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美术鉴赏论文-徐悲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课程论文
题目:我喜欢的画家——徐悲鸿
课程名称美术鉴赏
考查学期2011学年第二学期
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姓名王亚楠
学号200906054178
专业计算机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成绩
指导教师王丹
摘要:徐悲鸿的一生都献给了艺术。他的作品体现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中国画则融西方艺术手法于中国传统艺术之中,别具一格。其留给后人的名画数不胜数。本文着重介绍了他的《奴隶与狮》和《八骏图》。
关键字:徐悲鸿美术画家名画鉴赏
一、徐悲鸿生平
徐悲鸿原名寿康,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学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兼职于孔德学院。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
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
术。
1927年回国。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和油画、国画创作。
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
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国立北平
艺专校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及苏
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及个人画展。(如图1)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
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
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
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1953年9月26日逝于北京。逝世后,北京建有徐悲鸿纪念馆,集
中保存展出其作品。
表1.1
二、徐悲鸿与他的作品
1、徐悲鸿《奴隶与狮》鉴赏
图1.1奴隶与狮
1939年初,徐悲鸿带着他的大量收藏踏上南洋之旅——包括1000多件自己的代表作(包括留学时期的素描和在欧洲各博物馆的临摹之作),历年来搜集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陶瓷、古玩、珍本印拓书刊,历年来搜集的中国近代画家如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赵少昂、吴作人、黄君璧、溥儒等人的作品数百幅(其中任伯年与齐白石的就有200多幅)。可想而知,这些“家当”再加上旅居南洋的三年间的大量创作(这三年是徐悲鸿创作精力最旺盛和生活相对安稳的时期),成为徐悲鸿在因突发的太平洋战争而“逃离”时的最大负担。他不得不舍弃这“辎重”的大部分,将其托付给三个朋友分三处存放,即黄曼士的百扇斋、钟青海任校长的崇文学校所在地罗弄泉的一口枯井中(其中包括几十幅不易携带的油画)、韩槐准的愚趣园中一条山沟的山坡下(据说有数百件艺术品)。1949年5月,徐悲鸿的学生陈晓楠过新加坡,将黄曼士和韩槐准处的文物带回,约几十箱。但所有这些作品,都没有确切的数字和目录,这给收藏和鉴定留下了相当大的想象和猜测空间——也许它是个永远的谜,但一定会以真真假假各种面貌在市场上出现,成为对我们鉴赏力和判断力的考验。
提到徐悲鸿画狮,有一段饶有兴趣的插曲,很能够说明这位画家的作画风格。1921年,由于中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留学生学费经常被中断,为了节省开支,徐悲鸿前往了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而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德国。当时,持法郎在德国生活要更容易一些。画家在德国的两年中,每天都坚持作画达10小时。徐悲鸿自幼就酷爱画动物,特别喜爱画马和画狮,表现它们崇尚自由、勇往直前的精神。每当风和日丽、又无模特时,徐悲鸿总是去柏林动物园画狮。那里的狮栏都是半圆形的,最利于画家作速写。他常常一画就是一天,中间不进饮食。他精细入微地研究狮子的骨骼结构,聚精会神地观察狮子的动态、神情,敏锐、迅速地将它们准确地记录在速写本上。正是通过成百上千幅的写生,才能有《奴隶与狮》这样的杰作诞生。徐悲鸿笔下的狮子身躯细长但不失威武,目光炯炯但并不怀有敌意。狮子有着仁慈、和善的君子之风,与奴隶互帮互助,知恩图报。
如果说油画的特点是能够通过对形体充分、精到的塑造和刻画,达到情景交融、传神阿堵,那么这幅《奴隶与狮》就是使这种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典型之作。
描绘雄狮与骏马本是浪漫主义的拿手好戏。表现武力之美曾是1000多年中西方美术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从亚述最著名的浮雕《国王猎狮》到19世纪浪漫主义主将德拉克罗瓦的《狮攫马》、《海滩猎狮》,都把搏杀的残酷、狮子的凶猛和垂死挣扎作为强调、夸张的对象,以期达到歌颂武力的目的。取材于人狮的生死之战,一方面固然是具有浪漫气质的画家的偏好,但更主要的还是古代弱肉强食的社会状况为人的审美意识打上的烙印。恰恰在这一点上,《奴隶与狮》的作者——中国画家徐悲鸿展现的却是与此相反的人性中仁慈博爱的一面。
在他的审美意识之中,狮从来不是人类杀戮的对象,也不是任意欺凌其它动物的凶神恶煞,而是威而不猛,永远站在正义一边的君子。它威风凛凛,但从不凶恶残暴,它声震山岳,但从不欺侮弱小。它充满威严和自尊,即使在被别人欺凌而身负重伤之时,也决不低下高贵的头。它被作者寄情、托兴和拟人化,成为民族的形象象征,从外表到精神都可敬可爱,美不胜收。
2、徐悲鸿《八骏图》鉴赏
图2.1八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