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第一讲:审美本质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年代末起,第二次美学大讨论:
围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解产生的激烈论争
对美学文艺学研究方法产生极大兴趣,形成“方法论热”。西方现当代
美学思想得到了大量引进,并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影响了中国当代文 艺实践和美学理论建设
五六十年代已形成基本美学思想的美学家们,在80年代间对自己的思想
宫中多饿殍”。
唐代,则以肥为美,绝代佳人杨贵妃就是丰腴的。 宋代,以瘦为美 新中国时期,以健康壮实为美 现当代出现多样化,以瘦为美如“排骨美女”,中性美
三、美是什么
2)民族性的差异 如中国人的“龙”、“凤”图腾,在中国人眼中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是很
美的,但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它就不一定是美的了。 中国人一般以黑眼珠为美,可是欧洲白人则以黄头发蓝眼睛为美 3)阶级性的差异 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标准。 面色鲜嫩红润、体格健壮是乡下美女的标志,而纤手细足,弱不禁风则为上 流社会的美女特征。 鲁迅曾说过的焦大不会爱林妹妹,实际上意味着阶级差别,也就是审美的差 别之一。 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情况不同,穿衣戴帽没有十分明显的阶级性。在阶级矛 盾尖锐、阶级斗争激烈的形势下,人们的服饰就显示出突出的阶级性。 例如,在我国辛亥革命前后,长袍马褂外加瓜皮帽,是封建遗老遗少的装束, 西装革履手持文明棍,则是假洋鬼子(买办资产阶级)的服饰,革命者则是 一身特有的中山装而后学生装。这些不同阶级的服饰就显示了不同阶级的审 美趣味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怀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
“感性显现”,只是理念的自我显现,也就是说,理念为了
实现自己,必然要把自己显现出来,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 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 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 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而美和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通 过感性的形象来满足理念这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说,使理念 显现为感性的形象。
2)、20世纪20年代以后
不少学者涉足美学领域,根据西方美学理论提出自己的美学构想,如:
刘仁航、吕澄、陈望道、范寿康、李石岑登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3、20世纪30年代 美学双峰: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的《谈美》、《文艺心理学》、《诗论等著作 宗白华的一系列论文,都能结合中西美学思想与艺术实践,
高尔泰更是直接宣传美是人的主观感受。《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他坚持美的客观性,认为物的形象的美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美的
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凡是典型的东西都是美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 性。“美是典型”。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二)、三个论美的模式 美的理论观念的全部多样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范式:
(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这种模式肯定美的客观性并且 与现实性,也找出了形式美的某些规律.(美在客观) 一个方向就是偏重于"美在客观形式",因而形成一种"技术美 学". 另一个方向则偏重于"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形成 了心理学派的美学,比如精神分析美学. (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美在主观) 为真正从具体出发把握抽象,把握本质提供了可能性. (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这种模式是对前两种 模式的综合.
三、美是什么
一)、美是一个丰富的世界
在人们日常语言中,感官愉快的形式叫美,伦理愉悦的形式叫美,真正审美
对象也叫美,凡是引起人们愉快的都可以叫做美。人们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地 给美下定义,在追求审美是的本质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急啊什么对美的认识, 拓展美的内涵的宽度和深度,丰富了人类的志趣。
饮食类的美、器物类的美、建筑类的美、动植物类的美、天地山川的美、政
代表:狄德罗:美在关系说 英国经验派休谟:“美即美感” 博克“美是事物本身的客观性质作用于人的感观,在内心引起爱或类似
的情感。美既是客观对象的属性,也是主体感受的对应物,主客体之间 有一种内在的相互转化关系萌芽。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3、古典美学
康德:美是道德是象征。
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说",则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对古
典哲学唯心主义的扬弃.
c.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主要的代表人
物有马克思。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一)、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简要历程
1、“美学”是西方的产物 美学学科的形成基于四个基础之上,而这些基础在
中国发展是不充分或者是不存在的。
1)、对事物本质追求 2)、对主体心理知、情、意的明确划分 3)、对各门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4)、对理性主义文化的反思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2、美学传入中国发展
1)、中国早期介绍西方美学为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 严永京等人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结合稀饭美学思想,提出“境界说” ,还用西方
第一讲:审美本质论 主讲:彭品荣
主要内容: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三、美是什么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对美的探索
1、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美本质观: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的“数的原理”要比例和谐(自然哲学) 苏格拉底:从效用的角度来衡量美的标准:有用就美,有害则丑。(社
治类的美、人物自然之美、人物社会性美、心里类的美、业绩类的美、伦理 类美、语言类美、音乐类美
二)、美是具有层次性、共同性和相对性的概念
1、美的层次性 美的概念中内涵和外延不是完全一致,是有层次的。
李泽厚把美分成了:悦耳悦目、悦情悦意、悦志悦神。
一般可以把美分成:物质是在层、形式符号曾、历史意蕴层哲学超验层
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他所谓客观性,不是指物的自然性一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 所谓社会性,不是朱光潜那样的主观的社会意识或社会情趣等,而是客
观存在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属性。
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客观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属性的美,既是社会的,
又是客观的。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会伦理学)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哲学、美学论 述。
柏拉图:“美的理式” ,还区分美和美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美是事物的客观性质,美是和谐整一
普罗丁 :“美的分有说”,物质世界的美是神的光辉的反照。新柏拉图
注意代表,为西方神学美学奠定了基础。基本观点在圣 · 奥古斯丁、托马 斯· 阿奎那那里得到充分发展。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2.从物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从客观事物的
属性来定义美 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数的和谐” 亚里士多德“美是和谐整一”。 b.古罗马的西塞罗 c.中世纪的塔塔科维兹和阿奎那 d.文艺复兴时期的达· 芬奇 e.18-19世纪的荷加斯、博克和费希纳
对审美经验与没的其他现象作出了精彩的论述。
钱钟书《谈艺录》也为中国现代美学增添了后市的内容。 4、40年代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瞿秋白、冯雪峰、鲁
迅等多年的介绍,已有进一步的中国化的现象,如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有理论家试图将马克思 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化,如蔡仪的《新美学》
美学思想研究《红楼梦》,提出“美育”思想等。 蔡元培撰写《美学通论》(未完),提出“美育代宗教说”是中国现代 美育思想的奠基者。他把康德美学介绍到中国。 梁启超引入西方美学思想,提倡以“情感教育”来启蒙民智,倡导“诗 界革命”、“小说界革命”鲁迅早在1908年《摩罗诗力说》中介绍不少 西方美学思想。
他所谓客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 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客观事物加上主观
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形象”,这时才有美,而这 种“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因此,只有艺术有美,美只是艺术的特 性,不是一般自然事物的特性,所以,研究美就不能脱离艺术来研究。
托马斯· 阿奎那:神学美学杰出代表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
古希腊的自然主义观成为理解美的本质的资源,强调美不在天国而在尘 世,不在神的彼岸而在人世的此岸,但同时也有着模糊美与真、美与科 学之间界限的倾向。
代表:达芬奇
启蒙时期:哲学、科学、美学走向体系化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二)、中国当代关于美的本质的论争
在我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中,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从20世纪50-60年
代起就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
吕荧曾指称美是人的概念,是人的社会意识,把美看成是主观的,认为美是
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3.从精神和物质统一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a.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 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力图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启蒙时期的
形而上学认识论美学和神秘主义美学加以吸纳和融合.
b.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车尔尼雪
都有所深化与扩展,形成不少美学理论,其中以李泽厚等的实践美学影 响较大。
90年代,蒋孔阳在吸收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创造性综合,创立了以实践论
伪哲学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学说,在不少方面超越了前述 几派美学。
出现了应用美学热、美学研究与生产、生活、文化各层面的立即而结合
起来,形成了生活美学、技术美学、生态美学、戏剧美学、电影美学、 建筑美学、园林美学、等门类美学。
三、美是什么
4)个体性的差异 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气质、情感心理、能力爱好等不同会使 他们
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
“情人眼里出西达的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
怅与叹息,而叶剑英则抒发了“老夫喜做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豪迈 情怀。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三)、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 1.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1)从客观精神方面的探讨: a.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柏拉图。 b.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太一说”。
c.黑格尔 “理念说”
2)从主观精神方面的探讨: a.休谟· 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的
自我显现,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就是真。美作为 一种理念,因此,美也是真。强调符合理念的真实性,这是 黑格尔对美的第一个要求。
(2)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呈现于客观
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 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 变成美的。因此,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 的感性显现。
三、美是什么
2、美具有共同性
1)、美有着相同的内在规律性。 2)、审美对象的形式美能引起较明显的共同审美感觉。
3、美的相对性
表现在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地域性和个体性上的差异。 1)时代性的差异 原始时代,人们以文身、刺面为美 西周时期以至春秋战国时代,以苗条为美女的标志,“窈窕淑女”、 “楚王好细腰,
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识的欲望”说
弗洛伊德把人的一切行为归结为性意识本能。 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来源于童年形成的“自卑情结”,自卑与超越时人的行
为的力量源泉,所以对美的创造和欣赏也是克服自卑情结,超越自我的结果。 荣格认为人的额权益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个人潜意识,内容是个人的本 能意识;
围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解产生的激烈论争
对美学文艺学研究方法产生极大兴趣,形成“方法论热”。西方现当代
美学思想得到了大量引进,并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影响了中国当代文 艺实践和美学理论建设
五六十年代已形成基本美学思想的美学家们,在80年代间对自己的思想
宫中多饿殍”。
唐代,则以肥为美,绝代佳人杨贵妃就是丰腴的。 宋代,以瘦为美 新中国时期,以健康壮实为美 现当代出现多样化,以瘦为美如“排骨美女”,中性美
三、美是什么
2)民族性的差异 如中国人的“龙”、“凤”图腾,在中国人眼中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是很
美的,但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它就不一定是美的了。 中国人一般以黑眼珠为美,可是欧洲白人则以黄头发蓝眼睛为美 3)阶级性的差异 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标准。 面色鲜嫩红润、体格健壮是乡下美女的标志,而纤手细足,弱不禁风则为上 流社会的美女特征。 鲁迅曾说过的焦大不会爱林妹妹,实际上意味着阶级差别,也就是审美的差 别之一。 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情况不同,穿衣戴帽没有十分明显的阶级性。在阶级矛 盾尖锐、阶级斗争激烈的形势下,人们的服饰就显示出突出的阶级性。 例如,在我国辛亥革命前后,长袍马褂外加瓜皮帽,是封建遗老遗少的装束, 西装革履手持文明棍,则是假洋鬼子(买办资产阶级)的服饰,革命者则是 一身特有的中山装而后学生装。这些不同阶级的服饰就显示了不同阶级的审 美趣味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怀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
“感性显现”,只是理念的自我显现,也就是说,理念为了
实现自己,必然要把自己显现出来,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 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 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 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而美和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通 过感性的形象来满足理念这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说,使理念 显现为感性的形象。
2)、20世纪20年代以后
不少学者涉足美学领域,根据西方美学理论提出自己的美学构想,如:
刘仁航、吕澄、陈望道、范寿康、李石岑登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3、20世纪30年代 美学双峰: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的《谈美》、《文艺心理学》、《诗论等著作 宗白华的一系列论文,都能结合中西美学思想与艺术实践,
高尔泰更是直接宣传美是人的主观感受。《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他坚持美的客观性,认为物的形象的美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美的
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凡是典型的东西都是美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 性。“美是典型”。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二)、三个论美的模式 美的理论观念的全部多样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范式:
(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这种模式肯定美的客观性并且 与现实性,也找出了形式美的某些规律.(美在客观) 一个方向就是偏重于"美在客观形式",因而形成一种"技术美 学". 另一个方向则偏重于"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形成 了心理学派的美学,比如精神分析美学. (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美在主观) 为真正从具体出发把握抽象,把握本质提供了可能性. (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这种模式是对前两种 模式的综合.
三、美是什么
一)、美是一个丰富的世界
在人们日常语言中,感官愉快的形式叫美,伦理愉悦的形式叫美,真正审美
对象也叫美,凡是引起人们愉快的都可以叫做美。人们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地 给美下定义,在追求审美是的本质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急啊什么对美的认识, 拓展美的内涵的宽度和深度,丰富了人类的志趣。
饮食类的美、器物类的美、建筑类的美、动植物类的美、天地山川的美、政
代表:狄德罗:美在关系说 英国经验派休谟:“美即美感” 博克“美是事物本身的客观性质作用于人的感观,在内心引起爱或类似
的情感。美既是客观对象的属性,也是主体感受的对应物,主客体之间 有一种内在的相互转化关系萌芽。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3、古典美学
康德:美是道德是象征。
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说",则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对古
典哲学唯心主义的扬弃.
c.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主要的代表人
物有马克思。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一)、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简要历程
1、“美学”是西方的产物 美学学科的形成基于四个基础之上,而这些基础在
中国发展是不充分或者是不存在的。
1)、对事物本质追求 2)、对主体心理知、情、意的明确划分 3)、对各门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4)、对理性主义文化的反思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2、美学传入中国发展
1)、中国早期介绍西方美学为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 严永京等人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结合稀饭美学思想,提出“境界说” ,还用西方
第一讲:审美本质论 主讲:彭品荣
主要内容: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三、美是什么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对美的探索
1、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美本质观: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的“数的原理”要比例和谐(自然哲学) 苏格拉底:从效用的角度来衡量美的标准:有用就美,有害则丑。(社
治类的美、人物自然之美、人物社会性美、心里类的美、业绩类的美、伦理 类美、语言类美、音乐类美
二)、美是具有层次性、共同性和相对性的概念
1、美的层次性 美的概念中内涵和外延不是完全一致,是有层次的。
李泽厚把美分成了:悦耳悦目、悦情悦意、悦志悦神。
一般可以把美分成:物质是在层、形式符号曾、历史意蕴层哲学超验层
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他所谓客观性,不是指物的自然性一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 所谓社会性,不是朱光潜那样的主观的社会意识或社会情趣等,而是客
观存在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属性。
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客观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属性的美,既是社会的,
又是客观的。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会伦理学)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哲学、美学论 述。
柏拉图:“美的理式” ,还区分美和美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美是事物的客观性质,美是和谐整一
普罗丁 :“美的分有说”,物质世界的美是神的光辉的反照。新柏拉图
注意代表,为西方神学美学奠定了基础。基本观点在圣 · 奥古斯丁、托马 斯· 阿奎那那里得到充分发展。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2.从物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从客观事物的
属性来定义美 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数的和谐” 亚里士多德“美是和谐整一”。 b.古罗马的西塞罗 c.中世纪的塔塔科维兹和阿奎那 d.文艺复兴时期的达· 芬奇 e.18-19世纪的荷加斯、博克和费希纳
对审美经验与没的其他现象作出了精彩的论述。
钱钟书《谈艺录》也为中国现代美学增添了后市的内容。 4、40年代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瞿秋白、冯雪峰、鲁
迅等多年的介绍,已有进一步的中国化的现象,如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有理论家试图将马克思 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化,如蔡仪的《新美学》
美学思想研究《红楼梦》,提出“美育”思想等。 蔡元培撰写《美学通论》(未完),提出“美育代宗教说”是中国现代 美育思想的奠基者。他把康德美学介绍到中国。 梁启超引入西方美学思想,提倡以“情感教育”来启蒙民智,倡导“诗 界革命”、“小说界革命”鲁迅早在1908年《摩罗诗力说》中介绍不少 西方美学思想。
他所谓客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 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客观事物加上主观
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形象”,这时才有美,而这 种“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因此,只有艺术有美,美只是艺术的特 性,不是一般自然事物的特性,所以,研究美就不能脱离艺术来研究。
托马斯· 阿奎那:神学美学杰出代表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
古希腊的自然主义观成为理解美的本质的资源,强调美不在天国而在尘 世,不在神的彼岸而在人世的此岸,但同时也有着模糊美与真、美与科 学之间界限的倾向。
代表:达芬奇
启蒙时期:哲学、科学、美学走向体系化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二)、中国当代关于美的本质的论争
在我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中,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从20世纪50-60年
代起就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
吕荧曾指称美是人的概念,是人的社会意识,把美看成是主观的,认为美是
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3.从精神和物质统一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a.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 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力图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启蒙时期的
形而上学认识论美学和神秘主义美学加以吸纳和融合.
b.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车尔尼雪
都有所深化与扩展,形成不少美学理论,其中以李泽厚等的实践美学影 响较大。
90年代,蒋孔阳在吸收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创造性综合,创立了以实践论
伪哲学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学说,在不少方面超越了前述 几派美学。
出现了应用美学热、美学研究与生产、生活、文化各层面的立即而结合
起来,形成了生活美学、技术美学、生态美学、戏剧美学、电影美学、 建筑美学、园林美学、等门类美学。
三、美是什么
4)个体性的差异 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气质、情感心理、能力爱好等不同会使 他们
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
“情人眼里出西达的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
怅与叹息,而叶剑英则抒发了“老夫喜做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豪迈 情怀。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三)、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 1.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1)从客观精神方面的探讨: a.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柏拉图。 b.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太一说”。
c.黑格尔 “理念说”
2)从主观精神方面的探讨: a.休谟· 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的
自我显现,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就是真。美作为 一种理念,因此,美也是真。强调符合理念的真实性,这是 黑格尔对美的第一个要求。
(2)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呈现于客观
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 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 变成美的。因此,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 的感性显现。
三、美是什么
2、美具有共同性
1)、美有着相同的内在规律性。 2)、审美对象的形式美能引起较明显的共同审美感觉。
3、美的相对性
表现在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地域性和个体性上的差异。 1)时代性的差异 原始时代,人们以文身、刺面为美 西周时期以至春秋战国时代,以苗条为美女的标志,“窈窕淑女”、 “楚王好细腰,
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识的欲望”说
弗洛伊德把人的一切行为归结为性意识本能。 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来源于童年形成的“自卑情结”,自卑与超越时人的行
为的力量源泉,所以对美的创造和欣赏也是克服自卑情结,超越自我的结果。 荣格认为人的额权益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个人潜意识,内容是个人的本 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