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体温的奥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的奥妙

生物体生存的自然环境温度变化很大,有些地区不仅四季温差大,日间温度也有大幅度变化。而在各种环境温度下,人体各部位的温度也并不完全一致,但脑和躯干核心部位的温度却能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在研究体温时通常将人体分为核心与表层两个部分。核心部分的温度称为体核温度;表层部分的温度称为体表温度。

体表温度一般低于体核温度,在体表层各部位之间也有较大温差,且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体表层最外侧的皮肤的温度称为皮肤温度。当环境温度为23℃时,足部皮肤温度约27℃,手部约30℃,躯干部约32℃,额部33~34℃。即四肢末梢皮肤温度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当气温达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将变小。与之相反,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变大,即随着气温下降,手、足部皮肤温度降低最为显著,而额头部皮肤温度的变动相对较小。皮肤温度与局部血流量密切相关,凡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都能改变皮肤温度。例如,人在寒冷环境中或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紧张性增高,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特别是手的皮肤温度显著降低,可从30℃骤降至24℃。

体核温度是相对稳定的,各部位之间的温度差异较小,其中肝和脑的代谢旺盛,在全身各器官中温度最高,约38℃;肾、胰腺及十二指肠等器官温度略低;直肠的温度则更低,约37.5℃。由于机体核心部分各个器官通过血液循环交换热量而使温度趋于一致,因此,核心部分的血液温度可代表体核温度的平均值。体核温度不易测量,临床上通常用直肠、口腔和腋下等部位的温度来代表体核温度。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测量时温度计应插入直肠6cm以上才能比较接近体核温度。口腔温度的正常值为36.7~37.7℃,测量时将温度计含于舌下。由于测量口腔温度比较方便,因而是临床上常用的测温方法。但口腔温度易受经口呼吸及进食食物的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测量时要注意避免这些干扰因素。此外,对于不能配合测量的患者,如哭闹的小儿和精神病患者,则不宜测量口腔温度。腋下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测量时需注意要让被测者将上臂紧贴胸廓,使腋窝紧闭,形成人工体腔。机体内部的热量经过一定的时间逐渐传导至腋下,使腋下的温度升高至接近于体核温度。因此,测量腋下温度的时间一般较长,需要持续5~10分钟,同时还应注意保持腋下干燥。测量腋下温度方便易行,在临床上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当某种原因使体温异常升高或降低时,若超过一定界限,将危及生命。脑组织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脑温超过42℃时,脑功能将严重

受损,诱发脑电反应可完全消失,因此,发热、中暑等体温异常升高时,及时应用物理降温等方法以防止脑温过度升高是至关重要的。当体温超过44~45℃时,可因体内蛋白质发生不可逆性变性而致死。反之,当体温过低时神经系统功能降低,低于34℃时可出现意识障碍,低于30℃时可致神经反射消失,心脏兴奋传导系统功能异常,可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当体温进一步降低至28℃以下时,则可引起心脏活动停止。可见温度是影响器官功能的重要因素,机体相对稳定的温度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