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医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病中医基础

第一节:中医皮肤病常见病因

中医认识病因,主要根据各种疾病的证候表现,通过分析、综合,推断其发病原因。这种分析证候寻求病因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根据不同的病因,拟出不同的治疗方法,称为“审因论治”。因而,正确审明病因,对临床辨证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医是通过辨证来判断病因,因此,中医所称的“病因”概念,是既指致病因素,也可以是指病理改变。所以,根据皮肤病临床的特点其常见的病因可归纳为六淫侵袭、虫毒所伤、饮食不节、血瘀痰饮、情志内伤、禀性不耐、血虚风燥、肝肾不足等

六淫侵袭

人体感受“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不正之气)。加之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变异的自然条件即可发病。

(一)风邪《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在皮肤病的发病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以风命名的皮肤病不下数十种,因而在治疗上多用祛风之法。

(二)寒邪有因气候严寒侵袭机体;可由脾肾阳虚而生。造成机体气血凝滞、阳气不能外达,因而在治疗上多用温通散寒之法。

(三)暑邪暑为夏令炎热之气,故其致病多在盛夏暑热季节。常挟湿、后挟热,因而在治疗上多用清热利湿解暑之法。

(四)湿邪是指感受自然界的湿气(如水上作业、涉水淋雨、久居湿地等),或脾虚失运,水谷津液运化转输功能障碍所致。因而在治疗上多用祛湿之法。

(五)燥邪是由外界气候干燥,或机体津血内亏所致,因而在治疗上多用润燥之法。

(六)火邪火与热同类,火为热之极,热极便生火,一般统称热邪,可因外感火热之邪,也可由风、寒、暑、湿、燥等邪入里化热生火,或由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变化、热从内生。因而治疗上多用清热之法。

虫毒所伤

一般包括由虫所致的皮肤病及由有关毒所致的皮肤病。

(一)虫所致的皮肤病一种是直接由虫所引起的,如蚊、臭虫、跳蚤……的叮咬,蜂类、蝎子、蜈蚣……的螯伤;疥虫传染所致的疥疮;钩虫所致的钩虫皮炎;

猪囊虫所致的皮肤猪囊虫病;毛虫毒所致的毛虫皮炎;滴虫所致的阴道滴虫病;

各种虱所致的虱病……另一种是由于古代条件限制,把真菌感染认为是虫所

致,如各种癣类。

(二)毒所致的皮肤病如药物毒、食物毒、虫毒、漆毒等。

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或饮食不洁,均能损伤脾胃的熟腐和运化功能;偏嗜烟酒辛辣,过食膏梁厚味均可导致皮肤病的发生或加重,如湿疹、酒渣鼻、痈疖等,饮食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缺乏性皮肤病等)也可导致皮肤病的发生。

血瘀痰饮

血瘀痰饮均为病理改变,如明确寻求到属血瘀或痰饮,治以活血祛瘀或消痰软坚,化痰消饮之法,往往疗效满意。

机体如受到寒邪、热邪、外伤等致病因素的侵袭,引起脉管中血液运行不畅或溢于脉外,则形成瘀血。其主要表现为疼痛、出血、瘀斑、瘀结块。可有肢端发绀、毛发脱落、皮肤粗糙、脱屑硬化、爪甲脆裂等。如结节性红斑、局限性硬皮病,过敏性紫癜。痰滞经络肌肤,可发生皮下结块,如瘰疬性皮肤结核。水饮停聚,聚于肌肤可发生水肿之症。

情志内伤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属正常的精神活动。如果情志过度兴奋或抑制,超过了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则导致脏腑功能的紊乱,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甚或气血失和、阴阳失衡而引起多种皮肤病。如一时暴怒、惊吓、忧虑、悲伤可导致头发成片脱落。郁怒不解,影响肝的“疏泄”,气郁生火,以致肝胆火盛,发生带状疱疹。情绪紧张,可使瘙痒性皮肤病病情加重等等。

禀性不耐

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在皮肤病中常可见到。这是由体质的差异所决定,如《诸病源候论·漆疮候》说:“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生烧煮,竟不为害也”。说明人体之间的体质存在着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差异(就是现今所说的无过敏和过敏体质)。如药物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多是禀性不耐体质所引起的。

血虚风燥

是慢性皮肤病所出现的病理现象。由于长期瘙痒,寝食不安,引起脾胃不和,进而受到损伤,未能吸收食物精华以生化血液,即致血虚,血虚不能荣养肌肤,肤失濡润,则生风生燥;血虚可使卫气不固,腠理不密,易被风、湿、热等病邪乘虚侵袭肌肤,血虚不能滋养肝脏,虚阳上亢,肝火妄动均可生风生燥。使皮肤干燥、粗糙、肥厚、脱屑、瘙痒等。常见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银屑病。慢性湿疹多是血虚风燥所致。

肝肾不足

肝的生理功能是藏血、主筋、主疏泄。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其色属青;肾的生理功能是藏精、纳气、主骨、主水、生髓、通于脑。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其色属黑。如肝虚血燥,筋气不荣,则生寻常疣(疣目)。肝经怒火郁结,可生血痣。肝血虚,爪甲失荣,则指甲肥厚干枯;肾精不足,发失所养,则毛发易于枯脱。肾虚黑色上泛则面色变黑。

第二节中医皮肤病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是祖国医学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

辩证,就是把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到疾病的各种表现材料,根据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也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就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法则,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辩证是否正确的验证。皮肤病的诊治也是遵循此法则,中医的辩证方法有多种,但根据皮肤病的特点,可归纳为八纲辩证、六淫辩证、脏腑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皮损辩证等。

八纲辩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是中医辩证最基本方法。通过四诊获得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盈亏、病邪的盛衰、疾病的浅深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种证候。

(一)表证证候

特点:病位浅、病程短、起病急。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或有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等。

常见疾病:如风寒或风热所致的荨麻疹。

(二)里证

特点:病位深达脏腑,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神昏、谵语、尿赤、便结、舌经苔黄、脉洪而数。

常见疾病:如皮肤疖、痈等化脓感染性皮肤病,未经及时治疗,热毒传入营血。(三)寒证证候

特点:是感受寒邪可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沉。皮肤损害常表现为色淡白或青紫,温

度偏低,或有疼痛,得暖则缓。

常见疾病:如冻疮、肢端动脉痉挛病。

(四)热证证候

特点: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功能亢盛,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冷饮,面红耳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皮肤损常表现为色鲜红,欣热,肿胀,或脓疱、瘀

斑。

常见疾病:如丹毒、败血症出现的皮肤紫癜。

(五)虚证证候

特点:是正气虚弱不足。

临床表现:由于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故表现各有特点。一般常见的为精神萎靡,面色胱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

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舌面

光滑无苔,脉细弱。

常见疾病:如瘰疬性皮肤结核、系统硬皮病,系统红斑性狼疮。

(六)实证证候

特点:是邪气亢盛有余。

临床表现:包括气滞、血瘀、痰饮、虫积等,因而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一般表现为呼吸气粗,精神烦躁,胸肋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

小便不通或淋沥涩痛,舌苔黄腻,脉实有力。

常见疾病:如丹毒、痈、结节性红斑、带状疱疹。

(七)阴证证候

特点:机能衰减,脏腑功能降低,病势较缓。

临床表现:阴阳是八纲的总纲,里、寒、虚属阴证,可有恶寒、无热、四肢厥冷,息短气乏,肢体沉重,精神不振,小便色白,下利清谷,爪甲

色青,面白色淡,脉沉微。皮肤方面的表现为皮色不变或苍白,暗

紫,疮形平塌,范围弥漫,质地坚硬如石或软如绵。按之发冷,病

位较深,脓液稀薄,自觉酸胀或麻木。

常见疾病:如结核性皮肤溃疡。

(八)阳证证候

特点: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处于亢奋,来势凶迅。

临床表现:表、热、实证属阳证。症状表现为身热不恶寒,心烦神躁,口渴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