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2024年我国产业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2024年我国产业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151cb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4.png)
2024年我国产业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我国产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我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产业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我国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相对滞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
这导致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资源环境压力增大:随着工业化的加速,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亟待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变。
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中,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产业比重过高,而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也制约了经济的高效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各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一些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
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三、产业发展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绿色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布局的优化和调整。
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为确保上述对策的有效实施,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完善政策体系:制定针对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
![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0b20de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7.png)
19EXPERIENCE区域治理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池州市青阳县生态环境分局 孙磊摘要:自从工业革命之后,资本型产业、源密集型产业迅速发长,产业规模日益增大,产生了大量的能量消耗,排出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在最近几十年内已成为全球温度迅速上升的主要元凶。
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这已被世界公认。
本文围绕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为核心,对我国各省区历年碳排放量状况进行对比,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碳排放减排对策,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碳排放;能源;省区;对策中图分类号:TK4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7-0019-0003目前,国际社会针对这一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对各工业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作了规定。
本文从省区尺度入手,认为若想真正提高减排质量,就要明确各省区碳排放现状及成因,以便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减排措施,真正实现科学减排的目的。
一、我国碳排放量状况经专业结构研究推算后得出,201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高达100亿吨,同比增长了2.3%,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占据30%。
通过这一个数据便可发现,201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并不乐观。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发现,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2019年GDP增长6.3%,可见2018年万元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1.11吨。
按照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了3.6%左右的指标要求,2019年万元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多达1.07吨,增长速度在2.47%之内。
在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稳定的状况下,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6.3%,在原增加基础上减少了3.91吨(如图1所示)。
二、我国各省市区碳排放现状(一)平均碳排放系数通过平均碳排放系数,便可了解各区域不同能源结构下单位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综合效应。
(如图2所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山西省、内蒙古、河北省、安徽省、上海等省市平均排放系数偏高。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b2ac278a417866fb84a8e10.png)
可持续 健康发展 的必 然选择 。 发展低碳 经济 , 不仅
是我 国转变发 展方式 、 调整 产业结 构 、 提 高资 源能
源使 用效率 、 保 护生 态环境 的需要 , 也是 增强 国 内
产 品的 国际竞 争力 、 扩大 出 口的需要 。 由于我 国过 去 经 济 增 长 主 要 是 以牺 牲 环 境 和 自然 资 源 为 代
创新 、 制 度 创 新 和 发 展 观 的转 变 。 可 以说 , 发 展 低
二、 我 国低 碳 经 济发 展 现 状
近年来 ,越 来越 多 的 国家把 环境 保护 作 为经 济 发展 战 略的重要 组成 部分 ,通过 制定低 碳 经济 政 策 ,积极 推动低 碳绿 色增长 。我 国是发 展 中 国 家, 人 口基 数 大 , 整个 社 会还 处 于工业 化 、 城 市 化 和市场 化 的发展 阶段 ,资源环 境与 经济发 展 的矛 盾 十分 突 出 , 各个 区域 经济发 展不 平衡 , 地方 环境 污染 和生态 退化 现象严 重 。国 民经 济 和科学 技术 的整体 实力 不强 是我 国现 阶段 的基本 国情 。发展
耗 和 低 碳 排 放 的模 式 转 型 。 广 义 的 低 碳 经 济 是 以
能 源效 率 的同时 ,也降低 二氧 化碳 等温 室气体 的
排 放强度 。 低碳 技术是发 展低碳 经济 的重要支撑 , 目前阻 碍我 国低碳 经济发 展 的是 总体 技术 水平 的 落后 。 最后 是 目标性 , 发 展低碳 一场涉 及价值 观念 、 国家 权益 、 生产 生活
方式 的全 球性革命 。
低 碳 经济具 有 经济 性 、技术 性 和 目标 性 三大 特 征 。首 先是 经济性 , 包含两 层含 义 , 一 是低碳 经 济 应按 照市 场经 济 的原 则和 机制来 发展 。低碳 经
低碳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低碳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0fb28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2.png)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 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同时科技部等 13 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落 实国家方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 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 ”同年 11 月,中国启 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合作计划” 。2008 年 10 月 29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 动白皮书》,阐明了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气候变化对中国 的影响、应对气候战略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和各种积 极措施。2009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国家已着手制定《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全国各地都在探索 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模式,纷纷制 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并以低碳经济理念来指导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
而技术瓶颈的存在也使得清洁能源替代火电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交通部门通过制定尾气排放标准来限制汽 车CO2排放,各大汽车企业加紧研制新能源如混合动 力汽车还普遍存在成本较高和推广困难,其中最大的 制约因素是技术成本问题,虽然在许多情况下,中国 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但大量的引进费用是 一个沉重的负担,也是制约中国由“高碳经济”向“ 低碳经济”转移的关键。
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艰巨 节能减排是指减少能源浪费 和降低废气排放 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 少10%。但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 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 不仅浪费大,污染严重,而且资源利用率低。2006年 全年万元GDP能耗实现自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 污染物排放增幅减缓,全年全国未能完成年初确定的 节能减排目标。虽然 2007 年两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 碳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同比下降,但在经济增长情 况下,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紧迫。2009 年初,面对 世界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保经济增长、促就业的政 策,很多地方重工业建设的势头仍然强劲,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结构性减排与低碳经济实现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结构性减排与低碳经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25f476ee9b89680203d82573.png)
△ 里
里 垦 旦 垦
窒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结构性减排与低碳经济实现
◆ 陈祥 兵
摘要 :本文试 图从碳排放 的视 角分析 区域发展 和产业结构特征 的差异 , 分析产业转移对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以及 区域发展 差异的影响 ,厘 清结构性减 排 与 区域 经济 发 展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和 转 移 之 间的 关 系 ,以 期 为 我 国低 碳 经 济 发展 及 实现提 供 有 意 义 的分 析 思路 和政 策建 议 。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结构性减排
一
、
序 言
限的条件 下,很难将更大的资金份额用于控制温室气体
排放上 ; ( 4)中国人 口多 、排放规模 大 ,因此 如何在
协调人均排放 的基础上实现均衡 发展 ,成为控制排放 、 减轻空气 污染 的难点之一 ; ( )中国区域 发展差异明 5 显 ,产业结构 以及对能源 的依赖程度相差甚大 ,结构性 减排和政策性减排存在很大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行 政性的减排指标分解很容易导致减排效果和减排 目的相
首要 的任务是发展经 济和消除贫 困,但在资金 、技术有
1 6 信 息系 统工程 l 0292 O 2 1. 0
济效率的提升 。
E CA G PR N E 验 流 l> X H N E F XEI C 经 交 \ > OE E
实 现
一
。
三 区 产 结 调 与 构 减 翌 篙 、域 业构整 结性 排 霎 嘉 需
补 、主体功能定位清晰 、国土空间高效利用的新格局 ,
但是 以基于区域差异的开发存在重复建设和无 序竞争 的 状态 。因此如何将宏观产业调控与区域产业扶持政策进 行 细化 、实化 、差别化相结合就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重要 问题 。另外 ,在考虑宏观调控 目标 的基础上 ,如何体现
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3973a40be1e650e52ea9990.png)
“低碳经济”的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之后,“低碳经济”迅速引起全球关注,特别是在美、德、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或方略。
低碳经济已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可能演变成为规制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新规则,[1]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更是直接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称为“新的工业革命”。
[2]我国在2006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已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
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APEC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
2009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主席再次表示中国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域,如何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理念,目前国内外对其含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界定。
在英国提出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3]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庄贵阳(2005)是国内研究低碳经济较早的学者之一,他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
加快我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我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67611472b160b4e767fcf31.png)
商业节能模式。另一方面, 规范E 机 MC
构进入政府机构节 能改造市场 的资质要 求, 实行准入制度 : 编制政府机构节能 的 项 目指南 ,推 动节 能产 品认证 和能效标 识 管理制 度的实施 ,保证节 能效果 的实 现。 加快政府能源管理机制的转 变 , 以市 场带动节能效率的提高。 与此同时 , 建立
术 .加 大 低 碳 产 业 关 键 技 术 投 入 与 研
发 力度 。 2 加 强 对 新 能 源 、 再 生 能 源 的 、 可 技 术 研 发
的 机 制 体 制 。 建 立 低 碳 能 源 系 统 是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的 重 要 基 础 ,大 力 发 展 新
体 制 。发 展 具 有 低 碳 特 征 的 产 业 , 立 建 限 制 高 碳 产 业 的市 场 准 入 的 机 制 体 制 。 走 低 碳 型 工 业 化 道 路 , 立 产 业 分 工 引 建
保 护 的 目的 ,希 望 通 过削 减 C O 排放
来 减 缓 全 球 变 暖 的 速 度 。( ) 分 发 挥 3充 碳 汇 潜 力 , 立 碳 排 放 交 易 制 度 。对 碳 建
平衡 状 况进 行统 计 ,从 而使 生 态 受益 区在享 受 生态效 益 的 同时 ,拿 出 享用
5 推 进 绿 色 金 融 发 展 的 机 制 体 制 、
排 放 空 间作为 一种 稀 缺资 源 ,碳 汇 吸
收 能 力 作 为 一 种 收 益 手 段 , 利 用 中 国 区域 间 碳 源 和碳 汇 拥 有 量 的差 异 . 通
创新 。一是创 建低 碳环保 政策 性银行 ,
减排交易 可以通过 市场机 制 ,使 开发 、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架构分析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架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5ed5116bd97f192279e967.png)
正 如 当 年 经 济 特 区成 为 改 革 开 放 的示
范 区一样 ,低碳经济 的发展也需要一些有 条 件的地区或行业作 为发展低碳经济 的试 金 石。就区域示范而 言 ,可 以在东部 、中
部 和 西 部 地 区各 选 择 低 碳 经 济 试 点 区 ,采 取 一系列优惠政策 吸引研发及采用低碳经
时代 到 “ 低碳” 时代 的跨 越 ,创立具有 中 国特 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促进 我国低碳经
济 的 发展 。
济 转型过 渡性 的能源消 费补贴 是合 理的 ,
也 是 必需 的 。 因 此 ,对 于 那 些 不 采 用 低 碳
1 黄 海 . 达 国 家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政 策 . 发 的 导 向 及 启 示 . 境 经 济 ,2 0 . 1 环 O 9 1 2 王 文 军 . 碳 经 济 : 国 外 的 经 验 启 . 低
大众传媒应 发挥 好有益于低碳经济发
展 与 合 作 的公 益 性 平 台 作 用 ,加 大 低 碳 生 产 和 低 碳 生 活 的 宣 传 力 度 ,对 模 范 企 业 给
予报道 , 积极 引导 大众培 养低碳消费方式。 另外 ,大众传媒还要对 那些污染较大 、耗
我国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分析与对策
![我国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分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ef4d90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81.png)
我国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分析与对策李雪【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新体系。
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承受了更大的减排压力。
碳排放主要在生产环节,而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是影响和决定碳排放的关键要素。
本文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分析了我国碳排放和产业结构关系度,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关系显著,东中西部基于异质性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系影响程度不一,文中详细的阐述了产生相异的成因。
基于此,本文结合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就低碳经济背景下,认为我国升级产业结构应从制定不同区域的相异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产业、提升技术水平方面着手。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proposed our country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at-tern of human and natur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 to construct a new system of low carbon economy . With the rapid ad-vance of urbanization , China has suffered greater pressure to reduce emissions . Carbon emissions are mainly in the production chain ,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key factor to influence and decide carbon emissions .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alysis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correlation model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arbon emissions have strong relationship , and the influence degree is different among eastern ,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based on heterogeneous carbon emission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 then describe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 detail . Based on this ,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 Central Committee , and also on the background of low carbon economy , suggest our country should proceed with establishing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different regions , 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 and upgrading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7页(P154-160)【关键词】碳排放;产业结构;低碳经济;中国【作者】李雪【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长春 130012; 吉林财经大学,长春 13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4引言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伴随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迅速,当然快速发展是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的,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还污染了环境,增加了碳排放量。
中国区域低碳发展的情景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中国区域低碳发展的情景分析——以江苏省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9d48439b90d6c85ec3ac6cb.png)
欧 盟各 国 、 日本 以 及其 他一 些 发达 国家纷 纷 响应 , 制定 了
一
来预测 不 同驱 动因素 的影 响 下 , 全社 会 中长 期 的能 源供 应
系列 国家 、 区低 碳 经济 发 展 的政 策 目标 , 争从 现 有 地 力
与需求 , 并计算 能源 在流 通 和消 费过 程 中 的大气 污 染物 及
温室气体 排放量 。 目前 ,J P模 型在我 国 的很 多部 门 , IA F
如 能 源 需 求 预 测 、 通 领 域 的 能 耗 情 景 、 源 对 环 境 的影 响 交 能
等 各 个 方 面 ,都 已 经 得 到 了很 广 泛 的 应 用 。
提 高 国际 竞争 力 的必 然 选择
居 民消 费 。其 中第一 产业 即农 业 , 二产业 包括 工 业和 建 第
筑业 , 民消费包 括城 镇和 乡村 两部 分 。 居
模 型 中包 括 的主要 能源载 体有 原煤 、 精 煤 、 油 、 洗 原 天
然气 、 风能 、 阳能 , 太 以及焦 炉煤气 、 厂 干气 、 炼 汽油 、 油 、 煤
操 作 、 面 友 好 , 于 计 量 模 型 的 研 究 软 件 , 行 能 源 情 景 界 基 进
分析 和温室气 体核算 。L A E P系统包括 能源供应 、 源加工 能 转换 、 终端 能源需求 等环节 , 型按 照“ 模 资源 ” “ 换 ” “ 、转 、 需 求” 的顺序 考虑某地 区的能 源需求 及供 应平 衡情 况 。该
推 , 候 友 好 技 术 。2 0 气 0 9年 l 1月 , 国 进 一 步 提 出 了 中
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1162501581b6bd97e19ea00.png)
把 中 国彻 底 推 向 了 转 变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的 不 归 路。 利 等 发 达 国 家 先 后 制 定 出 台 了本 国 发展 低 碳 经 济 的 法 律和 政 策 , 巴 3我 国发展低碳经济 的思路与对策 西 、 西哥 、 国 、 度 等 发展 中 国 家 也 主动 减 排 、 墨 韩 印 限排 , 展 低 碳 经 发 低 碳 经 济 的核 心 在于 调 整 产 业 结 构 、培 育 新 的经 济增 长点 以及 济 已成 为 国 际社 会 主流 的战 略选 择 。 创 新 低 碳 技 术 。 观 世 界 各 地 为 发展 低 碳 经 济 而 采 取 的行 动 , 纵 技术 创 12 发展 低 碳 经 济 是 应 对 气 候 变 化 的现 实 选 择 _ 新和 制度 创 新 是 关 键 , 府 主 导 和企 业参 与是 实 施 的 主 要 形式 , 政 应采 在 全 球 气 候 变 暖 的 大背 景 下 , 国 的气 候 也 发 生 了显著 变化 , 我 极 用 源 头 控 制 、 过程 控 制 、 目标 控 制 相 结 合 的 “ 体 式 ” 管理 模 式 , 立 的 加 端 天 气 、 候 条 件 与 灾 害 的 频 率 与 强度 明显 增 大 , 资源 短 缺 和 区 域 快低 碳 经 济 的迅 速 推 广 和 应 用 。 气 水 不 平 衡 加 剧 、 态 环 境 恶 化 , 业 生 产 损 失 巨 大 , 食 安 全压 力增 加 , 生 农 粮 31 加 强 对 低 碳 经济 发展 的规 划 指 导 . 海 平 面 持 续 上 升 、 海 地 区 经 济社 会发 展 受到 威 胁 。 沿 面对 未来 气 温 升 确 立 以低 碳 经 济 理 念 为 发展 经 济 的指 导 原 则 。一 是 要 用 低 碳 经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及政府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及政府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5b61830376baf1ffc4fad86.png)
到挑战。我国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末端 , 这 些企业在市场上竞争主要手段是依靠我国低劳动力 成 本优 势 压低 商 品价 格 , 多 行 业 还 面 临着 产 能严 很
重 过剩 、 同业个性 竞 争加 剧 的 困境 。比如 , 有资 料显 示 目前 我 国钢铁 企业 的平 均 利 润 率 只有 2 4 % , .3 出 口企业 的平 均利 润率仅 为 17 % , 织 企业 有 三 分 .7 纺 之二 的企 业 利润率 只有 0 1 。如 此 之低 的利 润 率 .% 使企 业 的正 常经 营 活动 举 步 维 艰 , 业 很 难 在 这种 企
平 相 比有较 大差 距 ,0 8年 中 国企业 50强 的平 均 20 0
研发费用为 56 亿元 , .8 研发费用 占营业收人的比例 平 均为 13 % , .2 远低 于世 界 50强 企 业研 发 费 用 占 0 营业 收入 平均 3 % % 的水 平 , 有 较 高技 术 含量 具
生 活 的拦路 虎 。 ( ) 七 国际减 排 压 力 越 来 越 大 。随 着 国 际 社 会
着 近些 年 国 际 分 工 的 逐 渐 深 入 , 达 国家 加 速 “ 发 去 产 业化 ” 进程 , 高 能耗 、 污染 的产业 加 速 向发 展 将 高 中国家 转移 , 这就 造成 了我 国高能耗 、 污染 行业 在 高 国民经 济 中的 比重 过 大 。不 仅 如 此 , 国 的能 源 利 我 用效 率 大大低 于发 达 国家 先 进 水 平 , 明显 低 于 同 也 期 的世界 平均 水平 。 以 20 05年为 例 , 界 主要 国 家 世 的单 位 G P能耗 之 比 中 , 界 平 均 为 3 日本 为 1 D 世 , , 欧 盟 区域 主要 国家 为 19 美 国为 2, 国为 3 2 印 ., 韩 ., 度 为 6 1 中国为 8 7 ., . 。尤其 是在 当前 经 济危 机 的大 背 景下 要想 实现 产业 结构 的升 级 和能源 利用 效率 的 提 高我 国仍 然有很 长 一段路 要 走 。
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探究
![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b5af7636580216fc700afd3e.png)
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探究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生态省”建设初具规模,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得到大力开发,各地市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三大产业在低碳技术的支持下不断优化升级。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依然存在诸如:政策更新较为迟缓、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亟需提高、能源结构相对单一、碳市场没有得到足够力度的开发等问题,所以山东省要尽快出台低碳发展战略及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研发清洁能源、可循环、可再生资源来突破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碳市场1 绪论在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福利同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显现,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了大力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被提上日程,并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的潮流。
作为经济大省,山东省虽然在2012的gdp总量突破5万亿大关,然而经济发展的背后是以巨额的碳排量为代价的。
为了保障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山东省政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改造与创新,使用环保、低碳、高效的科技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2 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由传统经济发展向低碳经济转换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山东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主要存在政策更新落后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及消费结构单一等问题。
2.1 政策跟不上时代要求以往的政策、法律法规适应于传统经济发展,这些政策措施还远远达不到低碳经济的发展的要求,低碳经济要求更为高效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
另外,缺少对全民低碳消费理念的引导,没有形成低碳消费的社会氛围,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2.2 产业结构不合理山东省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源、重工、化工行业,gdp的增长依赖于高能耗产业的支撑。
2012年,广东、江苏和山东的gdp(见表2-1),山东省的第二产业gdp总量在全国排第三位,第三产业也位居广东和江苏之后,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比2011年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0.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9.8%,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快。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c79f919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6.png)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国外低碳理论的研究动向低碳理论是建立在自然规律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它依据基本的地球物质循环尤其是碳循环和碳平衡的原理,计算各种公共工程和商业活动的碳排放及碳预算收支,同时,通过衍生产品市场机制和“京都机制”使得碳排放权得以自由交易.简言之,低碳经济指的是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人类从根源上重新审视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有利于从机制和制度层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从而使低碳经济理论和模式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途径.从目前的发展看,世界各国及科学界在碳排放的方式、过程及循环状态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其中人类经济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研究的热点.当前,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2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3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4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此外,在研究方法上除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区域对比分析之外,一些基于大量数据的综合模型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碳循环能源模型、动态综合评估模型、能源消费—碳减排经济关联模型等.然而,对于产生碳排放基础的内部各要素间能量转换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进展.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受到不同国家的地理、能源结构和环境资源的影响.对我国而言,煤炭是主要能源,在发展低碳经济时与西方国家主要采用石油的做法和形式不同,技术和实现的途径也有差异.降低煤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净化比重即使是在资本和科技积累基础非常雄厚的工业化发达国家,也不能摆脱对矿物燃料的依赖.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30%,因此,加速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矿种为主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矿种为主的结构转变是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减少国家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正常趋势.虽然国际油价的波动会给我国通过扩大进口方式改善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带来很大风险,但与其他减排方式相比,这种政策成功的风险成本依然是最小的.作为最大的能源矿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及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的一个基本任务.提高能源效率,重点改善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效率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仅对保障能源供给、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而且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国家都将提高能源效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都将各种新能源的采用、低碳燃料的研发、传统化石燃料的清洁以及先进的发电技术等作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领域.我国也应注重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贮存,可再生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开发.近年来,我国能源强度有所下降,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仍然有很大的空间.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电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此外,应根据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化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增大石油和天然气消费的目标投向应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城市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在城市及区域交通方面,应更多地鼓励建立高效和快捷的共用交通运输系统.充分发挥碳汇潜力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可增加森林的碳汇潜力,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等措施的成本可能会很高.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每年大量投入资金、劳动力造林,但森林覆盖率仅提高了4%,而且这些造林地段的自然条件还是比较好的.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亿—亿吨碳.考虑到我国1/3的沙漠和1/3的高原土地,未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困难非常大.但为了减少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必须有效发挥森林碳汇潜力.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碳减排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世界各国的切身利益.未来越来越依赖于对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环境技术来进行竞争,同时也不应该低估低碳经济在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为了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国际低碳方面的技术交流是发展中国家获取能源新技术的主要途径.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市场和碳交易市场,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为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出口提供一定的激励措施.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制定清晰的政策目标,依托和整合现有政策体系和手段低碳经济的长期目标,向社会大众表明了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决心.清晰的政策目标并传递成价格信号,可以促使企业和个人都积极融入到低碳经济的框架中来,长期的政策目标也可以给企业以信号和坚持低碳模式的信心.我国应制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方案保持一致的新的能源政策,还应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此外,实施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应多样化和相互协调.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不少促进节能的法律法规,但多数以行政命令方式推行,经济激励措施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尤其是要通过多种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向企业发出明确的信号,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决策者从更全面、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其一,通过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政府和相关企业将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者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其二,由于对碳排放的限制,排放温室气体较多的企业不得不增加对低碳技术的需求,一个新兴的低碳技术市场将会形成,这将极大地促进低碳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三,由于学习效应,低碳技术的性能在应用中将得到提高而成本却会下降,这反过来增强了技术自身的吸引力,使其市场前景变得更为广阔.分阶段有重点有目标地推进推进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应该逐步纳入国家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中,循序渐进,使基础设施的正常更新能够承受,避免对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节约能源、防治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之间的政策和措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例如,如何在有关污染控制治理中考虑到低碳因素,不仅是解决污染排放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其次,对现有节能技术需要加强向公众、商业和交通领域推广,这些领域的能源消耗不断增加期,正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最低成本期.此外,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相当有限,而且这类能源是间歇性的,因此寻找合适的储存方法并实现最终大规模的应用也是亟待研究的课题.为企业提供完整的信息和稳定的减排环境政府通过设定明确的碳排放上限,可以科学界定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当中还有减排的潜力.低碳经济是基于自然规律的经济模式,因此通过对企业的减排进行实时的监测,摸清其减排程度,并对其应尽的减排义务进行客观评估,可使企业获得明确的信息.另外在减排过程中设立一些税收等政策激励的措施,促使企业寻求更好的节省能源的技术和方法.此外,稳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从长远来说非常重要,企业需要长期的稳定感,从而根据政府制定的目标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和重点领域.低碳经济的政策要有时间范围,如英国政府就承诺在2015年之前低碳政策维持不变,这样就能给企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明确的信号可以给企业以稳定感,同时也可以给消费者个人提供更多消费的信心.应最大限度地使用以市场为主的自愿性机制,在完全必要和设计完善的前提下提倡以监管等原则来保障成效.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其市场将逐步形成.清洁能源技术和高效能源技术将逐渐成为这一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技术,谁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取得突破,谁就能够抢先占领这一市场,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此外,更应注重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整体战略部署,这不仅会带来非常大的利润,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合作领域.低碳经济及其实现方式的若干思考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关注与重视,“低碳”这一新名词承载着人们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追求,逐渐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发展潮流.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 LCE”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2月24日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但是该书并没有为“低碳经济”提出明确的内涵;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明确表示将走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一项决议,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这一决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目标;2009年6月,美国政府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以法律的形式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普遍民众也认识到大气中浓度过高的温室气体对正在上演的全球气候变暖有直接的作用,并且认识到这些浓度过高的温室气体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结果,而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又是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必要手段,“低碳经济”也就逐渐成为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了.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已经认识到发展模式必须向低碳经济转型,这不但源于气候方面逐渐变暖的压力,同时也是源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能源需求以及能源价格的不断上升的压力,此外,国际间形成的共识,如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也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当属低碳经济已经毫无疑义.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呢其实,迄今为止低碳经济没有严格的定义,其概念内涵不是很明确,并且在不断地更新发展.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表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发布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最终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低碳经济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成为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各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因此,可以说,低碳经济实际上是涵盖到生产生活方式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角落.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方式,它以“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三高”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本特征,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二、中国将迎来低碳经济时代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多国形成低碳发展道路共识的背景之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逐渐提世界各国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毫无疑问将迎来低碳经济的时代.其实,在气候问题上,中国一直是高度重视的,许多年来一直采取积极的行动加以应对.如1990年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8年签署并在2002年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7年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8年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09年8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2009年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从立法的高度指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2010年3月中国政府致函联合国批准哥本哈根协议.上述一系列的行动表明,中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全球低碳经济的大幕即将拉开,并开始以实际行动布局低碳经济,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的低碳经济,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做到两点,一是逐步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这也是现有产业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首先在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高能耗行业进行试点,通过实施低碳化技术,使这些行业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突破领域.二是发展低碳产业,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逐步达到低碳的标准,这方面一个有代表性的方向就是新能源产业,其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对于低碳经济的形成、低碳社会的建设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三、中国国情条件下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思考虽然中国将毫无悬念地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但是考虑到中国本身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有必须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只能是贯彻在消除贫困、推进城市化、实现工业化、节能减排等诸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中一个,而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基本国情而简单地使其他目标无条件地服从于低碳目标,而迷失发展的正确方向.其二,在争取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生产领域的节能减排;实施固碳技术,如碳转化、碳锁定、碳捕捉等,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其三,把着力点放在新能源的发展上,因地制宜科学地发展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各类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那么,中国的低碳道路究竟该如何走呢笔者认为,在策略上应该循序渐进,从稳碳到减碳再到低碳,其中,首要的任务是稳碳,完成高能耗向低能耗的转变,逐步将碳排放控制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对友好的阶段,然后进一步实行减碳策略,这其中包括碳交易、碳汇等多种可以采用的制度和技术,最终达到低碳的目标.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应处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建议如下: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范.目前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等为数不多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外,我国还没有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因此,制定和完善合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章制度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保障.二是要积极引进和研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一方面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先进技术的转让,另一方面着力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同时扶持和鼓励开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先进技术,并推广使用.这些重要的技术主要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碳替代技术和碳转化技术,通过立体的减排体系的建立,综合减少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三是以政策倾斜和利益为导向鼓励发展低碳产业.可以通过一篮子的经济金融政策和制度安排激励相关主体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如在全国范围内征收环境税,按不同能源种类的碳排放浓度进行征税,以达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可再生资源进行直接的经济补贴和税收优惠,进行有计划的扶持和培育,使之逐渐成长能源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广碳排放标志认证,从而促进企业努力生产低排放型产品,并引导市场消费;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利用区域间碳源和碳汇拥有量的差异,通过合理的交易制度安排,形成市场化的交易价格,使低碳产业能够获得市场流动性支撑.四是对某些产业或行业进行有重点的扶持.如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国的汽车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快速进入汽车社会,而汽车消耗的能源十分巨大,在中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容易见到成效的一个行业;又如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打造“低碳城市”,以建筑节能、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布局、交通方案的优化综合推动低碳发展之路.五是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普及低碳知识.只有全民参与才能真正使经济实现向低碳模式转变,通过公众的行为方式和消费选择的改变引导企业的供给和政府的决策,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行为和的共同认识,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对策与建议
![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对策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a859d74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9.png)
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对策与建议纵瑞收,李峰,孙红旗(徐州市农业委员会,江苏徐州221018)摘要: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具有良好基础,但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为此,需要针对性的确定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原则和目标、重点和方向。
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发展和普及低碳技术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低碳技术;现状;对策;建议China’s Low-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ZONG Ruishou, LI Feng, SUN Hongqi(Xuzhou Agriculture Committee, Xuzhou 221018, Jiangsu, China)Abstract: Low-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a good foundation, but the low-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re are still many outstanding issues that needed specific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priorities and direc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low-carbon technologies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 low-carbon technologies, status, countermeasures, proposal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对策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cafd5000b1c59eef8c7b4e0.png)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对策研究尹龙(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突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迫,低碳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受国内外发展压力的影响,低碳经济在我国势在必行。
但目前,我国区域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利于低碳发展的可持续性。
为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区域发展的协调,我国应缩小区域差异,实现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结合区域特点,采取合理的发展策略;鼓励自主创新与技术开发,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
进而促进区域低碳经济健康发展,实现中国低碳经济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经济;碳排放;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4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18)01-0007-02第2018年第1期(总第497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1,2018Total No.497[作者简介]尹龙(1983-),山东潍坊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政策与政府规制。
一、引言当下经济迅速发展的负面效果日益严重,环保问题备受人们关注。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已被科学家们发现。
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在其工业经济进程中,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压力,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
各国政府也不断意识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长必将对全球的环境产生恶劣影响,进而导致全球经济下滑。
因此,走低碳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识。
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东议定书》,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到2015年《巴黎协定》的落地,都见证了世界人们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的决心。
经过多年努力,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已初见成效,据2017年联合国气候专家组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在全球经济增速没有明显变化的前提下,碳排放量在2014-2016年间连续三年下降,出现了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脱钩的良好态势。
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4a14f15c281e53a5802fffc.png)
睾 本 文 系 山 东省 自然 科 学基 金 项 目“ 快 完 善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转 变的 体 制 机 制研 究 ” 项 目编号 :20 H 6 的研 究成 果 。 加 ( Y08 2 )
4 7
6 碳交 易相关服 务业 。即如上所 述 的清 洁化服 .
务领域 。
一
方 面 , 国人 口众 多 , 均能 源水 平 低 , 我 人 尤其
碳产 业 的发展 必须 根 据 发 展水 平 、 业 结 构 状 况 和 产 区域 功能 定位 , 走循 序渐 进 的道路 , 并要 构建完 善 的
域包 括碳 交易 、 碳咨 询管 理和碳 金融 产业 。
3 笔 者 认 为 可 以将 低 碳 产 业 体 系 分 为 三 个 层 .
次: 核心层 、 相关 层 和外 嗣层 。核心层 包括 能源供 给
发 展平 的低 碳 技
术, 无论 是提高 能源 转 换效 率 、 少 能源 消耗 , 是 减 还 开发利用 可再 生能源 、 优化能 源结构 , 都依赖 于先进 技 术 的研 究开发 与推 广 。中国产 业 由“ 高碳 ” 低 向“
碳” 转变 的最 大 制 约 是 整体 科 技 水 平 落 后 , 术 研 技
( ) 一 外部 环境 复杂 , 达 国家和 发展 中国家 的 发
利益分歧依 旧、 弈激烈 博
一
世 界其它 国家 , 且这 种 能 源结 构 在相 当长时 期 内 并 难 以改变 , 中国低 碳能 源的选择有 限 。在 电力 中 , 使
水 电 占比只有 2 %左 右 , 电 占比达 7 % 以上 , 高 0 火 7 “ 碳” 占绝 对 的 统 治地 位 , 电 的大 规 模 发展 对 环 境 火 的威 胁 可 想 而 知 … 。另 一 方 面 , 为 世 界 人 1 大 作 5 I
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4baf70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f.png)
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当前,低碳发展不仅是全球趋势,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政治诉求与环境要求。
2017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
同年12月,我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上承诺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同时争取早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于预防、处理、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2017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我们能源的未来》问世以来,我国政府亦高度重视低碳经济政策体系的构建,《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于指导低碳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应看到,由于部分低碳经济政策的内容尚不够合理,致使政策失灵的情况时有发生。
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经济政策并有效实施,以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减排困境及对策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减排困境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41e6550d0d233d4b04e6966.png)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减排困境及对策目前根据全球化资源枯竭的现状,各个国家都采取发展低碳经济,采取这一方法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为科学地、更好的去评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需要我们进一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并且利用这样的指标体系,进行实际、具体的行动。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处于探索和研究的时期。
就现在情况来看低碳经济指标付之于实践的国家并不多,进而也还没有公认的、完整的、权威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不通达研究人员会从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研究,提出不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因为考虑方向不同,从而建立的低碳经济指标评价体系有很大的差别。
但是这些理论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为我们以后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以及指导性价值。
1、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首次出现是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
其内容是指一个经济系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大进步。
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以及追求绿色 GDP 的问题。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低碳经济的出现源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各国自身政治、经济的考虑;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依赖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关键是提高能效,这已成为全球共识;无碳或低碳能源发展成为全球主要关注点;低碳经济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低碳经济可能改变未来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格局;低碳经济需要公众意识与消费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有赖于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4.1.1 缺乏科学的规划由于乡镇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在当时国家对农村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co2排放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因此必须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co2的排放,努力使“走低碳经济道路”逐渐成为我国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时的重要导向。
本文按照中国经济区域振兴和发展政策的导向,将我国划分为九大经济区域,在考虑各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和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实现我国区域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发展低碳区域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化石能源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再加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中国co2排放增长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根据iea(2009)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消费化石能源而排放的co2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国,面临巨大的co2减排压力已不可避免。
在总的co2排放中,由于产业能源消费占到总消费量的90%左右,产业能源消费所导致的co2排放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
然而,中国各经济区域由于产业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差异,其产业低碳化发展的路径和发展方向是具有一定差别的。
因此,本文针对我国各区域产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结构,提出我国区域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差异化对策建议。
按照中国经济区域振兴和发展政策的导向,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2008)、《京津唐地区及环渤海五省区统筹发展规划》(2011)、《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2006)、《东北地区振兴规划》(2007)、《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1)、《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2006)、《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等经济区域振兴和发展的相关意见和文件,本文将中国分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成渝经济区、西部地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9大经济区域,如表中所示。
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这些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其产业能源强度水平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下降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应着重在产业间结构和产业内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侧重于在运用新兴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的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幅度提高第二产业中高新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可能快的跨入“后工业化”时代。
中部地区、成渝经济区、东北地区还有很大的产业发展和提升空间,因此应把重心放在加快产业发展的聚集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强度方面,同时这些区域均是我国的农业大区域,拥有十分丰富的农业废弃物、薪柴资源、城市有机垃圾等生物质能资源,有充足的条件开发沼气发电、秸秆发电以及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生物质能项目。
另外,成渝经济区和中部地区的湖北省有着得
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因此加大水电资源的开发可以大大降低火力发电所需煤炭资源的消耗量和环境污染。
西部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应借鉴学习发达地区在能源节约方面的措施和做法,加大科技经费特别是技术改造经费的投入力度,努力引进发达地区及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快能源节约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生产要素由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向知识密集转变,产出效果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另一方面,这些区域的共同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自身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迫切需要发展工业来提升区域整体经济水平,这无疑会加大其脱钩努力难度,因此这些区域在工业化进程在项目上马时就不能将重心完全偏向于对gdp增长拉动作用较大的能源型工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不能只强调资源供应,而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从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工业主要以消费品工业或轻工业为主,因此其能源强度甚至低于发达地区,通过继续降低能源强度的途径来推进其脱钩进展已然不太现实,因此尽管提高能源效率导致的边际努力效果最大,但这两个区域的重点更应该是一方面巩固现有的低碳型产业(如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业和食品加工业,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服装鞋帽加工业和文化产业)的优势,另一方面发展高技术、知识型工业和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等。
参考文献:
[1]庄贵阳.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j]. 绿叶, 2007(8): 22-23.
[2] 林伯强, 孙传旺. 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j]. 中国社会科学, 2011, 1: 6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