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计算教学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年级计算教学案例分析
榆林市第五小学孙云萍计算教学则是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在《标准》中说,现实素材,体会计算的必要性,理解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计算作为解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它并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
下面以《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实录为参照简要分析一下计算教学过程中诸要素把握:
一、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设计
从目标整体而言,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是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应该怎样做、做什么。评价教学是否成功,其直接依据应该是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完成了什么任务。
1、教学目标对知识、技能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
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必须用可观察和测量的
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鲜活。
2、教学目标设计对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
新课程标准有别与现行教学大纲的一个最主要方面就是关注“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
3、教学目标设计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
由于情感是人们对外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态度是带有情感成分的行为倾向,价值观是情感发展的结果。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影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这部分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最不容易进行的,通过一节课是无法预料学生情感上的变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内容,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结果。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去设计教学目标,不要吝啬文字。
二、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具学具是低年级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缺少它,正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缺少学具学生就失去了认知与体验的桥梁。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却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概括的能力比较差。引导、培养、发展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学具的运用和操作。因此,教师必须借助于教具学具把抽象的数学知
识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儿童面前,使他们容易理解和掌握。皮亚杰曾说过:“智慧是动作发端,活动是连结主客体的桥梁。”意即儿童学习数学最初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因此,可以这样说,教具学具是儿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考虑下面两个方面:
一、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具学时除了要达到卫生、形象、耐用、能激趣、具有操作性,这其中小棒是学生首选必备学具。
二、学具使用与摆放要力求有序。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几十人的班级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学具存放有序。
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三、教学过程:
1、理解主题图
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所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前提,而让学生发现主题情景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一个主题图情景展开后,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这样的主题图情景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因此,在使用“主题
图”时,要让学生多看,看清楚图意;要让学生多想,想有价值的问题;要让学生多说,说出心中的所想,真正地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读懂图意或是看明白现实情境才能提出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汇报,应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对于学生提出的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图中或是实物中信息以免浪费时间。
那么如何用好呈现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教材呢,如何巧用主题图,以此重塑人文课堂呢?或者说更为合理有效的运用主题图呢?
(1)、化整为零观察有法
利用主题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作为一二年级的孩子已经会看图,但面对教材中丰富多彩的主题图,面对比较大的信息量的插图,学生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
(2)、变静为动彰显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中的主题图,有很多时候再现的思维的结果,是静止的结论式的画面,缺少必要的思维过程,正如本文开始的第一个案例现象。教师只利用了主题图显性资源,花费了不少精力,制作了竹笋挂图、熊猫、盘子这样一个与教材完全相同的画面,直接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提出问题。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了思维障碍,不能清楚挂图的含义。笔者认为,可以变静止的画面,为动态过程性的出示,辅以情境式的说明。
2、算法多样化。
《标准》中教学建议中关于“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主张,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普遍认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争议,最集中的焦点那就是,算法多样化的含义如何达成共识?在提倡的同时,还要优化吗?1、算法多样化并不是多多益善。2、算法多样化更确切地说就是算法个性化;3、算法多样化其实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4、算法多样化不是不优化。算法优化的理解:在算法多样化上,教师不可迁就学生,而放弃自己的主导作用。毕竟教学是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成长获得必要的进步,不能说学生数学手指头计算方法也要认同,要尽可能的使学生能整体推进。这个优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使大多数人掌握一般性的方法,是通用的方法;二是选择大多数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法。
3、巩固反馈:
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组织好学生的练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讲究练习形式。
练习要以课内为主。注意选择好的练习形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内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例如“开火车”“接力”“送信”“对口令”“找朋友”等,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这些练习形式具有游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