阶级关系需要综合种姓和阶级 关系的某些基本因素。物质因素 , 特别是社会生 产关系并不置于种姓之外。同时种姓也发挥某些 关键的上层建筑功能, 这是通过政治权力和意识 形态强化生产关系发生作用的。 印度学者阿南德 ∀ 查克拉瓦蒂提醒我们在分 析种姓与阶级关系时应该注意两点: 第一 , 主导种 姓在控制土地方面不整齐划一并不削弱他们 ( 整 体 ) 拥有的较高 的经济、 政治和意识形态 上的地 位 ; 第二, 他们在特定社区内的优越地位并不受如 下事实的影响, 即他们可能不是唯一的大土地所 有者。其他种姓的一些成 员可能也持有 不少土 地。有些人拥有的土地甚至超过主导种姓拥有的 土地。正如对印度不同地区的研究显示的那样, 殖民时期以来, 土地市场上土地持有者的社会面 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主导种姓仍然集 中了经济、 政治和意识形态权力 , 而其他拥有土地 的种姓享有的权力只靠土地所有权维系。 我国学者在印度种姓制度的阶级本质问题上 存在共识。尚会鹏先生既认为种姓制度是一种等 级制度 , 又指出它是印度特殊的阶级结构。他认 为 从理论上说, 种姓是一种礼仪地位 , 它说明的 是各集团在通往 &解脱 ∋ 的道路上存在的差距, 与 经济财富和权 力无关。 ##不 过, 在 现实中 , 种 姓、 阶级和权力三者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在传 统的印度教社会里, 社会地位、 财富和权力基本上 是按种姓分配的。也就是说, 种姓的划分与阶级 划分大体一致 。 陈佛松先生曾对种姓制度的 起源进行了分析 , 认为是异族奴役和雅利安人社 会内部阶级分化的结果。指出婆罗门和刹帝利占 有大量生产资料 , 靠剥削为生, 构成统治阶级。吠 舍是小生产者, 是中下层自由民 # #首陀罗是被 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和失去土地的自由民, 实际上 处于奴隶地位。他认为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种 阶级制度, 它随着阶级的对立而产生 , 也必将随着 阶级的消灭而消灭 。陈佛松先生援引列宁的观 点 , 认为 等级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 。
[ 7 ] 68 [ 6 ] 139 [ 5] 179
因为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深入 影响而否认印度存在阶级阶层, 也不能为了分析 印度的社会分层 , 只看到阶级阶层而完全抛开种 姓。印度近代以来的发展道路是渐进性而非激进 性的, 是改良性的而非革命性的。传统社会的诸 多要素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下来了。种姓制度也以 某种变化了的形式对印度社会乃至政治经济发展 继续发挥着重要影响。所以厘清种姓与阶级之间 的联系与区别是非常必要的, 它可以使我们分析 印度社会分层及其演变情况时不至于偏离印度独 特的国情。
[ 3] 47
从这个观点出发, 主导种
姓作为主要拥有土地的群体, 占据了关键的社会 地位。它对生产资料的控制使其有能力剥削劳动 阶级, 后者主要来自于低等种姓 , 通常是达利特 ( Dalit) ( 意指 受压迫的 , 多数情况下是指哈里 真或不可接触者 , 有时也会指 部族 及贫困的穆 斯林 ) 。种姓的意识形态为剥削框架提供了合理 性。种姓观念使现存社会秩序合理化 , 主导和阶 级压迫关系蕴含其中。 梅拉索克思 ( C laude M e illassoux) 认为种姓的 意识形态赋予种姓制度下的剥削结构以合理性: 种姓制度的压迫结果与相关的思想和宗教信条 密切相关 # #纯洁观念强化了业已存在的从属关 系和相异性 , 因为如果想排斥某个人 , 就需要使其 接受不纯洁的观念。 贝特利也曾注意到 种姓与 阶级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印 度农村, 种 姓和阶 级分享某些重要的财产 # #可以在同一个框架内 [ 3] 47 进行研究。 梅拉索克思认为在这种等级安排下, 把污秽 赋予最低级的劳动种姓是 那些控制这项制度的 [ 4] 106 人 用于 歧视、 压迫和剥削 的工具。 这种隐 形的阶级关系是通过主导种姓维系贾吉曼尼制度 ( ja j m an i system, 一种以种姓依附为特点的制度 ),
2009 年 3 月 第 26 卷第 2 期
鲁东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Ludong U n iversity Journa l( Philosophy and soc ial Sciences Ed ition)
M ar . , 2009 V o.l 26 N o . 2
印度社会分层研究综述
金永丽 , 张淑兰 , 赵逢丽
1 2 1
( 1.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系 , 北京 100081; 2. 山东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学院 , 济南 250001) 摘 要 : 现代化进程导致印度社会诸方面发生巨大 变化 , 社会分层演 变是其中 一个重要方 面 。 国内外学
者的研究表明 : 鉴于印度独特的国情 , 仅从种姓或阶级角度都 不足以厘清 印度社会 分化状况 。 各国 学者在对 印度社会阶层的具体划 分以及关于中等阶级的历史作用 、 规模等问题上既有 共识也有不少分歧 。 越来越多的 学者认识到 , 运用外来理论分析印度社会需要极其慎重 , 切实把握印度社会的实际情况才是最重要的 。 关键词 : 印度 ; 社会分层 ; 种姓 ; 阶级 ; 中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 : K 35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673- 8039( 2009) 02- 0045- 07
印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 考察印度社会分层 是研究印度现代化进程, 深入了解印度社会必须 要做的事情。本文将试图通过对与印度社会分层 有关问题的解答 , 分析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印度 社会分层的研究状况。
vas) 等。等级是种姓研究的主题。而划分纯洁与 污秽准则的宗教观念是分隔不同种姓以及确定其 地位高低的主要标准。 不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拓展, 阶级阶层 的影 响逐 渐显 现出 来。 贝特 利指 出: 一些人过于关注种姓制度 # #我不是说种姓作 为一种社会制度在印度不再重要 , 而是印度社会 学家的种姓研究已经变得有点陈旧。 贝特利 认为对印度社会变化的研究与实际的社会变化相 比存在滞后的现象。 社会阶级意味着由 于不平等引起的 社会分 化。这些不平等有的是天生的 , 有的是经济上的, 主要还是后者, 后者决定了社会分化 , 它主要是由 对财产或生产资料的分配不平衡引起的。对财产 拥有的数量不同, 决定了社会地位的差异。这是 适应所有经济领域的普遍规律。收入构成全部经 济因素中的一部分。但从本质上说它只是数量上 的 , 而不是本质上的。收入多少决定社会地位高 低的不同。收入实际是创造财富的手段。如果将 收入投资于土地或工业, 收入就由量变实现了质 变。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 在印 度主要是马克思 主义政治活动家使用阶级理论研究印度社会和理 解印度革命问题。不过这一时期印度马克思主义 者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过于机械 , 不能够反映印
[ 1] 3
一、 种姓还是阶级
伊拉瓦蒂 ∀ 卡夫在 1965 年说过, 要理解印度 任何的文化现象必须具备 对印度三种事 物的认 识 : 语言区的分布、 家庭组织、 种姓制度或社会等 级。他认为 这些因素中的每一个都与另外两个 因素紧密相关, 它们三者共同构成了印度文化所 [ 1] 3 有其它方面的基础 。 几乎所有的社会学家和 一些哲学家都赞同卡夫将种姓或社会等级列为关 注中心的观点。不过与多数社会学家的兴趣点和 研究放在贾提、 种姓和瓦尔纳不同的是, 自 20 世 纪 70 年代以后, 部分社会学家, 特别是当时年轻 一代的社会学家认为, 是充分研究其他社会等级 形式 (如阶级和权力 ) 的时候了。 种姓制度迄今依然对印度社会、 经济、 政治以 及现代化进程产生着重要影响 , 所以印度学者对 其予以特别多的关注亦在情理之中。在 20 世纪 50 ! 60 年代 , 印度村社研究的重点是种姓。研究 印度种姓制度代表性的学者有 : 法国学者杜蒙特 ( L. Du m ont)、 印 度学者斯里尼 瓦斯 ( M. N. Srini
∀ 45∀
度独特的社会、 经济和政治的变迁。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 : 将社会阶级截然两分, 并强调两极分 化的不可避免性 , 无视印度社会分层演化的复杂 性。上述现象的存在使得阶级理论的反对者对于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印度社会的适用性提出了 全面质疑。在这一背景下, 对印度社会政治现象 做无阶级的解释和分析变 得很普遍。 80 年代以 后 , 印度专业的社会学家才开始把阶级理论作为 宏观社会和政治经济分析的工具 , 并将其与印度 独特的社会等级制度联系起来分析 , 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 印度社会以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著称, 传统因 素与现代因素并行不悖是其表现之一 , 印度社会 分层研究也应充分考虑上述特点 , 越来越多的学 者主张不能仅用种姓或阶级阶层理论分析印度社 会分层 , 仅持一端不能充分反映印度复杂的社会 现实。根据印度学者赛尔冯姆 ( Solom on Se lvam ) 的研究, 阶级阶层和种姓对印度社会、 经济、 政治 诸方面的影响不相上下。仅就印度农村土地关系 而言, 有些学者就提出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种姓 之间的关系。如贝特利就曾批评用种姓分析印度 农村分层的做法 , 而主张采用以土地所有权为基 础的阶级分析框架分析印度村社。 夏马 ( K. L. Sharm a) 在 ∃印度的种姓与阶级 % 一文中提出由于种姓和阶级两个概念在印度社会 和文化历史中都缺乏根基 , 所 以仅仅采用 种姓 模式 或 阶级模式 都无法充分研究印度社会分 层。他认为印 度的社会构成涵 盖阶级、 民族、 权 力、 宗教和种姓等多个方面 , 这些方面相互纠缠在 一起, 不对这些方面做充分了解不足以深刻了解 印度社会构 成。他认为源 于西方的各种 研究方 法 , 如功能主义的、 辩证主义的、 心理学的和结构 主义的都不足以解释印度社会构成 , 需要结合结 构、 文化、 历史和辩证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才可能厘 [ 2] 29 清印度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 有些学者认为仅仅从对土地所有权和控制权 的角度分析印度农村社会分层也是不够的。即使 是对典型资本主义社会分层做解释与分析, 经济 因素自身也不构成整个剥削框架。维索洛夫斯基 ( W. W eso lo vsk i)指出 , 马克思意义上的阶级支配 包含三种相互联系的支配方式 , 即经济的、 政治的 和思想上的。其中最高层次的支配是经济支配, 包括对生产资料、 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 的控制。 政治和思想上的支配与经济支配构成一个有机的 ∀ 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