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考点归纳
中考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知识点
![中考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49722b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8.png)
中考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知识点分析人物形象技巧1、抓住外貌描写,五官、体态、穿戴,揭示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记忆。
2、品味语言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情感、性格。
3、留意神态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灵轨迹。
4、紧扣动作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5、揣摩心理活动描写,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幻觉式(画面)“联想回顾”自言自语“紧迫、紧张时间”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常见题型】①标题的含义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②标题的作用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③标题的好处、妙处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⑤为啥以此为标题。
【答题思路】1.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普通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如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父亲的花儿降了”,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
标题假如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别是环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这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如此我们就能够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标题的作用。
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哪些,教材的几篇课文:《羚羊木雕》——贯通全文线索;《顶碗青年》——表明写作对象;《在埃及数骆驼》——关联要紧情节;《生命的舞蹈》——象征或比喻;《秋天的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归纳起来,作用有以下几类:(1)作为全文的线索;(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要紧情节;(6)一语双关。
3.分析标题的好处与妙处。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上面两种题型的综合式。
从两个方面答题:1、标题的含义;(普通答深层含义)2、标题的作用。
4.怎么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要给文章取一具合适的标题,别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1)用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作题目:《为人发服务》《走向日子》;(2)用能概括文章要紧内容的一具短语作题目:《草船借箭》《鲁滨漂流记》;(3)用贯通全文的线索作题目:《灯光》;(4)用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特定时刻、地方作题目:《在仙台》《景阳冈》;(5)用文章所写的要紧人物、情况、物品、地点的名字作题目:《詹天佑》《卖火柴的小少女》《桂林山水》;此外,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主要扣文本,要言简意赅。
记叙文中考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中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bc5da5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3.png)
记叙文中考知识点归纳记叙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它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表达情感为主要特点。
在中考中,记叙文的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记叙文的定义: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叙述事件、描写人物、表达情感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 记叙文的分类:记叙文可以分为叙事记叙文、描写记叙文和抒情记叙文。
叙事记叙文重在叙述事件的经过,描写记叙文重在描写人物或景物,抒情记叙文则重在表达作者的情感。
3. 记叙文的结构:一般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部分。
开头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发展部分要逐步展开情节,高潮部分要突出主题,结尾部分要总结全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叙述方式。
- 描写技巧: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情感表达: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5. 记叙文的写作要点:- 明确主题:文章要有一个清晰的中心思想,围绕主题展开叙述。
- 合理布局:文章的结构要合理,层次分明,使读者容易理解。
- 语言准确: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空泛、模糊的表达。
6. 记叙文的审题与立意:在写作前要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文章的立意,即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7. 记叙文的素材积累:平时要注意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包括人物、事件、情感等,这些都是写作记叙文的宝贵资源。
8. 记叙文的练习与修改:通过不断的练习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在练习中要注意文章的逻辑性、连贯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结束语:记叙文的写作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和思考的过程。
掌握好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能够在中考中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取得优异的成绩。
希望以上的知识点归纳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记叙文的写作。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格式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格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0ac695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7.png)
对比:它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 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运用对比,能把对 立揭示出来。 突出某方面的特点,深化主题,给人们以深刻 的印象和启示。
设置悬念的作用: 1.吸引读者注意与思考; 2.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3.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
例文分析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 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 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孔乙己》
【第一步】抓住描写
外貌描写
【第二步】寻找“特 ①青白脸色 ② 时 常 有 伤 痕 ③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点”(关键词句) ④ 穿 长 衫 ⑤又脏又破
记叙文阅读 知识点及答题格式
(1)标题的含义 浅层次+深层次 “浅层次”指的是文章与之相应的具体的 人、事、物(内容方面) “深层次”是指与文本相应的思想情感或 者象征意义(情感、主旨)
分析标题的含义的角度: 表层含义(文章内容)
+深层含义(思想情感、主题、人物形象) (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反面人物:好吃懒做、欺软怕硬、心胸狭窄、 冷漠自私、尖酸刻薄、目中无人、圆滑善变、 为官不仁、阴险狡诈、欺上媚下、嫌贫爱富、 趋炎附势等
质。
心理描写。 突出了他镇定果断、不怕牺牲的高贵品
动作描写。 突出老白父子俩相依为命,感情深厚, 为下文写老白牺牲自己为儿子争取手术机会作铺 垫。
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作用:传神地表现出老太太因担心遭黑 人打劫而产生的恐惧心理。
侧面描写: 1.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 2.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3.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考点归纳
![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考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75ff6e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ef.png)
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考点归纳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归纳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截了当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啥?"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觉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别意义的物品。
A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要紧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XXX线索:中心事件⑤时刻线索作用:是贯通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类型1]、直截了当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讲明、抒情、描写[类型 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讲明这些描写的作用?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别同的感受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截了当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办法(5)环境描写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记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事情。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进展。
③心理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身边(室内)的布局、陈设作用:自然环境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情况节的进展;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中考记叙文答题要点及套路必背
![中考记叙文答题要点及套路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702fe90d04a1b0717ed5ddb2.png)
中考记叙文答题要点及套路必背1.记叙文的论述次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考察要点:倒叙感化.插叙感化.答题技法:(1)倒叙——设置悬念,惹人入胜,吸引读者.(2)插叙——使文章情节更完全,对有关人物.情节或布景作填补交待.2.表达方法:记叙.描述.群情.抒情.解释记叙文是以记叙,描述为重要表达方法,别的还用到群情,解释和抒情.(1)记叙文中的描述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述,包含肖像描述.说话描述.动作描述.心理描述.神志描述.细节描述等,以此凸起人物的性情特点;一是情形描述,包含社会情形和天然情形的描述.描述有正面也有正面描述,描述有的联合各类修辞手段作活泼.形象的描述以凸起强调描述的对象,有的则是应用白描,使文字朴素.简洁.爽性.(2)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本上直接抒发本身对事物的思惟情绪.间接抒情包含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论述描述的字里行间天然渗入渗出作者的情绪.(3)记叙文中适当的穿插群情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感化,尤其是文章末尾的群情.有时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群情,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考点:记叙文中群情.抒情的感化?解题思绪:总结全文,激发读者思虑,点明人物或事宜的意义,凸起中间,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感化.3.归纳综合文章重要内容.(重要情节)答题技能:(1)标题扩大法.有的文章的标题高度归纳综合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大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重要内容.(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光.地点.人物和事宜(原由.经由.成果)六个要素.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重要内容.(3)段意归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重要内容.(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归纳综合了全文的大意.浏览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顿,即可抓住重要内容.(5)简洁归纳综合法. 人+事+成果(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成果怎么样)4.剖析人物思惟性情.答题技能:(1)抓住重要事宜,主人公做了哪些事,这些事宜表示主人公如何的思惟品德.(2)从原文中找出症结词语.5.剖析人物的手段及其感化:答题技法:(1)明白塑造人物手段:表示人物的角度..有:正面描述和正面描述;正面描述人物形象的办法..有:说话描述.动作描述.神志描述.肖像描述.心理描述.此外还有细节描述.正面描述的办法:...表如今采取比较.衬托等写作手段.(2)感化:采取……描述,塑造了……形象,表示了……性情,表现了……精力品德,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等.(3)塑造某一人物形象的感化:思绪:凸起主题,塑造……形象,表达(依靠)作者……的思惟情绪.(4)赏析人物描述的语句:思绪:肯定描述人物的办法,剖析活泼.传神或凸起表示人物性情特色.①肖像(表面)描述(包含神志描述)(描述人物容貌.衣着.神色.姿势等):交卸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况.……思惟性情等情形.②说话(对话)描述和行为(动作)描述:形象活泼地表示出人物的……心理(心境),并反应了人物的……性情特点或……精力品德.(有时还推进了情节的成长.)③心理描述:形象活泼地反应出人物的……思惟,揭示了人物的……性情或者……品德.6.考察对文中重点句子的懂得及其感化.文章重点句子一般指这么几种:①用做文章标题标句子②有深层寄义的句子(平日与中间有关)③应用了修辞办法的句子④过渡句⑤记叙文中的群情抒情句⑥景物描述句(见景物描述的感化)⑦人物描述句(见塑造人物的手段及感化)(1)懂得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层寄义.懂得句子寄义,由浅入深,由表层寄义到深层寄义.双关句讲解双关语义;比方句还原修辞本意;哲理句解析蕴含的哲理;深邃难明句抓症结词,联合高低文,化难为易.(2)剖析句(段)在文章中的感化.剖析句(段)感化,要从内容.构造两方面去斟酌.平日内容上感化:开首常奠基全文情绪基调.交待布景;结尾群情抒情句常画龙点睛,点明宗旨,深化中间(升华主题).或者:表示了作者……立场(不雅点), 抒发(强调)了作者……的思惟情绪.平日构造上的感化:开首常设悬念.总领下文(引出下文)…….开篇点题.为下文潜伏笔.为下文的……作铺垫;中央部分: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呼应开首(照顾前文……)使文章构造完全严谨;扣题;呼应标题.7.标题寄义及感化:解题思绪:标题标寄义:(1)标题经常具有比方.象征或双关.引申的意义,指出修辞(经常应用修辞:象征.双关,比方,拟人),抓住特点,解释感化.(2)接洽中间,须要联合文章的宗旨(内容.情绪.写作目标)来剖析.(3)文章原文可能会有解释.标题标感化平日有:(1)作者思惟情绪的触发点(《风筝》);(2)归纳综合文章重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3)充当文章线索(《背影》);(4)充当文眼(《爱莲说》);(5)揭示文章中间(凸起主题);(6)新鲜.设悬念.激发读者的留意和浏览兴致等.(《变色龙》)..8.赏析的角度①赏析词语对策:懂得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精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应用成语,为文章增色;控制答题技能:掌控词语的比方意.引伸意.双关义.套路:XX一词原指……,在这里指……,奇妙地应用了(比方/双关/象征)的手段,表示了……,抒发了作者……的情绪,具有(耐人寻味的/形象活泼/一语双关)的后果.②赏析句子对策:懂得说话美的几种情势及感化:A修辞之美:(见修辞)B句式之美:如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应用一组接洽关系词语的句子等等.(感化:句式不合,表达的后果就不合.疑问句造成悬念,感慨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惹人沉思;排比句叠句气概彭湃.层层深刻;对偶句铿锵凝练,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示力等方面去咀嚼其妙处.C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首结尾.(感化:可以给人以启发教导感化.)D内容之美:内容丰硕题材新鲜又与中间衔接慎密的句子.(感化:周全新鲜,能很好地为中间办事.)留意答题格局:我爱好 xx 句,因为它富有(修辞之美/句式之美/哲理之美).这句奇妙地应用……,活泼形象的描述了……,抒发了……的情绪,揭示了……的深刻内在修辞手段及感化:比方:把……比作……,形象活泼地表示了……(表示作者……的思惟情绪)拟人:付与……以人的情态(把……人格化了),含蓄表示作者……的思惟情绪,把……写活了.排比:使句式工整,节拍感强,加强说话气概,富有沾染力和表示力.反问:起警励感化,加强语气,发人深省.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留意与思虑,引起下文.引用:引用一些名人名句,重要为了凸起主题,增长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能展现作者的念书功底与经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反复:起强调感化.夸大:对事物的性质,特点等有意地夸大或缩小.衬托氛围,加强衬着力,引起联想后果.对偶:整洁均匀,节拍感强,高度归纳综合,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法加强表达后果.有的讥讽揭穿,有的暗示密切友爱的情绪.9.凋谢性试题考察读后感悟(浏览后的领会.体验.启发.看法)要留意不雅点精确.健康,留意言之有理,必定要用典范事例证实.即提出.剖析.解决问题.按总分总的次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惟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成.领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示作者情绪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答复.B.联合文中和生涯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解释,解释来由.C.所以我们应当如何.人物的性情特点是经由过程人物的说话.动作.心理.神志等展现出来的.我们在剖析人物性情特点的时刻,要紧扣这些描述,联合本身的生涯经历和浏览体验,去思虑作者经由过程小说表示了人物什么性情特点.暗示人物性情特点的词语往往是形容词或四字短语,可以从下列词语中选用:纯真活泼爽朗热忱俏皮迅速乐不雅油滑豪放爽性正派直率直率刚直爽朗率真真挚真挚至诚赤诚诚恳率直坦白笃实拳拳诚实规则正派正经忠诚敦朴温厚宽厚淳朴坚强倔强强硬强悍果断果断坚韧坚实狡猾滑头滑头伪善虚假苛刻尖刻龙精虎猛朝气勃勃滑稽滑稽妙趣横生趣话连珠无邪活泼无邪无邪愚蠢聪颖机灵灵活心灵手巧能说会道无忧五虑无拘无束爽朗大方滑稽滑稽憨直滑稽性情直率性情豪放直截了当合情合理平易近民直言不讳有口无心快嘴快舌心口如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说一不二肚量坦白真心假意襟怀胸襟坦荡开诚布公堂堂正正肝胆照人光亮磊落忠诚诚实息事宁人言而有信心肠仁慈扶弱济困自负自爱粗中有细色厉内荏惟利是图凶残残暴嘴尖皮厚无恶不作慷慨仗义六亲不认奸猾狡猾优柔寡断察言观色等等。
记叙文阅读八大考点及解题技巧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提分技巧
![记叙文阅读八大考点及解题技巧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提分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88f746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b.png)
答题格式
考点四 理解、赏析重点语句
1. 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①表层含义(句子本身的含义);②深层含义(联系文 章中心、思想感情等分析)。 2. 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根据语句特点可从句子本身或结构上的作用、 对文章故事情节或内容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3. 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①点明具体的角度(修辞方法、描写方法 、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②作用(注意结合语句或文段内容分析;切记作用既有句中使 用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本身带给句子的表达效果,还有句子对体现、表达文章中心或人 物感情的作用)。
常见题型
考点五 理解、赏析重点词语
1. 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抓住词语的特点,先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表层含 义),再联系词语所在句子分析词语的深层表达含义。
2. 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
(2)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全段)中的地位以及在照应、过渡、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性、恰当性,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性、严 密性。 (4)情感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喜欢、热爱、赞美或厌恶、贬损、批判等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方面的作用, 如程度深、鲜明、明确等。
、埋伏笔等。
答题格式
考点三 分析重点段落作用
知识清单11 记叙文(小说、散文)中考考点
![知识清单11 记叙文(小说、散文)中考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2a7b3a4afe04a1b171de38.png)
一、记叙文知识点1.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第二人称: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一般多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的交流。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采用综合表达的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主要方式是叙述,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通常起到点睛作用。
二、散文知识点1.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它同小说相比,同样写人记事,但人物不求典型,故事不必完整;它同戏剧相比,同样讲究语言的精练,但不受时空限制,而靠优美的语言取胜;它和诗歌相比,同样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不受节奏韵律的限制,不是诗,却有着诗一般的意境。
因此,散文是一种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的“美文”。
散文形散而神聚。
我们把散文的取材叫做“形”,把作者的感悟叫做“神”。
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
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散文的线索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
记叙文中考考点及答题格式大全
![记叙文中考考点及答题格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38635acec3a87c24028c4b0.png)
一、记叙文一、概念(一)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二)分类1.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2.小说(1)概念: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体裁。
(2)三要素①人物: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
②情节: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
③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记叙的线索(一)概念:指串起来事件发生及发展过程的事件或情感等。
记叙文的线索有明线或暗线,常用来做线索的有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
(二)时间: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例如:《最后一课》《老王》(三)人物: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是线索人物,全文以“我”的见闻感受来安排材料。
《背影》中的“背影”。
(四)事件: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以“我”“冒险——遇险——脱险”为线索。
《社戏》中“盼戏——看戏——怀念社戏”(五)情感: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例如:(六)某物:以物为线索串联事件内容。
例如:《皇帝的新装》《我的第一本书》《羚羊木雕》。
(七)地点行踪例如:《散步》三、概括内容(一)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1.何人在何时何地因何原因做了何事结果如何。
2.何人如何确立?——谁体现主旨,谁就是主人公。
也可以借由标题确定。
(二)问法:请简要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事?(人+事)(三)答法:()who +()情况下+ do + 结果(四)梳理请全文的情节及人物心理变化题。
1.故事情节变化:①要围绕主旨、体现主旨。
②必须确定好答题区间。
2.心理变化:①准确定位,寻找原因。
②如果找不到,依托句子进行概括。
四、记叙顺序(一)顺叙1.概念: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时间顺序、地点的转移、事情的内在逻辑顺序)2.作用(1)按时间、空间、事件发展展开叙述。
中考语文记叙文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记叙文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a05fce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4c.png)
中考语文记叙文归纳总结中考语文记叙文是中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记叙文是一种通过叙述事件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
下面将就中考语文记叙文的特点、写作技巧以及常见的题材进行归纳总结。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的特点1. 故事情节生动:中考记叙文通常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事件的经过,要求写作生动、立体、形象,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2. 语言简练:中考记叙文要求语言简练,篇幅适中,尽量避免冗长、啰嗦的描述,让文章紧凑有力。
3. 表达感情:中考记叙文要求写作时要表达作者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刻的心理描写来打动读者的心。
4. 结构严谨:中考记叙文要求有明确的开头、发展和结尾,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使读者能够一气呵成地读下去。
二、中考记叙文的写作技巧1. 选择题材:中考记叙文的题材比较丰富,可以是真实的经历、观察到的事物、书本中的描写或者虚构的情节等,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爱好或者书本中的素材进行选择。
2. 挑选重点:写作时要注意挑选事件中的重点,侧重描写事件的关键部分,突出主题,让文章更加有趣、生动。
3. 运用描写技巧:通过描写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动作等细节,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 注意叙述顺序:写作时要注意叙述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或者逻辑关系进行叙述,使读者能够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
5. 表达心情: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态度、情感等,表达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
三、中考记叙文常见题材1. 童年记忆: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让读者感受到童年时光的美好。
2. 心灵鸡汤:写自己或他人的经历,通过励志、感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
3. 亲情友情:讲述与家人、朋友之间的互动,展示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
4. 自然风光: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让读者领略大自然的魅力。
5. 社会现象:写社会上真实的、让人深思的现象,引发读者思考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中考语文记叙文是要求学生通过叙述事件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
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记叙文常见考点答题术语整理(现代文+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诗歌)
![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记叙文常见考点答题术语整理(现代文+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7107089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3.png)
中考语文记叙文常见考点答题术语一、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
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
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b2b870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f.png)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归纳记叙文是中考语文科目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以叙述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为主,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中考记叙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一、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通过叙述人物的行动、事件的发展来展现生活的真实面貌。
记叙文的特点包括:- 真实性:基于真实事件或人物经历。
- 叙述性: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
- 情感性:通过叙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记叙文的分类记叙文可以根据叙述的内容和目的分为以下几类:- 人物记叙文:主要叙述人物的生平、性格、事迹等。
- 事件记叙文:主要叙述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等。
- 景物记叙文:主要叙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特点和变化。
- 抒情记叙文:在叙述中融入作者的感慨和抒情。
三、记叙文的结构记叙文通常具有以下结构:- 开头:引出主题,设置背景。
- 发展:叙述事件或人物经历的详细过程。
- 高潮:事件或情感达到最紧张或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 结尾: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感悟或观点。
四、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细节来展现人物性格和事件特点。
-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时空转换:灵活运用时间、空间的变化,增加文章的层次感。
- 视角变换: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叙述同一事件,增加文章的立体感。
五、记叙文的语言表达- 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晦涩。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 注意语言的音韵美,适当使用排比、对偶等句式。
六、记叙文的审题与立意-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写作要求。
- 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 立意要新颖,避免陈词滥调和老生常谈。
结束语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和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在中考中更好地完成作文题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够写出高质量的记叙文。
专题03记叙文阅读五大考点(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03记叙文阅读五大考点(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59520d45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f.png)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3:记叙文阅读(三)(五大考点:文章思路记叙人称主旨情感表达方式写作特色)考点11:文学作品阅读之梳理文章思路【考点分析】梳理文章的思路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梳理文章思路,要善于分辨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理清文章思路及整体结构。
阅读赏析时,首先要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理清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其次,要弄清情节内在逻辑联系,理解作者情节设计的用心。
好的结构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错综复杂而又连贯统一。
梳理文章思路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请根据故事情节,补全相关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3、纵观全文,“我”的情感(心理)发生了3次变化,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技巧点拨】阅读文章首先要理清文思、分清结构,这样文章的内容和思路也就清晰起来,为接下来更加深入地阅读品析奠定了基础。
答题时,要学会通过对文章语意层次的理解,抓“神”找“线”理清文脉;要关注文中起承转合处的描写,画线切割,还要养成着眼全篇的习惯,前后关联。
一、答题三部曲1.寻找线索、明确线索。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就能理清文章的结构。
找线索的方法:(1)抓标志。
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或地点方位标志的词语,文章线索常常就是以时间为线索或以地点(行踪)为线索。
(2)抓物品。
以物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线索常常就是这个“物”,就是以“某某物”为线索。
(3)抓事情。
文章中写一件核心的事件,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文章的线索。
(4)抓细节。
反复出现的同一个细节(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种表情等)这些反复出现的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5)抓情感。
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及表达感情词句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2.划出能表示线索的标志性语句。
(1)划出与线索中的人、物、事情发展的时间等有关系的语句;(2)划出能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看法变化的语句;(3)如果是线索表达不够直白的文章,一时找不出头绪来,可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得到启示,然后再去寻找。
【中考语文】初三中考记叙文答题考点、技巧、格式汇总
![【中考语文】初三中考记叙文答题考点、技巧、格式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f480209453610661ed9f497.png)
• 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 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 中心或段落大意。 •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 点?谁?干什么?
z.x.x.k
二 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
zxxkw
• 此类题型常考的句子类型及其作用: • 1、修辞句(比喻): • 方法:明确本体和喻体,把本体和喻体代入句 中,用自己比较通俗的语言复述句子的意思。 • 2、富含哲理的句子: • 方法: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然后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话复述句意。 • 3、言外之意句: •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写出作者的 真正用意。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 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 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 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 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人格化,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描写了)……,抒发了……
第四: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 常见答题形式:
① “ ”一词(等词), 写出了 的特点或
内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②“ ”一词(等词),形象地表现了 (人物) 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
初中语文最全记叙文知识梳理 (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初中语文最全记叙文知识梳理 (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a112854b6bd97f192279e969.png)
伏笔
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比较隐蔽,是“隐性”的,即埋下伏笔。
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衔接严丝合缝。
(统编七上)《猫》中,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预示它被路人拐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枉埋下伏笔。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顺叙
定义: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以回忆“我”的母亲在“我”童年时对“我”的教育为线索。
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统编七上)《散步》围绕一家人散步这件事,按开始散步、产生分歧、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安排行文。
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以赏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全文由赏花(喜悦)到忆花(伤感)再到悟花(感悟),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统编九下)《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极大的讽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衬托
(正衬/反衬)
突出一方的特征。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记叙文题型归纳总结和中考记叙文常见考点
![记叙文题型归纳总结和中考记叙文常见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9721e8a09b89680203d825fa.png)
记叙文题型归纳总结题型1:特殊段落或写作技法作用示例:①章第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005年《白苍鹭》②②选文第⑧段和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③答题方法: 1.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容上起什么作用。
方法: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2.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方法: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方法: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题型2:观点类开放性试题示例:你对文章中年轻人打鸟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2005年《白苍鹭》答题方法:这一类品析与感悟类的主观性表述题,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有“答案标准”,那就是应根据自己的感悟与体验,谈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见解新颖独到即可。
解答这类题目,可从以下角度入手:注意研读上下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要注意从全文构思的角度,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进行解答;要揣摩考题的意图,结合文章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达。
题型3:标题含义与作用示例: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 2008年《小扇轻摇的时光》答题方法:找文章的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题型4:环境描写作用示例:①文章中加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句子: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很大的声响,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
— 2006年《我看到了一条河》答题方法: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9a624d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5.png)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一、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三.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四.文章内容中心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五.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六.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七.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八.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九.填写读书卡片;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十.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十一.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十二.写作手法及作用1 拟人手法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 比喻手法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 夸张手法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 对比手法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 讽刺手法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 欲扬先抑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 设悬念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十三.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十四.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十五.句子含义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十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 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十七.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十八.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十九.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二十.描写的种类及作用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二十一.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二十二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二十三.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二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二十五.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二十六.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二十七.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阅读议论文的知识要点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提出,有的文章在引述一段话或一件事后才提出论点,出有的文章全文没有明确的中心论点,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2、论据;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论据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含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一类是道理论据马列主义理论,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定理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议论文中论证论点的事实论据必定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事例,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都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充分地理解这些无可辩驳驳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和这些理论所阐明的道理,能帮助我们充分理解论点;阅读议论文时,分析论据,是准确地把握论点的不同忽视的基础,也是对所找论点是否正确的最好验证;3、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直接影响着议论的说服力;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恰当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更有力,更生动,更形象;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事实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事实论证是根据需要列举一定的事实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举出确凿而典型的事实,使观点得到有力的支撑;引用论证是根据公认正确的科学道理,根据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断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的方法,这种方法体现着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可使论述常有权威性,很有说服力;对比论证是把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和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为明确,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喻论证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观点正确的论证方法,由于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所以可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4、结构;议论文最常见的结构就是“总——分——总”式结构,即“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结构模式;也有的议论文是“总——分”式或“分——总”式结构的,这样的议论文较为少见;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并列式”结构,“起承转合式”结构,以表达方式的变化划分为“记叙——议论”两部分的结构等;5、语言;议论文语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准确、严密,感情鲜明;要重视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内容,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议论文的思想感情离不开中心论点,要注意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及反语、感叹、祁使、反问、双重否定等句式的表达作用;体会议论文的语言,更重要的还在于注意理解和分析句间、段间的联关和联系;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因此对句子的理解和搞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对段落理解的基础;名段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又都是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所以对文中重点段落的阅读,搞清重点段落与其它段落之间的关系,就带动了对全文的阅读理解;说明文阅读的复习1、说明文文体知识: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它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2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①写作的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在于以知授人,记叙文在于以情感人;②写作的内容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而说明文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③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议论和抒情;而说明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和抒情;3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①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如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主要对象,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②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事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科学地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4说明的结构形式说明文的结构,大体可分为并列、连贯、递进和总分几种形式;而总分结构又可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5说明的顺序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①时间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②空间顺序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如故宫博物院,就是运用了典型的空间顺序来依次说明的;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它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几类;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逻辑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的逻辑思维规律;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代表,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这符合人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6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全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①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这是最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地说明事物;②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③列数子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中出现的数字如果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④作比较是先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或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例如人类的语言共三段,每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仅以第1段为例,其中有说话与吃饭、走路的对比,对人类来说,这些都是平平常常的,但与别的高等动物相对比,又都是“极不平常”的,都体现了人类的特征;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的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⑤画图表指用示意图、表格、图等来说明事物,⑥下定义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是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达;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语言,不是下定义;又比如“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是解说语言的特征,也不是下定义;看来,解说、描述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了能成立;下定义的作用是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⑦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铁是银白色的金属”;⑧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仿之处来打比方;作用是:增加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的很少,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往往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不是一定不变的;7说明文的语言特点①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③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2、说明文阅读的重点阅读阐释性说明文要注意其解说准确、明晰、有条不紊、笔调平实严谨的特点;阅读述说性说明文要注意其突出要点、扣紧中心、突出主线和笔调简洁明快的特点;阅读实用性说明文要注意其准确严密、简明易懂、重点突出的特点;1说明对象与特征的反馈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①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要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一般地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②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对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③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着的位置;一般来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长关键句是我们迅速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④借助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语句,甚至在显着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⑤借助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2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效果;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略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以起到精当、富于启发性等作用,使抽象的事事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②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时出来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明显的、引人注意的,它有时又被称做“举做据”“举数字”等,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不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做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③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说明方法;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事物的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往往可以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由难懂变为易懂,由模糊变为清晰,由抽象变为可感;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有时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几倍几分之一”“……大于……”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④其他的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等;总之,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3语言准确性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词和短语上;说明文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加以重视;①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作用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②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般只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③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防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的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有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4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总是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我们如果弄清了这些顺序,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初三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主要题型与常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三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主要题型与常考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3789a8d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f.png)
初三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主要题型与常考知识点归纳整理考点一:词语/句子的含义一、题目类型1、经典设问:a)、根据上下文,理解……(某词)的含义b)赏析加点词。
(福建省常考题型)c)、揣摩下列句子,说说你对其含义的理解。
d)、根据你的理解,体会下面句子的言外之意。
e)、文章的第*段为什么说“……”?2、变式设问: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加点词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答题模板a)本义+语境义(+感情色彩,褒义贬用,贬义褒用,大词小用)b)手法(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手法五种)c)词语描述对象特点+塑造人物形象d)思想感情4、答题技巧细读文本,定位到具体文段,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推知具体于语境义,再结合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二:句子/段落/首尾段的作用1、句子/段落/首尾段的作用1、经典设问:1)开头一段(或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2)文章开头(或结尾段)写道:“……”,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或结尾段)在内容或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答题技巧1)、开头作用a)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等。
b)内容上:点明中心,揭示文章中心(主旨)2)、结尾作用a)结构上总结全文,篇末点题,首尾呼应,照应开头。
b)内容上:点明主题,深化主题。
升华主旨。
情节徒生波澜,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
意味绵长,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中间段作用:a)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b)内容上:结合改段具体内容分析。
3)、标题的作用a),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b),点明文章中心思想(主旨);c),交代文章写作情感;d),点明时间地点,表明写作对象。
e),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f),作为文章的线索。
考点三:分清线索,理清记叙顺序题目类型1、经典设问a).本文的线索是什么?b).联系全文,揣摩作者“以……为题”的用意。
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9c2e8f081c758f5f61f6737.png)
五.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 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 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 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 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 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 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 现力及特点。 ► 六、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 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 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线索::(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 线 (3)以人物为线 (4)以事件为线 (5)以情感 为线(6)以某物为线 (7)以题目为线 (8) 明暗两线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 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 清晰。 3、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 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 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 主旨鲜明。
► 七、文章的结构
1、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 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 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 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 (尾声)。 2、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 事件,剪裁得体,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得当。
►
八、语言上 1、题型: (1)词语选用: 方法: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 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 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 的判断: 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 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一般是往前 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 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 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 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 起到了……的作用。 (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 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 “……(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 (能)“……”(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见附1 ) (5) 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 (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见附2语言特色)
中考记叙文答题分类归纳总结
![中考记叙文答题分类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36375c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0.png)
二、揣摩人物心理
10年——08年——06年
举例:10年真题《偷父》: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3分) 参考示例:这人真怪!我进他家偷东西被抓住了,他不报警把我送进派出所,反倒问我饿不饿?他到底想干什么?
08年真题《歪儿》:
二、揣摩人物心理
06
04
01
03
05
02
四、分析人物形象 11年—10年 答题思路:概括人物行动+点出性格 举例:11年真题《偷父》 15.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4分) 参考:“偷父”少年辍学流浪,靠结伙偷窃为生,但仍深深地怀念因矿难而死的父亲,以为看到的那张油画是他父亲的画像,竟因此冒险入室偷盗。// (2分)可见他是一个虽误入歧途,但良知未泯,孝爱之心犹存,令人痛惜而又同情的少年。(2分)
结合你的成长经验或阅读积累,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3分)(06年真题《词典的故事》 参考示例:我们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但许多学生沉湎于物质的享受,不喜欢读书,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对知识有“好奇与珍重之感”,用精神食粮丰富自己。
(内容2分;语言1分)
结合你的成长经验或阅读积累,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3分)(05年真题《一窠①八哥的谜 》
揣摩作者思想情感、谈启示
10年—09年—08年—06年—05年
答题思路:联系全文理清内容+把握文尾议论性语句
举例:10年真题《偷父》
文章末尾,“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请结合全文分析,这表露出“我”的什么情感愿望?(4分)
答题示例:这表明了“我”被少年如此深爱父亲的行为所感动,(1分)殷切地期望他能够迷途知返,重新做人,(2分)表达了“我”愿意继续帮助他的善良愿望。(1分)
中考记叙文答题要点及套路必背
![中考记叙文答题要点及套路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e22173e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b.png)
中考记叙文答题要点及套路必背【1】1、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考察要点:倒叙作用、插叙作用。
答题技法:(1)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
(2)插叙——使文章情节更完整,对有关人物、情节或背景作补充交待。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用到议论,说明和抒情。
(1)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2)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3)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有时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考点: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解题思路:总结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主要情节)答题技巧:(1)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
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5)简洁概括法。
人+事+结果(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4、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专题复习之记叙文知识点归纳一、记叙文の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の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记叙文分类:按写作の内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
①写人の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の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の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の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の主题。
如:《我の母亲》、《阿长与〈山海经〉》②叙事の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の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の主题。
如:《羚羊木雕》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
《春》、《济南の冬天》④状物の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
如:《安塞腰鼓》。
三、记叙文の要素记叙文是写人叙事の,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の前因、后果和经过。
因此我们把事物の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生の时间、地点以及有关の人物称之为记叙文の六要素。
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
如:《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
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の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の“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の主题。
四、记叙の顺序记叙の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の需要,把已确定好了の材料安排好,按一定の次序去写。
一般有三种:①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の时间顺序来写。
这种写法课使事情の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の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即把事情の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の发生、经过等。
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の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の发生、发展の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の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の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の事情の叙述。
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の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の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の词句和段落。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の平板单调,增强文章の生动性。
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の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の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の另一件事情の叙述。
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の内容跟时间也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の事。
这种插叙一般都要交代起讫点,阅读时应注意;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の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の前后不一定有过度衔接の话。
插叙の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の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の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五、记叙文の线索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の一种因素(依据)。
记叙文の线索比较复杂,有多种形式:有の以时空转换为线索,人物活动、事情发展、景物变化等,都是随着时间、地点の推进而展开。
如《藤野先生》就是以“我”の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
有の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如《我の叔叔于勒》中の“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の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の。
再加《羚羊木雕》就是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の,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の线索,如《智取生辰纲》中明线为“杨智失陷生辰纲”,暗线为“吴用智取生辰纲”,两条线索在黄泥岗合为一条。
我们读记叙文时要设法找出文章の线索,沿着它逐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至全篇の思想内容。
六、记叙の人称记叙文の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
以“我”の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
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の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の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の地位和作用。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
“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如《藤野先生》中の“我”处于重要地位,通过“我”和藤野先生の交往相处体现了文章の中心意思。
《孔乙己》中の“我”是咸亨酒店の一个12岁の小伙计,是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の作用。
以第三者の地位来叙述文章中の人物、事情、场景等第三人称写法。
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他”“他们”以旁观者の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七、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八、记叙文の表现手法下面只介绍几种常用の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白描。
(1)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の主题。
(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の人或事物衬托主要の人或事物,突出主要の人或事物の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の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の对象,收到出人意料の感人效果。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了解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明线暗线等常见の表现手法。
九、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形象生动;拟人:赋于某物以人の性格感情(喜怒哀乐等)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の感情;夸张:突出所描绘の事物或情境の特点(程度);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对偶、引用、借代、反语、对比。
2012记叙文专题复习考点及答题技巧总结记叙文常考考点归纳: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不讲)二、句子、段落の作用。
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の含义及赏析。
四、人物形象分析。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六、收获、感悟、启示。
七、题目理解。
(含义、作用)八、文章主旨、感情。
九、语言特色。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答题技巧: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人+事+结果答: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二、句子、段落の作用(一)第一段の作用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①点明故事发生の地点;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の心情;③引出下文;④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如果不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①开门见山,揭示主题;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③总领全文,引起下文;④奠定文章××の感情基调;⑤为下文××作铺垫(二)中间段落の作用:①过度或承上启下②为下文发展做铺垫(三)结尾段落の作用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②照应开头或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④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の含义及赏析。
(都扣到主题上)(一)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の分析。
在题目の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の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の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の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の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另外,有些词语可能用到了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作用:为刻画人物服务,塑造了…の形象,表现了…の性格,体现了…の精神,表达了…の中心(二)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の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の句子;③总结全文の句子;④起承转合の句子(如相互照应の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の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の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の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の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の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の功能、作用、特点。
四、人物形象分析。
要从整体上思考,抓住典型の外貌、语言、动作等,尽量用并列の短语或成语,也可用文中具体の词语。
如:勤劳善良、勇敢、心灵手巧、天真活泼、温柔美丽、心狠毒辣、卑鄙无耻等。
(根据实际对人物の描写来答)五、记叙顺序、人称、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の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の平板单调,增强文章の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の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六、略。
七、题目の含义及作用(一)含义:一是浅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
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の事物,而深层含义往往是抽象の精神品质之类。
比如《生命之线》这个题目,它浅层含义是指连接两人の那根线,而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互相帮助の品质。
(二)作用:通常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从内容上讲往往是借物传情来表达作者の情感或者反映人物の精神品质等,从结构上说往往是标题起到贯穿全文の线索作用。
比如《枣核》这篇文章の标题就是以枣核贯穿全文,同时借枣核来反映美籍华人の殷殷思乡之情和拳拳爱国之心。
又比如去年中考の《老海棠树》也是考查标题の作用。
八、文章主旨、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の思想感情?需要根据文章の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の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の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の情感可以从文章の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の,有の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の是直抒胸臆。
九、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の相关句子)”,它“……”。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の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の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の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の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