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分离型敛合型转换边界

2.大陆边缘(1)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2)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大陆边缘)

A、西太平洋型(沟-弧-盆体系型)

B、安第斯型(海沟-火山弧型)。

3.板块汇聚类型:洋-洋,洋-陆,陆-陆

4.威尔逊旋回(大洋盆地从生成到消亡的演化循环过程)

胚胎期---东非裂谷;

幼年期(陆间裂谷阶段)---红海;

成熟大洋期---大西洋;

衰退大洋期---太平洋;

残余洋盆期---地中海;

消亡期---青藏高原

5.威尔逊旋回是板块运动的时间主线

6.从胚胎期到消亡期火山、沉积特点:基性岩→酸性岩沉积物→(干旱化)

7.被动大陆边缘与主动大陆边缘的区别在于前者无俯冲带

(被动大陆边缘后期发展就会形成主动大陆边缘)

第二章

1.板块构造理论三阶段: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地幔对流模式)、板块构造

2.中国现代地质事业四大奠基人及主要著作:

(1)章鸿钊——《三灵解》《石雅》《古矿录》

(2)丁文江

(3)翁文灏——《中国矿产区域论》

(4)李四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地质力学》

3.五大构造学派:

陈国达——地洼学说

张文佑——断块学说

张伯声——波浪镶嵌构造学说

李四光——地质力学

黄汲清——多旋回造山运动

4.将板块构造理论传入中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李春易、尹赞勋

5.槽台学说(如图所示)演化方式是递进而不是重复———动“定”转化递进律.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6.地质力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分类:

经向体系巨型纬向体系扭动构造体系

7.我国三个主要巨型纬向体系:

天山——阴山纬向构造体系

秦岭——昆山纬向构造体系

南岭纬向构造体系

8.扭动构造体系(读图题)

我国常见的扭动构造体系有山字形构造体系,新华夏、华夏和华夏式构造体系,河西构造体系和西域构造体系,歹字形构造体系

9.地质力学的启蒙阶段提出的动力学模式——大陆车阀说

10.多旋回学说对地槽迁移规律的影响

1)下图说明主要原理名称是什么?

2)该原理主要反映那一大地构造学派的那种观点认识,试说明这些观点认识。

3)试描述该图中的箭头反映地壳运动规律?

答;1)图中说明主要原理名称是为:地槽迁移规律。(2分)

2)多旋回学说”代表人物黄汲清描述地槽迁移规律为走着“拉手风琴”的运动。

3)主要表现为“地体拼贴”(1分)和“剪刀式闭合”(1分)两个方面。“地体拼贴”主要表现在“多岛洋”体系逐渐闭合,大陆边缘沉降带由于小地体和大陆拼贴而地槽回返,成山并固化后逐渐形成地台的一部分,这种重复的“地体拼贴”导致活动区逐渐由陆向海迁移。“多旋回学说”中的中国区域地槽时空迁移规律如下:

A)地体拼贴是地槽迁移的基本模式,地体拼贴是碰撞造山幕的基本内容,造山幕是划分我国主要地质期限的主要依据,如燕山期、喜山期。中国的古亚洲洋的关闭和特提斯洋的关闭过程中都存在一系列的软硬碰撞事件,地体拼贴一般属于软碰撞范畴,而大洋的闭合属于硬碰撞。(2分)

B)我国区域历史构造中古亚洲洋的关闭和特提斯洋的关闭过程中的地体拼贴以地体从南向北拼贴,而拼贴带随时间自北向南迁移为主要特征;(2分)

C)“剪刀式闭合”是大洋闭合的基本特点,大陆与大陆的碰撞往往不成一条直线接触,而是从一点接触,剪刀式闭合;(2分)

D)我国区域历史构造中古亚洲洋的关闭和特提斯洋的关闭过程中陆陆闭合呈现以自西相东闭合和自东向西闭合都存在的“扭动”特征;(1分)

E)地体拼贴、地槽迁移的结果使得洋壳沿着“洋壳--过渡壳--陆壳化”的方向演化,实现大陆增生。(1分)

11.试分析槽台学说、多旋回学说、断块学说、地洼学说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法的差异,这种差异有何理论意义?

答:这些大地构造学说主要根据活动带和稳定区的差异划分构造单元,四种学说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法的差异如表所示。(9分)

其中槽台学说、多旋回学说、地洼学说是历史大地构造领域的主要脉络,代表着历史大地构造的发展与进步。(1分)

断块学说则将活动带划分为断褶带,而稳定区为断块,对于盆地、造山带、地震的认识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1分)

这些构造单元划分方法对于深入区域地质构造格架研究都具重要指导意义,是地学哲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区域大地构造属性差异的基本判据,也是区域构造运动规律对比的基本概括。(2分,每条0.5分)

12.扩张与压缩两种动力学机制的转化,犹如拉手风琴,因此黄汲清于1966年形象地称之为“手风琴式运动”,并且是走着而不是坐着拉琴。

第三章

1.表达岩石圈屈服应力场(弹性核)绘制的原理及主要曲线的确定依据

岩石圈屈服应力场(俗称弹性核)是表征岩石圈的变形强度的剖面图示,其一般表达如下图所示)

(1)岩石圈屈服应力场右侧浅部屈服应力的确定依据Byerlee岩石力学实验曲线来确定;

(2)所谓岩石圈屈服应力场(弹性核)就是由Byerlee强度曲线和对应代表岩石的流变

曲线共同围限的强度范畴;

(3)地壳岩石以石英岩为主,中下地壳由石英岩的流变曲线来确定;

(4)地幔岩石以橄榄岩为主,地幔岩石圈屈服应力由橄榄岩的流变曲线来确定;(5)Byerlee强度曲线,有两类实验数据,分别是拉张和挤压情况的强度曲线,图中左侧为拉张情况的强度曲线,右侧为挤压情况的强度曲线。

2.研究岩石圈常用的参数模型有哪些?试述力学结构、热学结构等各类结构之间的联系如何?

研究岩石圈常用的参数模型包括结速度结构、成分结构、力学结构、温度结构、化学结构各类结构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如下:

•速度结构为观测的基本信息—是基于现象学支撑;

•成分结构及化学结构为岩石圈/软流圈的基本决定因素;

•温度结构受成分结构及化学结构影响-热阻和生热率;

•力学结构受成分结构和温度结构制约(1分),而力学结构是影响岩石圈的运动性质的重要因素

3.岩石圈的伸展破裂模式

岩石圈伸展情况下剪切破裂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McKenzie提出的纯剪切,Wernicke提出的简单剪切,Barbier

提出的联合剪切。

McKenzie的纯剪切模型为轴对称模型,其中地壳拆离只

发生在中上地壳,一般发生在“上脆下韧”的岩石圈部位。

Wernicke的简单剪切模型多见的是不对称的倾斜拆离面

的情况。岩石圈拉伸时整个岩石圈发生低角度正断层运动形式

的拆离,拆离伸展到岩石圈地幔,一般发生在“上脆下脆”的

岩石圈部位

Barbier的联合剪切模型浅部地壳拆离滑脱,地幔岩石圈

及深部地壳为塑性伸展,一般发生在“上脆下韧”的岩石圈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