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政治哲学二轮复习知识整合最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轨高考四哲学知识体系整合

知识板块一——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

主题解读

本知识板块重点把握四对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关系等。

思维导图

精要阐释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际运用]

(1)一般来说,材料中出现“事实,现象、现状,情况、状况,国情、形势等词语”是关于物质具体形态的描述。

(2)判断“物质决定意识”常用词句:因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依据、根据……情况;在……形势下;符合……实际;在……现状上;各地各部门;适时等。

2.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实际运用]

(1)当材料中有涉及“人们有能力认识……事物或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制定了……方案、计划;获得了认识上的……理论与发展”时一般体现能动地认识世界。

(2)当材料中有涉及“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认识对事物(包括人、事、社会)的影响或作用”时一般体现能动地改造世界。

二、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原理]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际运用]

(1)首先要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关性的动词,如:深入实际,走访,座谈,问卷调

查等。

(2)区分:在实际中得到了什么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结果得到证实(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把认识应用到了实际中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际运用]材料中涉及理论的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指引等词体现了认识的指导作用。

四、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际运用]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材料中一个认识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内容不断丰富完善等。

对接高考

主观题命题点(一)规律的客观性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最近,山东、广东、北京等地将出版国学教材,在秋季中小学开设国学必修课。在如何将国学经典引入中小学课堂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甲专家认为,国学经典进入中小学课堂,必须进行删减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解读①;乙专家认为,学习国学经典,不应该删减,要保持经典原样、保持作品完整性,这有利于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培养正确的历史文化观②。

依据材料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评价上述专家的意见。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主观题命题点(二) 实践与认识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①。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②。

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知识板块二——唯物辩证法

主题解读

本部分内容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从命题内容上看,重视重点原理与方法论的考查,联系的普遍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

思维导图

精要阐释

一、坚持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联系是普遍的,完全孤立的事物不存在。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