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诗词创作文/ 子夜潇湘
摘要:敝人自幼酷爱古诗词创作,是以常读《风》《骚》,而又恰于两年前有幸被科研学子云集、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的长江大学录取,投师屈门,浅尝楚骚。闲暇之余,偶然翻阅《词律》《钦定词谱》或有会意者,即略赋小令,年有余矣。近者视吾长江大学校刊《长大青年》与吾文学院院刊《楚才苑》多有诗词爱好者赐稿,欣慰之余,亦颇多感慨。是以于此烟花三月强执拙笔,轻薄为文,略陈管见,偏颇漏洞,恳请方家斧正。
关键词:诗词平仄韵律创作
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网络文学的繁荣使几乎每个人都成了诗人,不论个人空间,还是原创网站,抑或随笔日记到处都摇晃着诗歌的影子;但,斗胆问一句:什么是诗歌?结果被问者要么一片哑然,要么虽众说纷纭却莫衷一是。且看诗歌定义: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往往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方式来抒发思想感情。简言之,诗歌虽然是感情的喷发,却并非几个韵脚空洞无物的呻吟之作以及纯粹抒写个人心理的矫揉造作。
而作为诗余的宋词,即兴起于晚唐五代的“曲子词”,原本是依照歌曲的音律节拍写作(所谓“倚声填词”是也),配合器乐来歌唱的。因流传中歌曲的乐谱逐渐失传,而与音乐脱离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短句”是它,“诗余”亦是它。王力先生说:“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可见,诗和词本是同根同源的,只是各自的外形特点不同罢了。
定义至此,难免使一些平时喜好游吟或沉醉在个人的诗歌世界里的“诗人”,陷入了迷茫。诚然,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文学体裁,诗词是有着它自身特质的,且看敝论。
一、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为论述方便,敝论只就一般的看法,略谈汉魏六朝而重点论述唐宋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又称古诗,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显然,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但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无配乐,亦称乐府,又称歌行体。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新乐府运动,借旧体,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古体诗(注意:古体诗不是古诗)和
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又叫古风,是诗人依照古诗的作法创作的。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基本上不受格律的束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不仅有格律的限制,而且必须同时符合平仄、押韵、对仗三要素。
(一)平仄
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写道:“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可见,平仄知识是近体诗创作者必须了然于心的问题。
那么,平仄又是怎么回事呢?且看平仄概念:就古汉语而言,“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平”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平仄是汉语声调的两大类型。平是平直的意思,仄是窄促的意思;平声高阳、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恰当地安排平仄让不同的声调在相应的位置上交替出现,可使语言形成一种抑扬错综的声律美。
概括起来,我国近体律诗对平仄的要求,必须遵循以下几条总的原则:
(1)在一句之内,平仄以音步为单位交替相间,即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便是平平。最后一字若是韵脚必为平,非韵脚必为仄。
(2)在一联之内,上下两句的平仄以音步为单位双双对立,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3)在两联之间,相邻两句的双数字(即五律的第二、四两字或七律的第二、四、六三字)的平仄两两相粘(即一致),从而平粘平,仄粘仄。
以上三点,对于处在节奏点上的第二四六这三个字,要求是相当严格的,而对于第一三五这三个字却相对较宽松,往往可以通融。值得注意的是,当第六七两字的平仄已经相同时,第五字的平仄必须与它相对,比如当第六七两字为平平时,则第五字必为仄。显然,第五字的平仄灵活性是很有限的。
律诗的平仄起式,总的说来不外平起式(起句前两字为平平)和仄起式(起句前两字为仄仄)两种,相应地,下句首两字必为仄仄和平平,一联之内构成平起仄收式或仄起平收式。如: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上下句句首两字为平平对仄仄,是标准的平起仄收式;而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上下句首起两字为仄仄对平平,是典型的仄起平收式。
当然了,由于律诗的一三两字的平仄可以通融,所以,判断起式的关键还在于看上下句的第二歌字。
乐府,古风,民歌以及自由诗等,虽不似格律诗那样严格讲究平仄,但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情况下,有意地调配平仄,定能增加诗文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二)押韵
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的民歌、诗、词、曲无不押韵,因而诗歌又有韵文之称。押韵的方式,古体诗比较自由,可隔句押韵,亦可句句押韵;可平声押韵,亦可仄声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并且换韵形式多种多样。而近体诗即格律诗的押韵则有定规:必须按照《诗韵》押韵。《诗韵》又称平水韵,是唐宋以来形
成的专门为写格律诗而编写的一本官修韵书。该书明确规定了具体的韵脚,写格律诗时必须在同一平声韵中选用韵脚。细规如下:
(1)一律以平声押韵(因古体诗允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
(2)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排律(五排、七排)犹不例外;
(3)不论五言、七言都必须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但首句可以入韵,亦可以不入韵;
(4)押韵句的尾字是平声,与之对应,不押韵句的尾字必须是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尾字由于是仄声,不押韵句的尾字必须相应变动为平声,与五律、七律正格相对)。
由于首句可以入韵亦可以不入韵,因而首句押韵可借临韵。比如某绝句押“东”韵,则首句可以不押韵;若押韵,可押“东”本韵,亦可押临韵“冬”韵。从而一东与二冬通押(通韵),达到以“冬”衬“东”的目的(谓之“衬韵”或“借韵”)。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该诗首句入韵“峰”字属冬韵,而“同”和“中”属东韵,即是“以冬衬东”。王力说:“原来诗的首句可不入韵,其首句入韵是多余的。古人称五七律为四韵诗,排律有十韵二十韵等,即使首句入韵,也不把它算在韵数之内。”(王力《汉语诗律学》53)诗家从这多余的韵脚上,讨取自由,耍点小聪明,借用临韵也不算出格了。
此外,早在唐宋时代,就有“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衬韵”等等早就邻韵通押。
宋词中,韵域也相当宽,邻韵通押更自由。这为近体诗开辟了古为今用的道路。因而,近体诗在尚不能突破古四声平仄的樊篱的条件下,把押韵的宽限适当解放些,也是合理的;而且并没有背离仿古的原则。王力先生在1977年出版的《诗词格律》中说:“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诗韵。不断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可见,这位研究诗词曲格律的著名专家也是赞成合理解放诗韵的。
(三)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凉凉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那么,对偶又是什么呢?简言之,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如“天南地北”中“天南”与“地北”形成句中自对。对偶可以句中自对,亦可以两句相对,如“天南地北”与“天涯海角”和“水间沙上”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脚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而名词可以细分为若干内,只有同类名词相对才是工整的对偶,即“工对”。如“天南地北”与“水间沙上”算是工对。
律诗的对仗具有如下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3)文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
近体诗除了律诗的二三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外,律诗的一四联或绝句也可依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