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名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因此,树立创新意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新颖独特是它的本质特征。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进行基础积累,以求“厚积薄发”
盖房子需要打好牢固的根基,同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以丰富的认识为基础。小学生虽然想象丰富,但也仅限于在他所见过或知道的事物范围内进行。因此,从小学生识字开始,就要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多关心、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事物。为能力的培养积累材料,“厚积”才能“薄发”。
11 把读书权还给孩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尚且如此,何况如今明白如说话的课文?汉语是一种很艺术的语言具有身后的文化底蕴,追求“感觉”,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具有整体的美感。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情趣都包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等待读者去领会其魅力。然而,在传统的教师“主宰”下的理解课文,犹如把一朵芬芳美丽的鲜花拿到实验室去做“解剖”式的科学分析,从欣赏的角度看,就什么魅力也没有了。因此,应让学生多读课文,从整体去欣赏,去体会文章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传统的课堂朗读多是教师设置好“条条框框”,学生在这些“条
条框框”的禁锢下进行,学生没有主权,缺乏创新机会。我在讲叶圣陶的《瀑布》一棵时,想让学生读熟课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也可以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这一句,我到过海边,听到海浪发出的声音‘哗哗’的,很大,很有气势。”有的说:“我最喜欢’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因为它很壮观。”还有的说:“我喜欢最后一句‘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的如烟,如雾,如尘。’这一句很美,好像在仙境一样。”......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请他们各自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其余同学评价、改进,读的效果非常好。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读,比老师“指挥”下的朗读印象要深刻得多。进而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素质,培养语感。
12 培养并引导好小“书迷”
语文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学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基础的积累。不仅是字、词的积累,还在于语言的积累是否丰富。而语言的积累仅靠课堂远远是不够的,更需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所以,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我在学生进入二年级,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就经常给他们读一些故事,以激起他们的兴趣,然后引导他们自己读书。这样,有些学生很快就爱上了读故事书。渐渐地,我再引导他们读其他的课外读物,并对一些优美词句或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摘抄积累,养成摘抄习惯。这样,班里就出现了一批小“书迷”,但他们并不“迷”,而是知识面广,头脑
灵活,反应敏捷,语文学的比较好。
2培养自学,以足促销率
“授以鱼不如授以渔”。这句老掉牙的至理名言实际上讲出来我们教学的目的: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是学生具备自学能力,变老师问为学生问,变老师讲为学生想,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使学生学会生疑,是良好思维习惯形成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的前提。教师应给学生多方面的质疑方法。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孩子们提出了“为什么说鸟也是宝贵的?”的问题;《你们想错了》一课中,方志敏对敌人说的话里有一个“哼”字,加了拼音,学生读了课文一下子就指出这个音节不对……孩子们观察多么仔细,思维又是如此敏捷,使我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22 巧设空白地带,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除了对课文的疑问,还有较多的理解和收获,这时,开辟课堂的“空白地带”把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主人,思考课文,交流收获,谈心得体会,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和理解的愉悦。如《你们想错了》一课,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课文,“随时说出你在哪些地方或想到什么”,结果学生说了大半节课,而且都是我在备课时要讲的重点。可见,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理解课文并积累语言,如果养成习贯,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大大
提高。
3鼓励学生“与众不同”
培养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除了使学生会动脑筋思考敢想、敢说以外,还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敢于发表独的见解。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来就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眼中还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如讲完《狼和小羊》一课,我问:“小羊死了吗?”学生有的说死了,有的说没死,议论纷纷。我鼓励大家继续编故事,有的学生说:“狼向小羊扑去,小羊往旁边一闪,狼一头栽进河里淹死了。”还有的说:“狼向小羊扑去的时候,一个猎人正好开枪打死了它。”一位同学可能受到了启发,脱口而出“小羊死了又活了。”大家一愣,这位同学接着讲:“狼饿了,就一口把小羊吞到了肚子里,这时来了一个猎人,把狼打死了,把小羊从狼肚子里就出来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结尾,在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造性思维不仅出现在课堂上,也出现在作文训练。如我在引导学生观察秋天时,让学生回忆以前课文中所讲的描写落叶的句子:“树林里落了一层厚厚的树叶,像铺上了厚厚地毯。”有人说到:“落叶多烦人呀!增加了我们打扫校园的负担。”这就是很好的反问思维的例子。又如一天早晨,下起了浓雾,我来到学校,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说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很多学生都用了“隐隐约约”、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等词,说的很有诗意。大家正陶醉时,一位学生说出了前两天看到的新闻:由于大雾,一条高速公路上一天发生了19起车祸,五十多辆汽车撞在一起!其他学生议论纷纷,最后总结出:浓雾很美,但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害处。这是多么令人喜悦的火花!
托尔斯泰说过:“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没有终岸和顶点的,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永无止境。”我们的教改创新工作也将紧随时代步伐,生机勃勃,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