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人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研究进展
杨学刚1综述 许国辉2,吴 戈2审校
(1.贵阳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4;2.四川省肿瘤医院影像科,四川成都610041
) 【摘要】 青年人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提高诊断率,早期治疗肝癌对其预后尤为重要,青年人原发性肝癌发病特点: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甲胎蛋白水平高,发病与(HCV或HBV)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青年人原发性肝癌诊断方法有:甲胎蛋白检测是定性诊断的最佳标志物;B超是最常用方法;螺旋CT、磁共振扫描已广泛运用于临床;肝动脉灌注指数有可能成为诊断青年人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指标;超顺磁性氧化铁比Gd-DTPA磁共振对比剂的增强MR检出小肝癌有一定优势;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与穿刺细胞学已成为诊断中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青年人;原发性肝癌;诊断;
CT/灌注成像【中图分类号】 R 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DOI:10.3969/j
.issn.1672-3511.2012.07.080 通讯作者:
许国辉,E-mail:XGH0913@hotmail.com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增肝癌患者高达百万人。

PLC在我国高发,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患者的55%,
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2位,
在城市仅次于肺癌,在农村仅次于胃癌[1]。

目前关于青年人原发性肝癌的定义国内外无统一的年龄上限标准。

在日本采用40岁为青年人肝癌的年龄上限,
主要由于日本肝癌的发病高峰年龄接近70岁[2]。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好发年龄
段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这里采用40岁为青年人肝癌年龄上限。

青年人原发性肝癌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是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一般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
[3]。

青年
人原发性肝癌发病率目前没有详尽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是根据不同时期青年原发性肝癌所占肝癌总的百分比估计,青年人原发性肝癌发病率日趋增高,故提高诊断率,早期手术,延长青年患者生存时间尤为重要。

本文将青年人原发性肝癌诊断进展做一综述。

1 青年人原发性肝癌发病特点
青年人原发性肝癌无特异临床表现,与中老年人相比,临床症状不典型,恶性程度高,分化程度低,进展快,易漏诊、误诊,手术根治性切除率低,复发率高,预后差的特点。

目前认为,青年男性易患原发性肝癌是因为男性易感性高、遗传和后天获得因素不同以及暴露于致癌因素机会多。

青年人原发性肝癌与(HCV或HBV)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HCV病毒感染是西方国家终末期肝病的首位原因,HCV的核心和NS5A蛋白具备转录活性,可下调p53的功能;在细胞凋亡方面还有明显作用,可诱导HCV感染肝细胞的氧化应激,已发现HCV核心
转基因鼠可发生肝癌[4]。

HBV与青年人原发性肝癌关系已有
众多的阐述,虽然它不是青年人原发性肝癌发病的直接原因,但却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肝癌患者常有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过程。

有文献报道,青年人(<40岁)肝癌组HBV感染阳性率达90.6%,显著高于老年人肝癌组41.37%(P<0.01)。

青年人原发性肝癌以巨块型和弥漫型多见,肿瘤易侵犯肝内门静
脉而发生癌栓[3]。

血清甲胎蛋白(AFP)
已是公认原发性肝癌的肿瘤标记物,有研究表明,AFP具有促进肝癌细胞p53、c-fos、c-j
un、N-ras等原癌基因的表达,促进肝癌细胞DNA合成,直接刺激肝癌细胞的增殖的功能[5]
;另外,AFP还能通过诱导
淋巴细胞凋亡、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以及降低肝癌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表达,最终导致肝癌细胞的逃避机体免疫监
视[6]。

故青年人血清AFP值越高,
提示肝癌恶性程度就越高,也可能是患者预后差的一个原因。

2 青年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2.1 免疫学诊断 甲胎蛋白(AFP)目前是原发性肝癌定性诊断的最佳标志物。

文献报道,AFP在青年人原发性肝癌阳性
率76.7%[7]。

并非所有的肝癌细胞都分泌A
FP,有30%左右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值在正常水平,
甚至包括晚期肝癌[8]。

AFP异质体的研究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AFP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提高了低浓度AFP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检出率。

AFP异质体分为AFP-L1、AFP-L2和AFP-L3,其中AFP-L3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血清中的AFP-L3水平随着肝细胞癌的生长成线性升高,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具有很高
的特异性,即使是处于早期的肝细胞癌也能产生AFP-L
3[9]。

丁贤等人研究表明AFP-L3用于肝癌诊断不受AFP≥400μg/L作为肝癌诊断标准的限制,如果患者血清中总AFP只有轻微升高,而AFP-L
3所占比例超过10%,就提示肝癌发生的可能性较大[10]。

AFP异质体检测方法操作繁琐,
精确度要求高,至今未在临床中推广。

多种肝癌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具有互补性,有利于AFP阴性肝癌的诊断。

有报道,AFP,γ-GTⅡ,AAT及ALP-I联合检测,肝癌的阳性率为98.0%,以AFU及γ
-GTⅡ及AAT联合诊断肝癌的阳性率91.7%[11]。

随着基因
组、蛋白组等组学研究进展,有学者用组学“标签”进行肝癌的早期诊断,而这些“标签”的应用价值尚需通过临床随机研究的
证实[
12]。

2.2 影像学诊断
2.2.1 B超检查 B超检查具有无创、廉价、可重复性使用和对病人无放射性损伤等优点。

B超是青年人原发性肝癌诊断
·2141·西部医学2012年7月第24卷第7期 Med J West China,July 
2012,Vol.24,No.7
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与AFP联合检测,可作为青年人原发性肝癌初筛手段。

青年人原发性肝癌声像图改变主要分为五型,即①回声增强型。

②回声减低型。

③等回声型。

④混合型。

⑤弥漫型。

早期肝癌低回声型占多数,而中晚期肝癌回声增强型占多数。

彩色多普勒有助于了解青年肝癌在肝内以及临近组织器官的播散与侵润,显示门静脉是否有瘤栓。

超声造影剂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超声在青年人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精确性及特异性,贾涛等人报道超声造影对肝细胞肝癌诊断的符合率达90.9%,明显高于常规超声,肝细胞性肝癌超声造影表现: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高回声,门静脉期回声迅速降低,呈等或低回声,即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模式;动脉期不均匀性强回声,门静脉期或延迟期稍高回声,即呈“快进缓出”的强化模式[13]。

超声检查的缺点是易受骨骼和肺组织的影响,存在难以检测的盲区,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易受操作者操作水平的高低、细致程度以及经验和解剖知识的影响。

2.2.2 CT扫描 CT已成为青年人原发性肝癌定位和定性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

CT能够充分显示肿瘤的大小,数目以及与重要血管的解剖关系,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青年人肝细胞性肝癌典型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强化密度迅速下降,即“快进快出”。

部分肝肿瘤由肝动脉及门静脉双重供血,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肿瘤强化,密度增高,门静脉期肿瘤密度不下降,反而进一步升高,延迟期肿瘤密度明显下降,成为低密度灶,即“慢进快出”。

余晓龙等人报道肝脏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检出小肝癌的概率分别为89%、66%[14]。

青年人胆管细胞性肝癌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肿瘤边缘强化,中央瘢痕区不强化。

青年人原发性肝癌易侵犯肝内门静脉而形成癌栓,CT平扫示门静脉扩张、腔内有稍高密度影,增强后为腔内低密度影或密度不均。

对于肝内微小病灶,可行CT合并肝动脉造影(CTA),或经肝动脉注入碘化油(lipiodol)后1~3周,再行CT扫描,由于肿瘤新生血管丰富但是缺乏肌成、弹力纤维层、神经调节而且走行紊乱,又缺乏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系统对异物的有效清除,碘化油能较长时间滞留于肿瘤的血管中达数周甚至数月。

李振明等人报道,通过碘油CT可以检出3mm的微小肝癌[15]。

随着肝脏CT灌注成像(hepatic CT perfusion imaging,HCTPI)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64层螺旋CT全肝灌注成像,扫描范围广泛、血流测量准确、可重复性以及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临床实践证明其在肝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16]。

HCTPI可获取肝脏相应区域的灌注指标,如肝血流、肝血容量、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 index,HAPI)等。

螺旋CT动脉期同层动态扫描,通过对事先感兴趣区记录CT值,利用专业软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

王爽等人报道,当截断点为0.308时,HAPI诊断小肝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0%[17]。

故HAPI有可能成为诊断青年人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指标。

肉眼不能发现的微小转移性肝癌,其微循环就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HCTPI测定灌流参数可对其进行早期诊断[18]。

不过迄今HCTPI技术尚在发展的早期,未广泛运用于临床。

2.2.3 磁共振(MRI)扫描 MRI是一种非放射性的检查方法,目前已广泛用于青年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多序列、多参数成像,对青年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MRI平扫影像上,青年原发性肝癌T1WI常为稍低信号,T2WI常为稍高信号。

但是小肝癌的MRI平扫信号表现多样,TlWI信号高,等和低均有,文献报道的比例不尽相同[19]。

MRI动态增强扫描中,青年人原发性肝癌信号常为不均匀性增强,可能由于瘤内的纤维条索,脂肪变性,坏死或钙化。

MRI双重对比成像诊断青年人原发肝癌伴肝硬化具有比较高的灵敏度。

据报道,MRI双重对比成像诊断直径为10~20mm的原发性肝癌灵敏度为92%[20]。

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常规MRI增强扫描对于≤1cm的肝癌检出的敏感性95.8%~96.0%[21]。

王承胜等人报道3.0T磁共振(MRI)三维容积内插屏气检查(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癌检出率98.48%,肿瘤假包膜检出率为71.43%[22]。

应用大耳白兔肝癌模型,经静脉分别注入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磁共振对比剂和Gd-DTPA后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显示,SPIO增强MR在早期小病灶肝癌诊断方面较Gd-DTPA有一定优势[23]。

2.2.4 DSA用于青年人原发性肝癌诊断 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也是青年人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肝动脉造影是一种侵入性诊断技术,但较B超、普通CT、MRI发现肝癌的准确性和敏感性高,不过对于左肝、乏血管型和直径≤1cm的肝癌显示较差。

对于临床高度怀疑为肝癌或AFP阳性,而其他检查结果显为阴性或不能确定占位性病变性质者,可选用此方法。

肝动脉造影可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肿瘤动脉供血、肿瘤血管丰富程度、有无动-静脉瘘和静脉癌栓的情况[24]。

据报道,在动态检测血清肿瘤标记物的基础上,必要时进行肝动脉造影可以早期发现肝硬化恶变[25]。

2.3 青年人原发性肝癌穿刺细胞学(FNA)诊断 FNA已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是一种有效、安全、迅速而经济的诊断方法。

特别适用于青年人血清AFP为阴性,其他检查方式均无法确定肝脏占位病变的性质,需此检查明确诊断。

FNA的并发症很少,死亡率为0.006%~0.3%,严重出血或感染危险率<1%,最主要的并发症出血,当血小板计数为每立方毫米550000或国际正常化比值(INR)>2时,应避免进行此操作。

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包括穿刺针眼的癌细胞播散、损伤小动脉引起大出血以及并发感染。

并发症的发生与穿刺者的技巧、经验和穿刺针的大小密切相关。

3 小结
综上所述多种检测方法可用于青年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不过还应增大对青年人的筛查力度,以及增强高危人群对早期肝癌临床症状的重视和及时主动就医的意识,才能更有效的做到青年人原发性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骆抗先,主编.基础和临床(乙型肝炎)[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83.
[2]Dohmen K,Shirahama M,Shigematsu H,et al.Optimal treatmentstrategy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ournal
·




·
西部医学2012年7月第24卷第7期 Med J West China,July 2012,Vol.24,No.7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04,19:859-865.
[3]Yamazaki Y,Kakizaki S,Sohara N,et al.Hepatoeellular eawino-ma inyoung adults: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prognosis,andfindings of a patient survival analysis[J].Dig Dis Set,2007,52:1103-1107.
[4]钦伦秀,孙慧川,汤钊猷,等.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2006沪港国际肝病大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5):1071-1073.[5]Li MS,Li FP,Yang FY,et al.The intracellular mechanism of al-pha-fetoprotein promoting the proliferation of NIH3T3cell[J].Cell Res,2002,12(2):151-156.
[6]李盂森,李 刚.甲胎蛋白在肝癌细胞免疫逃避中的作用机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18:492-495.
[7]李在村,王曙照,刘保兰,等.青年原发性肝癌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3,17(4):480-482.
[8]Colombo M.Screening for cancer in viral hepatitis[J].Clin Liv-er Dis,2001,5:109-122.
[9]Li D,Mallory T,Satomura S.AFP-L3:a new generation oftumor market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lin Chin Acta,2001,313(1/2):15-19.
[10]丁 贤,刘树业,周淑芬,等.甲胎蛋白异质体在鉴别良恶性肝病中的应用价值[J].天津医药,2010,38(9):821-822.
[11]杨广顺,杨 宁.原发性肝癌近20年诊治进展和发展趋势[J].实用外科杂志,2002,22(1):9-11.
[12]ZinKin NT,Grall F,Bhaskar K,et al.Serum proteomics and bio-marker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e
[J].Clin Cancer Res,2008,14(2):470-477.
[13]贾 涛,李富武.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3):169-171.
[14]余晓龙,杨继东,孙 静.螺旋CT双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6):36-37.[15]李振明,姜晓静.肝动脉造影和碘油CT对小肝癌的诊断(附15例报告)[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2):67-68.
[16]Stewart EE.Chen x,Hadway J,et al.Hepatic perfusion in atumor model using DCE-CT:an accuracy and perfusion study
[J].Phys Med Biol,2008,53:4249-4267.
[17]王 爽,赵心明,林 梦.肝脏CT灌注成像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8,23:280-284.
[18]吴嘉兴,梅铭惠.CT灌注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0,16(8):634-636.
[19]lto K.Hepatoeellular carcinoma:conventional MRI findings in-cludinggadolinium-enhanced dynamic imaging[J].Eur J Radiol,2006,58:186-199.
[20]Bhartia B,Ward J,Guthrie JA,et al.Hepatocellular carcinomain cirrhotic livers:double-contrast thin-section MR imaging withpathologic correlation of explanted tissue[J].AJR Am J Roent-
genol,2003,180:577-584.
[21]徐鹏举,严福华,王建华,等.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细胞癌小病灶检测的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9):592-596.
[22]王承胜,段 青,薛蕴菁.3.OT磁共振三维容积内插屏气检查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8,16(12):905-
907.
[23]张勤慧,姜启玉,陆 蓉,等.超顺磁性氧化铁与Gd-DTPA对磁共振诊断肝癌比较研究[J].交通医学,2010,24(6):626-632.[24]初建平,陈 伟,王 干,等.CT与DSA诊断原发性肝癌子灶的对比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5,14(1):27-29.
[25]陈志伟,叶晓光,何明基,等.血清AFP、GGT结合CT和肝动脉造影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06,6(10):1778-1779.
(收稿日期:2011-10-10;编辑:陈舟贵)
·




·西部医学2012年7月第24卷第7期 Med J West China,July 2012,Vol.24,No.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