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诚勿扰》看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非诚勿扰》看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变迁

摘要:婚恋问题,是每一代青年人都会面临的人生重大问题。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当代中国青年恋爱模式正在发生转变,他们告别传统交往模式,走近网络鹊桥,择偶条件在重“情”的同时,也悄然发生着向重“利”的倾斜,情爱表达以及性观念,由委婉含蓄走向大胆直白,日益显现出后现代的特征。当代青年婚恋观,已经从“相对感性单一”向“功利多元”转变。

关键词:青年;婚恋价值观;变迁

曾经,我们为《西厢记》中崔莺莺不愿攀附权贵、为了爱情私定终身的坚贞爱恋脉脉倾心;如今,我们对《非诚勿扰》中女嘉宾马诺那句“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津津乐道。2010年,随着各地电视台相亲类节目的热播,尤其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一骑绝尘,人们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念的关注持续升温,对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思考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命题。

一、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嬗变

按照学术界通行的定义,婚恋价值观,指的是对爱情、婚姻的本质、美满婚姻的基础及有关道德问题等所持的内在尺度。它是个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在恋爱、结婚问题上所持有的心理倾向和价值标准,对人们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或几代人的发展与幸福。当代青年身处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受西方价值观念与现代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其婚恋价值观正随社会变迁而悄然发生着变化。

1.随着媒介形态的丰富,恋爱方式日趋多元化

[例1]:Tony陈,《非诚勿扰》第40期(2010.07.03)3号男嘉宾,百合网会员。2010年5月底,百合网(婚恋交友专业网站)通知Tony在上海报名《非诚勿扰》及初试。6月中旬,他接到节目编导通知到南京复试,之后通过复试入选节目,成为男嘉宾。节目现场,Tony未能与任何一位女嘉宾牵手成功,下场后他告诉笔者:“参与节目只是我找女朋友的一种尝试,亲朋介绍、网络交友我也都在进行”。

人类的交往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过程。

恋爱交往也在现代媒介的不断更新中,借助大众传播工具,突破传统的“媒妁之言”,沿着“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网缘关系”的路径发展,恋爱方式日趋多元化。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大众传媒还未起步,青年的恋爱对象主要通过亲戚、朋友、同事的介绍,方式比较单一。1979年,四川江津市某中学教员丁乃钧因种种原因,已过而立之年仍未成家。他看到报纸上登载的商品信息突发奇想,提笔写了一则征婚启事,连同自己的处境及依旧独身的原因,一起寄给《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开启了人们通过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体进行征婚的先河。继“征婚启事”后,婚姻介绍所如雨后春笋在全国遍地开花。20世纪90年代,电视征婚开始出现,较早的一批节目有北京台的《今晚我们相识》、湖南台的《玫瑰之约》、上海台的《相约星期六》、辽宁台的《一见倾心》等等。进入2000年,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带来了无限可能性,人们通过一根网线超越时空连接起来,网恋开始流行。据专业统计,2005年中国网上婚恋市场规模达到9100万元,同比增长145.9%。中国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交友网站较往年大规模增长,使用率达19.3%。《2009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随机抽样调查了世纪佳缘网站中7.8万名会员,年龄覆盖23-35岁适婚青年,数据显示: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寻找、结交对象的首选方式之一,96%的被访者表示可以接受通过互联网寻找结婚对象。

多元化的交往方式,扩大了当代青年的恋爱空间,青年们逐渐告别传统,走近网络鹊桥。但新兴的征婚方式,使传统介绍人的“把关”作用消减,交友双方身份的真实性打折,从而使婚托、婚骗有了可乘之机。

2.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择偶标准更加务实且物质化

[例2]:马诺,《非诚勿扰》第三期(2010.01.17)11号女嘉宾。当期节目中,男嘉宾问她“是否愿意一同骑单车”,马诺说“我还是坐在宝马里哭吧”,于是被网友称为“拜金女”。

朱真芳,《非诚勿扰》第二十期(2010.04.18)2号女嘉宾。当期节目中,她拒绝男嘉宾握手时称:“我的手只给我男朋友握,其他人握一次20万”。当主持人问她为什么时,她说:“因为我的男朋友就是要20万月薪才行”。随后几期中,她又陆续抛出了她择偶的条件:“我要选择的是男人中的精英,精英中的人才,

人才中的王子”,而“给不了我住豪宅的梦想”的男嘉宾将不予考虑。

择偶标准是择偶的条件和依据,直接关系到恋爱婚姻的成败。“50年代选英雄,60年代找贫农,70年代奔军营,80年代求高知,如今看好孔方兄。”这句老百姓口中的顺口溜从某种程度上相对吻合地反映出人们择偶标准的时代变迁。

1989年,学者李银河从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上的征婚广告中随机选出300人,男女各半,用内容分析法归类发现,当时最受国人重视的择偶标准主要是年龄、身高、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与经历、容貌、健康等。上世纪末,徐安琪等学者通过入户调查与访谈,对中国人的择偶偏好进行了50年的比较研究,发现除了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政治因素明显减弱外,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住房等社会经济条件逐渐被重视。近几年,随着经济环境的震荡起伏,国人的择偶标准更趋理性务实。《2007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希望找个人分担经济压力”的只占2%,国人择偶观还相对感性。2008年下半年经济形势的逆转,对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产生了强烈冲击,近70%的人开始认为“门当户对”是婚姻首要考虑的问题,74%的女性不接受薪水“女高男低”,41%的女性认为择偶对象必须有房,择偶观开始挂钩于物质经济,房子、存款同性格、人品并驾齐驱。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与百度网络联合发布的《2010年中国青年网民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富二代”是最受关注的婚恋对象。与此数据相呼应的是,广州妇联发布的《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显示,愿意嫁给“富二代”的女生最多,占59.2%,其理由是可少奋斗很多年。

尽管当代青年在理论上仍然接受“爱情基础”的观点,但在实际择偶中日趋物质化、功利化也是不争的事实。适度的务实可以矫正盲目的爱情,但过度的务实,却让当代青年给自己贴上了“拜金女”、“剩男”、“剩女”的标签。

3.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剧,婚姻态度呈现多种衍生形态

例3]:徐春春,《非诚勿扰》第四十六期(2010.07.24)1号男嘉宾。在节目中,他希望“我的爱情过程,首先是一见钟情,然后迅速坠入爱河,然后快速地走近婚姻的殿堂”。这,即是当下人所谓的“闪婚”。

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给婚姻自由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婚姻不再是到了一定年龄必须进行的一项从众行为,结婚与否是个人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