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写真文字 浙江 斯燕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真情写真文字
浙江斯燕琼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是生命的律动,是心灵的回声。然而,纵观当前中学生作文现状:不少学生用自己的笔写别人的话,或张口说瞎话,或“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大、空”满天飞。这既阻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真实人格的缺失。有鉴于此,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实际上是把生活与写作、做人与作文这二者真正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这不仅对写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写作者个性的发展、完善,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如何摒弃学生作文中的“虚空”现象,引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去掉材料的伪饰,去寻找生活中的美
“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富丽,它引以自豪的是内容不是虚饰。”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个写作的真谛:文章的美决定于内容的美。内容的美在于它的新鲜真实,切忌违背生活常理的胡编乱造,切忌生硬搬用陈谷子烂芝麻。然而在实际的写作中,面对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甚至很有价值的人事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常常抱怨生活的平淡无奇,缺乏写作素材,因而就捏造一些不真实的人和事。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在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笔墨投向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才能水到渠成,发掘真我,弘扬个性。我经常告诉学生,写作本身就是对日常生活的反映,不一定要写惊天动地的大事。初中学生的生活虽说单调枯燥,然而在这单调枯燥的共性中,每个人又都有着不同的经历、感受和认识。只要善于观察,用心品味,随时随处都有写作的素材。单就他们的学校生活而言,学生就有写不完的话。一节精彩的自然实验课,一次激烈的拔河比赛,一堂难忘的美术课,一段悠扬的乐曲,一次平常的考试,无不是作文的好题材。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点滴,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我要求学生写自己日常的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真实的才是美丽的。在一次期中考试之后,一位学生如实地记录了自己在考试结果出来时的心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结果陆续出来了。首先是科学,199分。说实在,这个分数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因为科学我只有一题并不确定,想不起来我写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而这题的分数值是三分。我觉得科学的分数大约是197分或者就是200分。可是它却偏偏来一个意料不到的结果。我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忧。以致于我刚看到这个分数时,第一反应就是大叫了一声。看到那一题并没有错,
我心中自然高兴;而看到我错的那道题时,心中叫苦不迭、后悔不已。我竟把“大”写成了“小”。搞错了!就那么一个字,使我与满分失之交臂。心中真是不爽之极!
考试,可以说是学生学校生活中最熟悉的个体体验。惟其熟悉,学生才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才会把平淡的日常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2、去掉语言的伪饰,提倡清新自然的文风
作文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的成功与否。“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说,一篇文章要有文采。有无文采成为评判学生作文优劣的标准之一,作文有文采成了中学生习作的一种追求。这诚然没有错。但在实际的写作中,我们看到不少学生对“文采”两字的理解是片面的,学生往往把有文采、富有诗意的语言单纯的等同于华词丽句。以至于满文章堆砌华丽的辞藻,通篇使用精美的修辞,但文章中没有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和深刻理解,缺乏真情实感,只有一个花里胡哨的空架子。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评价的,认为当今学生作文“华丽有余,气势不足;偏重技巧,疏于豪情”。语言上的华而不实导致了一种虚假的文风。文如其人,虚假的文风往往也导致学生人格的虚伪。因此,在写作中我提倡学生去掉伪饰,用一种朴实本真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我经常告诉学生,浓墨重彩固然是一种美,但这种美修饰痕迹过重,往往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素面朝天、干净简洁才是真正的美,这种美更真实、更需要有勇气。我们要的是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反璞归真更是美的最高境界。在长久的熏陶感染中,很多学生渐渐去掉了繁华和浮躁,尝试用一种真实的语言进行真实的写作。下面是一个学生在《我的十元零花钱》一文中的语言:
星期一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揣着十元钱去买早餐。一张十元的纸币,让我感到生活是满满的。就像一个富翁有了万贯家财,以后的生活便不用再愁。同样,对我来说这星期的生活便不用再愁,填饱我的肚子是绰绰有余。于是,心中便感觉特别地高兴,似乎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来到小店,把十元钱递给卖早餐的阿姨。在这一刹那,忽然感觉心里一下子就空了,自己仿佛从一个富翁一下子跌成了穷光蛋,已经一无所有。但这种感觉稍纵即逝。因为我手中马上又多了一张五元纸币和四个一元硬币,外加一碗热气腾腾的炒年糕。顿时,我心中又变得满满的,余下的生活又是充满了希望。拿到
了早餐,就表示今天的生活已经解决,余下的钱不再属于今天,而是属于剩下的四天。这样算来,剩下四天里我还拥有九元钱。而原来则是五天里拥有十元钱,想一想,似乎我还多出了一元。啊,我为自己节省了一元!有一种细细的喜悦从某个地方渗出来……这种感觉真好!
于是,在接下的几天里,我每买一餐,每过完一天,就仿佛又为自己节省了一元,就不断有喜悦从心中溢出来。而对生活则感觉越来越有希望,心中便感觉越来越充满了信心。
通观整篇文章的语言,可以说质朴自然而又简洁明了,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其中有比喻但不花哨,没有一种为文而文的感觉。不能说这样的文章没有文采。
3、去掉情感的伪饰,抒发朴实真挚的感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贵情真,情感是作文的灵魂。中学生写作为了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或为了体现自己的思想的高尚,往往喜欢编造一些不切实际的故事。一些学生从小到大都在快乐地编造。为了表现自己的坚强,他们甚至不惜让父母在自己的作文中“死”去,让自己成为一个“残疾”人。可以想象,这种脱离生活实际、缺乏生活体验的文章,就如空中楼阁一样站不住脚。情感自然也不可能真实。材料的虚假直接导致了情感的虚伪,而情感虚伪的人在生活中是可怕的。真实的情感来源于个体的真切的生命体验与真实的心灵感悟,情动于衷方能发之于声。如果没有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兴复汉室的拳拳之心、辅佐后主的耿耿忠心,诸葛亮就不可能写出催人泪下的千古至文《出师表》;如果不是国破家亡、流落他乡杜甫就不会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如果不是双腿残废、母亲死亡也就不会有史铁生感人之深的《合欢树》。这样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的力量,才能让自己感动也让别人感动。写作教学中,我强调生活与作文的联系,要求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抒发真实的情感。写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地抒写自己为原则,学生在写作中是否有真情实感应成为衡量学生作文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我告诉学生,自己经历的一段往事,自己曾有过的一次感动或曾产生过的一种情思,原原本本的把它表述出来,便是一种最本真的美。如一位学生在《那个温暖的身影》中写道:
晚自修结束后,我和往常一样迈着沉重的步子,拎着书包走出校门。一阵寒风向我直面扑来,我禁不住打了个寒噤。街上的路灯孤零零地站着,昏黄的光将我的影子拖得老长老长。握着胸前冰凉的钥匙,我的心中空荡荡的:今天是远房表叔的大喜日子,爸妈也许早就在那儿喝喜酒了。今晚,家里将只剩下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