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情感教育理论与思想
浅析情感化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新解
浅析情感化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新解相关推荐浅析情感化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新解 论⽂关键词:⾼等院校 情感化外语教学 理论依据 主要途径 遵循原则 论⽂摘要:本⽂从情感及情感化外语教学⼊⼿,通过对情感外语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途径、遵循原则等⼏个⽅⾯阐述,旨在论述情感化外语教学在我国⾼等院校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化外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理学认为,情感对⼈的活动具有驱动作⽤,⽣物的内驱⼒只有经过情感的放⼤才能具有动机作⽤。
情感本⾝可以在没有⽣物内驱⼒的情况下对⼈的活动起驱动作⽤。
有些学⽣对某⼀问题或学科进⾏深⼊研究和不懈追求,就是在兴趣和好奇等情感体验下产⽣的。
在教学过程中,运⽤教学内容的内在⼒量、⽣动活泼的教学⽅法和教师个⼈的情感感染⼒,往往是吸引学⽣有效注意、启迪学⽣积极思维、启发学⽣主动探索的最佳⼿段。
外语学习既是⼀种⾏为参与,⼜是⼀种情感⼼理体验。
教与学不单是⼀个从知识到知识的单纯认识过程,也是⼀个⼼理变化过程,并且认知的效果常常取决于情感的变化。
外语学习是⼀项艰苦的劳动,需要积极情感的指引和维持。
教师应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氛围,设法使学⽣享受积极的情感体验,变苦学为乐学,教与学才可能具有持久的⾼效率。
⼆、情感化外语教学的主要途径 1.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情感交流的主阵地。
第⼀,建⽴平等的师⽣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就要建⽴起学⽣对教师的信任感,师⽣之间互相理解,⼈际关系和谐。
教师尊重热爱学⽣,对学⽣持肯定、接纳的态度,学⽣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
第⼆,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
只有建⽴起师⽣之间沟通的绿⾊通道,才会营造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师⽣互动创造条件。
2.课余外语活动的适当开展能进⼀步增进师⽣的相互了解和情感交流。
在课余时间指导学⽣开展有趣的外语活动,可以进⼀步促进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近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近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与道德教育近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情感与道德价值观的伦理学流派,它强调情感在道德决策和行为中的重要性。
与传统的伦理学流派相比,情感主义伦理学更注重个体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认为情感是道德判断的基础。
道德教育则是一种培养个体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近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近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强调情感在道德决策中的作用。
传统的伦理学流派主要关注理性和道德规则,而情感主义伦理学则认为情感是道德判断的基础。
例如,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道德判断不仅仅是理性的推理,还包括个体的情感和感受。
他认为人们的道德判断来自于对于善恶的情感体验,而不是纯粹的理性思考。
这种情感主义的观点对于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道德教育是一种培养个体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方式。
它旨在通过教育活动来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注重规则和道德准则的传授,而忽视了情感的培养。
然而,近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兴起使得道德教育也开始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
情感主义伦理学对道德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情感主义伦理学强调个体情感的重要性,使得道德教育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
通过培养个体的情感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
其次,情感主义伦理学强调情感在道德决策中的作用,使得道德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判断能力。
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培养敏锐的道德感受和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
再次,情感主义伦理学强调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关联,使得道德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责任感。
通过道德行为的培养,可以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责任感,从而更好地践行道德价值观。
情感主义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的结合可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述评
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述评导言情感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已经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国外在情感教育研究方面具有长期积累和较高的研究水平。
本文将对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进行述评,以期为国内情感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情感教育的本质及研究范畴情感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和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情感价值观和情感行为的教育活动。
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理智稳定的情感状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外情感教育研究包括对情感教育的内容、策略、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究。
二、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的进展1. 情感教育的目标明确国外的情感教育研究从目标的设定上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和情感能力。
情感智力主要包括情绪知觉、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方面,而情感能力则是指学生能够应对各种情感并做出合适的情感反应。
通过明确目标,国外研究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情感教育策略和措施。
2. 情感教育的实践方法丰富多样国外情感教育的实践方法涵盖了多种形式,如情感反应课程、角色扮演、情感沟通、情感评估等。
不同的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和情感问题,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情感培养途径。
这些方法的采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识别和处理能力,培养情感智慧。
3. 情感教育的成效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国外的情感教育研究不仅关注情感教育的实施,还注重评估其效果。
研究表明,经过情感教育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人际关系、学业成绩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人生幸福感的促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的趋势1. 跨学科合作的强调国外情感教育研究已经证明,情感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科的范畴,它还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
未来的情感教育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整合各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提供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情感教育模式。
2.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趋势国外情感教育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实践层面,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改进理论。
《2024年朗西埃理论中的情感问题研究》范文
《朗西埃理论中的情感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法国哲学家朗西埃(Lucretia)的理论以其对情感问题的深入探讨而著称。
在她的理论中,情感问题不仅是个体心理层面的现象,更是社会、文化、历史等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
本文旨在探讨朗西埃理论中的情感问题,从其理论框架出发,分析情感问题的内涵、产生原因以及解决路径,以期为情感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朗西埃理论框架下的情感问题内涵朗西埃理论强调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情感是构成个体和社会关系的基础。
在她的理论中,情感问题主要涉及情感表达、情感认同以及情感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等方面。
情感问题不仅表现为个体内心的痛苦和困扰,还涉及到社会文化对个体情感的塑造和约束。
三、情感问题的产生原因1.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个体情感的塑造和约束是情感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对情感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导致个体在面对情感问题时产生困惑和矛盾。
2. 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状态也是情感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如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心理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导致个体在面对情感问题时无法有效应对。
3. 交往因素:人际交往中的沟通障碍和关系问题也是情感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如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人际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导致个体在情感上遭受困扰。
四、解决情感问题的路径1. 增强情感认同:通过增进个体之间的情感认同,缓解情感问题。
这需要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尊重其情感表达,建立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情感关系。
2. 培养情绪调节能力:通过教育和训练,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使其在面对情感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
3. 改善人际交往:通过提高沟通技巧、改善人际关系等方式,缓解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问题。
这需要关注个体的交往需求,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增强人际交往的信任和互动。
4. 社会文化支持:通过社会文化的引导和支持,为个体提供情感问题的解决路径。
这需要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和发展,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为个体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资源。
美国的“社会—情感教育”及启示
美国的“社会—情感教育”及启示作者:刘桂秋来源:《中国德育》2009年第01期摘要情感教育在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盛发达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发展为内涵更丰富的“社会—情感教育”,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反思能力、灵活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创设安全并能进行积极反应的生活、学习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区间的合作共同体。
美国情感教育向“社会—情感教育”的发展转化,对我国情感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美国;情感教育;社会—情感教育;社会—情感能力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情感教育,随着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相互矛盾或不确定等问题的暴露而日渐式微。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情感教育与有宗教意味的道德教育和美国一直很重视的社会公民教育、品格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一起不断滋养、丰富和发展了更为广义的“社会—情感教育”(SEE),并渐渐被社会认可和接受,成为一个全面育人的、新的、独立的领域。
1995年古德曼的《情感智力》虽然译成汉语后在字面意义上与情感教育一脉相承,但实质上却是SEE的代表作。
用古德曼自己的话说,情感能力培养课程虽然根植于六十年代的情感教育,但是已经与其截然不同了;过去的情感教育是“以情育人”,而现在所强调的是“育人之情”。
[1]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美国所倡导和实施的SEE虽与以上已被提及的对其形成和发展均有一定影响的各个教育术语在内涵与外延上还有一定的重叠和不可分割之处,但是,由于它们所基于的理论不同,所要达到的重点教育目标和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不同,所以它们之间虽彼此联系但相互区别。
下面重点介绍美国SEE的概念、核心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与效果评价。
一、“社会—情感教育”的内涵与目的根据美国情感—社会教育中心的创始者、哥伦比亚大学博士Jonathan Cohen的观点:“社会—情感教育”是指教授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能,提高理解力和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念以提高和促进学生对自身和他人的了解,灵活有效地解决问题和不断地创新学习。
情感教育的基本理论
教学讲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
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认识世界。情境教学经
历了片断语言训练、提供作文题材、进行审美教育、促进整体发
展四个阶段。其特点是形真、情深、意远。
•
(2) 愉快教育
•
因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对子女学习苛求、教法不当、师生
关系紧张等原因造成学生苦学、厌学的情况,遂提出“愉快教育”
键不在于课程设置、教师知识水平及视听教具,而在 于“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
这种态度品质包括三个方面:真诚、接受、理解。
他认为,真诚是第一要素,是基本的。所谓真诚就是 要求教师与学生坦诚相见、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的 做作和虚伪,喜怒哀乐要完全溢于言表。所谓接受, 有时也称信任、奖赏,要求教师能够完全接受学生碰 到某一问题时表露出来的畏惧和犹豫,并且接受学生 达到目的时的那种惬意。所谓理解,罗杰斯常用“移情 性的理解”一词,它是指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 场上考察或认识学生的所思、所言、所为,而不是用
教师的标准及主观的臆断来“框套”学生。
思考
作为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人, 我们应当怎样把情感教育的理 论与思想运用到教学中?
Thank you!
这一理念。其主要特征有: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具体目标的个性
化与总体目标一致性;在课程设置上,变化课程设置,注重潜在 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多样化教学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评价上,注重激励性评价。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
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发展学生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 体系,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教育自己。他突出了情感 在教育中的作用。首先,他认为教师应用情感进行教 育。其次,学生的任职过程与情感过程是有机的统一 体。再次,要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
外国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主张
外国着名教育家及其思想主张一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课程论:“美德即知识”.2、苏格拉底方法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体、德、智、美和谐发展:首先训练其身体,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音乐教育是和谐发展的核心.三、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约公元35年-100年是古代罗马教育史上最着名的教育思想家.着有雄辩术原理.重视幼儿教育.强调保姆必须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说话准确的人,因为她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在他看来,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养成冷淡、自夸和羞怯的习性.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倡导因材施教,主张按照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坚决反对体罚.四、蒙田的教育思想蒙田1533-1592,法国作家和教育思想家,古代希腊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着作是散文集.培养判断力是教学的头等大事和中心任务,也是全部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出发点.蒙田提出的教学方法具体有,1、不要死记硬背.“即便我们的肚子装满了肉,如果没有消化,有什么用处呢如果它不转变为我们的东西,如果不给我们营养,增强我们的力量,又有什么用处呢”2、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东西,也寻不到什么东西.”3、不要只学书本知识.“把世界作为书房.”4、要因材施教.如果“采取同样的讲课方法和教育方式来指导很多体质和性情都不相同的儿童,那可能其中只有二三个人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5、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6、多练习.“不要孩子多背诵功课,而是要他行动.他应该在行动中复习功课.”7、培养儿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将只是教育出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五、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是泛智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着作有:大教学论1632世界图解1658、母育学校1628等.一泛智论和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所谓“泛智”,是指广泛的、全面的智慧.一是普及教育,二是“人人均需学习一切”.二论教学原则1、便易性原则.使教学的过程来得容易而且快意.2、彻底性原则.教学应该只教真正有用的学科;教学应该考虑整体性;教学应该注意彻底打好基础.3、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教学应该采用班级授课制.三论道德教育夸美纽斯认为,人类有了道德,也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因此,他强调指出,道德应当通过学校这个“人类的锻炼所”来培养.学校应当着重培养的德行是“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德育应当尽早进行.六、洛克的教育思想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是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着作有:论1690、人类理解论1690、教育漫话1693等.绅士教育思想:一论体育“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二论德育在洛克看来,德育应当培养儿童理性、礼仪、坚忍、节制等品德.鉴于德育的重要意义,洛克建议应当及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一是要用“说理”的方法.二是利用榜样的力量.三是多练习,少讲规则.明确反对体罚,因为它“所养成的也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三论智育洛克主张智育应以智力发展为重,要求教师记住:教师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而要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的论述:洛克反对强迫儿童学习,要求诱导儿童学习.他主张,宁可让学生迟一年学会读书,也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憎恶的心理.洛克主张应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洛克建议:第一,儿童无论提出什么问题,你不可制止他、不可羞辱他,也不可使他受到讥笑.第二,采用一些特殊的称赞方法.第三,儿童提出的问题不可忽视,同时也应格外注意,不可使他们得到虚妄的答复.洛克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能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最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洛克主张教学应由浅入深,分量适中.七、卢梭的教育思想法国教育家卢梭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着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等.一教育要顺应自然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1、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2、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应该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感觉教育上,卢梭指出首先是发展触觉,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是发展听觉.卢梭提出了感觉的具体方法,并把游戏、绘画、唱歌等活动看作是感觉教育的最好途径.此外,还提出应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以促进感觉能力的发展.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因此,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卢梭认为,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在纪律教育方面,卢梭反对体罚,也不赞成口头说教,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3、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儿童不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不要教给儿童正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获得,引导儿童独立解决问题.他指出,劳动是每个自由人的社会义务,只有靠劳动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4、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卢梭指出,应该通过各种善行练习,即通过道德的实践来培养儿童坚定的意志.同时,他指出,应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进行.八、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创立了爱的教育理论和要素教育理论,是要素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着作有:林哈德与葛马德1781-1787、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1801、天鹅之歌1826等.“要素教育”: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的、易于儿童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以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九、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着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1、教学阶段论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一是明了;二是联想;三是系统;四是方法.2、教育性教学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3、训育一是限制,二是赞许,三是责备,四是惩罚,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十、帕克的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家、“进步教育之父”帕克1837-1902是“进步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着作有关于教育学的谈话1894等.1、论活动的课程与方法从批判传统的课程与方法出发,帕克尝试在一些来自于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原理基础上采用活动的课程与方法.他强调说:“儿童必须是教育经验的中心,所教的每件事都必须对儿童有意义.”由于儿童每日每时都在学习各方面知识,即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已经自发地和无意识地学习每一门科目,因此,帕克强调教学中要注重使儿童有兴趣的活动.帕克强调活动的课程与方法,人们一般称之为“昆西制”.2、论教师帕克指出,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儿童从事充分的活动提供必要的和适当的条件.在他看来,教师应该很好地引导儿童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他们具有观察和学习自然界的能力.帕克十分重视教师培养工作.十一、德可乐利的教育思想德可乐利1871-1932是比利时教育家,是科学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着作有:整体化的功能:整体化现象在教学中的作用1927、比利时德可乐利的新教育法等.1、论学校教育的目的德可乐利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应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要求学校应该同社会密切地结合起来.2、论兴趣与教学兴趣是德可乐利教学方法的核心.德可乐利生动形象地比喻道,“兴趣是个水闸,用它开启注意的水库,并使注意有了方向.它也是一种刺激,脑力依赖它而冲出.”兴趣与儿童的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十二、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1888-1939是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着作有教育诗篇1925-1935塔上旗1938、父母必读1937等.一集体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认为,苏维埃教育方针概括地说来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影响.1、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经验的本质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他指出,在集体初建时期,领导者应当以“不许反对的方式”提出要求.以后,集体本身就能向其成员提出要求.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马卡连柯认为,集体首先是教育的基础.其次,集体是教育的手段.最后,集体是教育的目的和对象.马卡连柯认为,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3、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应当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和工作,防止享乐主义情绪的产生.二集体的作风和纪律集体的作风是指五常的共同的态度.这种共同的态度主要表现为5个特点:第一,集体应当朝气蓬勃.集体应当充满“强烈的快活情绪”.第二,集体成员之间应当团结和睦.第三,集体成员应当具有坚定不移地主持正义的观念.第四,集体成员要具有积极性.第五,集体成员应当养成“抑制的习惯”.纪律既是集体教育的结果,也是集体教育的手段.所谓纪律,正是一个人能够愉快地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三论教师集体和家庭中的集体教育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师集体是培养不出良好的学生集体的.在他看来,建设教师集体应当注意4个方面,第一,教师集体应当是一个合理的组织.第二,教师集体应当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第三,教师集体要团结,行动要一致.第四,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要建立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集体教育也是马卡连柯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卡连柯提了以下建议:第一,"要尽早地让儿童知识父亲和母亲在什么地方工作,做什么工作,这种工作是如何的困难,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取得了什么成就;第二,要让儿童及早明白家庭预算,知道父亲和母亲的工资;第三,要使富裕家庭的孩子明白家庭的富裕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地方,使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不羡慕其他家庭,并养成坚忍精神.此外,马卡连柯还要求家庭能够培养孩子的诚实、关心他人、节约、责任感等品质.十三、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1952是“自由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着作有:蒙台梭利方法1909、童年的秘密1936、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等.1、论儿童自由蒙台梭利所谓的“自由”,是指使人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的自由.她认为,如果儿童不用心学习,对学习感到厌倦,那是由于教育方法对儿童心理的自然功能起了不可克服的障碍作用.儿童的教育,无论是身体方面的还是智力方面的,都必须以儿童的自由为前提.但她所说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她指出,在保证儿童自由的前提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第二,通过独立达到自由.蒙台梭利认为,在正确情况下,儿重都有一种独立活动的欲望,教育应当促使儿童这种欲望的实现,以保证儿童的独立性.第三,在自由的练习活动中发展意志.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意志引导他前进,并发展他的力量.儿童对于自己选择的工作,不仅不会使他感到疲劳,而且还会强化他的个性.第四,在自由的活动中培养社会性.2、论师生关系蒙台梭利提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她认为,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激发儿童的生命力,使儿童的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其个性,成为独立自主的人.教育者必须“最大限度地限制自己的干涉,同时在儿童的自我教育中,又必须不便他们因过度努力而感到疲倦.”十四、杜威的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一论教育本质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目标.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整理所要发展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二教学论1、“从做中学”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但是,儿童所“做”的或参加的工作活动并不同于职业教育.2、思维与教学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三论儿童与教师“儿童中心”思想.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为儿童的而不是为教师的,因为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在强调“儿童中心”思想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杜威还特别强调了教师的社会职能.那就是:教师不是简单地训练一个人,而是促进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十五、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着作有:大学的观念1946和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他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1、教学方法雅斯贝尔斯反对采用强迫的方法使学生学习.他强调说,“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他指出:“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他批评当时一些学校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认为那样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复思考的习惯”.他主张:1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因材施教.2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等多种能力.3模仿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彼此之间可以积极开展讨论和交流.2、论“全人教育”和“全民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学生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应成为“全人”the wholemaN.他提出,要改善学生的人性,这种人性包括倾听别人的观点、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诚实、守纪律、言行一致等.总之,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应把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的教育相结合,它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是整个人的教育,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外国着名教育家及其思想主张二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教育着作有:帕夫雷什中学计1969、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65-1967、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等.一“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涵义苏霍姆林斯基从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1、体育把体育看作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活活力的源泉.他确信:“有规律的经常性锻炼不仅可以便身体变得健美、运作协调,而且可以培养性格、锻炼意志.”2、德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要使每个人有丰满的内在精神世界,能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具有个人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并且使每个人遵守神圣的、不容争议的、不可动摇的行为准则.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1道德教育应当及早开始.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儿童幼小时,心灵容易接受情感的影响.2道德教育应当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在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自觉性、自尊心和责任感这三大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习惯的形成要经历3个阶段,即正面教育阶段、自我道德评价阶段和道德成熟阶段.3道德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大林基认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在他看来,德育首先要培养人对美好的、惹人喜爱的、令人神往的东西的敏感性,也要培养对于丑恶的、不能容许的、不可容忍的东西的敏感性.4道德教育应当以帮助学生确立道德信念为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信念的形成应从培养学生的习惯入手,因为当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己经形成习惯时,道德信念就稳定地形成了.3、智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对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4、劳动教育在他看来,“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劳动教育任务要让劳动渗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5、美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美育就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育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学生感知和领会美的能力.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在美育中的作用.他曾有一句名言:“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二、尼尔的教育思想英国教育家尼尔1883-1973是“自由教育学派”最激进的代表人物.主要着作有:萨默希尔一种激进的儿童教育方法1960、谈谈萨默希尔学校1966等.尼尔把情感教育视为培养新人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尼尔看来,情感教育的核心是对儿童的爱.他认为,现代社会之所以造成儿童的问题,是由于缺乏对儿童的了解和没有给予儿童充分的爱,教育的重任就是让儿童感到爱,学会爱.给儿童爱,就是和儿童站在一起,就是对儿童的尊重,就是对儿童个性的自由的肯定.此外,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培养了儿童的自信心,使儿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未来都充满信心,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了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尼尔坚决反对体罚,提倡儿童的自我判断.三、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
外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外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在外语教学中,情感教育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培养社交能力。
要想做好情感教育,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也需要注重将情感因素融入到课外活动中。
本文将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几种外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方法。
1.创造和谐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成败和毅力往往与学习情境有很大关系。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和谐氛围,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人情况,关心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注重情感交流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效果,例如绘画、戏剧表演等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活动。
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组织一场演讲或辩论会,让学生们体验一个匠人文化,培养其思辨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多彩,即使他们没有学到非常好的外语技能,但只要他们感受到教师和同学们关心他们,他们就会感受到一种温暖和支持。
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感问题,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并及时提供支持和安慰。
例如,如果学生因学习焦虑、家庭问题或人际关系问题而感到忧愁,教师可以与学生谈话,为他们提供安慰和支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4.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展自我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实践。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参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外语知识的实际应用。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慢慢地发展出一种比较自由的思考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成果。
结语:通过上述几点讲解,大家应该对外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有了更好的理解。
国外情感讲座心得体会总结
一、讲座概述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国外情感讲座。
讲座由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主讲,内容涵盖了情感认知、情感表达、情感调节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情感处理方面的不足。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总结。
二、情感认知1. 情感是人的基本需求讲座中提到,情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包括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
这些情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与他人建立联系。
2. 情感认知的重要性情感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情感的认识和了解。
一个具备良好情感认知能力的人,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讲座中指出,提高情感认知能力,首先要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表达1. 情感表达的重要性情感表达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个善于表达情感的人,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减少误解和冲突。
讲座中强调,情感表达要真实、适度,避免过度表达或压抑自己的情感。
2. 情感表达的方法讲座为我们介绍了几种情感表达的方法,如:(1)用语言表达: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情感,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2)非语言表达: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方式表达情感,如微笑、拥抱等。
(3)情绪调节:学会在表达情感时,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失控。
四、情感调节1. 情感调节的重要性情感调节是指个体在面对负面情绪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一个具备良好情感调节能力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讲座中指出,情感调节对于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情感调节的方法讲座为我们介绍了几种情感调节的方法,如:(1)情绪宣泄:通过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如运动、唱歌、写日记等。
(2)心理疏导:向亲朋好友倾诉自己的情感,寻求心理支持。
(3)认知重构:改变对事件的看法,调整自己的情绪。
国外三大情智理论对情绪教育启示
国外三大情智理论对情绪教育启示作者:李春杰来源:《卷宗》2018年第31期摘要:该文对国外三大绪智理论进行了探寻;并对情绪智力理论应用于高校的教育实践进行了分析,从三个角度对大学生开展自我情绪意识建设、同理心激发与乐观能力培养,以促进大学生自身和谐、人际和谐及与社会环境的和谐。
关键词:情绪智力;情绪自我意识;同理心;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教科研重点课题项目(项目编号:JGJX2017C66)1 情绪智力理论的概述1.1 情绪智力理论之诞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和梅耶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首次确定情绪也是智力的一种,它丰富了传统的智力理论,开拓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奠定了情商研究基石。
萨洛维从五方面阐释了情绪智力理论的内涵: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此为该理论的核心能力;2)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3)自我激励的能力;4)识别他人情绪能力;5)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学术界概括为四因素模型理论,因其界定清晰,内涵与外延具有科学性,而被学术界所认可,是情绪智力理论的奠基石。
1.2 情绪智力理论之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情商之父”戈尔曼在二十世纪末出版了《情商》一书,其书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全球畅销书。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大众文化中对情商的重要性都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对情商的培养与教育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从世界范围看,新加坡很早就开始了社交与情绪学习项目,香港、日本和韩国也如此,欧洲、澳洲一些国家也紧随其后,如今已有几万所之众。
戈尔曼的理论可以概括为4因素20种能力的结构模型。
该理论不同于萨洛维理论的关键在于前者关注实践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后者属于科学实证研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值得肯定的是戈尔曼的理论在教育方面应用价值很高。
尤其强调了同理心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能左右人生的成功,是戈尔曼《情商》一书中最核心部分之一。
1.3 情绪智力理论之繁荣2000年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巴昂主编了《情绪智力手册》,是迄今为止第一本全面研究情绪智力的专业著作,情绪智力研究进入繁荣时期。
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述评
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述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不断深入发展,情感教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情感教育不仅仅是为孩子们学习知识,更是培养孩子们开放、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孩子们具有正确的品质,发展出独特的个人特质。
早在20世纪初,美国情感研究的先导者已经开始致力于研究和实践情感教育。
以马尔科姆玻斯勒和罗伯特芒特为首的美国心理学家们开始系统地探讨情感的发展,普遍认可了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情感发展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随着科学理论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也都把目光转向情感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情感教育的相关研究。
欧洲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特别重视情感的研究,发掘和宣扬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孩子们培养教育优良性格和品质的重要性,对孩子们的情感活动和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开展了一系列情感教育活动,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情感教育体系,以提高孩子们的情感素质。
在欧洲之外,日本也早就开始把情感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
日本的情感教育注重人的品行方面的培养,让孩子们学习、养成礼貌的行为习惯,以提高自身的品行水平。
日本的情感教育有着独特的传统,并受到广泛的赞誉,在该地区的情感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美国,情感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美国的研究者们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情感教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发现了情感发展过程中的许多规律,提出了各种建议和技巧,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以提高孩子们情感品质。
此外,美国学者们还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以让孩子们接受情感教育,使其受到有效地调节,并积极有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总之,随着技术的发展,情感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从美国到欧洲,再到亚洲,各地的研究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不断探索,积极地开展情感教育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结果,使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未来,人们还有必要继续探索,加强对情感教育的研究,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尼尔情感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
尼尔情感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在教育领域中,情感教育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尼尔的情感教育思想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和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尼尔是 20 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内心世界。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抑和不快乐。
尼尔的情感教育思想核心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
他坚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兴趣、才能和需求。
因此,教育不应是标准化的、一刀切的,而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定制化的教育。
在他看来,只有当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时,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满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尼尔主张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会受到过多的规则和限制的束缚,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
在课程设置方面,尼尔提倡多元化和综合性的课程。
他认为,传统的学科划分过于狭窄,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他主张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跨学科的课程,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
同时,他还强调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尼尔的情感教育思想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在他所创办的夏山学校中,学生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展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学生们不再害怕犯错,敢于尝试新的事物,并且能够自主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更在情感、社交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然而,尼尔的情感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并非完美无缺。
一些批评者认为,过于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可能会导致学生缺乏纪律性和责任感。
国外情感教育理论与思想
国外情感教育理论与思想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卡尔·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基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原则,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人阐述,进而开创了“非指导性教育”理论。
罗杰斯主张“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来组织教育,学校按照人本主义精神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把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培养成为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解明个性的人。
他主张教育者与受教育敞开心扉,坦诚相见,喜怒哀乐要表现出来;主张教育者接受受教育者获取知识后的满足和遇到未知事物的恐惧与迷茫;主张教育者要设身处地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考察或认识受教育者的所思、所言、所为。
他强调要使受教育获得学习方法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育者的任务应是创设间题情景,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学习资源,鼓励受教育者积极探索,最限度地挖掘受教育者的学习潜能,使受教育者的学习尽量赋有个人意义,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人本主义对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
人本主义主张教育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要纠正传统教育中忽视人,压抑人性的倾向;在教育过程中要主动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还要重视教育中的情意因素,用情和爱,用信任和真诚去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思想感情和人格;此外,还主张教育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如何学习,使受教育者掌握独立学习的科学方法,这一点对于当今教育中只重视知识传授,而不顾及学习方法的情形,无疑是有益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动力”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毕生身体力行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即“通过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保证学习富有成效”。
“和谐教育”的支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动力”系统。
他认为道德、智力、情感、审美、创造和体力等要素构成每个学生精神世界,对学生施加影响时,“不可只有智育(更不能只有学习)而无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切不可只有课堂学习而无多方面的精神生活。
国外社会情感学习(SEL)的模式与借鉴[权威资料]
国外社会情感学习(SEL)的模式与借鉴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1994年,美国的“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CASEL[1])开启了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的历史篇章。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140个国家的教育部发布了实施SEL的十大基本原则,从此SEL项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得到推广。
到目前为止,SEL项目已经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拉美、非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数以万计的学校得以开展和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国外开展社会情感教育的同时,国内学者也开始重视和关注学生的社会和情感发展,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越来越多的学者深刻认识到,对于人的社会情感、道德和价值取向的培育对社会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我国社会情感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学校更多的是通过不定期的讲座、活动或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认识情绪[2]。
总体上看,国内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存在内容较单薄、形式较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等问题,导致了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强调素质教育,强调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足见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美国社会情感学习的模式美国的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组织(CASEL)把社会情感学习定义为一个旨在帮助儿童和成年人发展和提高有效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
这些技能包括:认识并管理我们的情绪,学会关爱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做出负责任的决策,有建设性和有道德地处理具有挑战性的状况。
外国情感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民众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接触也日益增多。
在这个背景下,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外国情感文化的讲座,这不仅让我对异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情感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讲座由知名外国文化专家主讲,他通过对不同国家情感表达方式的比较,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情感表达的差异。
以下是我在讲座中收获的几点心得:一、情感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讲座中,专家首先介绍了不同国家的情感表达方式。
以美国为例,美国人通常比较直接、开放地表达情感,他们善于用言语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而在中国,情感表达则相对含蓄、内敛,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行为举止和微妙的眼神来传达情感。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文化对情感的认知和价值观。
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情感需求,因此情感表达更加直接。
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社会和谐,因此在情感表达上往往更加含蓄。
二、情感交流的技巧在讲座中,专家还分享了情感交流的技巧。
他认为,无论是哪种文化背景,有效的情感交流都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1. 倾听:倾听是情感交流的基础,只有真正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建立良好的沟通。
2. 尊重:尊重是情感交流的保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并接纳这种差异。
3. 表达:在表达情感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机,避免过于直接或含蓄,以免造成误解。
4. 沟通:在沟通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对方的需求。
三、情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讲座最后,专家探讨了情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他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情感文化也在不断融合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要学会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使我们的情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四、个人感悟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情感文化的重要性。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纽带。
国外教师情感研究与启示
国外教师情感研究与启示在教育领域,教师是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国外教师的特征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认定标准和评奖条件来提升自身素质和推动教育进步。
国外教师通常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在入职前必须完成严格的专业培训和认证。
这些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而且懂得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国外教师注重个性化教学,他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速度。
因此,他们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国外教师经常参与教育研究并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他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国外教师普遍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他们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并时刻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国外教师的认定标准通常包括以下方面:具备相关专业学位、通过规定的教师资格考试、拥有良好的教学表现和职业道德。
一些国家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语言能力。
国外教师评奖条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教学表现、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对学生的个体和指导、以及社区服务和职业精神等。
这些奖项旨在表彰那些在教育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
国外教师的特征以及他们严格的认定标准和评奖条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我们应该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认证,以确保他们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我们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并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以推动教育的不断进步。
我们应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育,以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
通过研究国外教师的特征以及认定标准及评奖条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在教育领域的优势和成功之道。
这些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国内的教育体系和提高教师素质,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
我们也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共同推动教育的全球发展。
国外情感教育案例(2篇)
第1篇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情感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芬兰,这个被誉为“教育奇迹”的国家,以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和卓越的教育成果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本文将深入探讨芬兰的学校如何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孩子的情感智慧,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芬兰情感教育的背景芬兰的教育体系以其公平、高质量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芬兰也面临着教育改革的挑战,尤其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
芬兰的教育部门意识到,仅仅注重学术成绩而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会导致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缺乏应对能力。
因此,芬兰开始将情感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二、芬兰情感教育的主要特点1. 全面融入课程体系:芬兰的学校将情感教育融入各个学科,如语文、数学、科学等。
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情感,学会表达和处理情感。
2. 重视教师的情感素养:芬兰教育部门认为,教师的情感素养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
因此,芬兰的教师培训中,情感教育是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能够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3. 注重实践体验:芬兰的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户外探险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体验不同的情感,学会在真实环境中表达和处理情感。
4. 家校合作:芬兰的学校与家庭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学校会定期与家长沟通,分享学生在校的情感表现,并寻求家长的支持。
三、芬兰情感教育的具体案例1. “情感故事”课程:芬兰的学校开设了“情感故事”课程,通过讲述真实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会分享自己面对挫折时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2. “情绪管理”训练:芬兰的学校开展了“情绪管理”训练,教授学生如何识别、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绘画、写作等方式,学会处理负面情绪。
3. “合作学习”活动:芬兰的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情感智慧。
反思与超越-全球化时代的情感教育
反思与超越:全球化时代的情感教育摘要: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中,仍然普遍存在着发展滞后的问题,集中地反映在重视“唯智性教育”,而忽视甚至无视情感教育上。
事实上,自人类诞生起,情感活动就成为人与自我及他者进行交流与对话的桥梁和纽带。
在全球化时代的当下,世界公民的情感教育具有如下特点:开放包容的情感——世界观;和谐共荣的情感——伦理观;公正幸福的情感——价值观。
关键词:全球化;世界公民;情感教育;特点所谓情感是指人的情感,情感的属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核心议题之一。
研究表明,动物也有情感,但动物从来不曾具有类似人类的复杂的情感。
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唯智性教育”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遭遇过或正遭遇着“情感空场”之困境。
时至今日,情感缺失依然是困扰现代学校教育的世纪难题。
为了实现人类对诸如文化、伦理及道德等关涉自身幸福的永恒价值的追求,并揭开屡见不鲜的人性的自私、贪婪、冷漠等情感问题,学校教育必须承担起培育和提升具有良好情感素养的世界公民的时代使命。
一、问题的提出当今时代,全球化已经伴随着现代性(modernity)彰显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
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进程的纵深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网络化的极速蔓延,人类社会已经确实地成为了“地球村”。
在教育领域,这一趋势也极为明显。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仍然存在着带有普遍性的发展滞后问题,其集中地反映在学校仍然普遍重视“唯智性教育”,而忽视甚至无视情感教育上,人作为情感性的存在在学校中缺场了。
具体表现如下:其一,目的与手段的分离。
“唯智性教育”强调对人的理智的培养,其人性假设为知识人,并将人物化了进而在推进中将人作为教育的手段。
这就造成了学校教育目的与手段的分离。
其二,理性与情感的分离。
人在社会学意义上是一种带有理性与情感性的社会复合体。
然而,在人类教育的发展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以理性人为人性假设,各国学校教育普遍以获得知识和提升智力为目标,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世界,阻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情感教育理论与思想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卡尔·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基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原则,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人阐述,进而开创了“非指导性教育”理论。
罗杰斯主“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来组织教育,学校按照人本主义精神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把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培养成为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解明个性的人。
他主教育者与受教育敞开心扉,坦诚相见,喜怒哀乐要表现出来;主教育者接受受教育者获取知识后的满足和遇到未知事物的恐惧与迷茫;主教育者要设身处地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考察或认识受教育者的所思、所言、所为。
他强调要使受教育获得学习方法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育者的任务应是创设间题情景,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学习资源,鼓励受教育者积极探索,最限度地挖掘受教育者的学习潜能,使受教育者的学习尽量赋有个人意义,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人本主义对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
人本主义主教育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要纠正传统教育中忽视人,压抑人性的倾向;在教育过程中要主动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还要重视教育中的情意因素,用情和爱,用信任和真诚去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思想感情和人格;此外,还主教育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如何学习,使受教育者掌握独立学习的科学方法,这一点对于当今教育中只重视知识传授,而不顾及学习方法的情形,无疑是有益的。
霍姆林斯基的“情感动力”思想霍姆林斯基毕生身体力行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即“通过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保证学习富有成效”。
“和谐教育”的支柱是一种在的“情感动力”系统。
他认为道德、智力、情感、审美、创造和体力等要素构成每个学生精神世界,对学生施加影响时,“不可只有智育(更不能只有学习)而无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切不可只有课堂学习而无多方面的精神生活。
”他认为儿童“情感动力”的激发关键在教师,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身体的、心理的、情感的文明的源泉),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教师要有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法,要善于对具体的学生实施鼓励,使他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表现。
他认为“儿童是脆弱无助的一朵娇嫩的花儿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
”教师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主活。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
他主建立的、和谐的、亲密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儿童的自尊感、自信感及对教师的信任感,使儿童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和所授的功课。
寻找学生的优点,就要善于挖掘、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美好的东西。
坚持启发诱导应,少用禁令,多用鼓励。
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欢乐,使儿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把自己的爱好转化成志趣。
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洛扎诺夫给暗示教学法下了这样的定义:“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个完整的个体这一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组合起来。
”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大量的情绪刺激,善于创造适宜于有效发挥暗示的协调气氛,清除学生的任何紧心理;要求教师对教材容进行加工,使教材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教师要利用愉快的背景,排除学生对学习的困难感,并使环境的布置和教材容之问充分协调。
洛扎诺夫说过:“艺术手段小仅用来为课文基本材料的接受、理解而创造愉快的气氛,它们也必然会促进暗示的心理倾向一态度、动机和期待。
”因此,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艺术形式,可取得心理上和教学上的最佳效果。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布卢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后文有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国情感教育的发展第一阶段:国外美育思想的译介和对传统的重视审视从1840年到“戊戌变法”期间,国旧伦理教育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新的教育观念尚未浮现,僵而不死的旧伦理教育依旧在吞噬着学生美好的情感世界。
“戊戌变法”之后,情感教育的死寂终于被打破。
此时的情感教育以美育为主要方式出现于思想领域。
“西方的情感理论、情感教育、美育等思想逐渐被识之士认可和接受。
王国维是引进西方美育、情感教育思想的第一人。
王国维在其文章中说:“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即体能、智力、感情和意志全面发展的人。
“完全之人物应当本真、善良、美好。
因此要对人进行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
蔡元培主“以美育代”,在教育制度上专沿冶感情之术,他认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的薄弱,要转弱而强,转薄为厚,有待于养。
蔡元培身体力行,在他提倡下,情感教育逐步被教育界所接受。
梁漱溟把教育分为“情的教育”和“知的教育”。
他认为情意是生活的本身,智慧与知识只是生活的工具。
他认为中国教育的问题关键在于“未能审察情的教育与知的教育之根本不同,常常把教给知识的方法用于情意教育!”但这一时期的所谓情感教育并非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之上建立的情感教育,对它的认识与解释,虽已被学术界接受,但在实际中的执行和效果却是不佳。
可以说,这时的情感教育还是处于文化冶之中的混沌状态。
第二阶段: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原则的情感教育的实践尝试及其误区这一时期,“从1 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中西文化碰撞激荡的大潮,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思想也开始传人中国。
日益成为中国革命和中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并在与中国社会实际的结合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和教育理论。
但由于该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有关情感教育的容较少,且多是以革命人生观、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教育为主,注重于旧的人生观的改造。
这种状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仍未能有很大的改变。
这一段时期,对于情感冶,情感教育却仍处于人生观教育的政治畴,将直接涉及情感的容视为资产阶级的唯心论,是不科学的东西,一律否定。
于是哲学的、过于宏观的无产阶级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代替了具体的直接的情感教育。
对待情感的态度,那就是完全无视人的需要和权利、人之为人的价值;完全无视人的心情感和个性。
或者从另个角度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除去文革十年),我国教育的发展由于刚从废墟中建立起骨架,肩负着为生产和建设服务的重担,它的发展是以掌握知识为主线,在教学实践中以“双基”为基本任务,在它的主旋律中没有情感的位置,这造成了几代人情感的过份闭塞和空虚。
其中虽有时代的原因和历史的无奈,但人为的无知和对情感的错误理解也有其责任。
第三阶段:清醒的情感教育理念和迷惘的情感教育实践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情感和情感教育的讨论开始走出禁区。
人们对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培养的弊端提出了质疑,改革学校教育中无情感的呼声日益强烈。
自1983年,我国的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展开了非智力因素大讨论并揭示了教育中对情感领域的忽略,课堂中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压抑已造成一系列问题。
在全身心投人到经济建设后,人们发觉新时代对人才的索质要求包含着良好的情感品质。
同时,人们在思想重新得到解放之后对情感生活的再度审视也明白人活着离不开健康的情感。
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自然责无旁贷地要为培养高尚的情感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这种强烈的塑造完整人生的要求之下,教育界对学生情感领域进行了教育实践的重新尝试。
因为情感教育的空白并不说明学生的情感世界的空白。
只要是人必然会有感情,只是有的为高尚的信念所鼓励,有的为卑劣的原始情欲所驱使。
而我们对这块空地长年来熟视无睹或无力顾及,结果造成了令人痛心的事实,原始情感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进人学生的情感世界。
将学生的情感世界遗忘是教育的一个失误。
如果说体育是人生命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智育、德育是为学生提供人之为人的生存技能和外在规的话,那么情感教育则是使学生具有人之为人的在本质需要。
国外情感教育的应用英国的情感教育夏山快乐教育尼尔,英国著名教育家。
他在1921年创办了夏山学校。
尼尔主教育自由论,在夏山学习,孩子有自由的权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掌控自己的人生,在夏山,孩子有自己的时间,自然地成长,享有快乐的童年。
夏山学校反映了一位教育家长期追求的梦想,是尼尔在理念与实践中对传统教育的革命与颠覆。
尼尔从生命的意义出发,直言“教育是为人生做的准备,我们这样的文化不算成功”,并由此进一步追问现实教育有多少是“真的有价值”。
他以为教育应当与“追求幸福”“寻找兴趣”这些关乎“生命的意义”的大事件相契合。
他反对置儿童于被动地位,因为,这样会剥夺儿童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发现的快乐和征服困难的快乐”;他反对简单的书本教育,他强调教育不能“只教孩子的头脑,却忽略了极其重要的情感领域”,而应当实现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统一。
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满足儿童对自由的渴望,他担心的“有创造才能的人”呗“以死读书为重的教育制度”扼杀。
因此更尊重在儿童身上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并深信“行行出状元”是一种必然。
我国的情感教育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法是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老师提出并实施的教学法。
它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具有生动具体的色彩和形象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
她认为应该在生活中展现情境,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选取某一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通过教师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这样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我国情感教育现状1情感教育手段化20世纪90年代之后,情感教育理论研究渐入佳境,理论开始应用并指导实践,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感教育模式。
但是这些情感教育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把情感教育作为一种加强学科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因此,几乎所有实验都特别强调情感的“现场感’,课堂中的“情感气氛”点缀只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更好地掌握技能,“好比为知识裹上糖衣,而一旦去掉了那层糖衣,学生依旧对知识毫无感情”。
问题在于:能否把只将情感作为手段方法的教学活动视为情感教育?它能在什么意义上对人的情感世界发生积极影响并使其发生应该发生的向善变化?进一步说,如果情感教育只是局限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视野下,那学生的情感就只是教学论关注的一个心理因素而已,情感教育还有独立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吗?2情感教育非实体化朱小蔓教授曾多次强调情感教育是非实体性的、隐性的,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到德、智、体、美、劳诸育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