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丝文化征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海丝文化征文
泉州海丝文化征文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它古时称为刺桐城,有着爱拼敢赢的泉州人民,还有着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港口——刺桐港。郑和在此下西洋,泉州这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辉煌的海丝文化在这里扬帆起航。而一张张小小的邮票,也包含了这璀璨的海丝文化,现在,让我们翻开这琳琅满目的集邮册,去体验那邮票上的海丝文化吧!
XX年,中国与葡萄牙联合发行了一套邮票《古代帆船》,邮票一共有2张,面值为80分。虽然只有两张,但是,它有着巨大的意义。它象征着中国和葡萄牙从古代到现代友好的海上交流,也象征着中国和葡萄牙各自辉煌的海丝文化。而这一套邮票不仅象征着中国还象征这泉州的海上文明。为什么这么说呢?细细留心一看,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帆船”这张邮票中不只有着古代帆船,右边还有着一座塔——没错,它就是着名风景名胜——泉州十八景开园寺的东西塔中的东塔。而东西塔就是为古代泉州帆船指明方向的高塔。看到这一张邮票,我不禁联想到了贸易船只来来往往,客商,华侨络绎不绝,港口上停泊着些许船只,西方的文明通过海丝之路传到中国。好一幅“万人聚集刺桐港”的图画!再来看看邮票上这一艘帆船,它正张开大帆,在海面上航行,与
短小快捷的葡萄牙帆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中国古帆船相对比较大,这也说明在古泉州,就有着造大船的水平。当时郑和下西洋时,主船也是泉州建造的,泉州古时登峰造极的造船术,为泉州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小的邮票包含着璀璨的海丝文化愿一张张邮票传播五湖四海,让更多人了解这泉州的海上丝绸文化!
泉州海丝文化征文“海丝”与泉州古港
泉州港历史悠久,有1500多年对外开放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中世纪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宋元期间,泉州港的出口货物以丝绸为主,故称泉州古港至西洋的航线为“海上丝绸之路”。到了明清实行海禁,港口逐渐衰落。
据历史记载,泉州古港与国外交往最早可追溯到南朝时期。早在6世纪初,泉州已开始和国外交往,有大船到南洋诸国通航。印度僧人拘那罗陀于陈武帝永定二年和陈文帝天嘉六年两次到泉州,在泉州西郊九日山上翻译《金刚经》,后从泉州乘船到棱加修国和优禅尼国。
随着我国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至唐代时开始兴起。唐中叶爆发“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导致通往西域的道路被阻,“陆上丝绸之路”停滞,于是中外经济交流活动由陆转海,“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兴起。
当时阿拉伯、波斯商人通过海上来到广州、泉州购买中国丝绸、瓷器等,尤其是泉州,还可买到日本、朝鲜的货物。于是泉州海上贸易日益兴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与广州、扬州等并列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大港口。唐王朝特在泉州设参军事,管理海外交通贸易事宜。
五代时,泉州为闽国辖地,闽王王审知很重视海外贸易,“招徕海中蛮夷商贾”,泉州的海外交通得到进一步发展。五代后期,泉州扩大了城市范围,并增辟了道路和建置货栈,以适应海外交通贸易发展的需要。
宋元两代是福建古代水运的鼎盛时期,也是泉州港名闻海内外的时期,被誉为“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宋时,泉州与国外往来的有7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交通畅达东、西二洋,东至日本,南通南海诸国,西达波斯、阿拉伯和东非等地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和药物,出口商品则以丝绸、瓷器为大宗。为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宋哲宗元祜二年,政府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宣告泉州港正式开港。从此,海船不需寄港广州而可直达泉州各口。同时对外商实施优惠政策,鼓励来华贸易,之后又设“来远驿”,以接待贡使和外商。为鼓励海外交通贸易,宋代的泉州市舶司和地方官员每当海舶入港或出航的季节,特为中外商人举行“祈风”或“祭海”活动,以祷祝海舶顺风安全行驶。政策上的契机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与繁荣,为
泉州港的崛起与兴盛奠定基础。
泉州海丝文化征文在福建地区,碗糕大约是最受普罗大众欢迎的人气早餐之一。它洁白蓬松呈碗状,顶部还咧开“大嘴”形似发笑,很讨食客欢心。
因为在材料和制作工艺上毫无门槛,故碗糕也成了市井常见之物。或许因太过寻常,“碗糕”二字在闽南语里又带有几分轻蔑的意思。特别是将“虾米”与“碗糕”连用,入耳便有睥睨天下的气势。
发酵功夫关乎成败
制作碗糕的材料,是家家户户皆有的普通大米。只消加水浸泡两小时后碾成米浆,加糖静置发酵后,便可以送上蒸屉。
整个过程看似简单,但碗糕能否蒸得漂亮,还必须仰仗最关键的发酵程序。手熟的老艺人,能恰到好处地配比米浆和酵母粉的分量。如此这般蒸出来的碗糕,通体洁白如雪且气孔蓬松,一口咬下去齿颊生香,还能收获软润弹牙的体验。
若换在过去,这米浆发酵可是要额外再费很大一番周章。严格遵从古法的老艺人,绝不肯以酵母粉简单应付了事。他们用来发酵的引子,来自于从前发酵后晒干的陈米浆。据说以这种办法发酵米浆更均匀彻底,便于碗糕疏通气孔,外观上更蓬松。
能“咧嘴”方完美
待发酵完成,便可以将微微发酸的米浆注入碗中,约八分满即可。若嫌白米浆太过单调,还可往面上撒点黑芝麻妆点。约莫半小时后,待蒸屉的竹盖子重新打开,扑面迎来的便都是大米天然的香气。
碗糕蒸熟后,会膨胀溢满整个碗,顶部圆鼓鼓地膨出。发酵和火候都拿捏得极好的,顶部会自然开裂成三四瓣,活脱脱像咧开发笑的大嘴。
过去巧妇们在蒸碗糕时,也会暗中较劲——若见到碗糕成功咧嘴,她们也喜笑颜开自鸣得意;若碗糕愁眉苦脸地窝在碗底不敢探头,她们也心情烦闷,“面忧忧”毫无喜色。没曾想,这小小碗糕的成败,竟也关系到巧妇们在厨艺造诣上的荣辱。
人气早餐市井最爱
从碗里剜出碗糕,美味就可以上市了。只消一杯甜豆浆搭档,一小块碗糕便能唤醒昏昏沉沉的灵魂,提供给人一早上必须的能量。
除当做早餐外,碗糕还是闽南地区佛诞和年节祭祀场合的必备供品。因为发酵过程有个“发”字,暗暗讨了“发财”的口彩,故闽南人对碗糕青眼相加。巧妇们在制作这类祭祀用的碗糕时,会额外再以食用色素往当中点上猩红的一点,以区别于普通早餐。
当然,无论加不加这一个红点,碗糕仍是毫无门槛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