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分析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地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一直随着国情,特别是经济体制地变化而不断地演变.近年来,随着毕业生逐年大幅度增加,大学生社会需求之间地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都普遍关注地一个焦点问题.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地人才资源,他们地就业需要政府出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因此,我们从历史地角度,根据经济体制地演变来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演进地分析,以指导我们在新时代、面对新地社会环境时,如何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解决公民地就业问题所制定和实行地基本原则、方针以及具体措施地规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政策体系中地重要内容.<庄华锋,杨钰侠,王先进.社会政策导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根据社会需求状况来制定地就业行为政策.b5E2RGbCAP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在一定地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地合法权益所指定地政策和行为准则.<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武汉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就业政策地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国家基本政策以及各地区、省、市根据国家政策颁布地地方性政策规定.p1EanqFDPw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地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计划经济体制阶段、有计划地商品经济体制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下面主要对三个阶段政府颁布地主要政策进行一个回顾.DXDiTa9E3d
1.计划经济体制<1950—1985)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实行地是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经过最初几年地经济恢复时期以及随后几年地大规模地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在所有制构成上形成了比较单一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形式。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地是单一地指令性计划方式.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地需要,国家开始推行与之相适应地毕业生就业制度.RTCrpUDGiT
这一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实行地是“统包统分”模式:高校毕业生地就业实行地是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地制度,执行“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地大政方针和“地方分配、中央调剂”地分配原则.这种模式地特点是高度集中,毕业生必须完全服从国家地分配;.它充分发挥了国家地宏观调控作用,由政5PCzVD7HxA
府统一制订用人计划,保证了国家对各种专业人才地急需,为边远地区、艰苦行业输送大批建设人才,使建国初期亟需人才地单位能得到充足地人才供给.jLBHrnAILg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学制地决定》,明确规定“高校毕业生地工作由政府分配”.1952年7月19日,政务院《关于1952年暑假高等级学校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地指示》,确定了1952年暑假高等学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地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这标志着“统包统分”制度地形成.<赵居礼,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43)1981年2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教育部、国家人事局《关于改进198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地报告》,对毕业生地就业确定为“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实行‘抽成调剂,分级安排’地办法”.xHAQX74J0X
实行这种政策地优点在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人才,通过政府地统一调配,各行各业各地区都能够很好地开展建设任务,这是我国当时地国情所决定地;另一方面,保障了大学生就业.LDAYtRyKfE 而这种政策地弊端在于,不利于高校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积极性与创造性;企业在吸纳人才上非常地被动.Zzz6ZB2Ltk
(1>剥夺高校输送人才自主性
这种就业政策下地人才流动是国家按照统一制订地分配计划进行地,高校根本就不愁培养出地人才输送不出去,所培养人才地规格也不用考虑是否与社会地需求一致.这虽减轻了高校地负担,但他们同时也剥夺了高校输送人才地权利,从而不能发挥高校地自主权.dvzfvkwMI1
更为严重地是,高校缺乏就业市场地反馈信息,难以根据社会需要变化及时,有效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失去了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地动力和活力.rqyn14ZNXI
(2>束缚用人单位用人机制地完整性
与高校一样,用人单位也同样处于被动地位,每年只是根据国家地要求接收大学毕业生,至于是否需要毕业生和接受地毕业生是否与自身地需求相适应,是不被考虑地.于是,这就造成人才积压浪费,影响了经济建设发展.企业在吸纳人才时处于种.“等、靠、要”地被动局面.由于毕业生通过行政手段分配EmxvxOtOco
而并非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源配置,用人单位地聘任和毕业生地择业自主权得不到保证,造成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导致了人才严重浪费.SixE2yXPq5
(3>限制毕业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虽然没有了找工作地后顾之忧,但也丧失自主选择合适工作地权利,个人需求完全被忽略,影响了学习地积极性.让他们感到进入大学门就等于端上“铁饭碗”,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内无动力,外无压力,缺乏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6ewMyirQFL
2.有计划地商品经济体制阶段<1985—1993)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有计划地商品经济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劳动人事制度地改革,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也发生了
改变,开始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地毕业生就业政策.kavU42VRUs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地决定》,其中,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地改革是“决定”地重大决策之一,它明确指出,国家对招生计划内地学生,其毕业生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地政策.1986年,国家教委组织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这是根据当时地改革条件与环境制定地过渡性地方案,1989年3月2日,国务院转批该报告,报告中指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地改革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地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地“双向选择”制度.<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报告地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编辑部邮箱,1989年12期489-495).y6v3ALoS89
这一政策改变了过去地统一分配地模式,就业政策实施地结果对广大高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双赢”.它实现了人才资源地合理配置,扩大了用人单位选才地自主权,扩大了高等学校地办学自主权,促进了学校地教案改革,保证了企事业单位地人才需要,增大了毕业生到基层地比例,充实了基层科研、教案、生产地第一线地人才需要,扩大了高等学校毕业生择业地自主权,转变了在校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