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
古代文论 自考大纲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试大纲各章节复习重点内容说明:各章都分为“重要名词概念”和“重要问题”两部分。
其中“重要问题”有的讲得详细,有的一带而过,但它们都是“重要”的。
第一章儒家文艺观与古代文论的教化传统(含绪篇)一.名词概念诗言志兴、观、群、怨文质彬彬辞达以意逆志浩然之气二.重要问题1.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
教材在阐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先从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两个方面,把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作比较,然后总结中国古代文论的四个特点。
教材对这四点讲得比较清楚,这里不详细讲了。
2.教材第17页介绍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观点时,提到孔子的话“郑声淫”,要“放郑声”,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的说法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这要从两个角度去看:第一,孔子所谓“诗无邪”,讲的是评诗标准,是对诗的态度。
《诗经》中的《国风》多是言情之作,不论作者的态度如何,这些作品一经完成,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读者对待这些诗(包括郑风)的态度应当是“无邪”,即用正确的态度去正视这些言情之作。
而“郑声淫”,要“放郑声”则是在颜渊问治邦之道时讲的。
“淫”是过分的意思,由于郑声过于放纵情欲,不利于统治者统治,所以治理国家要“放郑声”。
如果从文学看,用“无邪”的态度去对待郑卫之音倒也无妨,但作为统治者,大肆放纵,而一般人又难以用“无邪”的态度看待郑声,就一定会受其感染,国家就会不安定。
第二,“郑声”不等于“郑风”:“郑声”是指当时新兴的音乐,是放纵情欲的音乐。
而“郑风”对爱情的直接描写,并不比卫风、齐风更过分,谈不上“淫”。
孔子提出要“放”的是“郑声”,而不是“郑风”。
3.荀子对怎样获得审美感知和美感愉悦的问题的见解怎样才能获得审美感知,荀子认为要“虚壹而静”,“虚”、“壹”、“静”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三个必备条件。
“虚”说的是人们在平时的认识活动中,头脑中积累了许多关于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知识;当人们进行新的认识活动时,这些知识有可能障蔽新的知识的获得。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大纲 南京师范大学编 高纲0916
高纲0916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南京师范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主要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贡献,总结古代文学理论中值得借鉴的有益因素,争取古为今用,为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建设当代文学理论做贡献。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优秀作家作品层出不穷。
同时,人们也从来没有停止对文学的深刻思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文学的起源、性质、作用、价值、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对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心态、创作技巧等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各种文体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与原因的了解不断加深,理论探索与文学创作交叉影响。
考生通过《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系统掌握以上内容。
具体要求:首先是借助注释通读各篇选文,了解该篇产生的时代背景,所表达的文学观点,所使用的相关概念;其次是认真阅读每篇选文后的说明,加深对本篇理论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理论范畴的理解,争取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第三,最好能精读文论中涉及的相关文学作品,结合作品进一步理解有关理论知识,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关系极为紧密,与文学概论等相关课程也有一定联系。
本课程是历代文学批评家运用一定的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发展规律进行思考、讨论、评价的结晶,既有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也有对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自然等等关系的探询。
因此,考生如果能认真学好上述有关课程,本课程的相关内容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并掌握。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先秦部分(一)课程内容本部分主要选录了《尚书·尧典》《诗经》《论语》《墨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关于文学的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纲要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纲要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资料【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资料【复习提纲】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志”指意志和感情.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 的前身.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二、《尚书•舜典》中记载的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文中记载了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如原始文艺的形态、诗歌音乐的特点、文艺的社会作用等,这些认识对我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1、诗言志的观点.2、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3、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论语(节录)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强调文学既要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孔子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6、理解“思无邪”的观点:答:“思无邪”: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思想内容方面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7、掌握“中和之美”说:答:“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在孔子的言论中,则体现在“思无邪”一语.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实际上就是“中和”的原则,孔子认识诗三百合乎这个标准,故立于范本,称之为“思无邪”.孔子的美好思想把个休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内容与表现联系起来,把艺术与教化联系起来,把文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他关于艺术的审美的观点只是只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存的逻辑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一、孔子的“论文”的观点: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文艺.与后世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二、孔子的“论诗”的观点: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兴观群怨”.2、“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3、“思无邪”和“中和之美”.“发愤著书”说,代表了古代进步创作动机的一个主要特征,“愤怒出诗人”“哀怨起骚人”.他们对黑暗社会怨愤越深,其气就越盛,作品内容就越丰富,其艺术价值就越高.两千年,司马迁总结的创作批评,至今仍激励着中国的进步作家在创作中与社会保持密切的关系.一、《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1、对“春秋笔法”的概括.2、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3、总结“发愤著书”说.第五节楚辞章句序[东汉]王逸1、《楚辞章句》是现在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其中《楚辞章句序》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尤其值得重视.2、了解历史上对屈原的不同评价:答:历史上很多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诸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反映了两各不同的文艺思想.交锋的结果,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但双方对屈原开拓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3、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答: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汉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来者矣.)4、掌握作者对班固的驳斥:答:文章是直接对班固《离骚序》而发的,《离骚序》对屈原其人及作品进行了无端的诋毁和批评,基本否定了刘安和司马迁原来对屈原所作的崇高的评价,他所依据的是《五经》经义,作者“以子之矛,攻子这盾”引经据典,同样用《五经》经义批驳班固的错误论断.“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古者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其标准在论语中“谋国之忠”“人臣之义”“杀身之勇”反对“怀道迷国”“逡巡避患”的可鄙.赞美屈原“直若砥失,言若丹表,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反对班固“露才扬己”“苟欲求进”“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是完全违背《五经》经义的.作者征引《诗•大雅•抑》中卫武公刺周厉王的诗句和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的故事,驳斥了班固对屈原的诋毁和批评.5、掌握作者对屈原的评价:答:①王逸认为刘安对屈原的评价“大义粲然”,屈原的创作精神是满腔忠贞的爱国热忱,是关心国家人民命运的政治热情,是对丑恶势力至死不妥协的斗争意志,是坚持气节,杀身成仁的高贵品质.②作者对屈原作品的题材与艺术特色作出了自己的评论:把《离骚》的许多题材、用语同儒家经典一一对照,想以此肯定作品的价值.结果是牵强附会、窒碍难通.这是王逸受儒家思想局限的明显反映.③对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王逸也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④最后,王逸对屈原作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还作了极其热情的赞颂和期待.历史的发展,已证明了王逸的预见.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第一节典论.论文 [魏]曹丕1、《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重要的文学专论.2、了解曹丕对“文人相轻”所持的态度:答:曹丕对此是持鲜明反对和冷静分析的态度的.作者认为,从主观方面来看“文人相轻”之病一患“善于自见”,即只见己之所长,不见人之所长;“又患暗于自见”即不见己之所短,而只见人之所短.作者认为还应从客观方面来分析下述两类情况:一是“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即对于某一具体作家来说,要求他是各体兼擅的“通才”,那是很难的;二是“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对于一些杰出的作家来说,由于矜才自负,互不服气,也就难免彼此“相轻”.再加上“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积习,更容易影响开展公正切实的文学批评了.作者认为,开展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审己以度人”.3、了解“文本同而末异”:答: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这里所说的“本”,就当指文章写作上的共同根本的原则和规律;“末”应当是指各类具体文章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并连带涉及到了风格问题.4、理解“文以致用”的观点:答:曹丕在文中特别强调了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文以致用”的观点.在强调文章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时称之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作家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在理论上突破了前代的传统观念,给予文学创作如此崇高的评价,是建安时代文学领域中的新倾向,也是我国文学趋于独立发展的标志.5、掌握“文体论”:答:曹丕对提出的八体文章的四种特点即所谓“四科八类”,作了综合的分析,①奏、议用于朝延公事,故重“雅”②书、论贵在辨析是非,故宜“理”③铭、诔用于记载事功,悼念亲故,故应重“实”④诗、赋以抒情赋物为主,要能感人,帮宜“丽”.6、掌握“文气说”答:曹丕以气论文的主要观点是:“文以气为主,气有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所谓的“气”,是指作家的才性,所谓“体”是指作家天赋的本质.由于作家天赋的才性、本质不同,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不同风格.“文气说”合理的方面,是他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足之处是,它过份强调了作家气质和才性的先天性和不可改变性,而忽略和抹煞了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锻炼等等对作家的重大影响.《典论.论文》中表现了曹丕哪些文学见解:答:①曹丕反对“文人相轻”提出了文学批评应持哪种态度的问题.②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并对各种不同的文体作了具体分析.③在讨论作家和作品的关系时,曹丕还非常强调气的作用,提出了有名的“文气说”④特别强调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文以致用”的观点.⑤强调作家应“贱尺璧而重寸阴云”排除饥寒和逸乐的干扰,强力著述以传于后世.⑥曹丕的文学批评意见采取了全新的观点,体现了时代的精神.第二节文赋 [晋]陆机1、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2、掌握作家关于创作构思和布局谋篇的过程:答:①进行文学创作构思必须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和怀抱高洁的心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绘;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才是创作过程的起点.②构思阶段:“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艺术想象驰骋于穷高极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然后使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③进入写作过程,在众多形象中,作者进行了选择和概括:“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对艺术素材进行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作.④最后,创造出具体而概括的形象:“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⑤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从而触及到艺术创作中一个带有普通规律性的问题.3、理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答:①首先要求以意为主,以辞为辅,“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要求以思想内容为根本,确立文章的主体;以语言文字为辅助,编织文章的色彩.②其次,在内容方面,强调情;形式方面,强调丽.③最后,不仅重视作品内容,而且要求有真情实感,形式方面要求构思巧妙辞妍丽.4、了解作文之利害的几方面问题:1、文章的层次结构.2、突出文章中心的重要性.3、文章意与辞贵在独创.4、文章的协调与剪裁.5、五种文病.4、理解文学创作之难:答:首先重申了“非知之难,能之难.”指出要说出文学创作的规律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掌握并自如运用创作规律遣词造句.其次,精心创作出的作品,要得到知音的赏识并不是容易的事.再次,只有付出辛劳,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与天地乎并育”.最后,作者指出,文学创作是学无止境的,吸取好的创作经验,写出自己的新意.5、掌握创作中的灵感问题:答: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物感我应,或通或塞,其机会极其神妙莫测,不可理解,不易捕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灵感来去突然倏忽;“藏若景灭,行犹响起“,灵感隐现有踪有迹.创作灵感通塞,虽属于主观内在因素,但自己却感到无能为力.6、理解陆机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答:①“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文学的作用在于明理.②“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文学的作用是无限的,可以垂范后世,取法前修.③“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起风化教育作用,维持文武之道,意义深远,无所不包.④“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可以感化人心,如春风化雨.⑤“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可以被之金石,流传不朽,施之管弦,传诵四方.总之,作用是极其巨大,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第三节文心雕龙.神思 [梁]刘勰1、《神思》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具有总纲性质.2、理解“神思”是什么:答:刘勰在文中第一句就做了解释:“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向在此而心在彼,自然是想象的作用,所以这里说的“神思”,的指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3、理解“思理为妙,神与物流”:答:这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一方面说明想象活动必须扎根于现实,脱离现实,想象活动就失去了依据,作者以布、麻为喻,说明了想象活动就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另一方面,“神与物流”也说明了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形象思维.4、掌握想象的作用和过程:答:①想象的定义: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爱身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即文中的“神思”②作用:要创造出有声有色的生动的形象,必须运用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③想象活动的过程,志气和辞令具有重要作用,起决定作用.志气泛指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是想象活动的动力,想象的展开是沿着思想感情的轨道进行的.辞令则指语言或语词,刘勰把辞令作为想象活动的枢机,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构成准确的意象,强调文学必须以言达意,究尽物色,曲写纤毫.5、了解意象的提练:答:在想象飞驰以后:“神思方运,万涂竞萌”,头脑中各种意象纷至沓来,众多而纷杂,然而“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最后描绘成篇时只有想象的一半.由各种纷杂的意象到构成艺术形象,其中有个提炼功夫,即形象思维过程中概括化、典型化的问题.6、了解“虚静”说:答:刘勰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进入艺术构思过程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排除干扰,消除头脑中的杂念;但是他又反对劳累精神,苦思冥想,主要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7、掌握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答: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应注意以下四种基本训练:①“积学以储宝”强调通过学习来积累文博的学识;②“酌理以富才”,强调培养分析批判能力;③“研阅以穷照”,强调观察和体验生活,扩大眼界;④“驯致以怿辞”,强调掌握和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文思就会开通.1、理解“神思”“神与物流”“虚静”等美学命题:答:“神思”反映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指明文学创作不能拘泥现实,专构目前所见,从事刻板摹拟,而应容许虚构的存在.“思理为妙,神与物流”是想象论的重要纲领,①想象必须扎根现实②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虚静”艺术构思思路开通的问题.“陶钧文思,贵在虚境,疏瀹五脏,澡雪精神“.2、掌握想象的作用过程及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等观点.答案上面笔记中有.第四节诗品序 [梁]钟嵘1、《诗品序》是作者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诗品》写的序言.2、理解“滋味说”:答:钟嵘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1、钟嵘重视诗歌的群、怨,他认为好的诗歌必须是有“滋味”的.2、“滋味”:钟嵘认为应该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指描写的细致;切,指描写的深刻.在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赋、比、兴并重,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感染力强,才是“诗之至也”.3、“滋味”说,主要强调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征.4、诗歌形式上,不赞成采用“文约”的四言和“文繁”的骚体,而极务主张五言,因为“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5、“滋味”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杨万里、王士祯均得益于此.3、掌握作者反对片面追求声律的观点:答:钟嵘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追求自然真美.有力的抨击了“永明体”,他认为“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如果一味追求声律,反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作者虽反对“伤其真美”的八病等的矫揉造作,但对诗歌自然的音乐美并不排斥.4、掌握作者反对作诗大量用典的观点:答:作者反对作诗用典.认为诗歌是用来“呤咏情性”的,指出作诗一味引经据典,流弊其广,幽默的讽刺了一些诗人卖弄学问,但写作时援古证今,钟嵘也不一概排斥,认为“经国文符”“撰德驳秦”等适于用典,但作诗,就不适用了.5、掌握作者关于写作动机被激发的观点:答:钟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有利于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继“四候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思”特别是“怨”的作用,主张人们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并根据诗歌抒情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诗者认识社会的面貌.一、《诗品序》全面阐述了作者与诗歌理论观点:答:对南朝诗风的批评①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追求自然真美.②反对作诗用典,钟嵘主张自然真美,对弥漫南朝诗坛的雾气,有廓清作用.③钏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④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这章我看的不是很懂,希望大家还是多读几遍课本,弄懂文章的含意!)第三章唐宋文论第一节戏为六绝句 [唐]杜甫1、杜甫最著名、最集中最能反映他的诗歌理论见解的是《戏为六绝句》,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第一个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具有广泛影响.《戏为六绝句》主要阐述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2、了解作者评价庾信的诗歌创作的观点:答:“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指出了庾信晚年诗的艺术成就和纵横的才思.他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评论一个人,必须纵观他的全文和全文,看到文章的长处.庾信虽然前期文章无可取之处,但晚年的创作意气昂扬刚健,文笔纵横开阖,和今人相比,毫不逊色,看不出有什么地方可废弃,对当时讥责庾信的人给予极大讽刺.3、理解作者正确评价初唐四杰的观点:答:作者认为四杰的作品是那个时代风尚的表现,初唐作家受到六朝绮丽铺张文风的影响,这很正常.王勃、杨炯等的作品都突破了旧宫体诗的狭窄内容,大体上洗去了齐梁的不良风气,提高了诗的风格,对当时诗歌及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不可忽视.作者肯定了初唐四杰的成就,讽刺了轻薄为文之人的渺小.他说,尽管四杰的创作不能像汉魏时创作那样接近于风骚,但他们才能超群,有高超的艺术创作技艺,能够驾驭瑰丽的辞采,创作上的成就,讥笑之人永远望尘莫及.4、掌握作者如何对待古今诗歌的问题:答:作者认为评价诗歌不能贵古贱今,只要有清词丽句都应汲取.而古代诗歌作品中,尤其是屈原、宋玉的作品清词丽句很多,应该学习,今诗也应如此.否则将还会写出浓弱纤小的文章,步齐梁尘.杜甫肯定了屈原、宋玉以至六朝、唐初诗歌的语言艺术成就.5、掌握作者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答:“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认为今人的才力不及前贤不容怀疑.但前人的作品也不应都一概吸收,那些与风雅相悖的作品就应被抛弃.所以学习应有所选择,兼取众长,转益为师,只要近风骚之作,尽管有不足之处.也应该给予肯定.一、《戏为六绝句》中杜甫对前人诗歌遗产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答:第一首是杜甫对六朝庾信的评价,指出了庾信晚年诗的艺术成就和纵横的才思.。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纲要1、古代文论三大高峰:刘勰、叶燮、王国维2、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特征:(1)术语运用的包容性(概括性、内涵丰富性);如风骨、气等。
(2)形象性的概念:如明·谢榛《四溟诗话》:“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又:郑燮:“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3)风格描述的意会性:司空图《诗品》皆用四言诗形容风格,又如:鲍照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颜延之)诗如铺锦列绣,雕绘满眼。
”又如:“陆海潘江”说。
3、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有体系;无体系;潜体系。
其实,中国文论既有体系性特征,又有非体系性特征。
4、先秦文论的特点: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论的发轫与奠基期﹙开端时期﹚,特点有:(1)没有专门的文论着作或文章,而是散见于先秦的诗文中,主要见于哲学着作。
(2)先秦文论处于百家争鸣、人各为说的状态(3)先秦文论影响深远,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论思想,一重在对文学内容的规范,一重在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论发展的两大基石。
(4)先秦时期没有学科之分,先秦人谈到“文”或“文学”时,并不专指今之文学,但也包含之。
5、“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可以说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文学理论的观点。
“兴观群怨”说,特别是“诗可以怨”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之大难以估量。
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的许多讽刺和揭露社会黑暗政治的诗篇,无不是受“诗可以怨”的影响。
即使是现代,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进步诗人的作品对现实生活的不良倾向进行勇敢的干预,也可以说是对“诗可以怨”传统的继承和发扬!6、孔子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孔子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主要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贡献,总结古代文学理论中值得借鉴的有益因素,争取古为今用,为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建设当代文学理论做贡献。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优秀作家作品层出不穷。
同时,人们也从来没有停止对文学的深刻思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文学的起源、性质、作用、价值、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对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心态、创作技巧等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各种文体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与原因的了解不断加深,理论探索与文学创作交叉影响。
考生通过《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系统掌握以上内容。
具体要求:首先是借助注释通读各篇选文,了解该篇产生的时代背景,所表达的文学观点,所使用的相关概念;其次是认真阅读每篇选文后的说明,加深对本篇理论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理论范畴的理解,争取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第三,最好能精读文论中涉及的相关文学作品,结合作品进一步理解有关理论知识,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关系极为紧密,与文学概论等相关课程也有一定联系。
本课程是历代文学批评家运用一定的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发展规律进行思考、讨论、评价的结晶,既有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也有对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自然等等关系的探询。
因此,考生如果能认真学好上述有关课程,本课程的相关内容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并掌握。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先秦部分(一)课程内容本部分主要选录了《尚书·尧典》《诗经》《论语》《墨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关于文学的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学思想。
(二)学习要求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起源、文学的作用与价值等的认识。
(2021年整理)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
(完整)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的全部内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 __体物_ 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江苏: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教材大纲
江苏教育学院编 ⼀、要求 《中国古代⽂论》是中⽂专业本科必修课程,要求学⽣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学理论批评的简要历史、发展概况,掌握古代⽂学理论批评的基本知识,读懂古代⽂学理论原著,并能翻译述说,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论家、代表性⽂论著性,重要的⽂学理论思想,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现代⽂艺理论进⾏阅读、分析,理解其理论内涵,掌握其主要观点,评价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
为建⽴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学理论⽽努⼒,提⾼学⽣的⽂艺理论素养,提⾼阅读欣赏、评论⽂学作品的能⼒和⽔平。
⼆、考试内容 导论 中国古代⽂论的学科内容。
古代⽂论原始资料的存在形态。
学习古代⽂论的⽬的、意义。
第⼀章 先秦的⽂学理论 概述部分,了解先秦⽂学理论的简况、特点。
先秦时“⽂学”或“⽂”是⽂化学可望⽽不可及的总称。
《尚书·尧典》:“诗⾔志”。
《诗经》中有关“美”、“刺”的⽂学观念。
孔⼦:“兴、观、群、怨”说:“⽂质彬彬”、“尽美”、“尽善”:“思⽆邪”。
孟⼦:“知⾔养⽓”,“以意逆志”,“知⼈论世”。
庄⼦:崇尚⾃然,以真为贵;论⾔意关系;技艺神化境界的表述对后世⽂艺创作论的影响。
荀⼦:论“乐”的本质特质,“乐”影响⼈的情感⽽产⽣社会效⽤。
第⼆章 汉代的⽂学理论 概述部分:了解汉代⽂学理论批评简况和特点。
汉代“⽂学”仍指学术意义的作品,“⽂章”指讲究词章的作品,即现代意义的⽂学作品。
《⽑诗序》:论诗的情感特征,“情”与“志”统⼀的诗论;论诗的艺术感染⼒和社会作⽤;诗的“六义”说,阐述“风”、“雅”、“颂”。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及其意义和影响;对屈原⼈格精神和⽂学创作的评价。
王充:“实诚在胸臆,⽂墨著⽵帛”,以“诚”论⽂,反对“虚妄”;批语崇古、模拟,主张敢“作”、创新。
王逸:评论屈原其⼈其作,“⾼其⾏义”(⼈格精神):“玮其⽂采”(作品艺术特点、成就)。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学理论 概述部分:了解本时期⽂学理论批评发展繁荣的成就、特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卷+答案)
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1.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诗言志”即指人的内心意念;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3.朱自清先生指出“诗喜志”是中国代诗论“玉山的纲领”,说明了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理想。
二、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认为学士有多方面的作用,而核心的东西是为封建礼教和政治服务;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孔子在哲学上主张“中庸”;4.提出了两个文学批判标准:一个是思想的标准,一个是艺术的标准,孔子主张美善统一、尽善尽美。
三、墨子的文学思想:1.墨子的文学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尚用”“尚质”,由此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文学观点,即“非乐”说和“三表”说;2.“非乐”说,即否定和反对音乐,墨子把礼乐看成是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不利的,指出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文化生活上的对立和悬殊;3.“三表”说,即“有所依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墨子认为,这三表乃立言之仪,即著文立论的标准、法则。
四、孟子的文学思想:1.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和“知言养气”说,是他在论文上的主要贡献;1.“以意逆志”说:孟子针对他的学生咸丘萌拘泥于《小雅·北山》一诗的个别词句,不懂诗歌的艺术特征,以致于不能正确把握诗意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理论,孟子认为,说诗的人不应拘泥于语言文字而妨碍对诗人之志的正确理解。
2.“以意逆志”说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一种认为,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所谓“就诗论诗”;一种认为,以作品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而我们认为,作者之意、诗人之志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
3.“以意逆志”理论说明了:第一、孟子看到了诗歌语言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第二、孟子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第三、孟子意识到了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在批评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纲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纲要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江苏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材大纲
江苏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材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作品选读课程,其性质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生、发展和演进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这门课的基本内容就是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在各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各个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概貌和走向。
文论作品是了解文论发展的基础,还应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把握理论批评的“史”的发展脉络,把“作品”与“史”结合起来,就可以更加清楚地掌握文论的来龙去脉和理论价值。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学习目的(一)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本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
与西方文论相比,中国古代文论与创作实践和审美鉴赏结合得更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不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我们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就是不完整的。
(二)学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也是我们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特点和规律的重要途径。
(三)对于总结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经验、更好地推动当前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运动来说,我们学习古代文论尤其是作为它最有价值的审美理论部分,显然又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性意义。
(四)就我们今天的文艺科学的建设而言,要建设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科学,立足点一定要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土壤上,否则,想用总结别人创作经验和规律的文艺理论来说明和指导我国的文学发展和文学运动,就会事与愿违。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重点和学习方法(一)由于中国古代文论遗产十分丰富,理论批评资料十分分散且形式多样,更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多缺少明确的界定,这些都增加了我们学习的困难。
正由于内容的丰富与我们有限的学习时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我们只能要求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内容。
在各章的“概述”部分,我们把学习的重点,必须重点掌握的部分突出出来,对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基本特点作出简要明确的介绍。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提纲33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复习提纲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及“思无邪”说
2.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及“以意逆志”说
3.《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4.《毛诗序》的主要观点
5.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和影响
6.《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7.《典论•论文》批评了当时文坛上哪些不良现象
8.《文赋》是怎样阐述艺术构思的
9.钟嵘《诗品》及其滋味说
10.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创作灵感的描述
1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关于想象活动、言意关系的论述
12.陈子昂的“兴寄”和“风骨”说在诗学史上的意义
13.韩愈的“气盛言宜”说、“不平则鸣”说
14.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15.李清照《论词》及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16.严羽《沧浪诗话》及其妙悟说
17.元好问对宋诗的批评及其《论诗绝句三十首》
18.明代前后七子提出的复古理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19.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0.李贽“童心说”的内容及理论意义和影响
21.沈德潜的“格调说”
22.王士禛的“神韵说”
23.袁枚的“性灵说”
24.李渔的《闲情偶寄》及其在戏曲创作理论方面的成就
25.金圣叹在小说创作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
26.王国维《人间词话》及其“境界”说
27.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广东2011年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
廣東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國古代文論選讀課程(課程代碼:00814)考試大綱目錄一、課程性質與設置目的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緒論第一章先秦文藝思想概述《尚書·堯典》《論語》墨子老子莊子孟子荀子第二章兩漢文論概述《史記·太史公自序》《毛詩序》《禮記·樂記》《法言·吾子》《漢書·藝文志·詩賦略論》《離騷經序》《論衡》第三章魏晉南北朝文論概述曹丕陸機《抱樸子·鈞世》《宋書·謝靈運傳論》《文心雕龍》《詩品序》《文選序》《金樓子·立言》第四章唐宋金元文論概述《王勃集序》《與東方左氏虯修竹篇序》《詩格》《戲為六絕句》《詩式》韓愈《董氏武陵集紀》《與元九書》《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司空圖歐陽修蘇軾《詞論》《白石道人詩說》《滄浪詩話·詩辨》《心境記》《論詩三十首》第五章明清近代文論概述《詩集自序》《與郭價夫學士論詩書》《四溟詩話》《童心說》《曲律》袁宏道《序山歌》《讀第五才子書法》《讀三國志法》王夫之《閑情偶寄·立主腦》《原詩·內篇》《答沈大宗伯論詩書》《複魯絜非書》《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書湯海秋詩集後》《人境廬詩草自序》《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人間詞話》三、關於大綱的說明與考核實施要求附錄1:《古代文論名篇選讀》精讀篇目附錄2:題型舉例一、課程性質與設置目的《中國古代文論選讀》是廣東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段必修課程之一,其內容除“緒論”外,根據時代先後分先秦文藝思想、兩漢文論、魏晉南北朝文論、唐宋金元文論、明清近代文論五部分,其中兩漢文論、魏晉南北朝文論為重點,唐宋金元文論、明清近代文論為次重點,緒論和先秦文藝思想為一般章。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作為大學中文專業本科階段的理論課程之一,與《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文學史》等構成互滲互補又互相推進的知識系統。
本課程的設置,將使學生在以往學過的中國古代文學、文學概論等課程的基礎上,瞭解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簡要歷史、發展概況,讀懂古代文學理論原著,對各個歷史時期的著名文論家、代表性文論著作、重要的文學理論思想,能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基礎進行閱讀、分析,理解其理論內涵,掌握其主要觀點,評價其理論價值和歷史地位,從而提高學生的文藝理論素養以及閱讀欣賞、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和水準。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 A )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A )A、“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B、“引譬连类”C、“考见得失”D、“和而不流”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A )A、“尽美矣,又尽善也”B、“尽美矣,未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善矣,未尽美也”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C )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 D )A、圣人B、今人C、读者D、作者6、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 A )A、“仁政”理论B、人性无善恶理论C、人性恶理论D、人性善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 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C )A、“仁政”和人性论B、“虚静”和“物化”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B、《庄子》较深的影响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B )A、“直谏”说B、“发愤著书”说C、文应“实录”说D、“疾虚妄”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 A )A、卫宏B、刘安C、孔子D、毛公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C )A、“劝百而讽一”B、“怨而怒”C、“主文而谲谏”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除“绪论”外,根据时代先后分先秦文艺思想、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五部分,其中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为重点,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为次重点,绪论和先秦文艺思想为一般章。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为大学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理论课程之一,与《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构成互渗互补又互相推进的知识系统。
本课程的设置,将使学生在以往学过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了解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简要历史、发展概况,读懂古代文学理论原著,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文论家、代表性文论著作、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进行阅读、分析,理解其理论内涵,掌握其主要观点,评价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艺理论素养以及阅读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水平。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步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性、宗法性对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范畴的特点;理解中国古代文论偏重抒情言志的文学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识记:1•儒、道两大思想传统,均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2.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3.欧阳修《六一诗话》为最早的诗话;唐圭璋《词话丛编》是重要的词学文献; 4.最早用评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是南宋末年刘辰翁;金圣叹把评点批评推向高峰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金瓶梅》评点、脂砚斋《红楼梦》评点是最重要的小说评点。
简单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综合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1、先秦文艺思想(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了解先秦文论的中心内容及各家各派的基本文学观点;重点掌握分别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的基本文学思想及其联系与区别。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述识记:1•“文学”一词,最早约见于《论语•先进》,为孔门四教之一,泛指文章与学术;2•先秦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围绕着对礼乐制度的评价而展开; 3.先秦政治、外交活动中往往通过诵《诗》表明自己的身份、志向和意图,这叫“赋诗言志” ;4.《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此即“采诗观风”说;5.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各部门理论相通。
第二节《尚书•尧典》识记: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2•“诗言志”最早对诗歌本质作出理论概括,被朱自清称为中国古典诗论的“开山纲领”领会:诗言志第三节《论语》识记: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5.不学《诗》,无以言;6.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领会:1、兴观群怨;2、文质彬彬;3、尽善尽美;4、辞达;5、思无邪。
简单应用:孔子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
综合应用:孔子论述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四节墨子领会:1.非乐;2.三表法。
第五节老子识记:1.《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第一部经典著作;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六节庄子识记:1.庄子否定礼乐,崇尚自然,追求个体精神自由,是老子之后的先秦道家代表人物;2.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领会:1.解衣般礴;2.心斋、坐忘;3.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第七节孟子领会:1.知言、养气;2.以意逆志;3.知人论世。
第八节荀子识记: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领会:从《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理解其文学思想。
简单应用:《荀子•乐论》所体现的文艺思想。
第二章两汉文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两汉文论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了解两汉文论的主要内容及各文论家的基本文学观点;重点掌握《毛诗序》所体现的汉儒文学思想及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提出的“发愤著书说”。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述识记:1.汉人开始区分“文”与“学”,把讲究词章的作品称“文章”,把学术著作称“文学”;2.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3•《毛诗序》是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提出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4.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5.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提出“发愤著书”说; 6.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7.扬雄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汉大赋的特点是“劝百讽一”,并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8.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和独创性的是东汉王充,是在其著作《论衡》中提出的。
第二节《史记•太史公自序》识记:1•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司马迁撰《史记》的目的是“考之行事,以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4.背诵“昔西伯拘”至“述往事,思来者”。
领会:发愤著书。
综合应用: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第三节《毛诗序》识记:背诵“诗者,志之所之也”至“美教化,移风俗”。
领会:1.诗大序;2.六义;3.发乎情,止乎礼义;4.变风变雅;5.主文而谲谏。
简单应用:1.《毛诗序》所述诗歌的本质特征; 2.《毛诗序》关于诗歌社会作用的看法。
综合应用:从对“诗六义”的阐发看《毛诗序》对诗歌体裁和表现手法的认识。
第四节《礼记•乐记》领会:1.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2.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第五节《法言•吾子》识记:作者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辞赋家。
领会:1.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2.雕虫篆刻。
第六节《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识记: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领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第七节《离骚经序》识记:作者王逸,东汉人,著有《楚辞章句》。
领会:《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第八节《论衡》识记:作者王充,东汉思想家,其《论衡》思想核心是“疾虚妄”。
领会:1.王充对于文章和学术著作“真美”的推崇;2•王充对“文为世用”的看法;3.王充的复古与创新观。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原因,了解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在作家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文体论、声律论等方面的成就;理解曹丕的“文气说”;理解陆机关于文学创作过程以及想象、灵感的论述;了解“四声八病”说;掌握刘勰关于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心物关系、情理与文采及文学鉴赏和批评等问题的看法;理解钟嵘关于诗歌的本质特征、诗歌批评的标准等论述及“滋味说”的内涵。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述识记:1.魏晋是文学独立和自觉的时代;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品评才性的风气,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对作家的品评;2.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文体论、流变论、声律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3.曹丕《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提出了“文气说”,其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才性和作品的风格等;4•陆机《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过程的专论,其写作目的是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文赋》中分析了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提出了应、和、悲、雅、妍五种审美标准; 5.挚虞《文章流别集》选录战国至汉魏文章,分体纂辑,并附评论,论及各体文章源流演变;后人将所附评论结集单行,题为《文章流别论》; 6.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立言者贵于助教”的观点;7.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声律论和四声八病说;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以“宫商”来类比声律中的“清” 与“浊”;8.刘勰《文心雕龙》是文论史上最为体大思精的著作;其中《神思》篇论艺术想象,《情采》篇论情理与文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物色》篇论文学与自然的关系,《知音》篇论文学批评与鉴赏;9.钟嵘《诗品》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诗作家,章学诚称“《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
第二节曹丕识记:背诵“夫文本同而末异”至“不能以移子弟”。
领会:1.四科八体;2.诗赋欲丽;3.文以气为主;4.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简单应用:试论《典论•论文》的主要文学思想。
第三节陆机识记:1.字士衡,吴郡华亭人,官至平原內史,世称陆平原; 2.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3.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4.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领会:1.诗缘情而绮靡;2.精骛八极,心游万仞;3.应感;4.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综合应用:《文赋》对古代文论建设的突出贡献。
第四节《抱朴子•钧世》识记:1.作者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 2.《抱朴子》分《内篇》、《外篇》,其文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外篇》的《钧世》、《尚博》、《广譬》、《辞义》等篇中。
领会:葛洪“今胜于古”的文学观。
第五节《宋书•谢灵运传论》识记:作者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著有《宋书》、《四声谱》等。
领会:1.以情纬文,以文被质;2.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第六节《文心雕龙》识记:1.作者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 2.《文心雕龙》五十篇,分上下两部分:前二十五篇是总纲和文体论,后二十五篇除《序志》总序全书外,余皆“剖情析采”,即创作论。
领会:1.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2.神思;3.六观;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5.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6.情采。
简单应用:1•《文心雕龙•情采》中“情”与“采”的关系;2•《文心雕龙•物色》所述心物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