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鲁迅民族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赏鲁迅的民族精神

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会如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这是鲁迅先生在《热风》里告诉中国青年的。鲁迅,便是那个在枪林弹雨中用文学的投枪匕首来激发民族魂的东方巨人。

了解鲁迅,我谈不上,因为我不曾穷读过鲁迅的文章,也不曾生活在那个动乱年代,只是心中总是对他有种敬畏而感激的情怀------

初识鲁迅,并不很欣赏他,从上初中开始初学的是它的《风筝》,他笔下的童年生活,情趣并不是浓郁的,远不如其他作家写的风趣,遐意,鲁迅诉说自己的童年,欢快的基调中总透着沉重的压抑,自此,我便对他毫无兴趣的了。后来渐渐开始学习到它的《故乡》《藤野先生》,一直到现在《孔乙己》,来明白鲁迅的严肃,政治的民族战士,并不是我严重所认识的无名散文作家的水准。

他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知情,充分表现了知恩图报,政治善良的本性,再到《孔乙己》这一形象的塑造,才体现出他的深刻的思想基调,以孔乙己在喻当时中国的境况,来激励呼唤国人的灵魂,是多么高尚的民族气概啊!鲁迅也自有他心思细腻的一面,从《朝花夕拾》这本怀念从前的散文集中,我也渐渐察觉到了鲁迅对生活,对人生的意趣,但从他的《二心集》《坟》等杂文集中,更能体现的是他的“浩然之气”,对社会的深层解剖,对国人的深切同情……在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灵魂旗帜下,他的形象在中国人心中高大起来。

鲁迅也曾道:“此后如意有炬火,我便是唯一诚服的消失……”他真的做到了,做得很好,他没有惧怕过渡自作战的孤苦也不曾对众人的批判表示出丝毫的怯懦,他一直直挺着身体,指引着光明……

鲁迅以“地火”般的爱国热情,以“孺子牛”般的忠诚不逾,成就他的人生,在欣赏鲁迅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想真切的告诉他“鲁迅先生,这片将野草烧尽的土地,这纯净的入赤子般的灵魂,是您给予的。更是您付出的,中国混哦暖是您留予的精神至宝!

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

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示例一:

随着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祝福》等鲁迅文章的篇目在增多,作为一个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的鲁迅形象也日渐丰满地出现在我面前。我佩服他的才华横溢,他的大无畏,却仍然没有真正了解他这个人。我远远地仰望,感觉他的神秘,为什么他总能那么锋芒毕露,坚毅不屈,义无反顾?为什么他有着从不退缩的超强意志和旺盛精力?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他比常人多了些什么,始终支撑着他高举那支犀利的笔战斗。鲁迅当然是个普通人,他有七情六欲,有秉性与癖好,包括悒郁和太偏激的气质。可他却以先哲般的思想和穿透性的洞察力,走在时代最前沿。他的一生几次高扬几次沉沦,但他的不凡与深刻正源于他的沉沦。从辛亥革命失败到五四运动,中国各派政客粉墨登场,中国社会正经历一场变革。文化界亦是喧嚣动荡,而鲁迅却站在时代的边缘冷冷地注视着。他选择深居简出,研究历史。他的沉默并不是真正的冷漠,而是酝酿与等待,等待时机的到来、爆发的时刻,发出迫于自身真实需要的呐喊,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他甘愿寂寞,虽然寂寞如同一条大毒蛇,一天天地长大,缠住他的灵魂;他只能孤独,因为孤独在当时的背景下即是“独醒”。鲁迅一直对“蚁群般的”人群有深刻的不信任。在他的文章中常有描绘愚昧麻木的群众。他曾说:“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张桌子,改装个火炉几乎也要出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深深压抑着鲁迅的庸众使他直至晚年还在慨叹“独战的悲哀”。然而正是由于他

跳离了芸芸众生,超越了自我和历史,他的挣扎与反抗显得更彻底,立场更坚如磐石。鲁迅以惊人的冷静带着深切的悲戚,审视剖析中国人的劣根性,尖锐地批驳、反叛传统文化。虽说他是如此的坚定理智,却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从青年时顺从地接受母亲的包办婚姻,为了“孝”字牺牲自己与名义夫人一生的幸福,到为斗争而剪去辫子而回乡时仍加上假辫子,他都不可避免地与现实妥协着。鲁迅越是猛烈地批判,就越是无情地解剖自己,越是彻底地否定自己,因而越是加深自卑的情绪。他曾自称是“吸了鸦片的人劝别人戒除的醒悟者”,是“思想较新的破落户”。他的反省赋予他巨大的精神痛苦,忏悔意识缠绕啃噬他一生。他内心深处的自我敌视同样使其在抗争时越发勇往直前,破釜沉舟,不留一点退路。无论是《彷徨》《呐喊》,还是《坟》,鲁迅作为20世纪的先知先觉者,不断地在徘徊,犹疑,探索;也不断地在战斗,觉醒,前进。就像他在《野草》中《过客》里写到:一位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天真地向过客指示,前方有野百合,野蔷薇;白发须髯的老翁告诉他前方有荒冢,枯骨,至于后面是什么,则不知道了。他的心头飘过古老的箴言: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吧……鲁迅,永远值得体味和纪念的伟人。即使他依然离我们很远,也不能阻碍我对他的敬意,尤其为了他那份独战的勇气。作为革命先驱,他肩负匡复中华、振兴民族的重任;作为思想家,他力图变革清除残留的旧文化旧思潮;作为中国文人,他又比常人更敏锐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正处于一个黑屋子,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些于他都太痛苦。然而他却顽强地经受下来,依旧倔强地匍匐前行。虽然我至今仍不能说喜欢他,但鲁迅在我眼中,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会更改,不可代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