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合集下载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局部消融治疗。

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医学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靶向定位,局部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直接杀灭肿瘤组织一类治疗手段。

主要包括射频消融 (RFA)、微波消融(MWA)、冷冻治疗(Cryoablation)、高功率超声聚焦消融(HIFU)以及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具有微创、安全、简便和易于多次施行的特点。

而影像引导技术包括US、CT和MRI,而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手术和经开腹手术三种。

1.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通常适用于单发肿瘤,最大径≤5cm;或肿瘤数目≤3个,且最大直径≤3cm。

无血管、胆管和邻近器官侵犯以及远处转移。

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A或B级,或经内科护肝治疗达到该标准。

有时,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直径>5cm的单发肿瘤,或最大直径>3cm的多发肿瘤,局部消融可以作为姑息性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但是需要严格掌握。

(2)禁忌证:①肿瘤巨大或弥漫型肝癌;②合并门脉主干至二级分支癌栓或肝静脉癌栓、邻近器官侵犯或远处转移;③位于肝脏脏面,其中1/3以上外裸的肿瘤;④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C级,经护肝治疗无法改善者;⑤治疗前1个月内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⑥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和明显的血象异常,具有明显出血倾向者;⑦顽固性大量腹水,恶液质;⑧合并活动性感染,尤其是胆管系统炎症等;⑨肝肾、心肺和脑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⑩意识障碍或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同时,第一肝门区肿瘤应为相对禁忌证;肿瘤紧贴胆囊、胃肠、膈肌或突出于肝包膜为经皮穿刺路径的相对禁忌证;伴有肝外转移的肝内病灶不应视为绝对禁忌,有时仍可考虑采用局部消融治疗控制局部病灶发展。

(2)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 MWA):我国常用的热消融方法,在局部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远期生存方面与RFA相比都无显著差异。

现在的MWA技术也能一次性灭活肿瘤。

(优选)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总论含病理导读

(优选)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总论含病理导读

制订中国肝癌诊疗规范的必要性
在本规范出台之前我国尚没有肝癌的诊疗规范 肝癌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对肝癌诊疗意见的不统一性也越
来越凸显,迫切需要一个指导性文件的出台 我国是肝癌患病率较高的国家,患者有自身特点 中国的医生不完全接受国外的指南和共识,治疗方案多依赖
临床经验
制订中国肝癌诊疗规范的原则
其他肝脏代谢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隐原性肝病或隐原性 肝硬化
筛查 血清甲胎蛋白(AFP) 肝脏超声检查(US)
肝癌早期诊断对有效治疗和长期生存至关重要
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高危人群一般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高危人群指≥40岁的 男性或≥50岁女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合并糖 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
临床表现——常见症状
肝区疼痛,右上腹疼痛最常见。常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隐痛、 钝痛或胀痛, 随着病情发展加剧。疼痛部位与病变部位密切 相关
食欲减退,饭后上腹饱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腹泻等 症状, 因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
消瘦,乏力,全身衰弱;少数晚期患者可呈恶液质状
发热,常见,多为持续性低热, 37.5~38℃,也可呈不规则 或间歇性、持续性或驰张型高热, 表现可似肝脓肿,但发热 前无寒战,抗生素治疗无效
吴孟超、汤钊猷、孙燕、郑树森四位院士任顾问 31位国内肝癌领域专家参与讨论制订 2010年6月2日进行了项目启动的签字仪式 分别于2010年9月12日、2011年1月23日…经过多次
专家会议讨论修订 2011年9月26日在卫生部官方网站正式公布 2012年起全国范围内正式进行规范化培训
2010年9月12日、 2011年1月23日 等召开多次专家 会议,制订规范 内容
2010年6月2日 项目启动仪式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期刊名称】《临床肝胆病杂志》
【年(卷),期】2011(027)011
【总页数】19页(P1141-1159)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 [J],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年版)》编写专家委员会
3.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
4.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 [J],
5.《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解读 [J], 刘文斌;荚卫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解读与最新进展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解读与最新进展
病理分型
病理特点:此型约占肝癌的10%,由肝内胆管细胞发展而来。纤维组织丰富,血管稀少,为少血供肿瘤。 胆管细胞型
一.概述
三.临床表现及检查技术
四.诊断标准
五.治疗
原 发 性 肝 癌
二.病因、病理类型
临床表现
一、临床症状
亚临床或早期肝癌
无症状,无体征。 主要依靠对高危人群进行AFP和B超随访发现。 自然病程: 过去认为3~6月 现在认为至少24个月 AFP亚临床临床症状晚期死亡 10月 8月 4月 2月
黄疸
3
晚期出现 肝细胞性 / 阻塞性(侵犯、压迫、阻塞胆管)。
二、临床体征
门静脉高压征象
4
多有肝硬化背景, 表现脾脏肿大、。腹腔积液为晚期表现,
途 径
转 移 部 位
肝内转移
肝内血行转移发生最早,也最常见,很容易侵犯门静脉分支形成癌栓,脱落后在肝内引起多发转移灶。
临床表现
黄疸 蜘蛛痣 腹水 上消化道出血 肝昏迷 出血倾向
血管杂音
2
中晚期肝癌最为常见。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压痛或叩痛。
二、临床体征
肝脏肿大
肝肿大
1
肝癌血管丰富而迂曲,动脉骤然变细或因癌块压迫肝动脉及腹主动脉,约半数病人可听诊到吹风样血管杂音;此体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不适合早期诊断。
超声
最常用、操作简便、直观、无创性、价廉
CT
最重要的方法 观察肝癌形态及血供状况、肝癌的检出、定性、分期以及肝癌治疗后复查 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动脉期呈显著强化,静脉期其强化不及周边肝组织,而在延迟期则造影剂持续消退
MRI
对肝癌病灶内部的组织结构变化如出血坏死、脂肪变性以及包膜的显示和分辨率均优于CT和US。 对良、恶性肝内占位,尤其与血管瘤的鉴别,可能优于CT; 对于小肝癌MRI优于CT;

卫生部印发的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卫生部印发的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卫生部印发的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肺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肺癌诊疗水平,改善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一)高危因素(二)临床表现(三)体格检查(四)影像检查(五)内窥镜检查(六)其他检查技术(七)血液免疫生化检查(八)组织学诊断(九)肺癌的鉴别诊断三、病理评估(一)肺癌的标本固定标准(二)取材要求四、肺癌的分期(一)非小细胞肺癌1.肺癌TNM分期中T、N、M的定义2.肺癌TNM分期(IASLC 2009)(二)小细胞肺癌五、治疗(一)治疗原则(二)外科手术治疗1.手术治疗原则2.手术适应证3.手术禁忌证(三)放射治疗1.放疗的原则2.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的适应证3.小细胞肺癌(SCLC)放疗的适应证4.预防性脑照射5.晚期肺癌患者的姑息放疗6.治疗效果7.防护(四)肺癌的药物治疗1.晚期NSCLC的药物治疗2.不能手术切除的NSCLC的药物治疗3.NSCLC的围手术期辅助治疗4.小细胞肺癌(SCLC)的药物治疗5.肺癌化疗的原则(五)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治疗模式1.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2.Ⅱ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3.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4.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六)小细胞肺癌分期治疗模式1.I期SCLC: 手术+辅助化疗(EP/EC 4-6周期)2.II-III期SCLC:放、化疗联合。

3.IV期SCLC: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以期改善生活质量六、诊疗流程和随访(一)肺癌诊疗流程(二)随访附件:1. 2004年WHO肺癌组织学类型2. Karnofsky评分(KPS,百分法)3. 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4. RECIST疗效评价标准5. 急性放射性肺损伤RTOG分级标准6. Zubrod-ECOG-WHO 评分(ZPS,5分法)7. 常用的NSCLC一线化疗方案2004年WHO肺癌组织学类型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乳头状亚型鳞状细胞癌,透明细胞亚型鳞状细胞癌,小细胞亚型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亚型小细胞癌复合性小细胞癌腺癌腺癌,混合型腺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细支气管肺泡癌,非黏液性细支气管肺泡癌。

卫办医政发2011[2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1[2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规范我国原发性肺癌临床诊疗行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疗机构原发性肺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高我国原发性肺癌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我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六日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肺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肺癌诊疗水平,改善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一)高危因素。

有吸烟史并且吸烟指数大于400支/年、高危职业接触史(如接触石棉)以及肺癌家族史等,年龄在45岁以上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

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1)刺激性干咳。

(2)痰中带血或血痰。

(3)胸痛。

(4)发热。

(5)气促。

当呼吸道症状超过两周,经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2.当肺癌侵及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如下症状:(1)癌肿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2)癌肿侵犯上腔静脉,出现面、颈部水肿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

(3)癌肿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

(4)癌肿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

(5)上叶尖部肺癌可侵入和压迫位于胸廓入口的器官组织,如第一肋骨、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神经、颈交感神经等,产生剧烈胸痛,上肢静脉怒张、水肿、臂痛和上肢运动障碍,同侧上眼脸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颈交感神经综合征表现。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局部消融治疗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局部消融治疗
目前从事肝肿瘤消融治疗来自多个学科 ( 外、内、介入、放射、超声科…. )
2011年CSCO年会 厦门
超声引导介入治疗肝癌历史
• 我国从20世纪 80 年代初 即开展 超声引导肝肿瘤活检及无水乙醇注射(PEI ) 经验积累为经皮消融治疗 奠定了基础
• 在肝癌发病率居世界之首的我国 经皮介入超声技术更具特殊重要地位
远期生存率高等显著优势 • 具有对机体损伤小、并发症少、可反复进行等优点
Chen MH, et al. Radiology 2004;232:260-271. Livraghi T, et al. Radiology 2003;226:441-451. Bleicher RJ, et al. Ann Surg Oncol 2003; 10: 52-58.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方法
射频消融 (RFA) 微波消融(MWA) 高功率超声聚焦消融( HIFU ) 冷冻治疗(Cryoablation) 无水乙醇注射治疗( PEI ) 等
2011年CSCO年会 厦门
概述
• 影像引导方法: 超声(US)、CT和MRI (超声引导有诸多优势在我国被广泛应用)
• 治疗途径:经皮、经腹腔镜和经开腹 三种
2011年CSCO年会 厦门
超声引导经皮RFA在门诊治疗室完成
2011年CSCO年会 厦门
超声引导消融难点及不足
• 大肿瘤、血供丰富肿瘤一次性整体灭活困难 • 近膈肌、肠管、胆囊 易复发残留 并发症高 • 仍需重视针道转移、周围脏器穿刺 及热消融损伤等并发症 • 不适用位于肺肠气体所致超声扫查盲区的肝癌消融 • 临床医生掌握超声扫查定位穿刺技术 有一定难度
2011年CSCO年会 厦门
4、高功率超声聚焦消融 ( HIFU )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_2011年版_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_2011年版_

指南与解读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11]121号)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临床诊断; 治疗; 规范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460(2011)10-0929-181 概 述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如果仅采取支持对症治疗,自然生存时间很短,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在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其中HCC占到90%以上,故本文所指的“肝癌”主要是指HCC。

2 诊断技术和应用2.1 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我国肝癌的病因因素主要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黄曲霉毒素污染、长期酗酒以及农村饮水蓝绿藻类毒素污染等,其他还有肝脏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隐原性肝病或隐原性肝硬化。

由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长期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十分强调肝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监测。

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US)。

对于≥40岁的男性或≥50岁女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合并糖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宜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

一般认为,AFP是HCC相对特异的肿瘤标志物,AFP持续升高是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新近,有些欧美学者认为AFP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不高,2010版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指南已不再将AFP作为筛查指标,但是我国的HCC大多与HBV感染相关,与西方国家HCC致病因素不同(多为HCV、酒精和代谢性因素),结合国内随机对照研究(RCT)结果和实际情况,对HCC的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中继续保留血清AFP。

2011肝癌规范化治疗的最新解读(针对MDT)

2011肝癌规范化治疗的最新解读(针对MDT)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建议 6.对于单个肿瘤直径<5cm或肿瘤数目2-3个、肿瘤最大 直径≤3cm的患者 对于拒绝手术的病人,或伴发心脏、肺等重要脏器 疾病或麻醉禁忌征等不适合手术的病人也可考虑进 行放射治疗。 对于不能耐受或不适宜其它抗癌治疗措施的患者, 若符合UCSF标准,则可考虑进行肝移植治疗。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解读 (2011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肝癌诊断流程
慢性肝病和/或肝硬化患者(AFP+US)/6m
发现结节
直径>1cm 直径<1cm 动态增强影像学检查 ( 多排CT/ MRI扫描 ) 每3个月,复查US等 1-2cm和2种检查均无典型表现 ≥2cm和1种检查具有典型表现 有结节
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建议 由于HCC的特殊性,多发生在有慢性肝病或者肝 硬化疾病的基础上,高度恶性和复杂难治,特别强 调多学科规范化的综合治疗; 在此基础上,提倡针对不同的患者或者同一患者的 不同阶段实施个体化治疗。 国内有学者提出,可以依据肝癌患者的体力状况和 ECOG评分系统,分为ECOG为0-2分和3-4分两大 类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建议 1.Child-Pugh C患者的治疗基本同上。 适当扩大或改良标准,国外有UCSF 标准等;而国 内有多种标准,尚无统一, 对于无大血管侵犯、淋 巴结转移及肝外转移的要求比较一致,但对肿瘤大 小、肿瘤数目等要求不尽相同。 经专家组充分讨论,推荐采用UCSF标准,即单个 肿瘤直径≤6.5 cm,或多发肿瘤数目≤3个且每个肿 瘤直径均≤4.5 cm、所有肿瘤直径总和≤8 cm。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概述原发性肝癌PLC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概述原发性肝癌PLC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原发性肝癌(PLC,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已超过62.6万/年,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接近6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

PLC在我国高发,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

因此,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

为了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提高PLC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和研究水平,积极学习和应用国内、外的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PLC临床实践指南,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CSLC)、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共同发起,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并参照CSLC《2001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CSLC、CSCO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2009年《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的专家共识》、《Clinical 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onclusions of the Barcelona-2000 EASL Conference》、AASLD《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 Update》(2010)、NCCN《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2011)、《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o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2010)等而制定了本诊疗规范。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一)高危人群的监测35~40岁以上的HBV、HCV感染者,中老年男性中HBV载量高者、HCV感染者、HBV和HCV重叠感染者、嗜酒者、合并糖尿病或肥胖者以及有直系亲属肝癌家族史者,均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应该严密监测,每6个月行AFP及肝脏超声检查一次。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危及人类健康的常见肿瘤,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致死率最高、负担最重的恶性肿瘤之一。

综合分析表明,缺乏系统的诊疗规范和临床规范化诊疗策略,是原发性肝癌防治效果与后果不良之间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将结合原发性肝癌的特点,提出有效的诊疗规范及其实施策略,以改善原发性肝癌的诊治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挽救患者的生命。

二、诊断1. 临床表现: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右上腹部胀痛、腹痛、恶心、排出血、发热、乏力等症状,故应进行检查以确诊并排除其他疾病。

2. 体检:原发性肝癌患者首先应进行检查,其中肝脏按压检查能发现肿块,针对病灶进行B超可以确定其肿瘤性质,CT可以定位肿瘤位置,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查肿瘤标志物以便把握肿瘤发展情况。

3.理检查:如果有足够的实质,可以进行病理检查,以配合其他检查精准诊断原发性肝癌。

三、治疗1.手术治疗:行手术治疗是原发性肝癌治疗的最佳方法,经过肝癌切除术可以完全去除癌细胞而不损伤肝脏,从而使患者得到根治。

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也是原发性肝癌治疗的主要方法,根据患者肝癌的规模大小及定位可以进行化疗、放疗、消融介入治疗,以减少肝癌的转移。

3.物治疗:药物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可以使血清肿瘤标记物降低,延缓肝癌的进展。

四、预防1.免吸烟和饮酒:吸烟和饮酒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应该尽量避免,以降低发病风险。

2.种疫苗:乙肝病毒(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病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应主动接种疫苗来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

3.意饮食健康:正常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饮食结构可以提高免疫力,从而抵抗原发性肝癌。

4.期体检:定期接受体检可以及早发现肝癌并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五、总结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肿瘤,其病情严重,诊治复杂,缺乏系统的诊疗规范及其实施策略阻碍了原发性肝癌防治效果有效提高,本文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了简单介绍,力争通过提出有效的诊疗规范及其实施策略,改善原发性肝癌的诊治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解读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解读

空生置渔处型苤鲞!!!!生!旦筮!!鲞箍!塑堡!也』鱼塑!!垡:垒!耻坠垫!!:y!!:!!:堕!:§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解读高杰朱继业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

据2008年最新统计,每年全球新患肝癌人数为74.8万人,因肝癌死亡者高达69.6万人,位居全球男性和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5位和第7位,而死亡原因高居第2位和第6位…。

全球新发肝癌病例中有50%发生在中国悼J,我国的肝癌诊疗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卫生部统计,我国肝癌死亡率在各种癌症死亡率中居第2位。

国际上有多个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指南,例如,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NCCN)、美国肝病学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StudyofLiverDiseases,AASLD)、巴塞罗那肝癌小组(Barcelona—ClinicLiverCancerGroup,BCLC)、亚太肝病学会(AsianPacificAssociationfortheStudyoftheLiver,APASL)、日本肝病学会(JapanSocietyofHepatology,JSH)制定的治疗指南等,但由于中国肝癌患者的特殊性,这些指南没有一个能被我国医生完全接受"・。

为规范我国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疗行为,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总体疗效和改善患者的预后,卫生部组织专家经过认真的研究和讨论,2011年9月制定并颁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原发性肝癌的筛查监测及诊断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ICC)和肝细胞癌一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

由于其中HCC占到90%以上,故本规范中所指的“肝癌”丰要是指HCC。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1年9月 第9卷煎5期 Clinical Education of General Practice Sep. 1l,Vo1.9,No.5’
.487.
2.5 内窥镜 检查 2.5.1 纤 维支 气 管镜 检查 纤 维支 气 管镜检 查 技术 是诊 断肺 癌最 常用 的方 法 ,包 括纤 维支 气管 镜直 视 下刷 检 、活检 以及 支气 管 灌洗 获取 细胞 学 和组织 学 诊 断 。上述 几种 方法 联合 应用 可 以提 高检 出率 。 2.5.2 经纤维 支 气管 镜引 导透 壁穿 刺纵 隔淋 巴结 活 检术 和纤 维超 声 支气 管镜 引导 透壁 淋 巴结穿 刺 活检 术 :经 纤维 支气 管镜 引导 透壁 淋 巴结 穿刺 活检 有助 于治 疗前 肺癌 TNM 分 期 的精确 N2分 期 。但 不作 为 常规 推 荐 的检 查 方法 ,有条 件 的 医院应 当积极 开 展 。 经纤 维 超声 支气 管镜 引导 透 壁淋 巴结 穿刺 活检 术更 能 就肺 癌 N1和 N2的精 确 病 理 诊 断 提供 安 全 可 靠 的支 持 。 2.5.3 纵 隔镜 检 查 作 为 确 诊 肺 癌 和 评 估 N分 期 的有 效方 法 ,是 目前 临床 评价 肺癌 纵 隔淋 巴结状 态 的金 标 准 。尽 管 CT\MRI以 及 近 年 应 用 于 临床 的 PET—CT能 够对 肺癌 治 疗前 的 N分期 提 供极 有 价值 的证 据 ,但仍 然不 能取 代纵 隔镜 的诊 断 价值 。 2.5.4 胸腔镜 检 查 胸腔 镜可 以准 确地 进行 肺 癌诊 断 和分 期 。对 于 经纤 维支 气管 镜 和经胸 壁肺 肿 物穿 刺针 吸 活检 术等 检查 方法 无法 取得 病理 标本 的早 期 肺癌 。尤其 是肺 部微 小结 节病 变行 胸 腔镜下 病灶 切 除 ,即可 以明确诊 断 。对 于 中晚期肺 癌 ,胸 腔镜 下可 以行 淋 巴结 、胸膜 和心 包 的活检 ,行 胸水 及心 包积 液 的细 胞 学检查 ,为 制定 全 面治疗 方案 提供 可靠 依 据 。 2.6 其他 检查 技术 2.6.1 痰 细胞 学 检查 痰 细胞 学检 查是 目前 诊 断肺 癌简 单方 便 的无 创伤性 诊 断方 法之 一 ,连续 三天 留 取清 晨深 咳后 的痰液 进行 痰细 胞学 涂 片检查 可 以获 得 细胞 学 的诊 断 。 2.6.2 经胸 壁 肺 内肿物 穿 刺 针 吸 活检 术 其 可 以在 CT或 B超 引导下 进行 ,在 诊 断周 围型肺 癌 的敏感 度 和特 异性 上均 较 高 。 2.6.3 胸 腔穿 刺术 当胸水 原 因不 清时 ,可 以进 行 胸腔 穿刺 ,以进 ~ 步获得 细 胞学 诊断 .并 可 以明确 肺 癌 的分 期 。 2.6.4 胸 膜活 检术 当胸水 穿刺 未 发现 细胞 学 阳性 结 果 时 ,胸 膜 活检 可 以提高 阳性 检 出率 。 2.6.5 浅 表淋 巴结 活检术 对 于肺部 占位 病 变或 已 明确诊 断 为肺癌 的患者 ,如果 伴有 浅 表淋 巴结 肿大 。 应 当常规 进行 浅表 淋 巴结 活检 ,以获 得病 理学 诊 断 , 进 一步 判 断肺 癌 的分期 ,指 导临 床治 疗 。 2.7 血 液免 疫生 化检 查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肺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肺癌诊疗水平,改善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一)高危因素。

有吸烟史并且吸烟指数大于400支/年、高危职业接触史(如接触石棉)以及肺癌家族史等,年龄在45岁以上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

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1)刺激性干咳。

(2)痰中带血或血痰。

(3)胸痛。

(4)发热。

(5)气促。

当呼吸道症状超过两周,经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2.当肺癌侵及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如下症状:(1)癌肿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2)癌肿侵犯上腔静脉,出现面、颈部水肿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

(3)癌肿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

(4)癌肿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

(5)上叶尖部肺癌可侵入和压迫位于胸廓入口的器官组织,如第一肋骨、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神经、颈交感神经等,产生剧烈胸痛,上肢静脉怒张、水肿、臂痛和上肢运动障碍,同侧上眼脸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颈交感神经综合征表现。

(6)近期出现的头痛、恶心、眩晕或视物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应当考虑脑转移的可能。

(7)持续固定部位的骨痛、血浆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应当考虑骨转移的可能。

(8)右上腹痛、肝肿大、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应当考虑肝转移的可能。

(9)皮下转移时可在皮下触及结节。

(10)血行转移到其他器官可出现转移器官的相应症状。

(三)体格检查。

1.多数肺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患者出现原因不明,久治不愈的肺外征象,如杵状指(趾)、非游走性肺性关节疼痛、男性乳腺增生、皮肤黝黑或皮肌炎、共济失调、静脉炎等。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法规类别】卫生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卫办医政发[2011]20号【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发布日期】2011.02.16【实施日期】2011.02.1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规范我国胃癌临床诊疗行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高我国胃癌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我部组织专家制定了《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六日附件: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胃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3位。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我国胃癌发病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环境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居支配地位,而宿主因素则居从属地位。

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饮食、吸烟及宿主的遗传易感性是影响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二)体征。

早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

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根据转移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摘要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摘要

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是HCC的诊断 金标准的依据,但在病理学诊断时仍然必须重视与 临床证据相结合,全面了解患者的HBV/HCV感染 情况、血清AFP和其他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以及 肝占位的影像学特征等情况。病理诊断时,应明确以
下三种主要病理类型及注意到其他少见类型癌:
1.HCC:占原发性肝癌的90%以上.是最常见
2项阳性可以诊断为HCC。
2.ICC:较少见,起源于胆管二级分支以远肝内 胆管上皮细胞,一般仅占原发性肝癌的5%。 (1)大体分型:可分为结节型、管周浸润型、结 节浸润型和管内生长型。 (2)组织学特点:以腺癌结构为主,癌细胞排列 成类似胆管的腺腔状,但腺腔内无胆汁却分泌黏液。 癌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细胞质淡染,胞浆透明, 纤维间质丰富,即癌细胞周围含有较多的纤维组织。 也可出现多种细胞学和组织学上的特殊类型。若出 现梁索状排列可类似肝细胞癌,需要注意鉴别。癌 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好、中、差三级。 (3)代表性的标志物: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细胞角 蛋白19和黏糖蛋白-1,可显示细胞质阳性。 3.混合型肝癌:即HCC-ICC混合型肝癌,比较 少见,在一个肝肿瘤结节内,同时存在HCC和ICC 两种成分,二者混杂分布,界限不清,分别表达各 自的免疫组化标志物。 4.其他类型:原发性肝癌中还有些少见类型肝癌, 如透明细胞型、巨细胞型、硬化型和肝纤维板层癌等。 5.病理报告的主要内容:HCC的病理报告强调 规范化和标准化。内容应包括肿瘤大小和数目、生 长方式,病理分型、血管癌栓、组织学类型,分化
I期:TINOM0 Ⅱ期:T2NOM0 IIIA期:T3aNOM0 IIIB期:T3bNOM0 IIIC期:T4,NOM0
肝内胆管细胞癌(周围性胆管癌)8160/3 胆管囊腺癌8161/3 混合型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8180/3

2011版癌痛诊疗规范-卫生部

2011版癌痛诊疗规范-卫生部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2。

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2。

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 是常见恶性肿瘤。

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如果仅采取支持对症治疗,自然生存时间很短,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在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其中HCC占到90%以上,故本文所指的“肝癌”主要是指HCC。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我国肝癌的病因因素,主要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黄曲霉毒素污染、长期酗酒以及农村饮水蓝绿藻类毒素污染等,其他肝脏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隐原性肝病或隐原性肝硬化。

由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长期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十分强调肝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监测。

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US)。

对于≥40岁的男性或≥50岁女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合并糖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

一般认为,AFP是HCC相对特异的肿瘤标志物,AFP持续升高是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新近,有些欧美学者认为AFP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不高,2010版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指南已不再将AFP作为筛查指标,但是我国的HCC大多与HBV感染相关,与西方国家HCC致病因素不同(多为HCV、酒精和代谢性因素),结合国内随机研究(RCT) 结果和实际情况,对HCC的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中继续保留AFP。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肝癌的亚临床前期是指从病变开始至诊断亚临床肝癌之前,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上难以发现,通常大约10个月时间。

在肝癌亚临床期(早期),瘤体约3-5cm,大多数患者仍无典型症状,诊断仍较困难,多为血清AFP普查发现,平均8个月左右,期间少数患者可以有上腹闷胀、腹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慢性基础肝病的相关症状。

因此,对于具备高危因素,发生上述情况者,应该警惕肝癌的可能性。

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往往已达中、晚期肝癌,此时,病情发展迅速, 共约3-6个月, 其主要表现:(1)肝区疼痛。

右上腹疼痛最常见,为本病的重要症状。

常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隐痛、钝痛或胀痛, 随着病情发展加剧。

疼痛部位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病变位于肝右叶为右季肋区疼痛,位于肝左叶则为剑突下区疼痛;如肿瘤侵犯膈肌,疼痛可放散至右肩或右背;向右后生长的肿瘤可引起右侧腰部疼痛。

疼痛原因主要是肿瘤生长使肝包膜绷紧所致。

突然发生的剧烈腹痛和腹膜刺激征, 可能是肝包膜下癌结节破裂出血引起腹膜刺激。

(2)食欲减退。

饭后上腹饱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因缺乏特异性, 容易被忽视。

(3)消瘦,乏力。

全身衰弱,少数晚期患者可呈现恶液质状况。

(4)发热。

比较常见, 多为持续性低热, 37.5-38℃左右,也可呈不规则或间歇性、持续性或者驰张型高热, 表现类似肝脓肿,但是发热前无寒战,抗生素治疗无效。

发热多为癌性热,与肿瘤坏死物的吸收有关;有时可因癌肿压迫或侵犯胆管而致胆管炎,或因抵抗力减低合并其它感染而发热。

(5)肝外转移灶症状。

如肺部转移可以引起咳嗽、咯血;胸膜转移可以引起胸痛和血性胸腔积液;骨转移可以引起骨痛或病理性骨折等。

(6)晚期患者常出现黄疸、出血倾向(牙龈、鼻出血及皮下淤斑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以及肝肾功能衰竭等。

(7)伴癌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 即肝癌组织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产生的多种影响引起的内分泌或代谢紊乱的症候群。

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常见的有自发性低血糖症, 红细胞增多症;其他有高脂血症、高钙血症、性早熟、促性腺激素分泌综合症、皮肤卟啉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和类癌综合症等, 但比较少见。

2.体征。

在肝癌早期, 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相关阳性体征, 仅少数患者体检可以发现轻度的肝肿大、黄疸和皮肤瘙痒,应是基础肝病的非特异性表现。

中晚期肝癌,常见黄疸、肝脏肿大(质地硬,表面不平,伴有或不伴结节, 血管杂音)和腹腔积液等。

如果原有肝炎、肝硬化的背景,可以发现肝掌、蜘蛛痣、红痣、腹壁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等。

(1)肝脏肿大: 往往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甚至巨块,边缘清楚,常有程度不等的触压痛。

肝癌突出至右肋弓下或剑突下时,相应部位可见局部饱满隆起;如癌肿位于肝脏的横膈面,则主要表现横膈局限性抬高而肝脏下缘可不肿大;位于肝脏表面接近下缘的癌结节最易触及。

(2)血管杂音:由于肝癌血管丰富而迂曲,动脉骤然变细或因癌块压迫肝动脉及腹主动脉,约半数病人可在相应部位听诊到吹风样血管杂音;此体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

(3)黄疸: 皮肤巩膜黄染,常在晚期出现,多是由于癌肿或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管引起胆道梗阻所致, 亦可因为肝细胞损害而引起。

(4)门静脉高压征象:肝癌患者多有肝硬化背景,故常有门脉高压和脾脏肿大。

腹腔积液为晚期表现,一般为漏出液,血性积液多为癌肿向腹腔破溃所致,亦可因腹膜转移而引起;门静脉和肝静脉癌栓,可以加速腹腔积液的生长。

3.浸润和转移。

(1)肝内转移:肝癌最初多为肝内播散转移,易侵犯门静脉及分支并形成瘤栓,脱落后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

如果门静脉干支瘤栓阻塞,往往会引起或加重原有的门静脉高压。

(2)肝外转移:①血行转移,以肺转移最为多见,还可转移至胸膜、肾上腺、肾脏及骨骼等部位。

②淋巴转移,以肝门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也可转移至胰、脾和主动脉旁淋巴结,偶尔累及锁骨上淋巴结。

③种植转移,比较少见,偶可种植在腹膜、横膈及胸腔等处,引起血性的腹腔、胸腔积液;女性可发生卵巢转移,形成较大的肿块。

4.常见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肝癌常有肝炎、肝硬化背景伴有门静脉高压,而门静脉和肝静脉癌栓可以进一步加重门脉高压,故常引起食管中下段或胃底静脉曲张裂破出血。

若癌细胞侵犯胆管可致胆道出血,呕血和黑便。

有的患者可因胃肠粘膜糜烂,溃疡和凝血功能障碍而广泛出血,大出血可以导致休克和肝昏迷。

(2)肝病性肾病和肝性脑病(肝昏迷):肝癌晚期尤其弥漫性肝癌,可以发生肝功能不全甚至衰竭,引起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即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functional acute renal failure,FARF),主要表现为显著少尿,血压降低,伴有低钠血症、低血钾和氮质血症,往往呈进行性发展。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 即肝昏迷,往往是肝癌终末期的表现,常因消化道出血、大量利尿剂、电解质紊乱以及继发感染等诱发。

(3)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为肝癌最紧急而严重的并发症。

癌灶晚期坏死液化可以发生自发破裂,也可因外力而破裂,故临床体检触诊时宜手法轻柔,切不可用力触压。

癌结节破裂可以局限于肝包膜下,引起急骤疼痛,肝脏迅速增大,局部可触及软包块,若破溃入腹腔则引起急性腹痛和腹膜刺激征。

少量出血可表现为血性腹腔积液,大量出血则可导致休克甚至迅速死亡。

(4)继发感染: 肝癌患者因长期消耗及卧床,抵抗力减弱,尤其在化疗或放疗之后白细胞降低时容易并发多种感染、如肺炎、肠道感染、真菌感染和败血症等。

(三)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肝癌可以出现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 AST 或GOT)和谷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ALT或GPT)、血清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或胆红素的升高, 而白蛋白降低等肝功能异常, 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或“二对半”五项定量检查(包括HBsAg、HBeAg、HBeAb和抗-HBc) 阳性和/或丙肝抗体阳性(抗HCVIgG、抗HCVst、抗HCVns和抗HCVIgM)都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而HBV DNA 和HCV mRNA可以反映肝炎病毒载量。

2.肿瘤标志物检查。

血清AFP 及其异质体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和特异性最强的肿瘤标记物,国内常用于肝癌的普查、早期诊断、术后监测和随访。

对于AFP≥400μg/L超过1个月,或≥200μg/L持续2个月,排除妊娠、生殖腺胚胎癌和活动性肝病,应该高度怀疑肝癌;关键是同期进行影像学检查(CT/MRI)是否具有肝癌特征性占位。

尚有30%-40%的肝癌病人AFP检测呈阴性,包括ICC、高分化和低分化HCC,或HCC已坏死液化者,AFP均可不增高。

因此,仅靠AFP不能诊断所有的肝癌,AFP对肝癌诊断的阳性率一般为60%-70%,有时差异较大,强调需要定期检测和动态观察,并且要借助于影像学检查甚或B超导引下的穿刺活检等手段来明确诊断。

其他可用于HCC辅助诊断的标志物还有多种血清酶,包括r-谷氨酰转肽酶(GGT)及其同工酶、α-L-岩藻苷酶(AFU)、异常凝血酶原(DCP)、高尔基体蛋白73(GP73),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5'NPD)同工酶、醛缩酶同工酶A (ALD-A)和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等,还有异常凝血酶原(DCP)、铁蛋白(FT)和酸性铁蛋白(AIF)等。

部分HCC患者,可有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9-9等异常增高。

3.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US)检查:因操作简便、直观、无创性和价廉,US检查已成为肝脏检查最常用的重要方法。

该方法可以确定肝内有无占位性病变,提示其性质,鉴别是液性或实质性占位,明确癌灶在肝内的具体位置及其与肝内重要血管的关系,以用于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的进行;有助于了解肝癌在肝内以及邻近组织器官职的播散与浸润。

对于肝癌与肝囊肿、肝血管瘤等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参考价值,但因仪器设备、解剖部位、操作者的手法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使其检出的敏感性和定性的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

实时US造影(超声造影CEUS)可以动态观察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助于提高定性诊断,但是对于ICC患者可呈假阳性,应该注意;而术中US直接从开腹后的肝脏表面探查,能够避免超声衰减和腹壁、肋骨的干扰,可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的肝内小病灶。

(2)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目前是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用来观察肝癌形态及血供状况、肝癌的检出、定性、分期以及肝癌治疗后复查。

CT的分辨率高,特别是多排螺旋CT,扫描速度极快,数秒内即可完成全肝扫描,避免了呼吸运动伪影;能够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最小扫描层厚为0.5mm,显著提高了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