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学校教改
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意义及深化发展的问题
室 更具 有 了 学 科 特 点 ,因 为 各 种 学 习资 源 进 入 教 室 ,为学生 的 自主学 习提供 便利 。 ( 三)确 立选课 制运 行 的保 障系统
首 先 ,建立科 学 多元 的评价 与诊 断体 系 。学 校
引 导学 生关 注 自己的学 习过 程 ,随时 随地 的记 录和
性 的探 索 ,具有 丰富 而深远 的意 义 。
一
、
课 程 改 革 的 内容 与特 点
老 师们则 重 点在教 学资 源开 发 。传 统 的行政班 也 就
转 变为 教学 班 ,教 室 承载 了更多 的教育 功能 ,具 有 了上课 、读 书 、实 验 、讨论 、教研 等 多种功 能 ;教
( 一)建 设 出适合 每一 位 学 生 个 性 发 展 的 可 选
( 一 )真正 实现 现代 教育 制度 中的 “ 因材 施 教” 因材 施教 是我 国教育 传统 ,孔 子是 因材施 教 的 典范 。 ① 孑 L 子 因材施教 表 现在 对 弟 子 的答 疑 解 惑 中 。
《 论语 》第 一篇 《 学而》 ,开篇 即说 :“ 学 而时 习之 , 不亦 说乎 ? ” “ 学” ,古 义 为 “ 觉” 、 “ 觉悟” ,还 有
2 0 1 5年 7月
当代 教 育 与 文化
Cont e m por a r y Ed uc a t i o n a nd Cul t ur e
J u 1 . 2 0 1 5
Vo 1 . 7 NO . 4
第 7卷 第 4 期
北京 十一 学 校 课 程 改 革 的意义 及 深 化 发 展 的 问题
指 导 。但 这还 是在 课 堂里 的改革 ,而 北京 十一 学校 通 过提供 丰 富的课 程 ,建设 出了适合 每一 位学 生个
北京市十一学校课改之路
《海淀教育》(课改版)北京市十一学校初中课改专刊卷首语《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摘录于会祥副校长课改随笔摘录认识与思考对“综合改革、整体架构、聚合课程育人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行动思考………………于会祥学科探索自主、合作,打造学生智慧大脑…………………………………………………………初中数学备课组老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管理者…………………………………………………………初中语文备课组情趣——激活(畅游)英语学习的三度空间……………………………………………初中英语备课组课程整合与实践初一思想品德课与主题班会整合的探索与反思……………………………………初一思想品德备课组计算机与地理课整合的设计与案例………………………………………………初一地理计算机备课组反思与成长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起点的演变与思考……………………………………………………李娜学生自学环节的落实措施初探………………………………………………………………………崔丽娜导学讲义在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郭祥峰例谈教学相长…………………………………………………………………………………………周志英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新思路…………………………………………………………………………王烨如何避免步入讨论的“误区”?……………………………………………………………………来风华自主引领兴趣为伴——调动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积极性的实践探索……………………………范学芳新旧教学课件设计的分析与思考……………………………………………………………………王彦珏《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及反思………………………………………………………于晓静做学生写作的管理者——对作文讲评课教学流程的设计与思考…………………………………李月芹英语语感阅读点滴尝试与思考—一节阅读教学课的感想………………………………………邓卫平“行万里路,读千卷书,育百年人”——我的教育观随想………………………………………南晓军初中学部课改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郭学军《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摘录第1条愿景我们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
北京十一学校
北京十一学校:多种举措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今年年初,北京十一学校在经历了10多年的“国有民办”体制后,正式回归公办。
“但有一点没有变,作为市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学校,北京市教委鼓励我们继续进行改革,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
”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
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连接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普通高中该怎样突破?在进行深入采访后,我们发现,学校被赋予的改革试点“权力”和不懈探索,让十一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课程改革:围绕学生一生发展做文章让学生们知道为何而学,比学知识更重要。
课程变,评价方式变,把看起来高远的人生目标培养问题解决了,在探索中回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事件:2008年1月24日,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走进十一学校,在学校开办的“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的讲坛上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外交官生涯。
当听到外交谈判连轴转,4天不得休息,孙玉玺在谈判时不得不将图钉放在自己膝盖上,用钉刺的方式让自己不打瞌睡时,台下那些一门心思想当外交官的中学生,开始意识到外交官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风光,背后必须有艰辛的努力和准备。
十一学校有个学生咨询中心,设立中心的起因是:学校发现不少表现优异的学生,虽然志向远大,但是往往只看到一种职业表面的风光,而对之缺乏基本的了解,更不知道要成功需付出多少努力。
学校对此反思:怎样让学生的志向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理想相融合?十一学校学生咨询中心应运而生。
它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高中阶段寻找自己的人生志趣和方向,用人生规划统领学生成长。
学校为此专门划出8个教师编制。
怎么把目标做实?十一学校拿出自己的绝招:发挥课程的协调、统筹、引导作用。
学生咨询中心的成立成了继续推进课程改革的契机,不同于一般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咨询中心专注于课程与学生志向的联系。
两年来,围绕这个定位,“学生职业取向分析”、“职业考察”、“名家大师进校园”等选修课不断开出。
听名家大师讲座、社会职业体验实践,都是一门“课”,有学分,听10次名家讲座有2个学分,完成一次社会职业体验实践得0.5个学分。
学习北京十一学校课改心得体会【精选文档】
学习北京十一学校课改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北京十一学校课堂改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今后我要活学活用,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堂45分钟的课,老师仅主讲5分钟,剩下的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进行辩论,这样的课堂,难以想象,甚至令不少家长担忧。
然而,正是从这里走出一批竞赛尖子和学科苗子。
在北京十一学校,有这样一位老师叫王春易,她教的生物课,令全年级的学生趋之若鹜,获得100%的满意度;她把课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只用很少的时间串讲疑难问题,学生的表现却比跟老师作笔记的传统课堂更加优异;她已是多项荣誉集于一身的模范教师,却从未自满,始终通过教学改革突破自我、实现超越……王春易教过的学生都说,王老师的讲解总是用“同学们,你们体会”作开头。
每当发现同学的课堂笔记和学习心得中的亮点,她就激动不已地展示给大家说:“你看!你看!真好!真好!”从不太理解到默契配合,从被动学习到享受学习,每一个从王春易的课堂中走出的学生都最终体会到,由自己主导的学习是多么快乐!而这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对于他们的未来人生又是怎样的一笔财富!这就是北京十一学校王春易老师的生物课,也是当今很多学校争相效仿的课堂改革。
王春易——北京市十一学校的一位生物教师。
第一次了解他的事迹是校长组织全校的教师共同学习有关她教育改革的先进事迹,探路学习之后,我又在网上找了几篇有关对她的报道的文章继续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对于她的做法和理念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扎实的教师基本功要想成为一代名师,就要有扎实的教师基本功。
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很多教师备课、上课用的教案和课件几乎都能在网上搜索到,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前,不仅要对所上的课精挑细选,而且教案也大多是通过网络搜索打印出来对其进行效仿,对于自己上的课很少经过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结果,课堂上生搬硬套的现象比比皆是。
而王春义则不然,她专门讲那些别人认为不出彩的课,对于她来说,一节公开课写百页手稿是常事,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磨课,一轮又一轮的创新,王春易练就了一身好功夫,随便抽出其中一节课,她都可以讲出彩。
学校变革理念何以能落到实处--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及其启示
关键词:北京十一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教学机制;个性化发展
事物的发展,“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 衰”。处在变革的时代,学校的发展也如此。应该说, 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理念的引领和教育政策的推动 下,学校变革是常态。但仔细观察和审视,我们会发 现大量的学校变革处于无声无息之中,或者说很多学 校的变革是雷声大雨点小,实效性不强。同样的变革 环境和政策,不同的学校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状态和 结果,这种情况本身就值得审思。近年来,北京十一 学校在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中影响广泛,尤其是其 实施的走班制变革引人注目。在教学论意义上,这种 走班制的改革虽然表现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但真 正反映的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其变革成功的启 示值得深入探索和挖掘。
(二)基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思考 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 体,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习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 把他们培养成一批同样的学生,而是应该为他们创造 属于自己的成长平台,成为独特的个体。[2]传统的班 级授课制在面向大众,提高教学效率和实现普及教育 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但它忽视了对学生的差异化教 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虽然在教育发展历程 中,人们围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设计教学法、分
二、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具体措施及成效
2010 年,北京十一学校以学科专用教室建设、学 科资源融入为基础,开展了一场学生全面选课走班的 教学组织形式实践改革。
北京十一学校24模式
十一学校:2+4初中段(一)改革学制,实行二•四学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把中学六年重新划分为二••四学制。
初中两年完成原三年的教学任务,从第三年开始进入高中阶段。
对于不能适应的学生仍按三•三学制。
初中两年的主要任务:完成原初中三年课程教学任务,夯实双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科学习方法的积淀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在初中学段,各实验区在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整体考虑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经过基础学段的学习不参加中考的实际情况,注意确定每一学年的工作重点,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对此,提出以下建议:初一年级的工作重点是:高标准要求,明确奋斗目标,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实验角色意识,实现高起点;初二年级的工作重点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水平的质疑能力等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制定适当的指导策略,通过加强竞赛等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各方面崭露头角,防止落后生的出现;(二)改革教学内容,对主要学科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实行语文、数学、英语工具学科重心下移,物理、化学、生物重心上移并开设科学课(理科综合课)、历史与社会课(文科综合课)和创造课,改革和增加体育课、艺术课。
1、在这一学段,要特别加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工具性学科的教学,适当提高教学标准,适量增加课时。
不仅要使学生在两年的时间优秀地完成原初中三年的教学任务,而且要掌握较完整的语文和外语的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以及数学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学科素养的培养。
语文和英语一定要增大阅读量,通过说话课、演讲课、辩论课等课型发展学生的中英文的口才,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设置“科学课”,实施模块教学,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综合五大模块。
论文:浅议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
100453 教育理论论文浅议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北京十一学校,这所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原中央军委子弟学校,作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惊心动魄的改革。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本书《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进入我们的眼帘,泛读、品读、深思,让我们了解了这所学校,对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深刻变革、脱胎转型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因材施教、服务于学生成长―回归教育本质这所完全中学,从2007年李希贵校长掌舵十一开始,一场影响中国基础教育界的重大改革开始酝酿,经过两年的准备,2009年11月,学校第十届教代会上,一个凝聚全校教师智慧,达成全员共识的《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获得高票通过。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成为了“十一”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使命。
因材施教,这一2000多年前由孔夫子提出的朴素而深邃的教育思想,曾经被无数教育工作者不小心丢失的东西,又重新被十一学校拾起,成为了开启学校教育改革的金钥匙。
因材施教,服务于学生成长,这就是十一学校渐进改革走向成功的教育哲学。
一切都因学生而改变。
全校课程因学生而开发,必修课,不同学科分层级编写,更多的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设立的选修课。
全校4000余人,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317个课程,1335个教学班。
学生根据自己需要自主选择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及学科教室。
适应学生高位发展的高端实验室,自主研修教室应运而生。
所有学生,全体教师,全面投入,真正践行“因材施教”思想,一切都围绕服务于学生成长而进行,变革途中,研讨不断,争执不断。
不管怎样,即使困难重重、问题多多,改革始终没有停步,始终向前推进。
二、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引领学校全面系统改革学校改革,选课走班是关键环节。
一切都从这里开始,一切都因此而改变。
改革一点一滴逐步展开。
选课走班,前提是有课程。
10问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学改革
10问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学改革10问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学改革10问十一李希贵在泼水节上被“突袭”精彩纷呈的艺术节徒步穿越大峡谷自习课上的自主学习师生同庆教师节操场上的尽情游戏北京十一学校在高中全面推进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引发了社会各界尤其是高中校长的热切关注,一时间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
但隔岸式的考察似乎并没有让参观者们过瘾。
一些参观者在学校经过一番地毯式的调查与追问之后,仍然带着种种不解、困惑甚至疑虑离开。
有人说,学校改革搞得再热闹没有用,如果学生考不上好大学,一切改革都白搭。
十一学校这些年的改革和变化,很亮眼,也很令人赞叹,但这种改革在大多数学校就像天方夜谭,无法实现。
那么,十一变革的关节点究竟在哪?操作层面遇到障碍如何推进?十一的改革又有多少普适价值?为此,《校长周刊》在各地高中校长中随机作了一个微调查,提取他们对十一学校改革中最关注的问题,并邀请这场改革的设计者、发起者和实施者——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作答。
1 问:学生一放手就乱怎么办选课走班以后,十一学校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都相当开放,但部分学生在自习课等很多方面表现出缺乏有效管理,还有学生玩手机,如何实现放手选择与常规管理的有效平衡?李希贵:在十一学校,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问题是非常正常的。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我们不能假设学生什么问题都没有,只是提高他们的数理化成绩。
教育必须面对一个个有问题的学生,我们必须给他时间、空间,让问题暴露出来,这样才能抓住机会让他成长,无论是学生自己的体验,还是老师创造机会,帮助他度过坎坷。
其实,在任何一种学校生态下,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中,都会存在某些学生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
我们的态度是,学会等待,不要着急,慢慢地唤醒他。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在自由的空间里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我们特别看重的。
我们不会用一个统一的、有序的模式去管理所有的学生,而是针对一个一个学生进行管理。
通过过程性评价,以及导师、咨询师、学科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陪伴,帮助学生生长出自我管理的能力。
北京市十一学校课改的四个关键词
北京市十一学校课改的四个关键词关键词1:课程整合高效学习的前提十一学校英语教研组笔者曾对我校初一年级新生进行英语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很大,小初英语衔接出现断层。
人教版初一教材起始阶段的内容对部分学生来说简单重复,无法点燃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学生缺乏系统有效的语音、词汇学习方法以及阅读策略指导,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明显不够,无法将知识转化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读写能力差,学习效率低。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针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特点,遵循认知发展规律,设置了“引桥”课程,进行了全面的课程资源整合。
整体设计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我们将课内和课外教材整合,基本教材和阅读教材整合,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取学生资源,帮助学生整体构建初中英语知识体系。
课内外基本教材整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话题为主线,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心理、个性发展特点,添加、删减、修改,形成“模块-单元”的结构化组织。
并在每一模块结束后,通过设计知识树。
综合活动或主题任务检验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
阅读教材整合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极富内涵的作品;达到语言的整进整出,适当加强难度、广度,创设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语言和心智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到更贴近学习实际、生活和时代的信息资源,并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将课内外知识有效融合延伸,让英语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通盘规划整体规划。
学习人教版教材---新目标《go forit》,拓展学习外研社版教材——《新标准英语》,同时每年课外阅读量达到10万个单词以上。
两年完成初中课程,达到英语课程标准五级要求。
第三年初高中“引桥课程”,着重策略、文化、思维、性情养成,形成综合语言学习实践能力。
具体实施语音和词汇的整合实施。
为了搭建小初衔接的“引桥课程”,我们编写了《语音词汇巧学手册》,将自然拼读法与音标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发音规律和拼读规则系统学习七年级英语单词。
北京十一学校2+4模式
十一学校:2+4初中段(一)改革学制,实行二•四学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把中学六年重新划分为二•四学制。
初中两年完成原三年的教学任务,从第三年开始进入高中阶段。
对于不能适应的学生仍按三•三学制。
初中两年的主要任务:完成原初中三年课程教学任务,夯实双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科学习方法的积淀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在初中学段,各实验区在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整体考虑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经过基础学段的学习不参加中考的实际情况,注意确定每一学年的工作重点,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对此,提出以下建议:初一年级的工作重点是:高标准要求,明确奋斗目标,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实验角色意识,实现高起点;初二年级的工作重点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水平的质疑能力等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制定适当的指导策略,通过加强竞赛等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各方面崭露头角,防止落后生的出现;(二)改革教学内容,对主要学科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实行语文、数学、英语工具学科重心下移,物理、化学、生物重心上移并开设科学课(理科综合课)、历史与社会课(文科综合课)和创造课,改革和增加体育课、艺术课。
1、在这一学段,要特别加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工具性学科的教学,适当提高教学标准,适量增加课时。
不仅要使学生在两年的时间优秀地完成原初中三年的教学任务,而且要掌握较完整的语文和外语的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以及数学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学科素养的培养。
语文和英语一定要增大阅读量,通过说话课、演讲课、辩论课等课型发展学生的中英文的口才,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设置“科学课”,实施模块教学,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综合五大模块。
北京市十一学校打破传统分班制
北京市十一学校打破传统分班制第一篇:北京市十一学校打破传统分班制北京市十一学校打破传统分班制,实行选课走班,一个学生一张课表北京市十一学校与其他学校有些不一样,教室门口标牌上的内容不再是“几年级几班”,而是学科名和教师的名字。
学生们不再按传统做法分班,而是“选课走班”。
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变一班一张课表为一个学生一张课表,课表由学生自选的各门课程组成。
没有固定班级,分层分类教学,学生自选适合的课程选课走班是怎么回事?就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成绩、兴趣,选择各科不同的难度层级、类型。
其中,理科类课程分层,有的分3个层次、有的分4个或者5个层次;文科课程分类,全校共有400多门课程、272个学生社团。
这样,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全校4174名学生,就有4000多张不同的课程表。
同一学科水平近似的学生在一个学科教室上课。
仅高一年级就有217个教学班、69间教室。
学生人手一本《学生课程手册》,手册介绍了学校全部课程的设置目的及要求,比如初中语文为必修课,如果有余力想进一步提高,可以选修名篇欣赏、演讲与口才、议论文写作、古典诗词欣赏等课程。
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就细分为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汽车技术、影视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等19个模块。
“我们开设了学科竞赛课程、大学先修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
每个年级都成立自主研修学院,有些学科不需要学习的学生可以在此相互切磋。
”学校课程研究院院长秦建云说。
没有了传统的行政班,学生们的活动空间更大。
高中二年级学生毛佳钰,数学、物理分别选择4级、3级,化学、生物均选择2级。
她爱好建筑,自己创办学生社团少年建筑学院,并担任院长,会员有30多人。
学校联系了清华大学建筑专业的副教授为她做指导,毛佳钰完成了论文“北京钟鼓楼地区商业房屋改造研究及建议”。
“选择”已经成为学校的主题词,课程通过选课走班可以选择,而且在一个学段之后学生可以再次选择;学习方式可以选择,既可以按常规天天在教室上课,也可以申请自修、免修或到书院里与同学切磋。
北京十一学校---我校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八)综合实践课程
• 紧紧围绕我们的育人目标而设计,搭设了 育人目标落地的平台。
课程 领域
课程
名家大师进校园 名师讲堂 名生讲堂 学长有约 家长有约
课程简介
每周三下午学校邀请名家大师或各领域领军人物开设讲座
举办优秀教师的讲座,介绍他们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已经毕业的学长或在校学生中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生位同学课设讲座 学生的学习或校园生活经验分享 家长志愿者为同学们提供生理、心理、职业、亲子沟通等咨询服务
四年制高中数理方向、酷爱化学,具备了较好的化学思维的学生;对初、高中和大学内容进行统整
工程与数理方向的学生 出国留学方向的学生
自选 必选 自选
学
化学概念与应用 AP化学
生 生物Ⅰ 生物Ⅱ 生物Ⅲ 生物Ⅳ 生物Ⅴ
人文与社会方向的学生;达到高中毕业要求
三年制高中工程与经济方向,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达到理科高考难度
我校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北京十一学校 来凤华
一、改革的动因
• 1.培养模式单一,无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需要,尤其是课程缺乏选择性,无法支撑学生获 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 2.评价方式单一,片面追求分数,造成学生自主 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能力严重不足。日益 凸显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发展需求,迫使学 校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途径等反面进 行内源性、结构性、系统性的转型。
(七)援助课程设计
• 有的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 题和困难,需要特别帮助。考虑到他们的需求, 在平时系统课程的学习之外,我们还设置了学科 援助课程,针对学生的情况和需求,编排专门内 容,安排还时间、地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 缺,有各学科教师实施一对一辅导。援助课程一 般安排在每个学期中间的小学段或课余时间。
北京十一学校我校课程改革与实践共64页文档66页PPT
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北京市十一学校教改
北京市十一学校教改十一学校教改“+、-”法贵爷的加法:大学式管理,学生走班选课,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课表;校务会上经常出现学生的身影;或参加国内高考或准备到国外读书,学生的选择多了;导师制,老师对学生的责任更多了。
贵爷的减法:老师的讲桌、讲台没了;老师的传统办公室没了;多年的行政班没了;传统的运动会没了……“甩手掌柜”李希贵被学生们称为“贵爷”。
如校长贵爷所愿,学生“接管”了校园,大部分时候校长的权力被“架空”了。
连美国大使、法国大使到学校访问也一律由学生出面,从接待、翻译、主持到回访都是学生自行组织。
每当这种场合,“贵爷”能做的只是坐在台下不时鼓几下掌。
2012年3月14日那天,北京市知名学校的校长以及国外的教育专家,云集于贵爷麾下的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
贵爷和他的老师们向同行们介绍了一上午该校课程改革的经验,前来旁听的美国密西根州牛津学区教育局局长比尔听得惊奇:“你现在进行的改革,连美国很多学校都不敢,你怎么敢!?”五年前,李希贵辞掉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主任的职位,回归校园又一次当起校长,将十一学校开展的课改更推进了一步。
更加深刻的变革是展开面向全校的民主化尝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如今十一学校的升学率和高分学生人数稳居北京市前列。
2011年高中毕业生中有50名学生被世界一流大学录取。
投票说了算退休的媒体人李建平已经跟踪观察贵爷和他的十一学校两年了。
给李建平印象最深的,是十一学校高三毕业典礼上的那一幕。
台上校长李希贵给六百多名高三毕业生逐个发证书,台下任课老师排成两排,夹道和学生们握手拥抱。
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在哭,场面温暖这让李建平感到十分惊讶。
在2007年退休前,她曾经花了八年时间跟踪教育部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从新课程研制、试验到开展,她都在全国各地实地观察。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她见过太多的毕业典礼,更多时候她看到的不是惜别,而是长期压抑后的释放。
有一次她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刚刚高考完的学生们把书本和试卷从教学楼上纷纷往下扔,漫天纸张像飘起大雪。
浅议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北京十一学校改革看法
浅议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作者:张丽丽王军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6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记叙的方法,归纳并剖析了北京十一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做法及经验。
一是因材施教,服务于学生成长——回归教育本质;二是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引领学校全面系统改革;三是自由、自主、自管自育——实现学生个性成长。
【关键词】教育改革;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个性成长北京十一学校,这所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原中央军委子弟学校,作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惊心动魄的改革。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本书《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进入我们的眼帘,泛读、品读、深思,让我们了解了这所学校,对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深刻变革、脱胎转型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因材施教、服务于学生成长—回归教育本质这所完全中学,从2007年李希贵校长掌舵十一开始,一场影响中国基础教育界的重大改革开始酝酿,经过两年的准备,2009年11月,学校第十届教代会上,一个凝聚全校教师智慧,达成全员共识的《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获得高票通过。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成为了“十一”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使命。
因材施教,这一2000多年前由孔夫子提出的朴素而深邃的教育思想,曾经被无数教育工作者不小心丢失的东西,又重新被十一学校拾起,成为了开启学校教育改革的金钥匙。
因材施教,服务于学生成长,这就是十一学校渐进改革走向成功的教育哲学。
一切都因学生而改变。
全校课程因学生而开发,必修课,不同学科分层级编写,更多的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设立的选修课。
全校4000余人,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317个课程,1335个教学班。
学生根据自己需要自主选择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及学科教室。
适应学生高位发展的高端实验室,自主研修教室应运而生。
所有学生,全体教师,全面投入,真正践行“因材施教”思想,一切都围绕服务于学生成长而进行,变革途中,研讨不断,争执不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学校教改“+、-”法贵爷的加法:大学式管理,学生走班选课,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课表;校务会上经常出现学生的身影;或参加国内高考或准备到国外读书,学生的选择多了;导师制,老师对学生的责任更多了。
贵爷的减法:老师的讲桌、讲台没了;老师的传统办公室没了;多年的行政班没了;传统的运动会没了……“甩手掌柜”李希贵被学生们称为“贵爷”。
如校长贵爷所愿,学生“接管”了校园,大部分时候校长的权力被“架空”了。
连美国大使、法国大使到学校访问也一律由学生出面,从接待、翻译、主持到回访都是学生自行组织。
每当这种场合,“贵爷”能做的只是坐在台下不时鼓几下掌。
2012年3月14日那天,北京市知名学校的校长以及国外的教育专家,云集于贵爷麾下的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
贵爷和他的老师们向同行们介绍了一上午该校课程改革的经验,前来旁听的美国密西根州牛津学区教育局局长比尔听得惊奇:“你现在进行的改革,连美国很多学校都不敢,你怎么敢!?”五年前,李希贵辞掉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主任的职位,回归校园又一次当起校长,将十一学校开展的课改更推进了一步。
更加深刻的变革是展开面向全校的民主化尝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如今十一学校的升学率和高分学生人数稳居北京市前列。
2011年高中毕业生中有50名学生被世界一流大学录取。
投票说了算退休的媒体人李建平已经跟踪观察贵爷和他的十一学校两年了。
给李建平印象最深的,是十一学校高三毕业典礼上的那一幕。
台上校长李希贵给六百多名高三毕业生逐个发证书,台下任课老师排成两排,夹道和学生们握手拥抱。
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在哭,场面温暖而幸福。
这让李建平感到十分惊讶。
在2007年退休前,她曾经花了八年时间跟踪教育部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从新课程研制、试验到开展,她都在全国各地实地观察。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她见过太多的毕业典礼,更多时候她看到的不是惜别,而是长期压抑后的释放。
有一次她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刚刚高考完的学生们把书本和试卷从教学楼上纷纷往下扔,漫天纸张像飘起大雪。
当时李建平眼泪就掉了下来。
“我不得不想这么一个问题——每个早晨,全中国有1200万的中小学老师走进教室,有2亿的学生坐在那里等待上课,他们当中有几个内心是快乐的?”这次毕业典礼之后,李建平开始跟踪了解这所学校的改革情况,试图找出学生热爱这所学校的原因。
她发现这所学校的学生有想法,有充分的发言权。
很多事情学生说了可以算数。
十一学校有五间食堂,由三个公司承包,每年需要接受一次全体学生投票,末位公司将被淘汰。
2010年,学校的每间教室都配备了三台电脑。
科学实验班的王笃年老师担心学生随意上网、玩游戏,于是提议自习时不能使用电脑。
对王老师提出的这项建议,一样需要全班同学讨论之后集体投票表决。
最终30个学生里只有2票赞成。
这样的表决结果出乎王笃年意料,但他表示尊重这样的投票结果。
这个学校平等对话、民主协商的氛围得益于李希贵的思路。
早在1995年,李希贵还在山东高密一中担任校长时,就提出了“建设民主校园”的主题词。
当时正是学校学习企业“厂长负责制”如火如荼的时候,“校长负责制”被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整合权力和显示权力在好多校园里生机勃勃。
而李希贵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教师代表大会决定工资方案,甚至拥有罢免校长的权力。
“我们最终追求的是民主社会、民主生活。
如果我们过程不民主,培养的孩子就不民主。
如果这些孩子不民主,未来的社会就称不上民主社会。
”有一次,在每天例行的校长与学生共进午餐时,两名学生当着校长的面产生了争论,一位男同学抱怨学校每天规定的睡觉时间太早,另一名女生认为时间太晚。
于是李希贵就让两名学生先做调查研究,拿出解决方案。
学生回去后果然就开展了全校范围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在经历了四个月的全面普查之后,学生拿出一份建议书提议分层睡觉,×点之前睡的住在一个楼层,×点睡的住另一个楼,×点睡的住×楼。
每学期还有×次调整机会。
这项建议随即付诸实施。
而在教师层面,民主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每年8月28日,是校长信任投票日,由全体教职工代表进行不记名投票,当场统计,公布票数,校长信任票如果低于确定的比例,校长必须辞职。
大到弹劾校长、修改学校规章,小到学校里面道路的命名,都需要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再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辞官李希贵说话带着一些山东口音,语速迟缓,不时的微笑像是对过于的严肃的有益调剂。
与其他的教育制度改革者相比,李希贵办事更加务实、耐心。
1997年到2006年,李希贵在山东历任高密一中校长、市教委主任和潍坊市教育局局长。
1999年,在高密县教委主任任上,李希贵实施过一项改革——他试图取消校长行政级别。
但当时存在人事制度上的障碍,李希贵于是在脱不掉“黄马褂”的情况下,给校长戴上了“新帽子”,开始实行职级制,校长们的工资开始差异化。
时隔5年之后,李希贵升任市教委主任,时机成熟才终于进一步地完成了“取消行政级别”的改革。
处理方式依然漂亮,以前校长的级别不取消,只是把门关上,新任的校长从此不再是一级官员。
“在一场变革里面我们的原则是鼓励先进,允许落后。
当我们允许落后的时候这种抱怨就不会爆发,就不会变成一种力量,因为我们允许你落后,所以变革尽量是从前面带着走,而不要从后面推着,这是一个重要原则。
”后来在一次交流会议上,李希贵提到。
观察其改革路径,这一原则总能被巧妙贯彻。
2006年,李希贵被任命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主任,仅仅过了一年,就辞官不做,进入北京十一学校,开始新的改革试验。
“离开一线,很多人认为我的想法太过理想化。
但是如果中国有一批学校先试先行,去实践理想,对中国的教育一定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离开教育部,李希贵“所图者大”,实际上他希望能够通过课程改革改变中国近百年来的学校形态。
“行政班主体的班级授课制进入中国一百多年,从工业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都没有变化,已经远远脱离社会发展的社会形态。
它只能把不一样的学生变一样了,而社会需要的是不一样的孩子。
”每个人自己的课表为了降低改革风险,李希贵花了两年时间研究行动纲要,花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课程改革,“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排查了所有的风险,比如下午的课程改革我们排除了160多种风险,把这些风险进行了一一管理。
”2011年3月14日这一天的交流会议上,比尔的问题直指以往这类改革通常的危险所在——分数怎么办?在中国的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回避高考的压力。
而在比尔的经验里,即使在美国,一些校长也依然需要从分数上体现他的成就。
这是一个李希贵需要在不同场合不断回答的问题,也是中学教育改革长期之困。
现在的十一学校,学生自行选课。
比如数学由易到难分为1至5等,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行选择。
最易的数学1适合今后大学里读文科专业的学生选修,最难的数学5则将涉及大学微积分的知识,是为以后攻读数学系的学生开设。
教室逐渐功能化,有专门的生物教室、语文教室和化学教室。
把13个行政班的学生分散到28个功能教室上课,上哪个课学生就去哪个教室,也就是实施所谓走班制,这更接近于大学的上课方式。
传统行政概念上的班级已经十分模糊。
而老师们的办公桌也直接设置在这些功能教室里。
这项改革一开始几乎是李希贵一人硬性推着走。
“一开始我特别不同意。
因为可想而知这种管理带来的难度。
”高一级部主任于振丽说。
十一学校的老师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学能手,特级教师就有22名。
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套成型的经验。
班级消失之后,班主任也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学生走班上课、分散自习之后,班主任就找不到自己的学生了。
于是学校的导师制改革也顺应推出了。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导师,建立起更紧密的对应关系。
长期在十一学校进行观察的李建平说:“正是由于课程改革,引发了教室功能改变,原来行政班级的模糊,于是又有了导师制等一系列改革,层层倒逼,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
”英语老师侯敏华说:“以前走到班里面孩子们做的事情特别雷同,一个化学老师发卷子,所有的学生都在做化学卷子。
很多的问题在集体的层面解决了。
可是现在每个孩子做的都不一样,沟通工作的量猛然增加了。
我们只能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成长的沟通能力,这样的工作对班主任是非常有挑战的。
”对该校有长期观察的《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耀明解读说:“十一学校的十和一,如果我们视为数学里面的‘+’和‘-’,恰好对应了李希贵课程改革的变化,老师们的工作量增加了,而学生的负担减少了。
”在一次和校外人士的交流会上,侯敏华拿李希贵校长一边开涮一边倒苦水:“拜我们校长所赐,我现在是从教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当中最艰苦的一段时间,甚至是比我刚上班的时候还要艰苦。
”以高一(三)班的曲铮同学周二的课表为例:7点30到8点,在行政班上早读,内容安排为复习语文。
8点到11点30在英语功能教室上自习,内容安排为背诵托福单词,读英文原版书。
1点30到2点,午休时间,读课外书,保证每天的阅读量。
2点到4点10,一天最困的时候则被他自己安排为学习最感兴趣的化学。
而他的同桌的课表就跟他截然不同,由于他希望在大学能够到美国学习,所以在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提升英语方面的能力,背单词和读英文原版书。
这样学校里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课表。
“中西方教育最大的不同是西方的孩子他内心基本上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发动机。
”李希贵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给学生们装上自己的发动机,自行管理,自行驱动:“高考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只是帮助学生走过这个门槛。
顺便要把高考考好,更关键的是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和方向。
”“首先学会责任感”在2007年接手北京市十一学校之后,李希贵步调沉稳,闷头课改。
外地邀请分享课程改革经验大部分被他拒绝了,因为改革方案还未经过一整轮的实验。
“李希贵在山东就是一个名人,到十一中学的头两年没有什么动静,这两年他在思考,谋定后动,一点都不狂躁。
现在我们看到他的改革环环相扣,是一个系统的成果。
”北京市教科院副院长方中雄曾经评价说。
现在的十一中学课改初见成果。
最大的改变是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提高了。
这方面侯敏华深有体会。
有的时候学生会在他的办公桌上留纸条,预约老师聊一聊学生本人这段时间的规划。
更有学生提议和老师一块儿看一本书,“我们在一起讨论一下”。
秦建云老师的每一届高三毕业生,都会结合自己三年学习物理的经验得失,集体编写一本物理教材,留给自己的学弟学妹们使用。
李希贵说:“我希望这个学校的学生学会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责任。
马丁·路德·金、曼德拉为什么伟大?是因为责任。
中西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李希贵的改革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观察者的到来。
教育领域长期的观察者李茂曾经在《中国教师报》“海外”版做过多年编译,关注了不少当代美国名师,他现在和李建平一样,长期在这所学校进行贴身观察。
在李茂的一本书中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期盼中国的比尔·盖茨时,我们能期盼中国的艾斯奎斯、比格勒、卡姆拉斯和梅耶尔(均为美国当代教育家)吗?”这个问题将会由中国教育界给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