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微课设计)

合集下载

微课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袁

微课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袁
赤 道(0°) 赤 道(0°) 南回归线(23°26´S)
知识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北半球的节气
6月22日
3月21日 夏至日 赤 道(0°)
北回归线(23°26´N) 9月23日 秋分日 赤 道(0°) 12月22日 冬至日 3月21日 春分日
春分日
南回归线(23°26´S)
练习巩固
1、下列节日中,太阳直射点离赤道最近的是( B ) A.元旦 B.国庆节 C.劳动节 D.教师节
2、教师节那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位置和移动 方向是 ( C)
A、位于北回归线上并向北移动 B、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并向北移动 C、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并向南移动 D、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并向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学习目标
什么是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原因;
范围;
规律;
周期;
带来的影响;
知识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什么是太阳直射点?
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 为90º 的地方
知识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自转运动----赤道平面 黄 赤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原因: 交 地球公转运动----黄道平面 角
谢谢
再见 长虹中学· 地理组· 袁桂芬制作 2012年10月25日
黄 赤 交 角
知识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现象:
请观察:
(请在图中点击各按钮)观察动画
知识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4、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3°26´N
赤 道(0°) 23°26´S 赤 道(0°)
知识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5、太°26´N)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与地球倾斜角度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移动过程。

分组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二章: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

2.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与地球倾斜角度的关系。

测量太阳直射点的方法和工具。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太阳直射点的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三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3.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时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四章: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地球气候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五章: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摘要
通过本次设计,期望能让学生了解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以及影响,并深刻理解太阳直射点变化和环境变化之间的联系。

该设计将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课外阅读材料,学生将使用地图、图表等,以有趣的方式学习有关的概念,有助于深入了解和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通过学生的参与与发现式学习,本设计使学生在实际演示的情况下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新的认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认识到太阳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一、实施过程
1. 导入:以启发性思维技术将学生收集、整理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的知识,然后运用咨询技术,让学生理解概念、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及其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太阳直射点移动带来的问题。

2. 交流:为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将展开多方交流的活动,如专家讨论、学生讨论、作文天文术语,学生通过展开多方面的话题讨论,加深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及其影响的理解。

3. 实践:各组学生将制作仿真模型,并在模型上移动太阳直射点,实践示范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程,从实物上更直观地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4. 后期收获:学生将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范,结合学习到的新知识,在小组此交流回顾、写文章。

二、教学目的
1. 深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及其影响。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知到太阳对气候的影响力。

3. 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新认知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变化以及科学知识。

三、活动设计
1. 晤谈活动
组会开始前,首先引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基本事实及其影响,并安排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思考能力,检验学生所学知识,交流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太阳直射。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主题: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 学科:地理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2)掌握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3)能运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2. 难点:运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2)提问:太阳直射点有何特点?为何会出现南北移动?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2)学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3. 课堂讲解:(1)讲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2)举例说明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4. 实践操作:(1)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学生分析模拟结果,验证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2. 分析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并分析结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理解程度;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能力;3. 模拟实验:评估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操作技能。

七、教学反思1.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概念和规律是否讲解清晰?2. 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实地观测;2.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随着地球的公转而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大致每年移动约23.5度。

3. 太阳直射点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倾斜角度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4. 太阳直射点的分布: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区域。

5.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昼夜长短等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移动规律及其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移动规律及其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2. 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动画等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实际问题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动画演示课件。

2. 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 案例资料:收集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引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强调其为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

3.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阐述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倾斜角度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

4. 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利用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过程。

5.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昼夜长短等现象的影响。

6.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具体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学习目的】〔提示:本节内容提早发给先生了解自主学习局部,有所了解即可跳过到直射点〕(1)了解地轴、两极和赤道。

(2)了解经度纬度的定义、经线纬线在地球外表的散布(3)明白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4)掌握记忆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重难点】1、看法经度和纬度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位置、日期、节气【了解感知】自主学习内容1.地球的外形和大小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外形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一直指向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外表相交的两点。

3.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纬线经线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线纬线定义衔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盘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指示方向南北东西外形半圆形各自成圆长度相等从赤道向两极渐短相互关系集聚两极点相互平行重要经纬线本初子午线〔0°〕、180°、20°W、160°E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30°、60°、90°经度和纬度的比拟经度纬度定义经度是二面角,即本初子午线平面与外地经线线平面的夹角〔如以下图〕纬度是线面角,即本地与地心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如以下图〕终点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赤道〔0°纬线〕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划分180°,0°以东都称为东经〔E〕,最大至180°;以西都称为西经〔W〕最大至180°。

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

赤道以北的称北纬〔N〕,以南的称南纬〔S〕度数递变顺地球自转方向看,东经度增大,西经度减小。

北纬度越往北越大,南纬度越往南越大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表示图:………………………………………………联系线………………………………………………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设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设计

肥东圣泉中学公开课教案设计时间:2013年10月14日授课人:张宁地点:高一(35)班课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材分析】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三节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说它是重点内容,那是因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乃至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一些重要气候类型的形成,都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

如果学生对这一内容能够完全理解,则对上述其他内容也就能够很好的掌握。

说它是难点,那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直观的效果,尤其是在没有直观教具(如三球仪)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学生听起来感到抽象难懂,不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主要介绍了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导致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有规律的移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

2. 知道太阳直射点运动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在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天体都在不断运动。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但是初中只是说明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还停留在是什么的基础上,到了高中阶段,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太阳直射点为何移动,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有难度。

【学法指导】通过演示地球公转过程,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的移动规律,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三个演示中细节的不同,从而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读图分析法【教具准备】自制教具【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直射点是如何随着地球公转而移动的;2.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学会使用地球自转模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法。

教学准备:1.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讲解PPT;2.地球和太阳模型;3.世界地图;4.学生小组合作表演的道具准备。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主题(10分钟)教师出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讲解PPT,向学生介绍太阳直射点是什么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提问开展讨论:太阳直射点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移动吗?移动对地球气候有什么影响?Step 2:地球公转的原理(20分钟)教师使用地球和太阳模型,通过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向学生展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真实情况。

教师让学生观察地球和太阳模型,探讨太阳直射点是如何随着地球的公转而移动的。

Step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0分钟)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引导学生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Step 4:小组合作表演(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地球公转的不同位置。

每个小组用身体的动作来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其他小组成员观察并记录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完成表演后,学生们互相交流并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Step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赤道地区气候比较炎热?为什么季节会有变化?Step 6:拓展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再次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例如:夏季南半球的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冬季南半球的太阳直射点在哪里?为什么北半球的夏季比冬季热?Step 7: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强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增加课堂互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引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表现之一。

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于地理学习和对气候变化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且有趣的学习体验。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2. 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现象;3. 掌握定位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4.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模型;2. 世界地图;3. 环球温度统计数据;4. 图表和图解示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提问:太阳直射点是否一直保持在同一位置?为什么?2. 理论介绍(15分钟):- 使用地球仪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解释地球自转导致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现象;- 解释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直射点可能会发生移动的原因。

3. 太阳直射点移动示例(20分钟):- 利用世界地图,标注出太阳直射点位置;- 根据时间和季节,移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让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使用环球温度统计数据,帮助学生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的温度变化的影响。

4. 实际应用(2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城市;- 让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分析选定地区的季节和温度变化;- 学生们需要考虑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对该地区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5. 总结和讨论(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和影响;-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点移动可能对地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其他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四、教学延伸:1. 继续研究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和时间的位置变化;2. 探索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其他地理现象(如海洋流动)的影响;3. 利用实际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地球的运动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年级江享林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一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3,引导学生学会画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示意图。

4,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试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⑴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和往南移动各是在什么时间段?
⑵太阳直射点在什么时间段内全部在北半球移动?南半球呢?
⑶一年中,被太阳直射两次的地区是哪里?直射一次及0次的地区是哪里?
师生小结:
一,太阳直射点北移时间段:
12月22日-次年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南移时间段:
6月22日-12月22日
二,按照太阳直射点位于不同半球的时间段:。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分布。

2. 使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分布。

2.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三、教学难点1.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2. 如何在实际观察中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分布及南北移动的规律。

2. 运用演示法,通过地球仪等教具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

3. 利用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日常变化,验证南北移动的规律。

五、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地球上有两个太阳直射点,分别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2. 太阳直射点的分布: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分布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发生变化,每年大致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

3.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的移动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春分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随后逐渐北移,到达夏至时位于北回归线,南移,秋分时位于赤道,冬至时位于南回归线。

4.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南北移动。

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约为23.5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呈现出南北移动的规律。

5. 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导学生观察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通过测量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的方法,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了解。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分布:利用地球仪等教具,展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变化。

3. 讲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详细阐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地球自转轴倾斜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

4. 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通过地球仪等教具,演示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教案标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其在地球上的移动;2. 掌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规律;3. 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2. 活动或实验所需的材料。

教学准备:1. 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确保学生能够清晰看到地球的各个部分;2. 准备相关的活动或实验材料。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基本结构和自转、公转的概念;2. 提问:你知道太阳直射点是什么吗?它会移动吗?探究:3. 展示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指出地球上的赤道线和北半球、南半球;4. 解释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垂直射到地球上的某个点上;5.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太阳直射点会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而移动吗?为什么?实验活动:6.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活动,使用一个小球(代表太阳)和一个倾斜的平面(代表地球);7. 学生扮演太阳,站在教室的一侧,将球的阴影投射在地球模型上;8. 学生以地球模型为中心,围绕太阳(学生)自转,观察阴影的变化;9. 引导学生观察阴影的位置变化,解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总结:10. 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夏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冬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11.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有什么影响。

拓展:12.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13.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更多实验,了解更多关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

评估:14. 布置相关的练习或作业,检查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理解程度。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实验活动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其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

通过此教案,学生将能够掌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和田地区第二中学何刚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和田地区第二中学何刚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微课教学设计和田地区第二中学何刚一、教学内容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知识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是学生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

本知识点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球运动的意义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学好本知识点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有信心学好地球运动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1.此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

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

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

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知识技能基础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有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这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原理及规律。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分析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体验地理学习的思维过程。

2.通过观察地球仪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一种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热爱科学的精神;2.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
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难点名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即借位又退位的计算。
难点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3. 提高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定义。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移动规律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 利用地图、模型等教具,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引发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好奇心。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定义,让学生明确太阳直射点的含义。

3. 推导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模型,发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4.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规律性影响。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6.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及气候影响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批改,评价学生对太阳直射点概念、移动规律和气候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观测太阳直射现象、调查当地气候变化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八、教学资源:1. 地球仪模型:用于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 PPT课件:包含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气候影响等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录制时间:2016年7月8日上午
微课时间:5-8分钟
系列名称
地球的运动
本微课名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知识点描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原因、周期及范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北半球的节气;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知识点来源
□学科:地理年级:高一教材:人教版章节:第一章、第三节页码:第15页
□不是教学教材知识,自定义:
教师:□班主任□幼儿教师□√普通任课教师□其他
其他:□软件技术□生活经验□家教□其他
设计思路
先让学生知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原因、周期及范围——在通过演示让学生知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北半球的节气——最后在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知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内容
画面
时间
一、片头
(20秒以内)
4、生成的微课视频格式为FLV或MP4格式,不要用avi格式;
2、电脑屏幕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及以下,不用过高;(windowsXP系统设置方法:桌面右键-属性-屏幕保护-选择分辨率;win7系统设置方法:桌面右键-屏幕分辨率-选择分辨率。)
3、如果出现未知错误,尝试以“兼容模式”打开软件;(方法:点击桌面CamtasiaStudio软件图标-点击鼠标右键-兼容性-在“以兼容模式打开这个程序”选项上打钩。)
内容: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第1张PPT
2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
(4分20秒左右)
第一节内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原因、周期及范围。
第2至3张PPT
65秒
第二节内容:太阳直射点的内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6张PPT
80秒
三、结尾
(20秒以内)
内容:感谢您认真听完这个微课,我的下一个微课将讲解“地方时”.
第7张PPT
20秒以内
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教学中运用实例,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讲解,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个知识点。但对于教材理解还不够细致,需要进一步加强。
以下两项适用于录屏软件制作微课
硬件准备
完成以下准备可以提高微课的视觉效果:
1、麦克风音量控制90%左右,既可避免音量过小,又可避免系统杂音;
2、摄像头应在脸部正面,左右偏离不超过30度,头像画片显示出肩膀及头部;
3、环境光源应在脸部正面而不是在背面。
电脑设置
以下操作可以减少软件出故障概率,提高微课质量:
1、电脑屏幕颜色设置为“16位色”即可,不用过高;(windowsXP系统设置方法:桌面右键-属性-屏幕保护-选择色位;win7系统设置方法:桌面右键-屏幕分辨率-高级设置-监视器-选择色位。)
基础知识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
地球的自转及公转。
教学类型
□√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联系型□实验型□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其他
适用对象
学生:本微课是针对本学科平时成绩多少分的学生?
□40分以下□40-60分□√60-80分
□80-100分□100-120分□120-15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