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体温及其调节

合集下载

生理学体温及其调节练习题

生理学体温及其调节练习题

生理学体温及其调节练习题一、A1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的关系是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B、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C、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E、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窝温度2、体温的生理变动,错误的是A、昼夜变动不超过1℃B、女子排卵后体温升高C、老年人体温低于年轻人D、儿童体温低于成年人E、剧烈运动时体温升高3、下列各部体温由高到低正确的是A、直肠、腋窝、口腔B、直肠、口腔、腋窝C、口腔、腋窝、直肠D、腋窝、直肠、口腔E、腋窝、口腔、直肠4、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B、腋窝温度>直肠温度>口腔温度C、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略高D、一昼夜中下午1:00 ~6:00时最高E、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时有所变化5、在体温昼夜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段是A、下午8~10时B、下午6~8时C、清晨2~6时D、上午6~8时E、午夜6、通常生理学中的“体温”是指A、皮肤温度B、腋窝温度C、直肠温度D、口腔温度E、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7、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A、35.0~36.0℃B、36.0~37.4℃C、36.7~37.7℃D、36.9~37.9℃E、37.9~38.9℃8、口腔正常温度平均值是A、35.0~36.0℃B、36.0~37.4℃C、36.7~37.7℃D、36.9~37.9℃E、37.9~38.9℃9、体温调节中枢位于A、脊髓B、延髓C、脑干网状结构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E、大脑皮层10、在温度调节的中枢整合中起重要作用的是A、视前驱-下丘脑前部活动B、小脑活动C、大脑活动D、视前区活动E、下丘脑活动11、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可起调定点作用的是A、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B、延髓温度敏感神经元C、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D、脊髓温度敏感神经元E、网状结构温度敏感神经元12、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E、促甲状腺素13、当正常人中枢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时,体温中枢的调节作用是A、产热不变,降低散热B、加强产热,降低散热C、加强产热,加强散热D、降低产热,降低散热E、降低产热,加强散热14、安静时,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A、脑B、腺体C、肌肉D、皮肤E、肝脏15、运动时,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A、脑B、皮肤C、肌肉D、肺E、腺体16、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有效的散热的方式是A、对流散热B、辐射散热C、蒸发散热D、传导散热E、辐射和对流散热二、B1、A.35.0~36.0℃B.36.0~37.4℃C.36.7~37.7℃D.36.9~37.9℃E.37.9~38.9℃<1> 、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A B C D E<2> 、口腔正常温度平均值是A B C D E2、A.辐射B.传导C.对流D.发汗E.不感蒸发<3> 、高温环境下的主要散热方式A B C D E<4> 、临床用冰袋给病人降温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直肠温度接近深部温度,正常值为36.9~37.9℃,口腔温度的正常值为36.7~37.7℃,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该题针对“体温的定义和正常生理性变异”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1081770,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体温的正常生理变动①昼夜变动:一般清晨2至6时体温最低,午后1至6时最高,每天波动不超过1℃;②性别差异:成年女子的体温高于男性0.3℃,而且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排卵前日最低;③年龄:儿童体温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体温较低;④肌肉活动、精神紧张和进食等情况也影响体温。

生理学体温调节

生理学体温调节
的能量;
物质 >50%热能
维持体温
代谢
<50%化学能 ATP 热能 体外
体温的测定
体温计(thermometer)的选择:水银体温计、
电子体温计和半导体体温计 ;
测量体温的方法:
直肠温度(36.9℃-37.9℃) 口腔温度(36.7℃-37.7℃) 腋窝温度(36.0℃-37.4℃) 食管温度可作为体核温度的指标 鼓膜温度可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 温度感受器(temperature receptor)
• 冷感受器 热感受器
• 外周温度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
PO/AH(preoptic-anterior hypothalamus area)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体温调节中枢整合的关键部位
主要证据: ▪ 广泛破坏PO/AH区,体温调节的散热和产热反应都将明显减弱或
10
1
▪ 寒战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esis): 机体受寒冷刺激时,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 缩运动,其节律为9-11次/分。寒战的特点是屈肌 和伸肌同时收缩,所以基本上不做功,但产热量很 高
▪ 非寒战产热(non- shivering thermogenesis): 又称为代谢产热,通常是由褐色脂肪组织(含有丰 富的线立体)的分解代谢产生的
产热活动的调节
▪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即激素调节,肾上
腺素、持时间长。
▪ 神经调节(neruous regulation):寒冷刺激可通过兴
奋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转而引起肾上腺髓质活动增强, 导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产热增加;同 时,寒冷刺激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促进下丘脑释 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再刺激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来加强甲状腺的活动。

体温

体温
3
(二)体温正常值及生理波动
【1】正常体温

直肠温 36.9-37.9 ℃ 口腔温 36.7-37.7 ℃ 腋 温 36.0-37.4 ℃


可信度 :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
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夹紧体 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
4
意义:体温的相对
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 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 进行的必需条件。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 死亡 T = 27℃→低温麻醉
深部温度(受控对象) 体温 温度感受器
32
33
气温下降 散热过多
体温趋于下降
冷感受器兴奋
发汗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
血管收缩 代谢增强
大脑皮层 寒战 行为调节
产热增多 散热减少
温 趋 于 正 常
体温调节过程(以环境温度下降为例)
34
温度习服 • 热习服
热习服(heart acclimation)是指机体长期生活或 者工作在炎热或高温环境后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如长期在热带地区工作的矿工,对高热环境逐渐 忍受。热习服表现为皮肤血流量增加;引起发汗 的体温阈值降低,发汗量增加。此外,醛固酮分 泌增加,汗液中钠盐含量减少,尿量减少。
22
2.生理散热 (2)发汗:
特点: 是指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身体热量,可意 识到的又称可感蒸发 寒冷或温暖情况:无汗液分泌或少量 安静状态:环境温度300C时开始出汗, 速度取决于参加活动汗腺数量和活动强度 影响因素: 劳动强度、环境温度、湿度、风速 劳动(气温200C) 、气温 出汗速度 散热湿度 衣着多蒸发困难(气温250C)出汗 风速 蒸发容易 出汗

体温调节生理学

体温调节生理学

体温调节生理学体温是人体内部恒定的温度,维持体温稳定对于保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体温调节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调节体温,以及体温异常时机体做出的调节反应。

一、体温调节机制人体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当体温过高时,中枢神经系统释放信号引起血管收缩、出汗、呼吸加快等反应,促使体温下降;当体温过低时,中枢神经系统释放信号引起血管扩张、发抖等反应,促使体温升高。

二、产热机制体温调节中的重要环节是产热机制。

人体通过代谢产生热量来维持体温。

代谢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基础代谢和活动代谢。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的代谢产热量,包括维持基本生理功能的能量消耗和组织修复、合成的能量需求;活动代谢是指人体在运动和活动中消耗的能量。

三、散热机制散热是人体维持体温平衡的重要途径。

人体通过皮肤的散热、呼吸道的散热以及汗液蒸发来实现散热。

皮肤的散热主要通过血管调节实现,当体温过高时,皮肤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使热量通过皮肤散发出去;当体温过低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减少热量的散发。

呼吸道的散热主要通过呼吸的气流带走热量。

汗液蒸发是通过皮肤释放汗液,然后汗液中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四、体温调节异常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发热和降温。

发热是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常见于感染、炎症等疾病。

降温是体温过低,常见于寒冷环境下长时间暴露或机体调节功能障碍。

发热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释放化学物质,激活体温调节中枢,使正常体温上升。

此时可以通过服用退热药物、物理降温等方式进行调节。

降温时,需要提供足够的外源性热量,适当增加室内温度、穿上保暖衣物等措施,促进体温恢复正常。

总结:体温调节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调节体温的科学。

人体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来保持体温平衡。

产热机制和散热机制是体温调节的重要环节。

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发热和降温,需要适当的措施进行调节。

主管药师-基础知识-生理学-体温及其调节练习题及答案详解(6页)

主管药师-基础知识-生理学-体温及其调节练习题及答案详解(6页)

生理学第六节体温及其调节一、A11、口腔正常温度平均值是A、35.0~36.0℃B、36.0~37.4℃C、36.7~37.7℃D、36.9~37.9℃E、37.9~38.9℃2、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A、35.0~36.0℃B、36.0~37.4℃C、36.7~37.7℃D、36.9~37.9℃E、37.9~38.9℃3、通常生理学中的“体温”是指A、皮肤温度B、腋窝温度C、直肠温度D、口腔温度E、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4、在体温昼夜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段是A、下午8~10时B、下午6~8时C、清晨2~6时D、上午6~8时E、午夜5、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B、腋窝温度>直肠温度>口腔温度C、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略高D、一昼夜中下午1:00 ~6:00时最高E、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时有所变化6、下列各部体温由高到低正确的是A、直肠、腋窝、口腔B、直肠、口腔、腋窝C、口腔、腋窝、直肠D、腋窝、直肠、口腔E、腋窝、口腔、直肠7、体温的生理变动,错误的是A、昼夜变动不超过1℃B、女子排卵后体温升高C、老年人体温低于年轻人D、儿童体温低于成年人E、剧烈运动时体温升高8、正常人的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的关系是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B、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C、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E、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窝温度9、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有效的散热的方式是A、对流散热B、辐射散热C、蒸发散热D、传导散热E、辐射和对流散热10、运动时,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A、脑B、皮肤C、肌肉D、肺E、腺体11、安静时,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A、脑B、腺体C、肌肉D、皮肤E、肝脏12、当正常人中枢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时,体温中枢的调节作用是A、产热不变,降低散热B、加强产热,降低散热C、加强产热,加强散热D、降低产热,降低散热E、降低产热,加强散热13、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E、促甲状腺素14、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可起调定点作用的是A、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B、延髓温度敏感神经元C、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D、脊髓温度敏感神经元E、网状结构温度敏感神经元15、在温度调节的中枢整合中起重要作用的是A、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活动B、小脑活动C、大脑活动D、视前区活动E、下丘脑活动16、体温调节中枢位于A、脊髓B、延髓C、脑干网状结构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E、大脑皮层二、B1、A.35.0~36.0℃B.36.0~37.4℃C.36.7~37.7℃D.36.9~37.9℃E.37.9~38.9℃<1> 、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A B C D E<2> 、口腔正常温度平均值是A B C D E2、A.辐射B.传导C.对流D.发汗E.不感蒸发<1> 、高温环境下的主要散热方式A B C D E<2> 、临床用冰袋给病人降温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

体温调节生理学揭示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

体温调节生理学揭示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

体温调节生理学揭示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体温调节是人体保持恒定温度的一种重要生理过程。

无论是在极寒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人体都能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来适应和调节外界温度的变化。

体温调节生理学研究揭示了人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反应机制和生理功能。

一、体温调节的原理体温调节是通过保持中心体温的稳定来维持身体内环境的恒定。

在人体内部存在一个温度调节中枢,这个中枢位于脑内的视床下核和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控制中心。

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这个中枢会通过神经信号和激素的调节,调整身体的热量产生和散发,以保持体温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二、对高温的反应当环境温度升高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散发多余的热量,以降低体温。

最常见的反应是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使得体表的血管容量增加,可以更多地把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同时,人体会通过排汗来散热,从而通过蒸发的方式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

另外,人体还通过增加呼吸和心率来提高新陈代谢速率,增加散热的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三、对低温的反应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保持体温。

最常见的反应是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发。

这种收缩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寒冷空气对皮肤的直接接触,减少热量的散失。

同时,人体还会出现寒战的现象,这是一种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可以通过肌肉的运动产生热量来保暖。

此外,人体还会通过增加饮食来摄入更多的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稳定。

四、体温调节失常的疾病体温调节失常会导致一些疾病,如发烧、低体温、中暑等。

发烧是由于机体对感染或炎症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通过提高体温来抵抗病原体的生长。

低体温则是指体温过低,常见于极寒环境暴露以及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中暑则是在高温环境中,由于体温调节失常,导致体温过高。

这些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体温调节系统异常,需要及时就医。

体温调节生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生理学 动物体温调节

生理学  动物体温调节

(二)散热
1.主要散热途径
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
2.散热方式
①辐射散热
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传给外界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称为辐射散热。
②传导散热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他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量的多少与接触面积,温 度差和物体的导热性能有关。传导不是散热的主要方式。但在某些情况下,可因传导而散失体的产热与散热
.
.
(一)产热
1.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内脏器官为主,肝脏为机体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 运动状态:骨骼肌为主
2.机体产热的形式
①基础代谢产热 ②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③骨骼肌运动产热 ④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
,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
寒战产热
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最初骨骼肌肌紧张增高,称为寒战前肌紧张,此时产热 量己有所增加。

①自主神经系统 主要通过对心血管活动、呼吸系统的影响。
②躯体运动神经系统 主要控制骨骼肌的紧张性和运动。
③内分泌系统 通过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5.机体对冷或热的体温调节过程
①对寒冷的调节过程 当体内外温度降低时,引起冷敏神经元兴奋,热敏神经元抑 制,导致产热过程加强,散热过程减弱。
②对炎热的调节过程 当体内外温度升高时,引起热敏神经元兴奋,冷敏神经元抑 制,导致散热过程加强,产热过程减弱。
②中枢温度感受器:存在于脊髓、延髓、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处。
根据它们对温度的不同反应,温度敏感神经元分为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热(冷)敏神经元:在局部组织温度升高(降低)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的神经元。 热敏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PO/AH); 冷敏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的弓状核中。

初级药士-基础知识-体温及其调节练习题及答案详解(6页)

初级药士-基础知识-体温及其调节练习题及答案详解(6页)

生理学第六节体温及其调节一、A11、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有效的散热的方式是A、对流散热B、辐射散热C、蒸发散热D、传导散热E、辐射和对流散热2、运动时,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A、脑B、皮肤C、肌肉D、肺E、腺体3、安静时,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A、脑B、腺体C、肌肉D、皮肤E、肝脏4、当正常人中枢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时,体温中枢的调节作用是A、产热不变,降低散热B、加强产热,降低散热C、加强产热,加强散热D、降低产热,降低散热E、降低产热,加强散热5、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E、促甲状腺素6、口腔正常温度平均值是A、35.0~36.0℃B、36.0~37.4℃C、36.7~37.7℃D、36.9~37.9℃E、37.9~38.9℃7、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A、35.0~36.0℃B、36.0~37.4℃C、36.7~37.7℃D、36.9~37.9℃E、37.9~38.9℃8、通常生理学中的“体温”是指A、皮肤温度B、腋窝温度C、直肠温度D、口腔温度E、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9、在体温昼夜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段是A、下午8~10时B、下午6~8时C、清晨2~6时D、上午6~8时E、午夜10、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B、腋窝温度>直肠温度>口腔温度C、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略高D、一昼夜中下午1:00 ~6:00时最高E、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时有所变化11、下列各部体温由高到低正确的是A、直肠、腋窝、口腔B、直肠、口腔、腋窝C、口腔、腋窝、直肠D、腋窝、直肠、口腔E、腋窝、口腔、直肠12、体温的生理变动,错误的是A、昼夜变动不超过1℃B、女子排卵后体温升高C、老年人体温低于年轻人D、儿童体温低于成年人E、剧烈运动时体温升高13、正常人的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的关系是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B、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C、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E、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窝温度14、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可起调定点作用的是A、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B、延髓温度敏感神经元C、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D、脊髓温度敏感神经元E、网状结构温度敏感神经元15、在温度调节的中枢整合中起重要作用的是A、视前驱-下丘脑前部活动B、小脑活动C、大脑活动D、视前区活动E、下丘脑活动16、体温调节中枢位于A、脊髓B、延髓C、脑干网状结构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E、大脑皮层二、B1、A.辐射B.传导C.对流D.发汗E.不感蒸发<1> 、高温环境下的主要散热方式A B C D E<2> 、临床用冰袋给病人降温A B C D E2、A.35.0~36.0℃B.36.0~37.4℃C.36.7~37.7℃D.36.9~37.9℃E.37.9~38.9℃<1> 、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A B C D E<2> 、口腔正常温度平均值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

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PPT课件)

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PPT课件)

散热减少
产热增多
体温趋于正常 体温调节过程(以环境温度下降为例)
1
2
大脑皮层 行为调节
产热增多 散热减少
3
20
Thank you
21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22
3
12
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
1
不受意识控制
自主性体温调节指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
制下,随机体内外环境温热性刺激信息的变动,通
2
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发汗、寒颤等生理反应,调节
体热的产生和放散,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
节方式。这是机体实现恒温调节的基础。
行为性体温调节指机体通过一定的行为
体温的正常波动与调节
1
内容提要
体温 体温的正常波动 体温调节
2
体温(body temperature)
1 1
生理学:体温分为核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 与表层温度(shell temperature)
2
临床: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
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
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 死亡
3 3
T = 27℃→低温麻醉
表层温度
机体表层部分 (皮肤、皮下 组织和肌肉等 )的温度称为 表层温度( shell temperature ),易受环境 温度影响,身 体各部之间的 温度差异较大 。
1
机体表层的最 外层即皮肤的 温度称为皮肤 温度(skin temperature ),与局部血 流量有密切的 关系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不感蒸发——皮肤、呼吸道 可感蒸发(发汗) 2)环境温度升高到接:机体通过交感N调控着 皮肤血管的口径,以改变其血流量,改变皮肤 温度,从而影响辐射、对流和传导散热量。
(二)体温的测定
临床: 直肠温度:36.9-37.9℃ 口腔温度:36.7-37.7℃ 腋窝温度:36.0-37.4℃
实验研究: 食管温度——体核温度的一个指标 鼓膜温度——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三)体温的生理性变动
1.昼夜变化: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2.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女子的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3.年龄差异 4.肌肉活动与精神活动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在一定时间内,机体CO2 产量与O2耗量的比值 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 NPRQ):糖 和脂肪氧化(非蛋白代谢)的CO2产量与O2耗量的比值。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的几种数据
───────────────────────────
物质
耗氧量 (L/g)
产(CLO/2g量)
物理热价 (KJ/g)
生物热价 氧热价 (KJ/g) (KJ/L)
呼吸商 (RQ)
───────────────────────────
糖 0.83 0.83 17.0
17.0 21.0 1.00
脂 肪 1.98 1.43 39.8 39.8 19.7 0.71
(一)肌肉活动
状态 产热量(KJ/m2.min) ────────────
影响最显著 (二)环境温度
躺卧 开会 擦窗子
2.73 3.40 8.30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洗衣 扫地
9.89 11.37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教学设计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教学设计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体温的概念,包括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的含义及区别。

(2)阐述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及其生理意义。

(3)掌握体温调节的机制,包括产热和散热的途径及调节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体温调节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理现象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增强学生对自身生理机能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体温的概念及相对恒定的意义。

(2)体温调节的过程和机制。

2、教学难点(1)体温调节过程中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

(2)产热和散热平衡的动态变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体温的概念、体温调节的机制等重点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与体温调节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发热、中暑等,让学生深入理解体温调节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体温调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理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体温变化?比如在运动后、发烧时。

(2)展示不同环境下人体的状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体体温是如何保持相对稳定的。

2、新课讲授(1)体温的概念讲解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如皮肤温度属于表层温度,而肝脏、脑等器官的温度属于核心温度。

强调核心温度相对稳定,是衡量体温的重要指标。

(2)体温的相对恒定及其意义结合实例,说明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如365℃ 375℃。

分析体温相对恒定对人体新陈代谢、酶的活性等生理过程的重要意义。

(3)体温的调节产热介绍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如内脏、骨骼肌等。

犬生理结构—体温及体温调节(动物解剖生理课件)

犬生理结构—体温及体温调节(动物解剖生理课件)

04
蒸发散热 体表水分蒸发。
在气温接近或超过体温时,蒸发散热成为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二、动物的体温及其调节
(三)体温的调节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症状,动物机体在感染、肿瘤、内分泌失常、免疫紊乱、组织损 伤、毒物和药物作用等情况下会发热,原因是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而散热相对减 少了,体温因此上升。但机体还会有冷的感觉,并可引起战栗,使体温更快地上升。 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不足、脑血管疾病或麻醉药中毒时体温会降低。
C
二、动物的体温及其调节
思考题
3、中暑的根本原因是:B
A、在炎热环境中偶尔着凉 B、环境温度过高,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 C、由于气温过高,机体出汗过多 D、机体不能适应外界气温的突然升高
B
二、动物的体温及其调节
思考题
4、大面积深度烧伤动物在治愈后, 夏季要比烧伤前怕热,这是因为皮肤烧伤时损伤了:C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2)恒温动物的产热机制
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 的节律性收缩。屈肌和 伸肌同时收缩,不做外 功,但产热量很高。代
谢率可增加4-5倍。
又称代谢产热,指体内 发生广泛的代谢产热增 加。以褐色脂肪组织的 产热量最大,约占非战 栗产热总量的70%。
战栗产热
非战栗产热
二、动物的体温及其调节
二、动物的体温及其调节
(一)动物的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不同种类的动物以及同一种动物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由于能量代谢的差异 体温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几种动物的正常体温
37.0-39.0 ˚C

38.5-39.5 ˚C
大白鼠
38.0-39.5 ˚C

37.0-39.0 ˚C
小白鼠
37.8-39.5 ˚C

能量代谢和体温—体温(人体解剖生理学)

能量代谢和体温—体温(人体解剖生理学)

(一)温度感受器:感受机体各部分温度变化的结构。
1.体表温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内脏和肌肉中的 温感器,其实质是感觉神经末梢。 冷觉感受器或冷敏感点 温觉感受器或热敏感点 皮肤温感器中冷觉感受器较多,故皮肤主要感受冷刺激。
2.中枢温度感受器: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温度敏感的神经 元,分布于脊髓、延髓、下丘脑等位置。
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
接触物体与皮肤的温差 散热量取决于 接触物体与皮肤接触面积的大小
接触物体的导热性
●水的导热性好,因此临床上常利用冷水袋或冰袋 为高热患者降温
●脂肪的导热性差,因而肥胖者炎热的天气易出汗
⑶对流散热(thermal convection): 体热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量。
3.散热的调节:
⑴皮肤循环的调节
⑵发汗的调节
汗腺
神经 支配 刺激
温热性发汗
全身绝大部分汗腺分泌 (手掌、足底除外)
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后 纤维
温热刺激
精神性发汗
手掌、足底、前额和腋窝 等部位汗腺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
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
意义
加强散热,对体温调节有 重要作用。
与体温调节无关。
三、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 机体产热与散热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称为体热 平衡。
中枢神经系统
产热
散热
产热和散热的相对平衡
(一)机体的产热过程 1.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下,主要是内脏器官(特别是肝脏)。 运动或劳动时,主要为骨骼肌。
2. 机体产热的形式: (1)战栗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esis)
(二)机体的散热过程
1.散热部位: 主:皮肤 (97%)

生理体温调节知识点总结

生理体温调节知识点总结

生理体温调节知识点总结体温是人体内部环境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和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与体温的调节密切相关,而体温的调节主要由体温中枢和周围温度受体控制。

在生理状态下,人体体温在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了解人体的体温调节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生理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

体温的产生与散失人体体温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基础代谢和肌肉活动的热量产生。

通过呼吸、心跳和肌肉收缩等生理活动,人体会产生热量,从而维持体温。

而体温的散失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实现。

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体温通过辐射、对流和蒸发等方式来散发体温,以保持体温的稳定。

而在环境温度较低时,人体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少体温的散失,以保持体温的稳定。

体温中枢的调节人体内部的体温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和延髓,其受到体温受体的控制,通过神经和体液反应并进行自我调节。

在体温受体感知到体温的升高时,体温中枢会通过皮肤血管扩张、出汗和呼吸等方式来增加体温的散发。

而当体温受体感知到体温的降低时,体温中枢会通过收缩表皮血管、代谢增加和肌肉收缩等方式来增加体温的产生。

通过这些调节方式,体温中枢能够对体温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节,以保持体温的稳定。

体温的变化与生理状况人体的体温会因为不同的生理状况而有所变化。

在不同的时间段,人体的体温也会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在清晨时体温较低,而在下午时体温较高。

在进行体育锻炼和饮食后,人体的体温也会有所变化。

此外,女性在月经周期中也会出现一定的体温变化。

而在患病或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时,人体的体温也会有所变化。

因此,了解人体体温的变化规律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体温调节失常在某些情况下,人体的体温调节会出现异常。

当人体的体温出现异常升高时,称之为发热。

发热通常是机体对抗外界因素和内部病原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与身体的异常情况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第六节体温及其调节
一、A1
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的关系是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C、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E、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窝温度
2、体温的生理变动,错误的是
A、昼夜变动不超过1℃
B、女子排卵后体温升高
C、老年人体温低于年轻人
D、儿童体温低于成年人
E、剧烈运动时体温升高
3、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B、腋窝温度>直肠温度>口腔温度
C、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略高
D、一昼夜中下午1:00 ~6:00时最高
E、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时有所变化
4、在体温昼夜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段是
A、下午8~10时
B、下午6~8时
C、清晨2~6时
D、上午6~8时
E、午夜
5、通常生理学中的“体温”是指
A、皮肤温度
B、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
D、口腔温度
E、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6、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
A、35.0~36.0℃
B、36.0~37.4℃
C、36.7~37.7℃
D、36.9~37.9℃
E、37.9~38.9℃
7、口腔正常温度平均值是
A、35.0~36.0℃
B、36.0~37.4℃
C、36.7~37.7℃
D、36.9~37.9℃
E、37.9~38.9℃
8、安静时,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A、脑
B、腺体
C、肌肉
D、皮肤
E、肝脏
9、运动时,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
A、脑
B、皮肤
C、肌肉
D、肺
E、腺体
10、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有效的散热的方式是
A、对流散热
B、辐射散热
C、蒸发散热
D、传导散热
E、辐射和对流散热
11、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可起调定点作用的是
A、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
B、延髓温度敏感神经元
C、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
D、脊髓温度敏感神经元
E、网状结构温度敏感神经元
12、在温度调节的中枢整合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视前驱-下丘脑前部活动
B、小脑活动
C、大脑活动
D、视前区活动
E、下丘脑活动
13、当正常人中枢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时,体温中枢的调节作用是
A、产热不变,降低散热
B、加强产热,降低散热
C、加强产热,加强散热
D、降低产热,降低散热
E、降低产热,加强散热
14、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脑干网状结构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E、大脑皮层
二、B
1、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发汗
E.不感蒸发
<1> 、高温环境下的主要散热方式
A、
B、
C、
D、
E、
<2> 、临床用冰袋给病人降温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直肠温度接近深部温度,正常值为36.9~37.9℃,口腔温度的正常值为36.7~37.7℃,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
【该题针对“体温的定义和正常生理性变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39,点击提问】
2、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体温的正常生理变动①昼夜变动:一般清晨2至6时体温最低,午后1至6时最高,每天波动不超过1℃;②性别差异:成年女子的体温高于男性0.3℃,而且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排卵前日最低;③年龄:儿童体温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体温较低;④肌肉活动、精神紧张和进食等情况也影响体温。

【该题针对“体温的定义和正常生理性变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38,点击提问】
3、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体温一般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机体腋窝、口腔和直肠的温度正常值,分别为36.0~37.4℃、36.7~37.7℃、36.9~37.9℃。

体温有昼夜变动,并受肌肉活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呈现规律性波动,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

【该题针对“体温的定义和正常生理性变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36,点击提问】
4、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昼夜变动:一般清晨2至6时体温最低,午后1至6时最高,每天波动不超过1℃
【该题针对“体温的定义和正常生理性变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35,点击提问】
5、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体温的定义:一般所说的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该题针对“体温的定义和正常生理性变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34,点击提问】
6、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临床上常用腋窝、口腔和直肠的温度代表体温。

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口腔温度的正常值为36.7~37.7℃;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

【该题针对“体温的定义和正常生理性变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33,点击提问】
7、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临床上常用腋窝、口腔和直肠的温度代表体温。

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口腔温度的正常值为36.7~37.7℃;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

【该题针对“体温的定义和正常生理性变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32,点击提问】
8、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肝脏是人体内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产热量最大。

安静时,肝脏血液的温度比主动脉内血液的温度高0.4~0.8℃
【该题针对“产热和散热的基本过程”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45,点击提问】
9、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安静时,肝脏是体内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产热量最大,是主要的产热器官;运动时骨骼肌紧张性增强,产热量增加40倍,成为主要产热器官。

【该题针对“产热和散热的基本过程”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41,点击提问】
10、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蒸发散热:指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而散失体热。

在人的体温条件下,蒸发1克水可使机体散发2.43千焦的热量。

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成为唯一有效的散热形式。

【该题针对“产热和散热的基本过程”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40,点击提问】
11、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存在着类似恒温器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着体温水平。

【该题针对“体温的调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46,点击提问】
12、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调节体温的重要中枢位于下丘脑。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活动在体温调节的中枢整合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该题针对“体温的调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661575,点击提问】
13、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体温中枢的调节作用:温热刺激使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呼吸加快,皮肤散热过程加强;寒冷刺激使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导致寒战、皮肤产热过程增强。

【该题针对“产热和散热的基本过程”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662006,点击提问】
14、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0/AH)活动在体温调节的中枢整合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该题针对“体温的调节”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662118,点击提问】
二、B
1、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高温环境下的主要散热方式是蒸发散热,就是发汗。

【该题针对“产热和散热的基本过程”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43,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临床用冰袋给病人降温属于传导散热。

【该题针对“产热和散热的基本过程”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44,点击提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