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区建筑环境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地区建筑环境分析

2015年11月25日

——宁波三江口夜景一、地理位置:

宁波位于东经120°55'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

宁波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市区海拔4-5.8米,郊区海拔为3.6-4米。地貌分为山脉、丘陵、盆地和平原。宁波市山脉面积占陆域的24.9%,丘陵占25.2%,盆地占8.1%,平原占40.3%。

二、气候特点:

宁波地处宁波平原,纬度适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宁波市的多年平均气温16.4℃,平均气温以七月份最高,为28.0℃,一月份最低,为4.7℃。宁波市无霜期一般为230天至24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80毫米左右,五至九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60%。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850小时。

宁波四季分明,冬夏季长达4个月,春秋季仅约2个月。若以平均气温0>22℃为夏季、0<10℃为冬季、10~22℃为春秋两季这一标准划分一般是3月第六候入春,6月第一候进夏,9月第六候入秋,11月第六候入冬。作物生长期30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480mm,山地丘陵一般要比平原多三成,主要雨季有3~6月的春雨连梅雨和8~9月的台风雨和秋雨,主汛期5~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

宁波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有低温连阴雨、伏旱、台风、暴雨洪涝、冰雹、雷雨大风、霜冻、寒潮等。

宁波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河流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余姚江发源于上虞县梁湖;奉化江发源于奉化市斑竹。余姚江、奉化江在市区“三江口”汇成甬江,流向东北,经招宝山入东海。

1、曾经肆虐过的超级台风:

“温黛”

登陆时间:1956年8月1日

登陆地点:浙江象山

特点:浙江最强、历史罕见

影响:WANDA,中文译名温黛,老一辈人都叫它“八一大台风”。 1956年8月1日晚12时,台风温黛在象山县南庄登陆。80平方公里的南庄平原一片汪洋,平均水深在1米以上,有些地方水深甚至达到5米,很多人在睡梦中被潮水冲走,有些在撤离的道路上被暴涨的潮水淹死,潮水甚至淹到了象山县城——丹城的城脚。

据记载,温黛共造成超过5000人遇难,仅浙江就有4925人死于非命,其中象山县死亡人数达3402人,241户绝户,1.7万余人受伤,220万幢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毁坏,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其中50名各级干部在抗台中牺牲,3名解放军战士也永远闭上了双眼教训:浙江省气象台早先一步发出强台风警报。但是,当时是“人定胜天”的时代,更多的人把即将到来的温黛当作了一个普通台风。历史告诉我们:宁波,这座始终立于“风口浪尖”的城市,需要时刻绷紧“防台”这根弦!

2、宁波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UHI effect),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1] 。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垫面、人工热源、水气影响、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多方面的因素。

3、宁波年平均降水量:

2014年宁波市面平均降水量1620.0毫米,比多年平均多6.8%,属平水年份。地表水资源量78.3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多6.7%,水资源总量80.4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多6.8%。全市32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6.876亿立方米,受年初水库蓄水充足以及10月份以后降水量严重减少等影响,年末蓄水总量比年初减少1.864亿立方米。

全市总供水量22.9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22.5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0.05亿立方米,污水处理回用量及雨水利用量0.32亿立方米。全市总用水量22.9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6%,其中生活用水量4.94亿立方米,生产用水量15.25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量0.31亿立方米,环境配水量2.43亿立方米。

全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与上年相比,总体情况进一步提升,其中水质为Ⅱ类及以上的占参评总数的77.8%,水质为Ⅲ类的占参评总数的18.5%。主要江河及平原河网水质保持平稳。

降水量2014年全市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状况十分显著,汛前降水量偏少,比多年平均少15%左右。汛期降水量较常年偏多且分布不均,全市夏季高温日数平均仅6天,相比往年伏旱天气偏少。汛后降水量严重偏少,仅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48%。从各月降水量来看,2月、5月至9月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偏多,其中2月偏多1.2倍,8月、9月分别偏多40%和30%,5月、6月、7月均偏多15%左右;11月降水量与历史同期基本持平;其他各月均比历史同期偏少,其中10月降水量不足历史同期的20%,1月、12月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偏少60%左右,3月、4月降水量分别偏少40%和30%。

4、大气环境:

(一)基本状况

2013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稳定,但灰霾日比例居高不下,部分特征因子污染风险较高。酸雨污染程度略有减轻,但依然严重,属中酸雨区。环境空气质量区域性、季节性非常明显,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污染天气持续出现,灰霾现象相对严重。

1、环境空气质量

2013年,宁波中心城区8个国控站点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综合指数5.75,达标天数比例75.3%,相比2012年下降5个百分点。全年达标275天,超标90天,其中轻度污染68天,中度污染11天,重度污染8天,严重污染3天。市区环境空气复合污染趋势明显,主要污染物中NO2、PM10和PM2.5年平均浓度超标,首要污染物为PM2.5。

各县(市)区空气质量总体良好,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进行评价,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但优良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首要污染物为PM10。

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按综合指数计算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9位,同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相比,优于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省内11个地市按综合指数排名第四位,劣于舟山、丽水、台州。各污染物浓度变化区域性、季节性非常明显,秋冬季节污染天气持续出现,灰霾现象相对严重。

(二)措施与行动

1、稳步推进重点减排工程。全市燃煤电厂完成3台共96万千瓦机组的脱硝工程和9台共660万千瓦机组的脱硫设施断旁路工程,水泥行业开展脱硝工程建设。建立煤耗量月报分析制度、硫份监督性监测制度、电厂减排绩效公告制度等系列管理制度,全程跟踪电力行业污染减排情况,确保减排工程取得实效。

2、持续推行煤耗总量控制和清洁能源替代战略。宁波港和大榭国际招商码头完成224台龙门吊油改电工作;中心城区完成绕城高速以内面积约540平方公里的“禁燃区”建设,淘汰改造高污染燃料使用设备259台(累计达到1134台)。严格控制煤炭消耗总量,进一步推进新增项目清洁能源替代战略,新建项目不再审批除集中供热以外的燃煤锅炉,对65蒸吨/时以上新建锅炉提前实施新版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重点区域”特别限值。

3、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发布《黄标车及无标车限行(第一阶段)通告》,8月1日起正式开展“黄标车”及无标车第一阶段限行工作。制订“黄标车”淘汰政策,建立配套“黄标车”淘汰补助信息平台,实施“黄标车”淘汰经济补偿措施。

4、全面开展清洁空气行动。镇海、北仑两地37家化工企业全面实施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综合治理有机废气无组织排放和其他废气扰民问题;宁波港集团、北仑电厂、宁波钢铁、开发区热电、海螺水泥、亚洲浆纸和台塑热电等7家大型企业实施了烟粉尘治理。市政府印发《宁波市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实施方案》,通过文明工地创建和城区道路强化保洁等手段大力开展扬尘污染防治。

5、不断优化完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完成省控大气站点新的空气质量监测设施和全市大气自动监测站点复合污染监测设施改建任务,建立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平台,省控以上空气自动监测站发布实时监测数据和AQI指数。

5、声环境

(一)基本状况

1、功能区噪声

2013年居民文教区昼间噪声宁波市区、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六城市全部达标,夜间噪声仅宁波市区、奉化超标;混合区昼间噪声所有区域全部达标,夜间噪声除宁波市区、宁海外其余地区均超标;工业集中区昼间噪声所有区域全部达标,夜间噪声除余姚外其余地区均超标;交通干线两侧昼间噪声所有区域全部达标,夜间噪声全部超标。与2012年相比,各地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无明显变化。

2、区域环境噪声

2013年宁波市区、象山区域环境噪声属轻度污染,分别为58.6分贝、56.9分贝;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宁海县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均属较好,分别为54.4分贝、54.8分贝、55.0分贝、54.1分贝。相比2012年宁波市区、象山县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变差,其他区域保持相对稳定。

3.交通噪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