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意识形态要预防_塔西佗陷阱_邱柏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8卷第4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 o l . 48N o . 42012年8月

Jo ur nal o f Guang xi N or mal U niver sity :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 A ug ust , 2012

[收稿日期]2012-02-15

[作者简介]邱柏生(1950- , 男, 上海市人, 复旦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政治心理、政治文化和公民文化。

社会意识形态要预防“塔西佗陷阱”

邱柏生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200433

[摘要]在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各种社会矛盾迭出的时期, 社会意识形态要预防“塔西佗陷阱”。第

一, 既要预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体系缺失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公信力, 同时也要警觉宣扬和传播这些思想理论体系之社会工具的公信力问题, 还要警觉社会信任“韧带”脆弱状况危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正常运作。第二, 要厘清社会意识形态依靠的各种社会工具的不同功效。第三, 要分析导致“塔西佗陷阱”的社会深层原因, 认真解决在社会意识形态问题背后的那些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及其矛盾问题, 要积极面对这些年来凸显的劳资矛盾、干群矛盾、贫富分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矛盾等。

[关键词]意识形态; 塔西佗陷阱; 疑忌社会; 社会工具

[中图分类号]B016. 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2 04-0015-04

所谓塔西佗陷阱, 是指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所提出的一种见解, 他认为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 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他曾经当过

罗马时期的执政官、保民官等, 因此有一定的执政体验。这个见解后来被指认成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或政治学定律, 它指一个社会机构(或组织或部门等一旦失去社会公信力, 那么它无论办什么事情或表达什么言论, 都不会引起人们的相信, 相反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塔西佗陷阱”是任何统治阶级实施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中都力求避免的现象, 也是社会意识形态运作中必须警觉的现象。在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各种社会矛盾迭出的时期, 社会意识形态更要防止落入“塔西佗陷阱”。

这里所谓的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指一个社会中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体系, 或者更广义地说, 是指不仅在社会表象如舆论上占支配地位, 而且能够实际支配社会大多数人员的思想与行为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的占统治地位或占支配地位, 必须通过若干种社会工具和途径才能稳步实现及维持, 这些社会工具和途径主要指社会媒体、教育机构、文化产业等。

它们本身的运作也同样存在一个社会公信力问题。这就是说, 如果人们分析研究社会意识形态的话, 必须将相关的思想理论体系和它所依赖的社会工具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既要预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

体系本身, 如它的意义赋予、意义诠释、价值分享、价值再生产等活动缺失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公信力, 同时也要警觉宣扬和传播这些思想理论体系的社会工具本身的社会公信力问题。两者不是同一个问题, 但又有紧密的联系, 即有时候思想理论体系本身没有问题, 但它所依赖的社会工具之信誉度下降, 就不可避免会被这种工具所拖累; 有时候某种思想理论体系不佳, 但却由于选择了比较合适的社会工具(媒介 , 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扩散效果。这样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要预防的“塔西佗陷阱”也同样如此。

就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看, 如何增强思想理论体系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与亲和力等, 已成为思想理论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内涵太多, 这里很难一言而蔽之。仅仅就社会意识形态试图造就人们的政治意识以及养成人们的政治原则性、政治敏感性等目的性要求来看, 我们需要看到其中隐含的困境。也就是说, 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性要求总是希望社会民众“关心政治”, 且不论社会民众的日

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所能导致对政治内涵之理解走向究竟怎样和熟悉程度如何, 就他们政治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而言, 需要许多具体条件来加以保障。社会民众毕竟不能与以公共管理为主要职业的政务官与公务员相提并论, 更无法跟以政治活动为专门职业的政治家相比。一方面要看到, 在正常情况下, 倡导社会民众“关心政治”有助于发展民主政治, 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另一方面, 在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下, 它也可能演变为封建专制的个人崇拜与民粹主义巧妙结合的“多数人暴政”, 或者蜕化为“政治冷漠”。因此, 对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不能类比政治精英与领导干部, 也不能用领导干部的政治标准去衡量社会民众的政治觉悟, 甚至希望社会民众跟领导干部一样。这样的要求容易导致民众所戏谑的现象:上头“生病”、底下陪着一块“吃药”; 上面“三讲”, 民众也一起被灌输, 等等。

其实, 要求政治家或高中层干部熟知政治与希望老百姓“关心政治”两者的内涵及其要求是不同的, 其中应该有许多层级差别, 而现今却总是忽视这种差别。更何况倡导社会民众“关心政治”具有双重效应, 即一方面, 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者的关系融洽、利益一致时, 民众“关心政治”体现出政治融洽感与文化一体性。正如在革命战争时期, 让民众关心政治意味着可以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支持革命, 同时孤立与缩小敌对力量, 这种效应无疑是积极正向的。另一方面, 倡导社会民众积极关心政治, 意味着民众就会有更多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的运作空间, 特别是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者之间产生矛盾, 那么对政治运作比较熟悉的社会民众就可能成为开展社会批评和政治监督的重要力量。对于主张民主政治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来说, 他们肯定有足够的自信心和领导力来适应民主政治发展。但对于一些喜欢传统政治的官员来说, 他们就不大习惯社会公众的随时监督与批评了, 尤其对一些习惯于“官本位”、讨厌群众监督的官员来说, 简直是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