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体温的奥妙
体温的奥妙:基础体温与排卵备孕
体温的奥妙:基础体温与排卵备孕体温与备孕?咋一看到这个标题,咱们或许会很惊奇,怀不怀孕跟体温有什么关系!体温作为人体最基本的生命目标之一,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奥妙。
事实上,从育龄期女人根底体温的改变,咱们能够推算出女人最佳受孕日、是否怀孕、怀孕初期流产危险等育龄期女人身体健康状况。
什么是根底体温?公民卫生出版社的《生理学》中这样描绘根底体温:人体处在清醒而又十分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力紧张、食物及环境温度等要素影响时的状况叫做“根底状况”,根底状况下的体温,就叫做“根底体温”,精度至少需求到达0.1度,一般是人体一天傍边的最低体温值,通常在早晨起床前测定。
关于发育老练的女人,其根底体温与月经周期相同,是有周期性的规则改变的。
这种体温改变与女人的排卵有关,所以根底体温的调查经常被应用于断定女人的排卵期、黄体、是否怀孕等。
正常育龄期女人的根底体温在排卵日后大幅升高咱们知道,排卵日是女人最佳的受孕机遇,但排卵日的测算难之又难,而经过调查根底体温的改变却能够十分精准的测算出排卵日。
育龄期女人的根底体温受黄体排泄的孕酮(黄体激素)影响。
从月经开端到排卵前,由于没有黄体排泄的孕酮(黄体激素)影响体温调理中枢,所以根底体温保持在低温。
排卵后次日,体内因卵巢构成黄体,黄体排泄构成孕酮(黄体激素)。
一定量的孕酮(12.8nmol/L)即可引起体温升高,所以女人排卵后体温会有所升高。
一般来说孕酮会使根底体温上升摄氏0.3-0.6度左右并继续到下一个经期周期。
经过根底体温在排卵日前后的大幅改变,咱们就能够轻松测算出育龄女人的排卵日,即最佳受孕日。
怀孕初期根底体温继续升高那么,怎样断定自己是否怀孕呢?若是现已怀孕,因黄体遭到胚胎排泄荷尔蒙支撑,继续排泄孕酮(黄体激素),孕酮水平保持,影响体温调理中枢,所以根底体温继续高温。
假如丈量到月经往后根底体温继续升高,并且根底体温有较长一段时刻处于继续高温(36.8℃)状况,那么你很有或许怀孕了。
生理学课件第七章体温
低热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头晕、失眠、盗汗等症状。 低热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咳嗽、腹痛、尿频等。
治疗
对于低热,一般采取观察和对症治疗,如休息、补充水分 等。如果低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 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体温过低
定义
体温过低是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通常定义为低于35°C。体温过低可能是由于暴露于 极寒环境、某些药物过量、严重疾病等原因引起。
生理学课件第七章-体温
目录
• 体温的概述 • 体温的生理变化 • 体温的异常 • 体温的测量 和记录 • 体温与健康的关系
01
体温的概述
体温的定义
01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 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基础条 件。
02
正常体温的维持对于人体生理功 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是人体 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重要保 障。
体温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体温升高
运动时身体会产生热量,导致体温升高。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 的代谢和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高温环境下的运动
在高温环境下运动可能导致中暑等严重后果。应避免在极端高温下 进行剧烈运动,并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
运动与低体温
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可能导致低体温,如冬泳、滑雪等运动。进 行这些活动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以防低体温的发生。
直肠测量法
将体温计涂上润滑剂,轻轻插入肛 门约3-4厘米,三分钟后取出读数。
体温的记录和分析
记录时间
记录测量体温的时间,以便分析体温变化规律。
记录其他症状
记录同时出现的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乏力 等,以便综合分析病情。
分析体温变化
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数据,了解体温变化 趋势,判断病情发展状况。
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考点:体温及调节
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考点:体温及调节2017年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考点:体温及调节健康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当体温超过正常体温的最高限度时称为发热,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发烧。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一、体温1.体温及其正常值:临床上所说的体温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临床上通常用口腔、直肠、腋窝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值分别为36.7℃~37.7℃、36.9℃~37.9℃、36.0℃~37.4℃。
2.体温的生理性波动⑴体温的昼夜变化: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⑵性别的影响:男性体温比女性体温略低0.3℃。
女性体温还随月经周期而变动。
⑶年龄的影响:新生儿体温高于正常人。
老年人体温偏低。
⑷肌肉活动的影响:肌肉剧烈活动时,体温可上升1~2℃。
⑸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以及进食等均可影响体温。
3.体温相对恒定的生理学意义:保证体内新陈代谢顺利进行。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1.产热过程(1)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安静状态)和骨骼肌(运动状态)。
(2)形式:机体安静时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两种形式增加产热量。
1)寒战是指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
寒战是寒冷条件下最有效的产热方式,可提高代谢率4~5倍。
2)非寒战产热又称代谢产热,以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为最大。
(3)产热的调节:1)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2)神经调节:寒冷刺激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使甲状腺激素和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
2.散热过程: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⑴ 散热方式1)辐射散热: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较冷物质的散热形式。
2)传导散热: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3)对流散热:通过气体流动进行热量交换的一种散热方式。
4)蒸发散热:指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生理学对体温的调节
生理学对体温的调节体温的调节是人体内部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在维持人体健康和生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理学研究了身体是如何通过多种机制来调节体温,并确保其在适宜的范围内波动。
本文将详细讨论生理学对体温调节的主要机制和相应的效应。
一、体温的产生和释放体温的产生主要依赖于内源性热量的生成和外源性热量的吸收。
内源性热量的生成来自于代谢过程,尤其是肌肉和脑组织的代谢活动。
外源性热量的吸收则通过皮肤的感受器来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度,并通过相应的反应来调整热量的吸收。
体温的释放主要通过皮肤和呼吸系统来实现。
皮肤通过皮肤血流的调节以及汗液的蒸发来排出体内多余的热量。
而呼吸系统则通过呼吸过程中的热量交换来调节体温。
二、体温调节的中枢控制体温调节的中枢控制主要位于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该中枢通过监测体温的变化,来启动相应的调节机制。
当体温偏离正常范围时,中枢将启动一系列调节反应来使体温恢复正常。
中枢对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实现:温度感受器和热量效应器。
温度感受器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并对周围环境的温度以及体内温度变化产生敏感。
它们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中枢,以便中枢做出相应的调节措施。
热量效应器则是指通过刺激体表血管、调节出汗和通过呼吸来排热的机制。
当中枢感知到体温升高时,它会发出信号来扩张体表血管,促进热量的散发。
同时,它还会刺激汗腺分泌汗液,通过蒸发来帮助体温的降低。
此外,中枢还能通过调节呼吸速率和血流分配来控制体温的变化。
三、体温调节的反馈机制体温调节是一个复杂的反馈机制。
当体温偏离正常范围时,中枢会发出信号来启动相应的调节反应。
一旦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中枢将停止发送信号,并且调节反应也会停止。
这种反馈机制是非常精确的,它能够将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例如,在感染或身体受寒时,体温会上升,中枢会启动降温机制来降低体温。
而在运动剧烈或气温过高的情况下,体温会上升,中枢则会启动升温机制来保持体温的稳定。
四、体温调节的重要性和异常体温的调节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生理学课件体温》课件
温度调节的机制
体温调节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机制来实现,包括 产热、散热、血液循环等。
体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体温的日变化
人体的体温会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发生变
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2
化,这种变化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运动、食物摄入、环境温度等因素都会对
体温产生短期的影响,但通常是可逆的。
3
体温的病理性变化和临床意义
《生理学课件体温》PPT 课件
介绍体温的概念和重要性
什么是体温
体温是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什么要关注体温
体温的变化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况,对于诊断疾病和监测病情变化至关重要。
正常体温的测量及其变异性
1 体温的测量方法
体温可以通过口腔、腋下、直肠、额头等部位进行测量,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情况。
类和症状
体温调节失常症可以分为 低体温和高体温两种,症 状包括寒战、发热、出汗 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温监测技术
体温监测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包括口腔温度计、腋下温度计、 耳温计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情况。
体温监测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现代的体温监测技术包括红外线耳温计、远程体温 监测等,具有快速、准确、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 于临床和科研领域。
某些疾病和病理状态会导致体温持续升高 或降低,这些变化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 和发展有关。
热失调与体温调节失常症
1 热失调的定义
热失调是人体调节温度的 能力受损,导致体温异常 升高或降低的病理状态。
2 热失调的类型
热失调可以分为中枢性热 失调和周围性热失调两种 类型,原因和症状有所不 同。
3 体温调节失常症的分
体温调节与生理学机制
体温调节与生理学机制体温调节是机体维持稳定内温的重要过程,保持恒温是人体生理机能的基本要求之一。
本文将探讨体温调节的生理学机制。
一、体温的产生和损失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途径是代谢,包括基础代谢率和肌肉活动。
同时,人体也通过多种途径损失热量,如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人体内外的热平衡。
二、生理机制1. 神经调节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来实现。
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感受到体温的变化,并发出相应的指令进行调节。
当体温过高时,调节中枢通过神经冲动刺激皮肤血管舒张,促进散热;同时通过神经冲动刺激汗腺分泌汗液,促进蒸发散热。
当体温过低时,调节中枢则通过神经冲动刺激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同时通过神经冲动刺激骨骼肌收缩,产生额外的热量。
2. 激素调节体温的调节还受到激素的影响。
甲状腺素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加热量的产生。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可以促进脂肪分解,增加热量的产生。
生长激素和性激素在儿童和青春期也参与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3. 脑部结构的参与下丘脑的温度调节中枢除了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还受到脑部其他结构的参与。
比如,脑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以导致体液欠缺,刺激渴觉中枢,引起口渴和饮水,进而影响血液浓度和体温的调节。
4. 外界环境因素体温的调节还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会直接影响体温的调节过程。
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人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散发热量,而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通过皮肤血管收缩等方式减少散热以保持体温稳定。
总结: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激素和脑部结构等多个生理机制共同来实现的。
这一调节过程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了解体温调节的生理学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并为一些体温异常的病症提供参考。
人体体温的形成原理
人体体温的形成原理人体体温的形成原理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因此体温的调节是由多个机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人体体温主要由代谢产生的热量和热量的损失通过皮肤等方式调节而形成的。
首先,人体通过代谢产生热量。
代谢是指人体细胞中的化学反应过程,其中包括细胞呼吸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会被分解,并产生能量。
这些能量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转化为热量,从而提供给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能量,也就是所需的基础代谢率。
其次,人体通过热量的损失来调节体温。
热量的损失主要通过皮肤、呼吸系统和尿液等方式进行。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可以通过通过热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来调节热量的损失。
例如,当环境温度很高时,我们通常会出汗,通过蒸发的方式将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降低体温。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冷却饮料或使用风扇等外界措施来增加热量的损失,以降低体温。
进一步地,人体还通过神经调节来控制体温的变化。
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位于脑干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当人体温度升高时,这个中枢会通过调节心率、血管收缩和汗腺分泌等途径来降低体温;而当人体温度过低时,则会通过血管扩张、寒战和体毛竖起等方式来增加体温。
这些反应都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来实现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自动调节”。
此外,人体的体温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环境温度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体温的调节。
当环境温度较高时,人体会通过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等方式来降低体温;而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则会通过寒战和皮肤血管收缩等方式来增加体温。
最后,人体体温的形成还与生理周期和疾病等因素有关。
例如,女性的体温在月经周期中会有一定的变化,这是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而引起的。
当人体受到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的影响时,也会导致体温升高,这是因为免疫系统的激活会导致产热增加。
综上所述,人体体温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代谢产热、热量的损失、神经调节、环境因素、生理周期和疾病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体温告诉你的秘密
恒定的体温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即使体温发生细微的变化,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而且,体温里蕴藏着很多奥秘,就连人体中活跃的疾病细胞,都有着自己青睐的温度。
不同人群体温有差别
人的正常体温为36℃~37℃(腋窝)。
恒定的体温让我们能够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下生存,但不同人群的体温略有差异。
儿童体温略高,婴儿和老人体温较低。
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
中医从阳气的角度来阐述体温:
阳气是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阳气足则
人体各项功能状态饱满,阳气虚则功能
状态低下,体温也会偏低一点。
阳气与
大自然息息相关,也就是常说的天人相
应,比如冬天就要讲究潜藏阳气,否则
来年容易生病。
手测体温最佳处是腹部
体温出现变化时,人们总是习惯
用手摸摸额头,看自己是不是在发烧,
但其实,腹部才是手感测体温最佳的位
状态,不妨试试下面几种方法。
1.室温维持在20℃。
广西巴马的年
平均气温是20℃左右,也是世界卫生组
织推崇的长寿之乡。
而最佳睡眠室温也
是20℃左右,24℃以上则睡眠变浅,翻
身、蹬被子的次数增多,室温降到18℃
以下时,人不容易进入深度睡眠。
2.洗个热水澡。
有研究发现,在
35℃~40℃热水的浴缸中泡澡,能促进血
液循环,使毛孔张开、神经放松,有助
清洁皮肤、增强新陈代谢、消除疲劳。
体温告诉你的秘密笙 仕家庭医生。
人为什么能维持恒定的体温
人为什么能维持恒定的体温
人体能够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是由于身体内部存在着调节体温的生理机制,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温度调节中枢:位于大脑的下丘脑中存在着温度调节中枢,
可以监测体内和外部的温度。
一旦体温偏离了适宜范围,
中枢神经系统就会启动相应的调节机制。
2.体温调节反馈循环:身体通过神经和激素反馈机制来调节
体温。
当体温升高时,中枢神经系统会发出信号,导致血
管扩张、出汗和呼吸加速,以便在体表散热。
当体温下降
时,血管收缩,肌肉会发生抖动,以增加热量生成。
3.代谢调节:身体的基础代谢率和能量产生也会影响体温。
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帮助维持体温。
4.皮肤调节:皮肤也起着重要的温度调节作用。
当体温升高
时,血液会通过皮肤表层的血管扩张,让更多的热量散发
到空气中。
相反,当体温下降时,血管会收缩,减少热量
散发。
通过这些调节机制,人体能够快速调整代谢和热量散发,以维持体温在适宜范围内。
这种恒定的体温非常重要,因为许多生理过程和酶活性都对体温敏感。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身体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体温调节生理学揭示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
体温调节生理学揭示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体温调节是人体保持恒定温度的一种重要生理过程。
无论是在极寒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人体都能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来适应和调节外界温度的变化。
体温调节生理学研究揭示了人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反应机制和生理功能。
一、体温调节的原理体温调节是通过保持中心体温的稳定来维持身体内环境的恒定。
在人体内部存在一个温度调节中枢,这个中枢位于脑内的视床下核和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控制中心。
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这个中枢会通过神经信号和激素的调节,调整身体的热量产生和散发,以保持体温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二、对高温的反应当环境温度升高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散发多余的热量,以降低体温。
最常见的反应是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使得体表的血管容量增加,可以更多地把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同时,人体会通过排汗来散热,从而通过蒸发的方式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
另外,人体还通过增加呼吸和心率来提高新陈代谢速率,增加散热的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三、对低温的反应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保持体温。
最常见的反应是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发。
这种收缩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寒冷空气对皮肤的直接接触,减少热量的散失。
同时,人体还会出现寒战的现象,这是一种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可以通过肌肉的运动产生热量来保暖。
此外,人体还会通过增加饮食来摄入更多的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稳定。
四、体温调节失常的疾病体温调节失常会导致一些疾病,如发烧、低体温、中暑等。
发烧是由于机体对感染或炎症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通过提高体温来抵抗病原体的生长。
低体温则是指体温过低,常见于极寒环境暴露以及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中暑则是在高温环境中,由于体温调节失常,导致体温过高。
这些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体温调节系统异常,需要及时就医。
体温调节生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温度的奥秘37℃
在一个平凡的下午,年轻的历史学家李明意外发现了一本古老的日记,里面记载着一个神秘的时间旅行装置。
出于好奇,他决定尝试启动装置,结果被带回到了古代中国。
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勇敢的女战士,两人共同经历了一系列惊险的冒险,试图改变历史的关键时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逐渐意识到,每一次改变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他必须在拯救历史和回到现代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标签•时间旅行•冒险•历史•爱情•悬疑人体温度的奥秘37℃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体温计是一个常见的工具。
每当我们感冒发烧时,都会用它来测量体温。
通常来说,我们的体温都在37℃左右。
如果体温超过37.3℃,就可以基本认定为发烧,不过只是低烧,并不严重。
严格来说,37℃只是人体温度的一个近似平均值,这个概念由德国医学家卡尔·文德力西于1868年提出后沿袭至今。
而根据现代医学家测量的数据,人的正常体温可在35℃至37.7℃之间波动,平均约为36.8℃。
那么,为什么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呢?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人为什么要保持恒定的体温,二是这个恒定温度值为什么选在37℃左右。
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相似,人类是恒温的内温动物。
这类动物在所有动物中维持体温的能力最强,维持体温的系统也进化得最为复杂。
内温是指动物通过新陈代谢来维持体温的能力,这一能力先于恒温动物出现。
例如,蟒蛇在孵卵时通过间歇性的强有力的轴肌收缩产热,能让体温高出周围环境温度7℃之多,以维持孵化需要的温度,但它并不是恒温动物。
动物要维持恒定体温,一是利用毛皮、羽毛乃至大量贮存的皮下脂肪来降低热传导率;二是保持代谢产热与向环境中散热的平衡。
至于为何要进化出恒温能力,科学界有两种主流解释:一种是认为脑在恒温下运作得更好;另一种则认为这是某些动物从依赖水生环境转向彻底的陆生环境的演变结果。
维持较高的体温,在生存竞争中也意味着许多优势。
比如它可以提高动物的运动能力,使其更易捕捉猎物,保卫领地。
体温产生生理学
体温产生生理学体温是人体内部温度的一种体现,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参数之一。
它由人体内外环境的热量交换和正常生理代谢产生的热量之间的平衡所决定。
体温在人体生理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环境和疾病等等。
下面将从体温的调节机制、正常体温的范围和测量方法等方面来探讨体温产生的生理学。
首先,体温的调节机制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体温感受器组成。
体温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表面、大脑皮层和腹腔内脏器官。
当体温升高时,体温感受器接受到刺激后会传递信号到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位于脑下垂体和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则通过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热量分配来实现体温的调节。
其次,正常体温的范围在不同的生理状况下可能会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是36.5°C到37.5°C,其中以口腔测量的体温为准确。
在儿童和老年人中,正常体温范围可能会稍微有所不同。
体温的变化可以根据生理状态来调整,例如在月经期间女性的体温会略有升高。
最后,体温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包括口腔、腋下、直肠和额温等。
其中,口腔、腋下和直肠温度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
口腔温度是将温度计放置在舌下或者口腔内部,比较方便和准确。
腋下温度是将温度计放置在腋下,是口腔温度的一种替代方法。
直肠温度则是将温度计放置于直肠内,相对于口腔和腋下测量方法更加准确。
額温則是無接触式測量體溫的方法,主要通過測量額頭皮膚的紅外線輻射能量來獲取體溫數據,無需接觸皮膚,是比較安全和衛生的測量方法。
总之,体温的产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热量交换和正常生理代谢产生的热量之间的平衡。
体温的调节机制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体温感受器组成,通过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热量分配来实现体温的调节。
正常体温的范围在36.5°C到37.5°C之间,在不同的生理状况下可能会有所变化。
体温的测量可以通过口腔、腋下、直肠和额温等方法进行,具体选择方法取决于实际情况。
体温的概念生理学
体温的概念生理学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体温这个超有趣的事儿。
你想啊,咱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小小的宇宙,而体温呢,就像是这个小宇宙里的气候调节器。
咱先说说啥是体温。
简单来讲,体温就是咱们身体内部的热度呗。
不过这热度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定下来的,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人体就像一个超级精密的机器,体温就是这机器运转的一个关键指标。
正常情况下,咱们的体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就像火车在固定的轨道上行驶一样。
要是体温出了岔子,那就好比火车脱轨了,麻烦可就大了。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有一次他突然发烧了。
哎呀,那可真是把他折磨得够呛。
他整个人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无精打采的。
我就纳闷了,这体温一高,人咋就变成这样了呢?其实啊,这就是因为体温升高打乱了身体里很多正常的生理功能。
咱们身体里的细胞啊,就像一个个勤劳的小工人,它们在正常的体温下才能欢快地工作。
这体温一升高,就像是小工人的工作环境突然变得又热又闷,效率肯定大打折扣。
那体温是怎么来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咱们身体里的新陈代谢了。
新陈代谢就像是身体里的一个小火炉,不断地燃烧燃料,释放出能量。
这个能量一部分就转化成了热量,让咱们的身体有了温度。
就好比汽车发动机燃烧汽油产生动力的同时也会发热一样。
咱们吃进去的食物就像是汽油,经过身体里的各种转化,就产生了热量。
这热量要是太多或者太少,都会影响咱们的体温。
再说说人体不同部位的体温吧。
你知道吗?咱们身体不同地方的体温还不太一样呢。
比如说腋窝,它的温度通常就比口腔要低一点,而直肠的温度又比口腔要高一点。
这就很有趣了,就像一个房子里不同的房间温度有高有低一样。
腋窝就像是房子的角落,稍微凉快点;口腔呢,就像是客厅,温度适中;直肠就像是靠近暖气的地方,温度会高一些。
我记得有次我们做实验,测量不同部位的体温。
有个同学就特别好奇,他说:“为啥要测这么多地方的体温啊?直接测一个地方不就得了?”其实啊,这不同部位的体温能给医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呢。
体温调节的奥秘如何保持身体的平衡
体温调节的奥秘如何保持身体的平衡人体温度的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之一。
身体会通过一系列生理机制来调节体温,以保持内部环境的恒定。
本文将探讨体温调节的奥秘以及如何保持身体的平衡。
一、体温调节的机制人体内部的理想温度为37摄氏度,而外部环境的温度却会波动。
为了保持恒定的体温,人体拥有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
1.1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在体温调节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大脑中的下丘脑是温度调节的中枢,它通过控制身体的热产生和热散发来实现体温的平衡。
当体温过高时,下丘脑会发送信号给身体其他部分来降低体温。
例如,它会引导额叶释放化学物质来增加汗腺的分泌,使体表的水分蒸发,从而降低体温。
而当体温过低时,下丘脑会通过刺激甲状腺释放甲状腺素来增加体内代谢速率,提高身体的产热能力,从而提高体温。
1.2 血管收缩与扩张血管的收缩与扩张也是体温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
当体温过高时,血管在皮肤表面收缩,减少了皮肤的血液供应,从而减少了热量的散发。
相反地,当体温过低时,血管在皮肤表面会扩张,增加了皮肤的血液供应,促进了热量的散发,以提高体温。
1.3 发热与散热当体温过高时,身体会采取措施来增加散热,以保持体温的平衡。
这包括蒸发汗液、呼吸加快、皮肤表面血管扩张等。
而当体温过低时,身体则通过发热来提高体温。
鳞状上皮细胞在寒冷时会增加代谢,产生额外的热量。
二、如何保持身体的平衡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调节体温。
2.1 注意环境我们可以注意环境的温度,穿着合适的衣物来应对不同温度的环境。
在寒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穿多层衣物保暖,而在炎热的环境中,我们可以选择透气性好的服装。
2.2 饮食调节饮食也可以影响我们的体温。
食物中的热量能提供给身体产生热量的能源。
在寒冷的季节,我们可以选择摄入高热量的食物,如肉类、坚果等,来增加体内的热量。
而在炎热的季节,则可以选择清凉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来帮助降低体温。
2.3 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身体的热量产生和散发。
人体奥秘体温与生物钟
人体奥秘体温与生物钟作者:严末来源:《祝您健康》 2011年第6期严末1989年,27岁的意大利女子斯蒂法尼亚·弗林做了一个这样的试验。
她只身进入在美国新墨西哥的一个洞窟里,在洞窟的深处建造了一所与外界隔绝的房子。
她住在里面,吃自己喜欢的食物,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可以完全自由地生活。
但她没有如钟表之类的计时工具,也就是说,她不知道时间和日期。
她的任务是,每天把入睡的时间(自己所想象的)与醒来的时间用电话告诉地面上的研究人员,并经常测试自己的体温,还要将尿排入一个烧杯里,在她全然不知的情况下运到地面上,分析尿中的成分激素等。
这期间她的月经逐渐停止,连时间观念也渐渐丧失了。
虽然她已在洞窟里住了4个月,但她只觉得仅有两个多月的时间。
在她的感觉中,何时睡觉和何时起床均难以确定,她有时每天睡了12小时,而感到只睡了4小时。
但实际上,每天她睡眠长达15小时,而不睡的时间是10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她体内好像有生物钟来控制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
在体温方面,18世纪后半叶就有体温计了。
根据那时的记载,对每天不同时刻测定体温的结果是:上午低,到下午后渐渐升高,至下午3点达到最高点,然后又逐渐下降,至次日早晨睡醒前为最低点,每天大致遵循以上的规律。
一天之中最高和最低之差为0.5左右。
这个规律非常稳定。
我们再来谈斯蒂法尼亚的情况。
在洞窟生活的最初3小时,体温上升至最高,天亮后为最低。
经过3日后,在起床时间的中间时刻(比如半夜12点至第二天上午10点之间,大致为早上5点钟)为最高点,最低大致是入睡时(晚10点)。
而一天的时间为24小时,所以入睡的时间每天要晚两小时。
体温一直是按每26小时为一周期而变化的。
比如长时间生活在洞窟中时,到第25天时睡眠与体温的周期相同,但体温到25天以后,也是按26小时的周期变化。
所以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体温是由体内的生物钟在起作用这一点。
什么是生物钟?我们早上醒来后,随着天空逐渐明亮,小鸟也一齐飞出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的奥妙
生物体生存的自然环境温度变化很大,有些地区不仅四季温差大,日间温度也有大幅度变化。
而在各种环境温度下,人体各部位的温度也并不完全一致,但脑和躯干核心部位的温度却能保持相对稳定。
因此,在研究体温时通常将人体分为核心与表层两个部分。
核心部分的温度称为体核温度;表层部分的温度称为体表温度。
体表温度一般低于体核温度,在体表层各部位之间也有较大温差,且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体表层最外侧的皮肤的温度称为皮肤温度。
当环境温度为23℃时,足部皮肤温度约27℃,手部约30℃,躯干部约32℃,额部33~34℃。
即四肢末梢皮肤温度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
当气温达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将变小。
与之相反,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变大,即随着气温下降,手、足部皮肤温度降低最为显著,而额头部皮肤温度的变动相对较小。
皮肤温度与局部血流量密切相关,凡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都能改变皮肤温度。
例如,人在寒冷环境中或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紧张性增高,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特别是手的皮肤温度显著降低,可从30℃骤降至24℃。
体核温度是相对稳定的,各部位之间的温度差异较小,其中肝和脑的代谢旺盛,在全身各器官中温度最高,约38℃;肾、胰腺及十二指肠等器官温度略低;直肠的温度则更低,约37.5℃。
由于机体核心部分各个器官通过血液循环交换热量而使温度趋于一致,因此,核心部分的血液温度可代表体核温度的平均值。
体核温度不易测量,临床上通常用直肠、口腔和腋下等部位的温度来代表体核温度。
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测量时温度计应插入直肠6cm以上才能比较接近体核温度。
口腔温度的正常值为36.7~37.7℃,测量时将温度计含于舌下。
由于测量口腔温度比较方便,因而是临床上常用的测温方法。
但口腔温度易受经口呼吸及进食食物的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测量时要注意避免这些干扰因素。
此外,对于不能配合测量的患者,如哭闹的小儿和精神病患者,则不宜测量口腔温度。
腋下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测量时需注意要让被测者将上臂紧贴胸廓,使腋窝紧闭,形成人工体腔。
机体内部的热量经过一定的时间逐渐传导至腋下,使腋下的温度升高至接近于体核温度。
因此,测量腋下温度的时间一般较长,需要持续5~10分钟,同时还应注意保持腋下干燥。
测量腋下温度方便易行,在临床上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当某种原因使体温异常升高或降低时,若超过一定界限,将危及生命。
脑组织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脑温超过42℃时,脑功能将严重
受损,诱发脑电反应可完全消失,因此,发热、中暑等体温异常升高时,及时应用物理降温等方法以防止脑温过度升高是至关重要的。
当体温超过44~45℃时,可因体内蛋白质发生不可逆性变性而致死。
反之,当体温过低时神经系统功能降低,低于34℃时可出现意识障碍,低于30℃时可致神经反射消失,心脏兴奋传导系统功能异常,可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
当体温进一步降低至28℃以下时,则可引起心脏活动停止。
可见温度是影响器官功能的重要因素,机体相对稳定的温度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