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综合而形成的酰胺键叫肽键。
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借肽键连接而形成的链状化合物。
肽键平面(肽单元):肽键中的C-N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不能自由旋转,因此,肽键中的C、O、N、H 四个原子处于一个平面上,称为肽键平面或肽单元。
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指构成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在多肽链中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
亚基:在蛋白质分子的四级结构中,每一个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
蛋白质的等电点:在某一pH溶液中,蛋白质分子可解离成带成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的兼性离子,即蛋白质分子的净电荷等于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模体(模序):在蛋白质分子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结构。
如锌指结构。
结构域:在多肽链上相邻的模序结构紧密联系,形成两个或多个在空间上可以明显区别的紧密球状结构区域。
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影响下,致使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破坏,从而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发生改变,称之这为蛋白质变性。
变构效应:当小分子物质特异地与蛋白质结合后,引起蛋白质构象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其生物活性改变称之为变构效应。
协同效应: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当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蛋白质分子中萁他亚基与配体的结合能力。
如果是促进作用则称为正协同效应;反之际,则为负协同效应。
盐析: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盐,破坏了维持蛋白质溶液的两个稳定因素即水化膜和电荷层,导致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发生沉淀,称为盐析。
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在酶分子表面的一定区域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直接参与了将作用物转变为产物的反应过程,这个区域叫酶的活性中心。
可逆性抑制作用:酶蛋白与抑制剂以非共价键方式结合,使酶活性降低或丧失,但可用透析、超滤等方法将抑制剂除去,酶活性得以恢复。
不可逆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结合而使酶失活,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不能除去抑制剂的抑制作用。
酶原与酶原激活:在细胞中合成或初分泌时酶的无活性的前体称作酶原。
由无活性的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酶的过程称酶原激活。
同工酶: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必需基团:指与酶活性有关的化学基团,必需基团可以位于活性中心内,也可以位于酶的活性中心外。
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底物与抵制剂这间无竞争关系,但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不能进一步释放出产物,这种抑制作用称为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酶的特异性:酶对催化的底物有较严格的选择性,即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生成一定的产物。
酶的这种特性称酶的特异性。
糖酵解:糖酵解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缺氧条件下,分解为乳酸和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
糖原分解:糖原分解是指由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乳酸循环:乳酸循环又叫Cori循环。
肌肉糖酵解产生乳酸入血,再至肝合成肝糖原,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入血至肌肉,再酵解成乳酸,此反应循环进行,叫乳酸循环。
糖异生:糖异生是指由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在脱氢脱水的过程中,分子内部能量重新排布,形成高能磷酸键,并将其能量直接交给ADP生成ATP的过程。
的酶促反柠檬酸循环:柠檬酸循环也称为三羧酸循环、Krebs循环。
是用于乙酰CoA中的乙酰基氧化成CO
2
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是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综合形成柠檬酸开始,故称柠檬酸循环。
血浆脂蛋白与载脂蛋白:血浆脂蛋白是血脂的存在和运输形式,由血浆中的脂类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
载脂蛋白是指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
脂肪动员:脂库中贮存的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以供其他组织利用和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必需脂肪酸: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但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
酮症:脂肪酸在肝脏可分解并生成酮体,但肝细胞中缺乏利用酮体的酶,只能将酮体经血循环运至肝外组织利用。
在糖尿病等病理情况下,体内大量动用脂肪,酮体的生成量超过肝外组织利用量时,可引起酮症。
此时血中酮体升高,并可出现酮尿。
脂肪肝:在肝细胞合成的脂肪不能顺利移出而造成堆积,称为脂肪肝。
脂类与类脂: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部称;类脂是一类物理性质与脂肪相似的物质,主要有磷脂、糖脂、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等。
胆固醇逆向转运:HDL在LCAT、apoA I及CETP(胆固醇酯转运蛋白)等的作用下,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这个过程叫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LPL:脂蛋白脂肪酶。
可催化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的三酰甘油及磷脂逐步水解,产生甘油、脂肪酸及溶血磷脂等。
LCAT:血浆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可催化将卵磷脂的2位脂酰基转移至胆固醇3位羟基生成溶血卵磷脂及胆固醇脂的反应。
ACAT:脂酰辅酶A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分布于细胞内质网,能将脂酰辅酶A上脂酰基转移至游离胆固醇的3位羟基上,使胆固醇酯化。
呼吸链:由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排列顺序组成的连锁反应体系,它与细胞摄取氧有关,所以叫呼吸链。
氧化磷酸化:是代谢物脱氢经呼吸链传给氧生成水释放能量的同时,偶联ADP磷酸化为ATP的反应过程。
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成H
2O、CO
2
,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底物水平磷酸化:指代谢物因脱氢或脱水等,使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转给ADP(或GDP),而生成ATP(或GTP)的反应,称底物水平磷酸化。
P/O比值: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
通过P/O比值测定可推测出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解偶联剂:使氧化与ATP磷酸化的偶联作用解除的化学物质称为解偶联剂。
细胞色素: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催化电子传递的酶类,有特殊的吸收光谱而呈现颜色。
必需氨基酸:机体正常生长所需,但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
氧化脱氢基作用:氨基酸在氨基酸氧化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脱去氨基,生成氨和α-酮酸的酮基,生成相应的α-氨基酸和α-酮酸的过程。
联合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首先与α-酮戊二酸在转氨酶作用下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谷氨酸,谷氨酸再经L-谷氨酸脱氢酶作用,脱去氨基而生成α-酮戊二酸的过程。
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生成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氮平衡:指机体摄入氮与排出氮的对比关系,反映体内蛋白质的代谢情况。
PAPS:是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的英文缩写,也称活性硫酸根,其性质比较活泼,可使某些物质形成硫酸酯。
活性甲硫氨酸:也称S-腺苷甲硫氨酸,由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催化甲硫氨酸与ATP作用生成。
活性甲硫氨酸可作为甲基供体提供甲基,使受体物质甲基化。
生酮氨基酸:指在体内能够转变成酮体的一类氨基酸,包括Leu与Lys。
鸟氨酸循环:也称尿素循环,机体通过此循环合成尿素。
整个循环包括:鸟氨酸与氨基甲酰磷酸作用生成瓜氨酸,瓜氨酸再与天冬氨酸提供的另一分子的氨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其裂解生成精氨酸,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鸟氨酸再重复上述过程,构成循环。
嘌呤核苷酸循环:嘌呤核苷酸循环是心肌、骨骼肌的一种重要的脱氨基方式,这种脱氨基作用是通过连续
转氨将氨基转移到草酰乙酸分子上,生成天冬氨酸,然后冬氨酸与IMP综合生成腺苷酸代琥珀酸,腺苷酸代琥珀酸裂解后生成延胡索酸和AMP,AMP脱氨生成IMP,IMP再参与循环。
核酸:由多种单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生物大分子,可分为DNA、RNA两大类。
磷酸二酯键:由前一位核苷酸的3‘-OH与下一位核苷酸的5’-磷酸脱水形成的酯键。
DNA变性:DNA双链间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变成单链的过程。
:在核酸变性过程中,当紫外线吸收值达到最大值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熔解温度亦称解链温度。
T
m
Chargaff规则:DNA分子组成的规则:①A==T,G==C。
②不同生物种属的DNA碱基组成不同。
③同一个体不同器官,不同组织的DNA具有相同的碱基组成。
增色效应:DNA变性后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碱基外露,260nm紫外线吸收能力增强的现象。
DNA复性:经缓慢降温,变性后DNA双链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
核酸分子杂交:以核酸变性与复性为基础,碱基互补或不完全互补的两条链相互结合的过程。
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机体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和CO
等小分子化合物合成核苷酸的过程。
2
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机体利用碱基、核苷为原料合成单核苷酸的过程。
核苷酸抗代谢物:指某些嘌呤、嘧啶、叶酸及氨基酸类似物具有通过竞争性抑制等方式干扰或阻断核苷酸的正常代谢,从而进一步抑制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以及细胞增殖的作用,这些药物即为核苷酸抗代谢物。
细胞水平调节:通过细胞内代谢物浓度的变化,对酶的活性及含量进行调节的方式。
整体水平调节: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机体通过神经递质、激素等对代谢进行综合调节的方式。
酶的变构调节:某些物质能与酶的非催化部位结合导致酶分子结构改变,从而改变其活性的调节方式。
酶的化学修饰:酶蛋白肽链上某些残基在其他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引起酶活性改变。
限速酶:指该酶催化整条代谢途径中反应速度最慢的单向化学反应,其活性改变不但影响代谢的总速度还可改变代谢方向。
遗传学的中心法则: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时,将遗传信息准确地转抄到子代DNA上,这一过程叫做复制,在生物细胞内又以DNA为模板合成与DNA某段核苷酸顺序互补的RNA分子,即将遗传信息传递到RNA分子中的过程称为转录。
以mRNA为模板,按照其核苷酸顺序所组成的密码子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称为翻译。
以RNA为模板,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这种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和上述转录过程相反,故称反转录或逆转录。
某些病毒中的RNA也可以进行复制,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
半保留复制:在DNA复制过程中,2条多核苷酸链之间的氢键断裂,然后以每一条单链作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新的互补链,这样新合成的2个子代DNA分子的碱基顺序与原来的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每个子代DNA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冈崎片段:由于解链方向与复制方向不一致,随从链是一段段地不连续合成的,这些不连续的复制片段称冈崎片段。
前导链:随着双链的打开,由起始点形成复制叉后,一条链的合成方向与复制叉前进方向是一致的,合成能顺利地连续进行,这条链称前导链或领头链。
随从链:在起始点形成复制叉后,一条链的合成方向与复制叉前进方向相反,不能顺着解链方向连续延长,必须等待模板链解出足够的长度,出现新的复制起始点,复制才能开始并延长,以这种不连续方式合成的链称随从链。
反转录:反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也可称为逆转录。
端粒:是指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膨大成粒状的结构,像两顶帽子那样盖在染色体两端,因而得名。
端粒在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DNA复制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
点突变:DNA分子上一个碱基的变异,可分为转换和颠换两种。
复制叉:是指DNA双链解开分成两股,各自作为模板,子链沿模板延长所形成的Y字形结构。
转录:以DNA的模板链为模板,以4种NTP为原料,在DNA指导的R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的
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外显子,内含子:在基因(包括hnRNA)上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称外显子,相应的非编码序列称内启子。
hnRNA:hnRNA是核内不均一RNA,是真核细胞mRNA的前体,需经加工改造后,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
启动子:在基因上游的特殊碱基序列,一般包括RNA聚合酶的识别、结合位点和转录的起始位点。
不对称转录:对于某个基因来说,在转录进行时,DNA双链中只有一条链可作为模板,指导合成与其互补的RNA,此DNA链称模板链,另一条链不能作为转录的模板称为编码链。
但同一个DNA分子不同基因的模板链并不是全在同一条DNA单链上,这种转录方式称为不对称转录。
密码子:mRNA分子上,相邻的三个核苷酸组成三联体,它对应于一个氨基酸,此三联体称密码子。
摆动配对:mRNA分子上的密码子和tRNA分子上的反密码子配对结合时,密码子的第3个碱基和反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结合是不严格遵照碱基互补原则的,此现象称摆动配对。
分子病:由于DNA分子上基因的遗传性缺陷,引起mRNA异常和蛋白质合成障碍,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异常所致的病症称为分子病。
信号肽:未成熟分泌性蛋白质中可被细胞转运系统识别的特征性氨基酸序列。
有碱性N末端区、疏水核心区及加工三个区段。
基因表达:遗传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和以mRNA为模板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基因表达调控:指对基因组中某一个基因或一些功能相近的基因表达开启、关闭和表达强度的调节。
其调控可发生在多级水平,以转录水平的调节最重要。
基因组:指含有一个生物体生存、发育活动和繁殖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的整套核酸。
管家基因:某些基因产物对生命过程都是必需的或必不可少的。
这类基因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通常被称为管家基因。
顺式作用元件:是指可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真核DNA序列。
分为启动子、增强子及沉默子等。
反式作用元件:为一类细胞核内蛋白质因子,主要功能是使基因开放或关闭,通过与特异的顺式作用元件相互作用,反式激活另一基因的转录,故称反式作用因子。
增强子:远离转录起始点(1~30kb),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DNA序列,其发挥作用的方式通常与方向、距离无关。
启动子:位于DNA双链上与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和开始转录有关的一段特殊序列,包括转录识别部位、结合部位和起始部位。
εεααααβββββγ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