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版完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可以从肝脏自发发生,当发病早期,病人的治疗率比较高,而晚期治疗效果却比较差,因此,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科学的治疗是极为重要的。
为此,我们提出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旨在介绍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原因、早期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以便更好地把握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并及早期干预。
一、原发性肝癌发病原因原发性肝癌多发于成人男性,原因尚不确定,但可能与肝炎、细菌性肝炎、肝硬化等有关。
其中肝炎是一种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乙型肝炎慢性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的发生有关,肝炎慢性患者比正常人易患原发性肝癌,而重度肝硬化患者和肝脏移植患者也有较高的发病风险。
另外,一些食用令人不安的食物也可能成为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受烹饪污染的食物、烟熏食物、高热量食物等。
同时,一些环境毒物也可能成为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如亚硝酸盐、镉、二恶英等。
二、原发性肝癌的早期症状原发性肝癌早期发病可能不会有太明显的症状,常见症状有右上腹部不适、腹胀、乏力、体重下降等,还可能出现咳嗽、肝脏肿大,少数患者会出现肝性腹水等症状。
因此,原发性肝癌有可能在早期发病时无任何症状,因此临床医生应重视潜在的风险因素,如有乙型肝炎史、肝硬化史、高危性因素接触史等,应及时进行肝癌筛查。
三、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原发性肝癌诊断会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肝癌标志物检测。
(1)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诊断出肝癌,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凝血四项等的检测。
(2)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可诊断出肝癌的大小、形态、位置、转移情况等。
(3)肝癌标志物检测可以检测CA19-9、CEA等肝细胞癌和肝癌标志物,以诊断肝癌,并用来监测疗效。
四、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案原发性肝癌根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肝功能及患者自身情况等可以采取手术治疗、放疗治疗、化疗治疗或免疫治疗等方法。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要点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要点1 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HCC-ICC 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3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85%~90%,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HCC。
2 筛查和诊断2.1 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
借助于肝脏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FP)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
2.2 肝癌的影像学检查2.2.1 超声检查(US):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实时无创、移动便捷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
2.2.2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CT和多模态MRI扫描是肝脏超声和血清AFP筛查异常者明确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2.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是一种侵入性创伤性检查,多主张采用经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肝动脉进行DSA检查。
2.2.4 核医学影像学检查:(1)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 全身显像(2)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CT):(3)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磁共振成像(PET/MRI):2.2.5 穿刺活检: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肝占位性病变,符合肝癌临床诊断标准的病人,通常不需要以诊断为目的的肝病灶穿刺活检(证据等级1)。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完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完整版)一、概述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 是常见恶性肿瘤。
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我国肝癌的病因因素,主要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黄曲霉毒素污染、长期酗酒以及农村饮水蓝绿藻类毒素污染等,其他肝脏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隐原性肝病或隐原性肝硬化。
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检查(US)。
对于≥40岁的男性或≥50岁女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合并糖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
(二)临床表现1.症状肝癌的亚临床前期是指从病变开始至诊断亚临床肝癌之前,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上难以发现,通常大约10个月时间。
在肝癌亚临床期(早期),瘤体约3-5cm,大多数患者仍无典型症状,少数患者可以有上腹闷胀、腹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慢性基础肝病的相关症状。
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往往已达中、晚期肝癌,此时,病情发展迅速, 共约3-6个月, 其主要表现:(1)肝区疼痛。
(2)食欲减退。
(3)消瘦,乏力。
(4)发热。
(5)肝外转移灶症状。
(6)晚期患者常出现黄疸、出血倾向(牙龈、鼻出血及皮下淤斑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以及肝肾功能衰竭等。
(7)伴癌综合征, 即肝癌组织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产生的多种影响引起的内分泌或代谢紊乱的症候群。
2.体征在肝癌早期, 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相关阳性体征。
中晚期肝癌,常见黄疸、肝脏肿大(质地硬,表面不平,伴有或不伴结节, 血管杂音)和腹腔积液等。
如果原有肝炎、肝硬化的背景,可以发现肝掌、蜘蛛痣、红痣、腹壁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等。
3.浸润和转移(1)肝内转移:肝癌最初多为肝内播散转移,易侵犯门静脉及分支并形成瘤栓,脱落后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
解读2019年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ppt课件
循环肿瘤DNA (ctDNA)
ctDNA用于肝癌早期诊断 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优于 血清AFP,还可反应肝癌 术后动态变化。利用特定 基因表观遗传修饰特征, 也可用于肝癌早期诊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 年P版P)T学习交流
5
更明确:有典型影像学特征的占位性病变 不需要以诊断为目的的肝穿刺活检
2017版
• 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占位性 病变,符合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的 病人, 通常不需要以诊断为目的 肝穿刺活检 。
• 对于缺乏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占 位性病变,肝穿刺活检可获得病理 诊断,对于确立肝癌的诊断、指导 治疗、判断预后非常重要。
• 推荐在肿瘤和肿瘤旁肝组织分别穿 刺 1条组织,以便客观对照提高诊 断准确性。
年P版PT)学习交流
6
取材采用“7 点”基线取材法 重视微血管癌栓(mVI)的病理学分级诊断
目的:评估微血管侵犯(mVI)和卫星结节分布 数量和范围等肝癌生物学特征
mVI是评估肝癌复发风险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 参考依据,应作为常规病理检查指标
病理 分级方法
M0:未发现 mVI
M1(低危组): ≤ 5 个 mVI,且发生 于近癌旁肝组织
胆管侵犯:有/无
癌周组织及肝病背景
癌周围肝组织:无/肝细胞大、 周围神经侵犯:有/无 小细胞癌变
肝硬化:无/有,小结节/大结 远处转移:未知 节/大小结节混合型
• 对于缺乏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肝占位性病变, 肝病灶穿刺活检可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可对 明确病灶性质、 病因、分子分型、 为指导治 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肝病灶穿刺活检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肝癌可 能,仍需定期随访。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32页】
HCC诊断中注意事项和说明
对于血清AFP≥400μg/L,B超未发现肝脏占位者,应注意排除妊娠、 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活动性肝病及胃肠道肝样腺癌等;如果能够 排除,必须及时进行多排CT和/或动态对比增强MRI扫描。
如果AFP升高,但未达到诊断水平,排除上述可能引起AFP增高的情 况外,需追踪AFP的变化,将B超检查间隔缩短至1-2个月。 CT 和/或MRI DSA检查 肝穿刺活检。
术后仅用葡萄糖提供热能合理吗?
25
手术后仅以葡萄糖提供热能的缺点:1.肝糖原积 累;2.肝脂肪侵润,肝功能受损;3.增加二氧化 碳的产生,对原有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可致呼吸衰 竭;4.可能引起脱水和非酮性高渗性昏迷。
因此在营养液中,适量使用葡萄糖,增加脂肪乳 及氨基酸(多用支链氨基酸,少用芳香族氨基 酸),可减少单纯用葡萄糖的不良反应。
9
(四)诊断标准
病理学诊断标准:金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在所有的实体瘤中,唯有HCC可采用
临床诊断标准,国内、外都认可。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 即慢性肝病背景,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血清AFP水平。
10
我国HCC诊断标准专家共识,要求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中 的(1)+(2)a两项或者(1)+(2)b+(3)三项时, 可以确立HCC的临床诊断:
2. 肝功能检查及评估; 3. 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DNA定量阳性,口服拉米夫定; 4. 除上述检查外还需结合病情进行有关检查,肝硬化患者应注意有无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详细检查凝血功能及 血小板计数.肝内占位性病变应作定性和定位检查,如甲胎蛋白、 癌胚抗原、B超、MR、CT等,了解病变大小、数目、位置,尤应注 意其与肝内血管的关系,有无门静脉癌栓等现象。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5页】
鉴别诊断
• AFP阳性:慢性肝病,妊娠、生殖腺
或胚胎型等肿瘤,消化系统肿瘤(肝 样腺癌)
• AFP阴性:继发性肝癌,肝内胆管细
胞癌,肝肉瘤,肝腺瘤,肝血管瘤, 肝脓肿,肝包虫
病理学诊断
• 肝细胞癌 • 肝内胆管细胞癌 • 混合型 • 其他型(透明细胞型,巨细胞型,
肝纤维板层癌FLC)
肝癌的分期
肝癌诊断流程
肝癌治疗流程
谢谢!
达到标肝50%以上; • 肝门部淋巴转移; • 周围脏器受侵; • PVTT及腔静脉癌栓,胆管癌栓,门脉高压
肝移植手术适应症
• Milan标准(1996):S≤5cm;M≤3个,≤3cm, 无血管淋巴侵犯;
• UCSF标准(2001):S≤6.5cm;M≤3个,≤4.5cm, 总瘤体直径≤8cm,无血管淋巴侵犯;
• TNM分期:认可度低 • 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
2010) • ECOG-PS评分
肝功储备功能评估
• Child-Pugh分级 • 吲哚氰绿清除试验
肝癌的治疗
• 外科治疗: 肝切除术 肝移植
• 局部治疗: 局部消融治疗 肝动脉介入治疗
• 放射治疗:3DCRT,IMRT,SRT • 系统治疗:索拉非尼,亚砷酸,化疗 • 中医药治疗:消癌平,华蟾素 • 其他查
• 血生化检查 • 肿瘤标志物检查
AFP(400U/M,200U/2M),AFU,GP73等 • 影像学检查
US(CEUS), CT, MRI, DSA, PET-CT • 肝穿刺活检
FNA
肝癌的诊断标准
• 金标准:病理学诊断标准 • 临床诊断标准: 慢性肝病背景
(国内外认可) 影像学检查结果 血清AFP水平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全世界有55%的肝癌患者在中国,但我国长期以来都缺乏一种适用于所有肝癌患者的规范化诊治方案,随着医学上在肝癌治疗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CSLC)、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出了我国第一部有着坚实循证医学基础的《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这将使得肝癌在中国的治疗更加“有章可循”。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的专家共识(一)一、前言原发性肝癌(PLC,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已超过62.6万/年, 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 死亡接近6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
PLC在我国高发,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
因此,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
为了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提高PLC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和研究水平,积极学习和应用国内、外的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PLC临床实践指南,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CSLC)、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共同发起,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制定了本“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2007年11月10日、2008年4月5日和8月30日,先后在上海召开了三次专家共识研讨会。
会议由叶胜龙和秦叔逵教授共同主持,吴孟超、汤钊猷、孙燕院士和管忠震教授亲临指导,国内有关PLC诊治领域的60多位著名专家出席会议。
在会上,系统地复习了当前PLC 的国际指南与共识,讨论了PLC的诊断、手术治疗(肝切除与肝移植)、介入治疗、局部消融治疗(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系统化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一系列问题。
各位专家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基于尊重循证医学证据的原则,与国际上的诊断治疗理念接轨,特别是针对我国PLC诊治的现状和发展,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
临床诊疗规范|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完整版)
临床诊疗规范|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完整版)1、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3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85%~90%。
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HCC。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癌诊疗行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于2017年6月主持制定和颁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该规范的颁布反映了当时我国肝癌诊断和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研究的状况,对规范肝癌诊疗的临床行为、改善肝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以及优化医疗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7年至今,在肝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方面国内外新出现了许多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尤其是适应中国国情的研究成果。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全国肝癌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结合目前肝癌临床研究的实际,修订并更新形成《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以下简称规范)。
本规范参照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按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2011版》进行分级(附录1)。
2 筛查和诊断2.1 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课件
肝功能Child 2 Pugh 分级
• 血清白蛋白( g /L) > 35
28 ~ 35 < 28
•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s) 1 ~ 3 4 ~ 6
>6
• 腹水量
无
轻度
中等
• 总胆红素( Lmol/ L) < 34
34 ~ 51 > 51
• 肝性脑病( 级)
无
1~2 3~4
注: 按积分法, 5 ~6 分为 A级, 7 ~9 分为 B 级, 10 ~15 分为 C 级
• ( 4) 对于无血管受侵的患者, 再依据肿瘤数目、 肿瘤最大直径( 均依据 术前影像学结果判断) 进一步分层。对于肿瘤数目 4 个以上的患者, 建 议 TACE 控制肝脏肿瘤, 一般不宜首先考虑手术切除治疗。上述治疗 也可与消融治疗联合应用。
• ( 5) 对于肿瘤数目 2 ~ 3 个,肿瘤最大直径 > 3cm或单个肿瘤 > 5cm的 患者, 手术切除的生存率高于 TACE,但应注意到部分患者因为肝功能 储备问题或包膜不完整而不能手术切除, 建议对于这部分患者可以采 用 TACE。需要从肝切除技术和肝功能储备两方面判断是否选择手术。 一般认为, 手术切除的患者 Child2 Pugh 评分值应 [ 7 分。对于不能耐 受或不适宜其他抗癌治疗措施的患者, 若符合 UCSF标准, 也可以可考 虑肝移植治疗。迄今为止, 尚没有 TACE 能减少术后复发、 延长生存 时间的证据, 且 TACE 可能带来并
• 内容应包括肿瘤大小和数目、 生长方式、 病理分型、 血管癌栓、 组织学类型、 分化 程度、 包膜侵犯、 卫星灶、 手术切缘、 癌旁肝组织 ( 慢性肝炎的病理分级与分期以 及肝硬化的类型) 、 免疫组化以及分子病理 学指标等。此外, 还可附有与肝癌药物靶向 治疗、 生物学行为以及判断预后等相关的 分子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提供临床参考
原发性肺癌诊疗要求规范(2019年版)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2019年版)【一】概述原发性肺癌〔primarylungcancer,PLC〕是世界围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从病理和治疗角度,肺癌大致能够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celllungcancer,SCLC〕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85%,其余为小细胞肺癌。
由于小细胞肺癌独特的生物学行为,治疗上除了少数早期病例外,要紧采纳化疗和放疗结合的综合治疗。
假如没有特别说明,肺癌指代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是我国30年来发生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展的我国第一次死因回忆调查资料说明,当时我国肺癌死亡率为5.47/10万,在癌症死因中,排在胃癌、食管癌、肝癌和宫颈癌之后,居第5位,占全部癌死亡的7.43%。
我国第二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肺癌死亡率已居癌症死因第3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在21世纪开展的第三次死因回忆调查那么显示肺癌已居癌症死亡缘故首位。
依照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提示:我国2017年新增肺癌病例约65万例,有52万例死于肺癌,两者均排名恶性肿瘤的第一位。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6年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73.33万〔男性50.93万,女性22.40万〕,居恶性肿瘤首位〔男性首位,女性第2位〕,占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17.09%〔男性20.27%,女性12.59%〕。
同期,我国肺癌死亡人数为61.02万〔男性43.24万,女性17.78万〕,占恶性肿瘤死因的21.68%〔男性23.89%,女性17.70%〕。
地区分布上,我国城市肺癌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地区。
东、中部城市和农村肺癌死亡率明显高于西部。
发病年龄>40岁人群死亡率快速升高。
【二】筛查和诊断〔一〕肺癌的危险因素由于我国工业化不断进展导致空气污染日益加重,加之烟草流行率全球最高以及老龄化等因素的妨碍,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术中病理诊断
手术切除肿瘤后,对切下的肿瘤组 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者,进行 淋巴结活检有助于确定肿瘤的转移 情况。
04
CATALOGUE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靶向治疗
针对肝癌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或 酶,设计相应的药物进行阻断或 抑制,从而控制肿瘤生长。常见 的靶向药物包括索拉非尼、瑞格
发病机制
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慢性肝病等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病 机制涉及到多个基因和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和抑制,导致肝细胞异常增殖和恶 性转化。
02
CATALOGUE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
食欲不振
肝癌早期,患者可能出 现食欲不振、厌食等症
状,导致体重下降。
疲劳乏力
肝癌早期,患者可能会 感到疲劳乏力,无法缓
调整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在康复期间,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避免疲劳和过度紧张,适当参加体育锻 炼,增强体质。
肝癌患者应遵循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 素的饮食原则,避免过度油腻和刺激性食 物。
患者教育
01
了解疾病
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原发性 肝癌的病因、治疗方法和康复措 施,提高自我管理和预防意识。
介入治疗
通过肝动脉插管将药物或栓塞剂直接注入肿瘤供血动脉,以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 目的。介入治疗常用于无法进行手术或药物治疗的患者。
05
CATALOGUE
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是预防原发性肝癌 的重要措施,建议全民接种乙肝疫苗 。
控制慢性肝炎
对于慢性肝炎患者,应积极治疗,控 制病情发展,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超声是筛查肝癌的常用方 法,可以发现肝脏的异常 肿块,并初步判断肿块的 性质。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9页】
(8)放射性粒子植入是局部治疗肝癌的一种方法,氯 化锶可用于靶向治疗肝癌骨转移病灶。
肝癌的治疗-系统治疗
(1)对于没有禁忌证的晚期肝癌病人,应鼓励病人积 极参加临床实验。
(2)姑息一线、二线系统治疗的适应证主要为:①合 并有血管侵犯或肝外转移的CNLC IIIa、IIIb期肝癌病 人;②虽为局部病变,但不适合手术切除和TACE的 CNLC IIb期肝癌病人;③合并门静脉主干或下腔静脉 瘤栓者;④多次TACE后肝血管阻塞和(或)TACE治疗 后进展的病人。
肝癌的外科治疗-肝移植术
(1)肝移植是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 肝功能失代偿、不适合手术切除及局部消融的早期肝癌 病人。
(2)推荐UCSF标准作为中国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标准。 (3)肝癌肝移植术后早期撤除/无激素方案、减少肝移
植后早期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用量、采用mTOR抑制剂的 免疫抑制方案(如雷帕霉素、依维莫司)等可能有助于 减少肿瘤复发,提高生存率。 (4)肝癌肝移植术后一旦肿瘤复发转移,病情进展迅 速,在多学科诊疗基础上的综合治疗,可延长病人生存 时间。
肝癌的治疗-局部消融治疗
(1)局部消融治疗适用于CNLC Ia期及部分Ib期肝癌 (即单个肿瘤、直径≤5cm;或2~3个肿瘤、最大直径 ≤3cm);无血管、胆管和邻近器官侵犯以及远处转移, 肝功能分级Child-Pugh A级或B级者,可获得根治性 的治疗效果。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直径3~7cm的单发 肿瘤或多发肿瘤,可联合TACE。不推荐消融根治性治 疗的病人,给予术后索拉非尼辅助治疗。
肝癌的治疗-局部消融治疗
(2)对于能够手术切除的早期肝癌病人,RFA的无瘤 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类似或稍低于手术切除,但并发症发 生率、住院时间低于手术切除。对于单个直径≤2cm肝 癌,RFA的疗效类似或优于手术切除,特别是位于中央 型的肝癌。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早期肝癌病人,RFA可 获得根治性的疗效,应推荐其作为一线治疗。
2019年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解读护理课件
提高医护人员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
整合肿瘤科、放射科、病理科和护理等多学科资源,为肝癌患者提 供全方位的服务。
推动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
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衔接,加速新疗法的开发和推广。
谢谢观看
患者就诊后,医生根据症状和体征进 行初步判断,安排相关检查,如B超、 CT、MRI等,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初步 诊断,必要时进行病理学检查。
治疗方案与原则
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切除、肝移植、局部消融、介入治疗等不同的 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
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对于不能切除的患者可选择其他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需 注意保护肝功能,避免并发症。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肿瘤免疫治疗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利用免疫系统激活来攻击肿瘤细胞的 方法,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CAR-T 细胞疗法。
在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 作用,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医学 影像资料来辅助诊断。
基因编辑技术
如CRISPR-Cas9系统,可用于纠正导 致肝癌的基因突变或增强抗癌药物的 疗效。
促学术交流
诊疗规范是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基础 ,有助于推动肝癌领域的研究和发 展,提升肝癌诊疗的整体水平。
诊疗规范的发展历程
初步探索阶段
早期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主要基于临床经验和一些初步的 研究成果,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实践验证。
逐步完善阶段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肝癌认识的深入,原发性肝 癌诊疗规范逐步完善,开始注重个体化和精准治疗。
诊疗与护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01
02
03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基因、分子特 征和临床表现,制定针对 性的治疗方案。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的全部内容。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一】概述原发性肺癌〔primarylungcancer,PL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从病理和治疗角度,肺癌大致能够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celllungcancer,SCLC〕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85%,其余为小细胞肺癌.由于小细胞肺癌独特的生物学行为,治疗上除了少数早期病例外,要紧采纳化疗和放疗结合的综合治疗。
假如没有特别说明,肺癌指代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是我国30年来发生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展的我国第一次死因回忆调查资料说明,当时我国肺癌死亡率为5.47/10万,在癌症死因中,排在胃癌、食管癌、肝癌和宫颈癌之后,居第5位,占全部癌死亡的7。
43%.我国第二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肺癌死亡率已居癌症死因第3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在21世纪开展的第三次死因回忆调查那么显示肺癌已居癌症死亡缘故首位。
依照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提示:我国2017年新增肺癌病例约65万例,有52万例死于肺癌,两者均排名恶性肿瘤的第一位。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6年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73。
33万〔男性50。
93万,女性22。
40万〕,居恶性肿瘤首位〔男性首位,女性第2位〕,占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版完整版)1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3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85%~90%,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HCC。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癌诊疗行为,2017年6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主持制定和颁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该规范的颁布反映了当时我国肝癌诊断和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研究的状况,对规范肝癌诊疗的临床行为、改善肝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以及优化医疗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7年至今,在肝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方面国内外新出现了许多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尤其是适应中国国情的研究成果。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全国肝癌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结合目前肝癌临床研究的实际,修订并更新形成《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以下简称规范)。
本规范参照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按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2011版》进行分级(附录1)。
2筛查和诊断2.1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
借助于肝脏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3]。
2.2肝癌的影像学检查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特点,应该强调综合应用、优势互补、全面评估。
2.2.1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US):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实时无创、移动便捷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
常规灰阶超声可早期、敏感地检出肝内占位性病变,可鉴别其是囊性或实质性、良性或恶性,并观察肝内或腹腔内相关转移灶、肝内血管及胆管侵犯情况等。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观察病灶内血供,同时明确病灶性质及与肝内重要血管的毗邻关系。
超声造影检查可提示肝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帮助鉴别诊断不同性质肝肿瘤,在评价肝癌的微血管灌注和引导介入治疗及介入治疗后即刻评估疗效方面具有优势。
超声联合影像导航技术为肝癌的精准定位和实时微创消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4](证据等级3)。
术中超声及术中超声造影检查能更敏感地显示肝内直径约为5 mm的肝癌,更好地协同手术治疗[5](证据等级3级)。
超声弹性成像可检测肝实质和肝内占位性病灶的组织硬度,为明确肝癌手术的可行性提供更多的辅助信息[6,7](证据等级3级)。
多种超声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为肝癌精准的术前诊断、术中定位、术后评估起到重要作用[8]。
2.2.2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动态增强CT和多模态MRI扫描是肝脏超声和血清AFP筛查异常者明确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目前肝脏动态增强CT除常见应用于肝癌的临床诊断及分期外,也应用于肝癌局部治疗的疗效评价,特别是对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碘油沉积观察有优势。
同时,借助CT 后处理技术可进行三维血管重建、肝脏体积和肝肿瘤体积测量、肺和骨等其他脏器转移评价,广泛应用于临床。
肝脏多模态MRI具有无辐射影响、组织分辨率高、可多方位多序列参数成像的优势,且具有形态结合功能(包括扩散加权成像等)综合成像技术能力,成为肝癌临床检出、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的优选影像技术。
多模态MRI检出和诊断直径≤2.0cm肝癌的能力优于动态增强CT[9,10](证据等级1)。
使用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可提高直径≤1.0cm肝癌的检出率以及对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11-15](证据等级2)。
多模态MRI在评价肝癌是否侵犯门静脉、肝静脉主干及其分支、以及腹腔或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等方面较动态增强CT也更显优势。
肝癌影像学诊断主要根据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16-18](证据等级1)。
动态增强CT和MRI动脉期(主要在动脉晚期)肝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或)平衡期肝肿瘤强化低于肝实质。
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钆塞酸二钠注射液)增强MRI检查显示:肝肿瘤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低于肝实质,肝胆特异期常呈明显低信号,5%~12%分化较好的小肝癌,肝胆特异期可呈吸收对比剂的稍高信号[19](证据等级3)。
肝癌MRI诊断,尚需结合其他征象(如包膜样强化、T2加权成像中等信号、扩散受限等)进行综合判断[20](证据等级3),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增强MRI检查联合应用肝胆特异期低信号、动脉期强化和扩散受限征象可明显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敏感性,同时有助于鉴别高度异型增生结节等癌前病变[21](证据等级3)。
基于肝癌CT和(或)MRI信息的临床数据挖掘建立融合模型有助于改善临床决策(病人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价及预测等)[22-24](证据等级3)。
2.2.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DSA是一种侵入性创伤性检查,多主张采用经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肝动脉进行DSA检查。
该技术更多用于肝癌局部治疗或急性肝癌破裂出血治疗等。
DSA检查可显示肝肿瘤血管及肝肿瘤染色,还可明确显示肝肿瘤数目、大小及其血供情况。
DSA检查能够为血管解剖变异、肝肿瘤与重要血管解剖关系、以及门静脉浸润提供准确客观的信息,对于判断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彻底性以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2.2.4核医学影像学检查:(1)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T,PET/CT),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全身显像的优势在于①对肿瘤进行分期,通过一次检查能够全面评价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的转移[25,26](证据等级1);②再分期,因PET/CT功能影像不受解剖结构的影响,可准确显示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后或者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复发转移灶[27,28](证据等级2);③疗效评价,对于抑制肿瘤活性的靶向药物,疗效评价更加敏感、准确[29,30](证据等级2);④指导放疗生物靶区的勾画、确定穿刺活检部位[27,28](证据等级2);⑤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31-34](证据等级2)。
碳-11标记的乙酸盐(11C-acetate)或胆碱(11C-choline)PET显像可提高对高分化肝癌诊断的灵敏度,与18F-FDG PET/CT显像具有互补作用[35,36]。
(2)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T,SPECT/CT):SPECT/CT已逐渐替代SPECT成为核医学单光子显像的主流设备,选择全身平面显像所发现的病灶,再进行局部SPECT/CT融合影像检查,可同时获得病灶部位的SPECT和诊断CT图像,诊断准确性得以显著提高[37](证据等级3)。
(3)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磁共振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RI,PET/MRI):1次PET/MRI检查可同时获得疾病解剖与功能信息,提高肝癌诊断的灵敏度[38]。
2.2.5 穿刺活检: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肝占位性病变,符合肝癌临床诊断标准的病人,通常不需要以诊断为目的的肝病灶穿刺活检[39,40](证据等级1)。
对于能手术切除或准备肝移植的肝癌病人,不建议术前行肝病灶穿刺活检,以减少肝肿瘤播散风险。
对于缺乏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肝占位性病变,肝病灶穿刺活检可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
肝病灶穿刺活检可对明确病灶性质、肝病病因、肝癌分子分型[41]、为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临床应根据肝病灶穿刺活检的病人受益、潜在风险以及医师操作经验来进行综合评估。
肝病灶穿刺活检需要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可采用18G 或16G肝穿刺空芯针活检获得病灶组织,进行组织学诊断。
肝病灶穿刺活检主要风险是出血和肿瘤针道种植转移。
因此,术前应检查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对于有严重出血倾向的病人,应避免肝病灶穿刺活检。
为了降低肿瘤结节破裂和针道种植转移的发生,可选择同轴针引导穿刺,穿刺后明胶海绵封闭针道,穿刺路径应尽可能经过正常肝组织,避免直接穿刺肝脏表面结节。
应在影像显示肿瘤活跃的肿瘤内和肿瘤旁取材,取材后肉眼观察取材的完整性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另外,受病灶大小、部位深浅等多种因素影响,肝病灶穿刺病理学诊断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特别是对于直径≤2cm的病灶,假阴性率较高。
因此,肝病灶穿刺活检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肝癌可能,仍需定期随访。
对于活检组织取样过少、病理结果阴性但临床上高度怀疑肝癌的病人,建议重复肝病灶穿刺活检或者密切随访。
2.3肝癌的血液学分子标志物血清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和疗效监测常用且重要的指标。
血清AFP≥400μg/L,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癌。
血清AFP轻度升高者,应作动态观察,并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有助于诊断。
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Lens culinaris agglutinin-reactive fraction of AFP,AFP-L3)、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antagonist-II,PIVKA II或Des-gamma carboxyprothrombin,DCP)和血浆游离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42]也可作为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特别是对血清AFP阴性人群。
肝癌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其它新型标志物介绍见附录2。
要点论述:(1)借助肝脏超声检查联合血清AFP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建议高危人群每隔6个月进行至少1次检查。