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瑰宝 北周天元皇太后玺

合集下载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精品藏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精品藏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精品藏品陕西历史博物馆,这座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文化殿堂,珍藏着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品藏品。

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件珍品选用极为罕见的缠丝玛瑙制成,杯体模仿兽角的形状,线条流畅优美。

其兽首部分刻画得栩栩如生,兽的双角弯曲,双眼圆睁,炯炯有神。

而镶金的工艺更是锦上添花,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和奢华的风格。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与繁荣。

再者,“皇后之玺”玉印也是馆内的一大亮点。

这枚玉印质地温润,晶莹剔透,螭虎钮,四侧刻有云纹。

印文为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其字体规整大气,刀法娴熟。

据考证,这很可能是吕后生前使用过的玺印,它的发现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帝后玺印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兵马俑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之一。

虽然规模不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的宏大,但这里的兵马俑同样工艺精湛,神态各异。

有的兵马俑面容严肃,仿佛在沉思作战策略;有的则面带微笑,似乎对胜利充满信心。

它们生动地展现了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度发达的雕塑艺术。

还有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其精妙的设计令人称奇。

香囊外壁用银质打造,通体镂空,呈圆球形。

内部的金香盂无论如何转动,香料都不会洒落。

这种陀螺仪原理的应用,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充分展示了唐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此外,舞马衔杯纹银壶也颇具特色。

壶的造型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的样式,而壶身上的舞马衔杯图案则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据记载,唐代曾训练马匹随着音乐起舞,每逢庆典,舞马便会登场表演。

这一藏品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奢华场景。

多友鼎也是不可错过的精品。

它内壁铸有二百多字的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的一场战争,对于研究西周的军事、政治具有极高的价值。

鸳鸯莲瓣纹金碗同样引人注目。

金碗造型华丽,碗壁上的鸳鸯、莲花等纹饰细腻精美,充分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

唐代的三彩载乐驼俑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ppt1 课件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ppt1 课件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少数民族内迁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堂小结
导入一
孝文帝像
在中国古代,换姓改名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但北魏孝文帝却将自己的鲜 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他的这一举动,当时震动朝野,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后来成为 民族融合的佳话流传至今。
导入二
北朝
北魏·太平六年砚
北魏书法始平公造像记
北朝·北魏朱义章
北魏书法元珍墓志
北朝·北魏(514年)
课堂小结
少数民族内迁
1.我国民族分布的格局 2.少数民族纷纷内迁
北魏孝文帝 的改革措施
1.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北方民族 大融合
1.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与探究
学习活动
这首描绘草原风光和游牧画景的
著名民歌《敕勒歌》,起初由高车族
牧民用高车语创作。高车族即为铁勒
族,又叫敕勒族,因他们乘高车,逐
水草,过着游牧生活,所以被称为高
车族。
后来,高车族与鲜卑族的交往增
多,《敕勒歌》便被译为鲜卑语,在
北方广为流传。北魏孝文帝改革,规
定以汉语为“正音”(标准语言),
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汉语,《敕勒歌》
少数民族内迁
少数民族内迁和建立的政权
鲜卑 羌

鲜卑 匈奴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比较表
民 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 化
以农耕 汉族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方
以游牧
逐水草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少数民族 为主
而居
魏晋墓葬壁画
扬场图
放猎

胆昭日月印玺的介绍

胆昭日月印玺的介绍

胆昭日月印玺的介绍说起胆昭日月印玺,嘿,那可真是件宝贝,不光有年头,还透着股子说不尽的威严和神秘。

你想象一下,一枚印章,方方正正的,上面刻着龙飞凤舞的图案,还有那么几个大字,金光闪闪,简直就像是从古代皇宫里流传出来的宝贝疙瘩。

这印玺啊,可不是一般的物件。

它的来头大了去了,据说当年是皇帝老儿御用的,用来盖在圣旨、诏书上,那分量,杠杠的。

为啥叫胆昭日月呢?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就是因为这印玺代表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像日月一样,光辉普照,无所不在。

谁要是拿了这印玺,那就是手握乾坤,脚踏江山,威风凛凛,无人能敌。

这印玺的材质,那也是一绝。

你摸摸看,沉甸甸的,冰凉凉的,透着股子寒气,但又透着温润。

听行家说,这是用上好的玉石雕刻而成的,经过了多少工匠的心血和汗水,才打磨出了这么一枚瑰宝。

上面的图案,那可是精雕细琢,栩栩如生。

龙和凤,那可是咱们中国的图腾,代表着吉祥和尊贵。

这印玺上,龙飞凤舞,腾云驾雾,简直就像活的一样,看着就让人心里头那个激动啊。

要说这印玺的用途,那可就多了去了。

在古代,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只有皇帝和朝廷里的大官才能用。

你要是在哪个古墓里头挖出了这么一枚印玺,那恭喜你,你可是挖到宝了。

现在虽然不用来盖圣旨了,但还是有不少人喜欢收藏它。

为啥?还不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文化和历史,看着它就仿佛能看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那些英雄豪杰,那些爱恨情仇。

我记得小时候,爷爷就有一块小小的印章,虽然没这胆昭日月印玺那么大气,但也是他的心头好。

他常常拿出来给我看,告诉我印章背后的故事和它的意义。

那时候我还不太懂,只觉得印章上的字挺好看,图案也挺好玩。

但现在想想,那其实是一种传承,一种文化的延续。

这胆昭日月印玺啊,也是这样的。

它不光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它见证了皇权的兴衰,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当看到它,我就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震撼和感动。

而且啊,这印玺还有一个特别神奇的地方,那就是它的灵气。

见证历史的汉代“皇后之玺”

见证历史的汉代“皇后之玺”

见证历史的汉代“皇后之玺”文/曹琳娜图/棠梨这是一枚小小的玺印,冰肌玉骨,温润谦和,方寸间精致而奢华。

它是身份的代表、权力的象征。

经历过王朝更迭、阴谋阳谋,消失多年,被淹没于泥沙中,两千载浮沉,始得重见天日,繁华落尽,依然宁静祥和,波澜不惊。

作为一个文物大省,陕西出土的文物常常令人惊叹不已。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一枚精致的玉玺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因为在古代社会,玉玺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地位,足以令天下臣民顶礼膜拜。

这枚玉玺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神秘玉玺重见天日1968年9月的一个傍晚,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村的小学生孔忠良放学回家,当他沿着水渠边的小路往家走时,忽然被土坎上一枚反光的小东西吸引了目光。

他好奇地捡起来一看,原来是块四四方方的白色“小石头”,14上面居然还刻着小动物,非常可爱。

孔忠良决定把这块“小石头”带回家给父亲看看。

回家后,孔忠良和父亲孔祥发将“小石头”清洗干净仔细端详,只见它散发出莹润的光泽,上面雕刻的小兽栩栩如生,底面刻的像是文字但却难以识读。

父子俩觉得这东西一定非同寻常,便找了个机会把这“小石头”送到了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前身)。

经专家测量鉴定,这竟然是一枚用上等的和田羊脂白玉雕刻的玺印。

它底边长2.8厘米,高2厘米,重33克;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玉质坚硬致密,没有任何不可能吧?我还有长这样的时候?沁色现象。

玉玺上方凸出雕刻了一只螭(ch ī)虎为钮,螭虎双目圆睁,张口露齿,形象凶猛,体态矫健。

玉玺的四面阴刻有云纹,底面刻着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书体流畅,刀法自然娴熟,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体现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被推崇备至,正所谓金石有价玉无价,而和田羊脂玉如凝脂般温润晶莹,更是玉中极品。

这枚“皇后之玺”以和田羊脂玉雕刻而成,足可见其珍贵。

那么,它的主人到底会是历史上哪位皇后呢?螭,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

【珍藏版】咸阳文物精品鉴赏

【珍藏版】咸阳文物精品鉴赏

【珍藏版】咸阳文物精品鉴赏2016-02-21咸阳市文物旅游局咸阳1、【西汉·“长陵西神”瓦当】咸阳长陵陵区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当面呈圆形,外圆为单弦纹,单线中心圆饰一圈12联珠纹,双线“十”字栏界将外区分为四格,格内分置阳文篆书“长陵西神”四字,字体秀丽。

该瓦当在汉瓦当中极为少见,为研究汉代的建筑装饰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现藏于咸阳博物馆。

2、【战国·蟠虺纹绿玉环】渭城区正阳镇穆家沟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玉呈豆青色,外形为扁平圆环状,内外缘均琢出14个凹槽,环面宽窄不一,外侧上有阴刻的“五十一”字样。

玉环两面均阴刻细密的蟠虺纹。

此玉环保存完好,玉质优良,纹饰精美,为战国玉器中的精品。

现藏于咸阳博物馆。

3、【战国·四棱形有穿玉棒饰】原名玉琮,国家一级文物。

外形呈中间略粗两端较细的四棱柱状,柱中心有一小穿孔,四面按等距离减地成槽,分为10节。

通体浮雕由勾云纹组成的蟠虺纹,虺目以阴线雕出。

此玉饰玉质光润,纹饰精美,造型独特,为战国玉器中的精品。

现藏于咸阳博物馆。

4、【汉·白虎纹空心砖】渭城区碱滩“三普”基地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泥质灰陶。

正面模印双虎云气纹,一侧面模印双虎玉璧纹,另一侧有一圆孔。

该砖为研究汉代的建筑材料及画像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现藏于咸阳博物馆。

5、【西汉·皇后之玺】出土于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村,国家级文物,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内。

因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后合葬的长陵约1公里,推测为吕后之物。

皇后之玺是汉代皇后玺的唯一实物资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弥足珍贵。

6、【北周贺兰祥墓志并盖】渭城区周陵办贺家村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盖面刻减地阳文篆书“周故太师柱国大司马凉国景公之墓志”,志阴刻1365字。

贺兰祥为北周名将,志文可补史籍之缺。

书体虽为正书,但具有极浓的隶书笔意,对研究书体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顾北周武帝宇文邕孝陵

三顾北周武帝宇文邕孝陵

斜风夹细雨,草木掩秋意。

三顾孝陵园,遍寻此间迹。

吾皇胸怀天,承袭父兄志。

隐忍灭权臣,挥师平东齐。

神佛退三舍,威名震隋帝。

奈何天作难,不肯与多时…★★★★★★★★★★★★离开汉渭陵的地界,我准备带小伙伴前往北周武帝孝陵的所在地再次瞻仰一番。

这应该算是自己第三次前往北周武帝的孝陵了,听说先前发现的3路车已经取消,依旧还是只能坐8路前往…这条路早已熟悉地不能再熟悉,加之在公墓里,定位起来也比以前容易很多,这次是小伙伴开车,所以根据导航,前往速度很快。

估计是公墓关系,这条路是我们今日所走最顺畅的一条…不多时,孝陵公墓已出现在眼前。

我们在陵园前的停车场停了车,为了表示我三顾的虔诚之心,特意拿了两个猕猴桃当做贡品,同时多拿了两个准备在碑前陪邕哥享用…墓园似乎变了些样子,先前记得门口有关于孝陵公墓与孝陵重合的介绍,来前本还想补拍一下,结果现在已经没有了…步入陵园,看到门口看门的大爷看我们,我就顺口问了句,孝陵是不是在左手边?那大爷口音微重,但意思大致是草高,进不去或是不让进。

我们应了声,说不进去在外面祭拜下,然后大爷也没有再拦我们了。

凭借记忆走到快要到前方殿宇的地方,这里新增建筑多了不少,比先前现代了很多…停下来一看左边,着实是愣住了…这才体会到大爷所说的草高…如今的孝陵,已经遍植了草木,在这个时节繁茂异常…乍一望去,根本看不到碑。

本想走到中间位置直接插进去,但是刚走几步就觉得这个有点夸张,满身沾上了落木…小伙伴让我找出了上次的照片,比对再三,觉得距离身后的建筑以及东面的厂房还有一段距离。

我们又看了下谷歌的卫星图,虽然现在所处的位置都是草,但往北一段有个明显是圈出来的花园,那里显然是北周武帝陵的实际位置。

如果是这样的话,碑可能会在花园外侧。

于是我们穿出了草丛,准备先从侧面走一段,看建筑大小和花园的位置差不多了再进草丛…这个陵园上次来还很冷清,这次来的时候地上放了很多没立的石板,那感觉有些怪异,我们一路说着叨扰,终于找到个感觉差不多的地方第二次插入…然而,进去后因为草木的干扰,我老误以为碑在前方…直着向东插到了一个被草木掩盖的石头路上依旧没有看到碑,显然走过了…周围的小咬飞牤围着头顶打转,时不时还撞上蚊虫蛛网。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历史和艺术的宝库,位于千年古都——西安.这座极具文化历史价值的博物馆馆藏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可谓是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精美绝伦的镇馆之宝西周旟鼎西周旟yú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叶文物,1972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周旟鼎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公斤.旟鼎铸于西周康王时期,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敦厚雄伟,厚重庄严,纹饰庄重神奇,华丽精美,是一件杰出的青铜器.五祀卫鼎,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0世纪中叶-前9世纪中叶文物,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鼎造型虽纹饰简洁,造型简单,但腹内铭文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被誉为“青铜史书”.多友鼎多友鼎,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的文物,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多友鼎身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体重35千克.虽然长相普通,表面光素无纹,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是体型健壮,形制俊伟,是西周晚期圆鼎铸造的代表作.对于这件文物详细信息,中国历史密码一书中有详尽的介绍.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陪葬墓内,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通体鎏金,局部鎏银,精雕细镂,造型华美,是一件至为罕见的艺术精品.皇后玉玺皇后玉玺,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狼家沟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玉玺印面为正方形,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玉玺上雕一只匍匐状的螭chī虎做纽.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严谨流畅,笔画粗细均匀,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皇后之玺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皇后印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弥足珍贵.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壶体为白银质地,壶身为扁圆形,上方一端开有竖简状小口,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粱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弓状提梁.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这种巧妙设计独具匠心,唐代工匠的设计艺术让我们现代人敬佩不已.阙楼仪仗图阙楼仪仗图,唐618年—907年文物,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阙楼仪仗图共两幅,内容相同,分别绘于唐懿德太子墓墓道东壁和西壁.均高296—420cm,宽976—928cm,揭取时被对应分为多块.画面壮阔,人物众多,以山为背景,绘城墙、阙楼和即将出城的仪仗队.此图为唐代壁画中罕见的完整、大面幅、高等级的阙楼画面,是唐代建筑绘画之佳品,亦是唐代阙楼实物的形象资料,十分珍贵.宫女图宫女图,1960年在陕西省乾县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出土,绘于墓前室东壁南侧,高177厘米,宽198厘米.图中描绘九位风姿绰约的宫女,展露了永泰公主生前宫廷生活的一个剪影.画中宫女风姿绰约,神态被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体现了大唐喜好秀丽丰满、华贵艳媚的女子的风尚,把唐代女性高雅、自信、不凡的气度表现的玲离尽致,真实的展示出唐代皇室贵族奢靡生活的一瞬间.充分展现了唐代画师深厚的绘画功底和造诣,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打马球图打马球图,唐618年—907年文物,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唐章怀太子墓,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打马球图绘于唐章怀太子墓墓道西壁,因画面巨大,为方便揭取、运输和保存,揭取时将其分割为五块.整幅画面通过在崇山峻岭之间,一众骑士正在进行一场精彩激烈的马球比赛的瞬间场面,反映了唐代宫廷贵族的日常生活.狩猎出行图狩猎出行图1971年在陕西乾县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绘制于墓道东壁,是一幅气象壮观的巨幅精品.,原图高近2米,长近9米,在揭取时被分成四幅,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唐代皇亲贵戚的生活场景.构图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是罕见的佳作.礼宾图客使图位于章怀太子墓道中部东壁的,高204厘米,全长275厘米.画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鸿胪寺是专门负责接待外宾的部门官员,后面有三位使者,使者躬身,毕恭毕敬,谦卑的神情中流露出期盼、等待之意.鸳鸯莲瓣纹金碗鸳鸯莲瓣纹金碗,唐618年—907年文物,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鸳鸯莲瓣纹金碗出土时共两件,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捶揲制作,造型饱满庄重.金碗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鸳鸯莲瓣纹金碗是目前所知唐代金银器中最富丽堂皇、纹饰最精美的器物之一,是西方金银器工艺与东方审美结合的佳作.也是为数不多的非唯一的、而且两件都是国宝级文物的文物珍宝.镶金兽首玛瑙杯镶金兽首玛瑙杯,唐618年—907年文物,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器物通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用世间罕见的俏色玉材—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色缟带的缠丝玛瑙制成,从选材、设计到工艺,都可称为唐代玉雕艺术的精品,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仿佛是一件天生的艺术品,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镶金兽首玛瑙杯何家村出土的窖藏唐代文物中的最珍贵的一件,海内外孤品,国家首批被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1970年10月西安市何家村唐窖藏出土,罐身皆以纯银制作,通高24.1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14.4厘米,壁厚0.15厘米,重1879克.该银罐为已经发现的唐代银罐中最大气、最精美的一件,是件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稀世珍品,国宝级文物.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唐公元前618年-公元907年文物,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彩骆驼载乐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的形象.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驼高48.5厘米.骆驼上有8个乐舞俑,7男乐俑和1女舞俑.艺术家大胆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狭小的驼背作舞台,却承载阵容庞大的乐队来表现当时流行的新舞乐,充满想象,可谓匠心独具.整件作品造型新颖浪漫,制作工艺精湛,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形态逼真传神,使人仿佛耳闻悠扬的乐曲,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载乐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我们研究盛唐时期的音乐、歌舞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青釉提梁倒灌壶青釉提梁倒灌壶,五代907年—960年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青釉提梁倒灌壶,高18.3厘米, 腹径14.3 厘米,腹深12cm ,足径7.5厘米,由于该壶无口无盖,只在壶底中央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时须将壶倒置,酒由壶底梅花孔注入壶腹,故名“倒灌壶”,也叫倒流壶、倒装壶.青釉提梁倒灌壶为五代时期耀州窑所产的精品.黑釉油滴碗这件黝黑发亮的瓷器是黑釉油滴碗,是由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关镇征集而来,碗高8.5 厘米,口径30厘米,底径10.6厘米,是北宋时期的国宝级文物.黑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釉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呈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故称“油滴釉”.这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黑釉碗,保存至今如此完好,实属不易,堪称瓷中珍品.看了这些信息,下次再去博物馆就不用再当历史文盲了.注:文物图片及内容摘自中国历史密码。

故宫藏宝之--—其他印玺

故宫藏宝之--—其他印玺

故宫藏宝之--—其他印玺中国古代玺、印通称,印上面有钮,可以穿绳,便于随身携带。

从秦代开始,用玉做玺是皇帝的专用,指喻皇位,玉玺世代相传,拥有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清代除传国玉玺和皇帝的宝玺外,后宫之中,皇后的印级别最高,钮为两龙交卧,其次为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印,钮为一只盘龙,妃子用龟印,但钮并不是龟形,而是龙头龙尾,仅背似龟背,并且妃子的印只可称印,不可以称宝。

大清除去二十五宝之外,故宫还有一些很有名气的印玺,拿来展示一下:1.清太祖高皇帝谥宝,此宝供奉于太庙及钤本2.皇后之宝,通高10cm,纽高6cm,印面14×14cm,重1800k。

金质,交龙纽,附系黄色绶带,满汉文篆书。

清朝对皇后之宝有严格的规定,据《大清会典》载:“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筯篆,交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用三等赤金五百两。

宝盝高七寸八分,方八寸;宝色池,高二寸,方四寸八分,均金制。

外椟绘凤文。

”制作亦有严格的程序,首先由礼部依据成例奏报皇帝,然后由造办处制成印样,手写宝文,呈皇帝御览。

皇帝钦定后,再由礼部发印样于铸印局,铸印局官会同内务府官于造办处祭炉监造。

铸造完毕后交广储司银库以待镌字。

镌字时,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礼部奏报批复,届时把宝印送至内阁,在内阁大堂行礼后,按内阁翰林院预先撰发的宝文镌刻,竣工后,收存内阁大库,待行礼时提用。

最后再由工部办理制造宝盝、印池等一应物件。

皇后之宝作为皇后身份的证据,只有在举行了相应的册封礼之后才有效。

经过册封程序后,宝玺便被置于皇后宫中,以证皇后的身份和地位3.金“皇后之宝”钤本;4.皇帝奉天之宝金印;5.康熙皇帝御用印玺;6.康熙皇帝佩文斋御用十二组玺;7.康熙皇帝碧玉御玺;8.雍正皇帝“敬天尊祖”寿山石印及钤本;9.雍正皇帝即位后,为表达勤于政务,亲近贤才的治国理念,特制“勤政亲贤”玺及钤本.10.太上皇帝之宝,通高15cm,纽高7.3cm,印面22.5×22.5cm。

国宝级孤品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赏析

国宝级孤品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赏析

国宝级孤品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赏析西汉白玉“皇后之玺”今天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着一枚国宝级别的西汉白玉“皇后之玺”,作为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两汉时期帝后玉玺,这枚汉代玉玺弥足珍贵,它是反映汉代礼仪制度与宫廷文化最高等级的历史遗存,具有难以估量的文物价值与研究价值。

这枚西汉白玉“皇后之玺”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由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心琢制而成,玉玺通体洁白晶莹,无任何受沁现象。

这一方面说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这枚玉玺的埋藏环境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则反映出这枚玉玺玉质的优秀出众,新彊和田玉中的顶级玉料有“好玉不沁”之说,意思是极品的和田玉由于坚硬致密、质地细腻,不容易被环境中的其它元素所沁入。

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这枚西汉白玉“皇后之玺”为正方形,印玺背部雕刻有简明活泼的螭虎印钮,螭虎威猛之中又透出柔和优雅的意趣,与皇后的地位极其相称。

螭虎的雕琢工艺采用了汉代常见的高浮雕技法,螭虎形象威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印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螭虎的6颗上齿也以阴线一丝不苟细细雕琢。

螭虎腹下钻以透孔,以便穿绶系带。

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螭”是龙之九子之一,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是和龙纹非常接近的一种题材,故又有“螭虎龙”之称,因此螭龙纹和螭虎纹实际上是一种纹样。

东汉蔡邕《独断》中有明确记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

”螭虎是战国之后玉器中常见的异兽,战国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纹饰。

两汉时期螭虎形象使用的更为广泛。

汉人非常崇尚螭虎,汉代是螭虎纹是最为鼎盛的时期,在许多玉器上都能见到。

班固《封燕然山铭》有“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

由此可知,螭虎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王者风范。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螭虎纹玉剑具西汉白玉“皇后之玺”的玺台側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分别琢有长方形线框,框内雕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

咸阳旅游介绍

咸阳旅游介绍

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距省会西安25公里。

全市辖2区10县1个县级市,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总人口500万,市区非农业人口53万。

咸阳历史文化悠久,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都咸阳。

咸阳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咸阳还是汉、晋、隋、唐等12个王朝的京畿重地,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素以"秦都、帝陵、明城"闻名于世。

咸阳地理位置优越,咸阳自古为交通要冲。

古时,咸阳北有关中通往河西走廊的泾河谷地;南扼渭水漕挽天下;西通陇西;东处泾渭交汇地带。

现在,咸阳位于亚欧大陆桥中部及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中部,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西北地区最大的空港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的经济地理位置。

咸阳交通便捷,咸阳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距市区9公里的航空枢纽-咸阳国际机场已开辟了国内外60多条航线,年旅客吞吐量1000多万人次;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横穿东西,西安至平凉的铁路即将动工兴建;公路纵横交错,西安至榆林、西安至宝鸡、福州至银川的高速公路和312、310、210国道横穿全市。

市区公交车、出租车服务文明周到,非常便利。

咸阳是陕西重要的旅游城市,是著名的中国金字塔之都,目前已发现帝王陵墓27座,其中4A级景区、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乾陵,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两朝皇帝、一对夫妻的合葬墓,乾陵东边西望,像一位女性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

乾陵司马道两侧的大型石刻华表、翼马、驼鸟、翁仲、六十一蕃臣像、无字碑和述圣纪碑等是乾陵石刻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唐王朝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和石刻艺术。

"南方才子北方将,咸阳塬上埋皇上"。

在浩如烟海的五陵原上,东西一字排开,星罗棋布地屹立着9座俨如金字塔般气势恢宏的汉代帝王陵墓。

西汉十一位皇帝中的九位埋葬在这里。

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百里汉文化旅游长廊。

皇后玺印初探

皇后玺印初探

皇后玺印初探作者:苗润洁后晓荣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5期【摘要】近些年来官印私印玺印封泥均有很多新的发现,其中四枚皇后太后玺印在众多印章中显得与众不同。

将这部分资料整理后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后印发展变化的过程。

本文从四枚后印的形制、掌管玺印的机构、后印的赐予与收回、皇后玺印的象征意义以及谥宝制度来初步探究历史上的皇后玺印。

【关键词】玺印;皇后;礼制;谥宝一、四枚后印(一)皇后之玺。

因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皇后合葬的长陵约1公里,推测为高祖皇后吕雉之物,是汉代皇后玺的唯一实物资料,也是现出土年代最早的皇后玺印,弥足珍贵。

这枚“皇后之玺”以上好的白玉雕成,正方形,螭虎钮。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礼记》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于玉比德焉。

天子佩白玉……”,可见春秋秦汉皆以玉为贵,玉印象征着玺印主人高贵的身份。

汉代册立皇后,都要授予玺印,它是皇后合法身份的凭证。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集解》蔡邕曰:……玺者,印信也。

天子玺白玉螭虎钮。

古者尊卑共之。

……卫宏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根据史料可知秦以后只有天子印可以称作玺,有独特形制即:白玉制,螭虎钮。

汉承秦制,因此也保留了天子玺印的形制。

另据东汉卫宏《汉官旧仪》上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

皇后之玺,金螭虎纽”。

记载与此玺印规制相同。

(二)朔宁王太后玺。

金质,龟纽,印面刻“朔宁王太后玺”六字,制作精细。

此式龟纽官印流行於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

一般只有王、列侯、太子、丞相、大将军方可使用金质龟纽印,但在两汉之交政治动荡,农民起义军割据势力很多,因此有例外。

《后汉书·樊宏传》:“公侯皆紫绶、金印、龟钮,见应劭《汉官仪》”。

这枚玺印的主人推测为隗嚣母亲。

朔宁王隗嚣,是西汉末年反对王莽的义军首领之一,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被当时割据政权首脑公孙述封为朔宁王,《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记载:“夏四月,公孙述自称天子”。

北周武德皇后金印

北周武德皇后金印

北周武德皇后⾦印前⾯,我说过上世纪北周武帝孝陵(位于今天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被盗情况,在迫于⽆奈的情况下,有关⽅⾯对墓葬进⾏了发掘。

确认了墓主⼈的⾝份为北周武帝宇⽂邕,并在墓葬中出⼟了200多件器物。

这个墓葬是我国第⼀座因为盗掘之后的抢救性发掘⽽发现的帝王陵墓。

后来被公布为陕西省⽂物保护单位。

但是,历史上这个墓葬被盗严重,有⼤量的⽂物流失在市场上。

会不会在以后的案件侦破中,发现更为珍贵的孝陵⽂物呢?⼈们充满了期待。

时间到了1996年。

为了净化和治理社会环境,全国开展了专项⾏动。

为了⼴辟线索来源,扩⼤专项⾏动成果,公安部门集中在看守所、拘役所、戒毒所开展强势的政策攻⼼,⿎励在押⼈员提供有效的案件线索,以便更深⼊地解决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5⽉底⼀个在押的嫌疑⼈供述:1993年北周武帝和武德皇后墓葬中有⼀枚⾦印被盗出来,有⼈参与倒卖,因为价格谈不到⼀起,⾦印可能现在还在某⼈的⼿中。

对于这么重要的线索,公安部门很快成⽴了专案组。

1993年6⽉6⽇下午天刚刚擦⿊,专案组秘密找到王征社。

王征社知道最近的风硬,⼀听问他⾦印的事情,⼼虚起来。

⽡罐倒核桃⼀样说出了倒卖⾦印的过程。

1993年9⽉,王征社听龙枣村村民刘运风说⾃⼰的岳母有⼀⾦印要出⼿,在酒桌⼦上他托⼈寻找买主。

后来有⼈回话,要看货。

王征社找到了刘运风,刘运风找到了⾃⼰的丈母娘,最后才找到了货主杜正民。

⼀听说有⼈要买⾦印,杜正民开价220万元。

在咸阳市的⼀个⼩宾馆⾥,买主看货后只出价160万元,⾦印买卖搁浅。

顺着王征社的线索,专案组很快收回了这枚武德皇后⾦印。

这枚北周武德皇后“天元皇太后玺”,纯⾦铸造,正⽅形玺⾯,边长4.5厘⽶,宽4.6厘⽶,印钮通⾼4.7厘⽶,玺⾯篆书阳刻“天元皇太后玺”六个字,⾃⼰厚重、章法有度,实在是难得的佳品。

这枚⾦印重800多克,⾦光灿灿。

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皇太后⾦印,鉴定⾦印的专家惊呼不已:好家伙,光⾦⼦就要值⼗⼏万。

⾦印的主⼈武德皇后阿史那⽒,原为北⽅突厥国王的⼥⼉。

被追缴的国宝——“天元皇太后”金印

被追缴的国宝——“天元皇太后”金印

被追缴的国宝——“天元皇太后”金印自古“陕西黄土埋皇上”。

2005年西周大墓发掘结果令人震惊,墓室经历代盗拢严重,未获得考古新发现,这就是盗墓造成的后果。

陕西咸阳北塬古代陵墓区因历史原因和时代沧桑有很多没有记载的皇室墓主。

1993年8月17名盗墓贼在咸阳渭城区底张镇村东南挖掘盗墓中偶然盗得北周武帝孝陵。

在这里,探眼盗洞如马蜂窝一样,其中6人被公安抓获。

1996年待其中漏网罪犯杜政敏在“救援”无望的情况下,交代出了盗物中还有一方“印章”。

这个漏网杜政敏三年来一直没有闲着,他拿着这个“印章”,看一下要30万元,印章要价230万元,而当时文物贩子欲出160万元,因价格问题未成交,多亏没有成交啊!是什么印章能值230万元?引起各方重视,我公安机关迅速控制了杜政敏,在强大的政策攻势下,杜政敏将藏匿在咸阳渭城区北杜乡南村妻子岑雪惠家的“印章”于1996年6月30日反击,这是“一方金印章”。

经专家鉴定,此印为纯金质地,4.5cm×4.5cm正方形,通高4.6cm,獬豸钮(獬豸是古代传说中能明辨是非曲直的神兽)印文为朱文篆刻“天元皇太后”,金印重达800克,是历代发现的金印之最,属国宝级文物,引起文物界、印学界的一时轰动。

“天元皇太后”是指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武德皇后阿史那氏。

北周(557年~581年)是古代少数民族鲜卑建立的封建王朝,首都在长安(今西安市),北周的第三位皇帝宇文邕是北周最杰出的皇帝,在位19年重建兴邦,提倡节俭,死后薄葬,不建坟冢,不置陵墓,不设石刻与陵邑,所以自隋唐后,已不知北周帝陵的方位。

天元皇太后“天元皇太后”即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她姓阿史那,为北方草原突厥汗国可汗之女,早年可汗将她许配宇文邕。

公元556年,宇文邕登上北周皇帝宝座,多次遣使提亲。

8年后如愿以偿,宇文邕将阿史那氏迎长安城,并将其氏封为皇后。

公元578年,武帝崩,宣帝继位,这年阿史那氏28岁,尊阿史那氏为皇太后,大象元年(579年)宣帝传位给儿子宇文衍,玫称“天元皇太后”。

北周武帝皇后武德皇后简介

北周武帝皇后武德皇后简介

北周武帝皇后武德皇后简介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因为其死后所安葬的具体位置在历史上记载不详,为其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周武帝皇后武德皇后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武德皇后简介武德皇后就是突厥族的阿史那三公主,她温婉贤惠、气质优雅又精通乐器舞蹈。

那个时候突厥族一举打败了强大的柔然帝国,成为草原上的一颗冉冉升起新星!于是很多国家开始争先恐后的拉拢这个新崛起的帝国。

当然那个时候最好的结盟方式就是通婚。

突破重重阻碍最终北周武帝宇文邕成功娶到突厥的三公主!阿史那氏成为了北周武帝的皇后。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公主从来都是国家利益的牺牲品!武德皇后也没有逃过,从十岁开始等待自己心心念念的那位夫君,直到十九岁才嫁到西周。

阿史那氏不仅有着美貌迷人的容貌和卓越的风姿,而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突厥可汗非常疼爱这个女儿知道女儿酷爱音乐,所以在她出嫁之时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西域舞乐队伍作为陪嫁。

阿史那氏的到来给北周注入了不一样的大漠生机。

西周是一个主张礼乐治国的王朝,宇文邕在阿史那公主的帮助下将中原的音乐加以改革完备,在中原音乐中注入了很多西域音乐的元素。

可是毕竟两人的婚姻是政治婚姻,武德皇后自始至终都没有等到夫君的心。

宇文邕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位突厥公主,对她非常的冷淡!两人一起生活了九年也没有生下一个孩子,阿史那氏的一生都是孤独的,她默默忍受着,过着度日如年般的生活孤独终老……享年三十二岁。

武德皇后金印价值几何武德皇后的金印又叫做“天元皇太后玺”,在1993年孝陵被盗之后就一直毫无音信,不知流落在民间何处。

直到1996年,咸阳市公安局找到了关于武德皇后金印的线索,经过调查终于破案,找到了这纽北周的稀世珍宝。

武德皇后是突厥族的阿史那三公主,嫁入北周十八年后宇文邕驾崩,宣帝继承了帝位,次年宣帝让位给宇文衍,宇文衍登基后称自己为“天元皇帝”,尊称武德皇后为“天元皇太后”,我们所说的武德皇后的金印,就是阿史那氏为“天元皇太后”的时候所使用的金印。

滇王之印与南越王墓出土玺印之比较

滇王之印与南越王墓出土玺印之比较

滇王之印与南越王墓出土玺印之比较
徐晶
【期刊名称】《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年(卷),期】2016(017)006
【摘要】1956年云南省考古所对晋宁石寨山古墓群进行第二次发掘工作时,在考古发掘编号为M6的墓中发现“滇王之印”一方。

自“滇王之印”出土以后,学界就不断对其开展着多角度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有“滇王之印”真伪的探究、“滇王之印”形制、制作工艺、主人身份以及与“汉委奴国王”印的比较研究等。

从中国古代史、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角度挖掘了“滇王之印”背后蕴藏的信息,为研究两汉时期中原与西南边疆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线索和依据。

【总页数】3页(P104-106)
【作者】徐晶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文物管理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皇后之玺”到“天元皇太后玺”——陕西出土帝后玺所涉印史二题
2.澄城出土西周玉质玺印初探
3.方寸天地——广州南越王墓出土金印赏析
4.新疆出土图形玺印謏见
5.“滇王之印”与“汉委奴国王”印之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家瑰宝北周天元皇太后玺北周天元皇太后玺,此玺通高4.7厘米,边长4.45×4.45厘米,为麒麟钮。

玺钮与玺台系铆嵌在一起,重802.56克。

1993年出土于陕西咸阳北周武帝孝陵。

此玺分布二行,每行三字,与汉印布局不同,且为朱文,标志着北周官玺制度的改变,同时也说明此玺需钤盖在绢帛之上了。

秦汉以来,流行的方形官印边长基本为2.3厘米见方,多俱为阴文。

而南北朝以后,纸张渐渐取代竹木简牍成为公文典籍的载体,印章边长猛然增大至4~5厘米以上。

此玺在印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研究从秦汉阴文铸造官印转向隋唐阳文蟠条官印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阿史那皇后(551年~58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

突厥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之女。

为得突厥之助灭北齐,宇文邕于565年遣使迎娶木杆可汗之女。

568年三月立阿史那氏为皇后。

皇后美姿貌,善举止,武帝深敬之。

但武帝担心因此会被突厥控制,疏远了皇后。

武帝的外甥女窦氏劝周武帝说:“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

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这时窦氏只有六七岁年纪,能有如此见解,顿时语惊四座。

周武帝正色以对,立即接纳甥女的进谏,从此对阿史那皇后态度大为转变。

578年六月,武帝驾崩,阿史那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579年二月,改为天元皇太后。

580年二月又尊为天元上皇太后。

宣帝宇文赟驾崩,静帝宇文阐尊她为太皇太后。

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殂,年三十二。

与宇文邕合葬孝陵,谥号武成(墓志作“武德”)皇后。

武德皇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突厥族的皇后,同时武德皇后墓志也是迄今所发现最早的一方隋朝时期突厥人汉文墓志。

因此,孝陵的发现与墓志的出土,格外有意义。

这方墓志全文字数虽仅有四十八字,但其内容有可纠谬正史及史籍记载不足之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此外,孝陵中所出土武德皇后其他相关文物,也为我们对于北周历史、北周墓葬形制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誌盖周武德/皇后志/铭誌文大隋开皇二年,岁/次壬寅,四月甲戌/朔,廿三日(乙)甲未,周/武帝皇后阿史那/氏,徂,谥曰武德皇/后。

其月廿九日壬/寅,合葬于孝陵。

1993年8月2日, 咸阳市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1000米处的一座古墓葬被盗掘,同年12月1日“陈马村村民王满社夫妇, 迫于咸阳市及渭城区打击盗掘古墓、倒卖走私文物犯罪活动的强大压力, 主动将自己从别人已盗过的盗洞中盗的`武德皇后志’交给专案工作组” 。

岑林善在逮捕证上签字武德皇后志,志铭中明确镌有武德皇后阿史那氏于开皇二年合葬孝陵的内容, 与《北史》、《周书》所载武帝皇后之一阿史那氏的丧葬时、地相合(史书记载为“武成皇后” )。

但当时尚不清楚北周帝后合葬是否为同茔同穴, 未敢断定该墓即武帝孝陵玄宫。

1993年12月至1994年元月, 咸阳市考古研究所派员对此墓进行了钻探调查, 初步探明了墓葬位置及形制。

1994年9月该墓再度遭到盗掘, 陕西省文物局在上报国家文物局后, 指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咸阳市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抢救性发掘。

经地面调查、钻探和探沟试掘,未发现陵前石刻、陵冢封土及陵寝建筑遗迹,与武帝遗诏“墓而不坟”记载相合。

墓葬全长68.4米,由斜坡墓道、五个天井、五个过洞、四个壁龛及甬道、土洞单墓室组成,墓道方向170度,墓道宽2.6~2.8米。

四个壁龛分别开设在第4、5开井的东、西壁,队第4天井西壁龛外,其余三个壁龛均放置随葬品。

甬道长3.9米,底部铺砖,中部有木门残痕,北部发现孝陵志石一合。

墓室平面呈凸字形,北壁有后龛,南北通长5.5米,东西宽3.8米,底部铺砖,残存东西并列的两套木棺椁遗痕。

出土的重要遗物有武帝孝陵志石、武皇后志石;“开元皇后”金玺、金步摇残件;龙首柄铜鐎斗等;玉璧、玉佩;彩绘陶镇墓兽、镇墓武士俑、甲骑具装俑、仪卫骑俑、各类仪卫俑、僮仆俑、模型明器等。

其中武帝孝陵志为方形,边长0.85米,志盖盝顶,素面无纹,志石阳刻篆书三行九字:“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

史载北周武帝宇文邕政元年(578年)葬孝陵,皇后阿史那氏于隋开皇二年(582年)与武帝合葬。

发掘工作于1994年9月30日正式开始,1995年元月20日基本结束。

因该墓在被盗时多用爆破挖掘盗洞, 致使墓室上的原生土层出现数处垂直裂缝,墓室内已全部坍塌,所以在发掘墓道、天井的同时,对墓室部分用大揭顶的方式同步进行发掘。

出土的武帝孝陵志石、墓室内的棺椁遗迹,以及先后收缴的武德皇后志石、天元皇太后金玺,完全证实此墓确为北周武帝与皇后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

北周武帝北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北周第三位皇帝(560年~578年在位),在位18年。

西魏权臣宇文泰的第四子,鲜卑人。

北周武帝生平年幼时其堂兄宇文护专横跋扈,连杀二帝,又立宇文邕为帝。

宇文邕不甘做傀儡,于572年杀死宇文护,亲政。

在位期间,宇文邕极力摆脱鲜卑旧俗,接受华夏文化,而且自己也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

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

据史书记载,他“身布袍,寝布被……后宫不过十余人”。

北周武帝灭佛武帝灭佛,即建德毁佛,是三武灭佛之一,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建德年间,在经过多次辩论之后,周武帝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令在当时佛教盛行的北周罢斥佛教,从而在全境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佛像全都被毁,寺庙被收为国有,寺僧均被勒令还俗。

武帝这次灭佛较为彻底,华北佛教势力为此几乎禁绝,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南北朝时代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蓬勃发展的同时,造成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的寺院积累了大量财富,逐渐形成与朝廷分庭抗议的新政治力量。

出家人依仗寺院的权势胡作非为,不受平常法规约束。

大量土地和税捐被宗教组织控制,严重侵蚀国力。

在这种背景下,北周武帝决心禁佛。

经过灭佛运动,一方面迫使源自印度佛教积极汉化,在儒教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出中土佛教,使原先以讲究因果报应和寺院财产权力为基础的早期佛教,转化为一种开放平和的教派,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新生,发展转变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不干预政治力的大宗教。

北周武帝灭佛运动确立了沙门必须尊重皇权的政治的原则,断绝了寺院与政府分权抗仪,发展成为政教合一政权的可能,确立了中国皇朝政教分离的传统,使中国在此后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得以在国家制度上保持了相对于当时欧洲及其他地区的优势。

北周武帝灭齐正当北周日益强盛的时候,北齐却日衰。

建德四年(575年)末,宇文邕于是出兵大举进攻腐朽的北齐,并于一年半后(即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

宣政元年(578年)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出发即病死,英年早逝时年仅36岁,谥号武帝,庙号高祖。

宇文邕是南北朝两百多年的乱世中少数称得上有作为的君主。

阿史那皇后《周书·武帝阿史那皇后传》记载道:武帝阿史那皇后,突厥木杆可汗俟斤之女。

……高祖即位,前后累遣使要结,乃许归后于我。

保定五年(565年)二月,诏陈国公纯、许国公宇文贵、神武公窦毅、南安公杨荐等,奉备皇后文物及行殿,并六宫以下百二十人,至俟斤牙帐所,迎后。

……天和三年(568年)三月,后至,高祖行亲迎之礼。

同书《武帝纪》载:(保定五年)二月辛酉(初八),诏陈国公纯、柱国许国公宇文贵、神武公窦毅、南安公杨荐等,如突厥逆女。

……(天和三年)三月癸卯(初八),皇后阿史那氏至自突厥。

同书《异域传下·突厥》亦载:(保定)五年,诏陈公纯、大司徒宇文贵、神武公窦毅、南安公杨荐等往逆女。

……乃许纯等以后归。

西魏恭帝时,东突厥木杆可汗曾许与宇文泰和亲,因泰死而未果,其后木杆可汗又许以他女与宇文邕和亲。

然而,是时北齐也遣使向东突厥请婚,木杆可汗于是游移两端,北周与东突厥和亲一事始终悬荡未决。

天和三年,木杆可汗终决定将女嫁予周武帝,三月初八,阿史那氏自东突厥经甘州抵达周都长安,武帝命于翼总司仪制'行亲迎之礼,完成这场交涉长达六年的和亲。

周武帝崩逝后,宣帝宇文赞即位,上尊阿史那氏为“皇太后”,又先后改称为“天元皇太后”、“天元上皇太后”;宣帝崩,静帝宇文衍又尊为“太皇太后”。

“徂”,古通“殂” 字,意指死亡。

《周书·武帝阿史那皇后传》记载阿史那皇后:“隋开皇二年(582年),殂,年三十二。

”考査古代皇帝、皇后之丧曰“崩”,而墓志志文与正史却书“徂”(殂)而非“崩”,何也?细检《周书》、《北史》,记载北周皇后卒逝之用字有三;一曰“崩”。

《周书·文宣叱奴皇传后》载:“文宣叱奴皇后,……太祖为丞相,纳后为姬,生高祖。

天和二年(567)六月,尊为皇太后。

建德三年(574年)三月癸酉,崩。

” 同书《明帝独孤皇后》载:“明帝独孤皇后,……二年(558年)正月,立为王后。

四月,崩,葬昭陵。

武成初,追崇为皇后。

”二曰“薨”。

《周书·文帝元皇后传》载: “文帝元皇后,……改封后为冯翊公主,以配太祖,生孝闵帝。

大统七年(当为十七年,551年),薨。

……孝闵帝践祚,追尊为王后。

武成初,又追尊为皇后。

”三曰“殂”。

《周书·孝闳帝元皇后传》载: “孝闵帝元皇后名胡摩,……帝之为略阳公也,尚焉。

及践祚,立为王后。

……建德初,高祖诛晋国公护,上帝尊号为孝闵帝,以后为孝闵皇后,居崇义宫。

隋氏革命,后出居里第。

大业十二年(616年),殂。

” 同书《武帝李皇后》载:“武帝李皇后名娥姿,……隋开皇元年三月,出俗为尼,改名常悲。

八年,殂,年五十三。

” 此外,周宣帝杨皇后丽华、朱皇后满月、尉迟皇后炽繁等,也皆曰“殂”。

为孝闵帝,以后为孝闵皇后,居崇义宫。

隋氏革命,后出居里第。

大业十二年(616年),殂。

” 同书《武帝李皇后》载:“武帝李皇后名娥姿,……隋开皇元年三月,出俗为尼,改名常悲。

八年,殂,年五十三。

” 此外,周宣帝杨皇后丽华、朱皇后满月、尉迟皇后炽繁等,也皆曰“殂”。

同样是北周皇后卒逝,为何史籍用字不尽相同?史家用字之差别是以北周之建国兴亡作为划分阶段,凡北周建国前已亡逝用“薨” 字;北周期间死曰“崩”;北周亡国后才卒逝者则书“殂” 字。

西魏恭帝三年(557年)十二月,宇文觉代魏建立北周,文帝元皇后逝于大统十七年(551年),是时北周尚未建国,而元皇后生前被封为冯翊公主,故其丧用“薨” 字;文宣皇后叱奴氏卒于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明帝皇后独孤氏卒于明帝二年(558年), 两人皆死于北周年间,故用“崩” 字。

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杨坚代周建隋,孝闵帝元皇后(逝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 武帝阿史那皇后(逝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李皇后(逝于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 宣帝杨皇后(逝于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朱皇后(逝于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尉迟皇后(逝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等人卒逝时,北周已被隋取代,故改用“殂” 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